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林巧稚的故事

时间:2016-06-01

林巧稚考协和的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10482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21 分钟。

人物简介林巧稚(1901 23日-1983 22日),又名丽咪,厦门鼓浪屿人,医学家、中国妇产科学的 主要开拓者之一。她是协和医院第一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及 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委员。林巧稚一生亲自接生了 万多婴儿,在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妇科肿瘤、新生儿溶血症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贡献,是中国现代妇产科 学的奠基人之一。她率先对妇产科学许多方面进行了研究, 许多研究结果发表于《用造袋术治疗后腹壁囊肿一例》、《新 生儿自发性肺气肿》、《妊娠及非妊娠妇女的阴道酵母样霉 菌》、《在协和医院生产的畸形头胎儿》、《对妊娠母亲试用破 伤风类毒素免疫小生儿》等文章中,著有《乙酰胆碱在正常 分娩机制中的作用》、《24 例良性葡萄胎及恶性葡萄胎转移的 研究》,主编《妇科肿瘤》、《农村妇幼卫生常识问答》、《家 庭育儿百科大全》等。这些都是中国以往妇产科医学史所未 涉及到的领域。 23日(光绪二十七年),林巧稚出生在福建 省思明县鼓浪屿的一个教员家庭。 1908年,林巧稚上蒙学堂(女子小学校),之后,就读于 鼓浪屿怀仁学校(鼓浪屿女子高中)。1913 年升入鼓浪屿高 等女子师范学校。1919 年毕业于厦门女子师范学院并留校任 1921年,北京协和医科大学(今协和医学院)落成,林巧 稚考入该校。 1929年,从协和医科大学毕业并获医学博士学位,被聘为 协和医院妇产科大夫,为该院第一位毕业留院的中国女医 生,也是首届 由于在协和医院工作成绩突出,她提前晋升为住院医师,并在 1932 年,被学校派往英国伦敦妇产科医院和曼彻斯特 医学院进修深造。1933 年,到奥地利的维也纳进行医学考察。 1939 年,到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院当研究生。 在出国学习期间,参观了剑桥大学、纽汉姆大学,又在马里兰医学院的妇产科里进修实习了两个月。她几乎用尽了实 验室工作之外的所有时间,到有丰富资料的图书馆学习,中 午拿出一份夹心面包充饥。除此之外,还广泛地参观了伦敦 各家医院和科研机构,如蔡尔斯妇科医院、伦敦妇幼医院、 伦敦妇婴医院等。参观了镭放射治疗中心站将先进科学技术 应用于医学领域的设备,这启发提供了她的研究思路,奠定 了她研究治疗绒毛膜上皮癌的基础。最后她又到英国皇家医学院妇产科学系,在自己的老师科主任的实验室内进行小儿 宫内呼吸课题的研究,她的研究成果被推荐到伯明翰市举行 的英国妇产科医学会议上交流,受到好评。 1940年,林巧稚被美国方面聘请为 自然科学荣誉委员会 委员。同年回国,不久升任妇产科主任,成为该院第一位中 国籍女主任。 1941年底,北京协和医院因太平洋战争被日本人占领,她 同所有医务人员一起被赶出了医院。因为战争,她的医学科 学研究终止了将近10 1942年,在北京东堂子胡同开办私人诊所,为了减轻病人 的负担,她主动采取降低挂号费、对贫穷患者医疗费减免等 措施。不久,又担任了中和医院(前身为中央医院,今为北 京大学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 1946年,受聘兼任北大医学院妇产科系主任。同年,医学 教育家李宗恩受命恢复协和医院,多次邀请她重返协和,她 再三考虑,辞去了两院主任职位,停止了诊所开业,于1948 年返回协和医院,同时又把她的学生一起调回了协和医院妇 产科,并在此工作直至去世。 月,中国第一个妇产专科医院北京妇产医院建成,林巧稚担任第一任院长。 1959年,林巧稚当选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委员院 文革开始,随着协和收归国有 ,一场轰轰烈烈的 改造 动展开。林巧稚被划为重点改造对象 被发配到病房做护工,清洗便盆、倒痰盂这些工作她都做 得一丝不苟,毕竟,她还没有离开协和,她说这已经是再幸 运不过。 文革结束后,林巧稚已近80 岁,体质逐渐衰弱。 1974年,先后出访美国、加拿大、瑞士、法国 等国家进行学术交流。 1973年,受聘为世界卫生组织医学研究顾问委员会顾问, 任期5 年,至1977 12月,林巧稚和楚图南率中国人民友好代表团赴 西欧四国访问,在英国因患缺血性脑血管病返回中国。在首 都医院,经检查,她被确诊为高血压动脉硬化、脑血栓、心 脏病。患病期间,她开始在轮椅上、病床上写关于妇科肿瘤 的书籍,直至4 年后,50 万字的专著《妇科肿瘤学》完成。 1980年12 日,病情加重被送进医院。虽遭亲友劝阻,但她还坚持工作。此时,她早已不是住院医师,但她要求值 班医生和护士,只要病人出现问题,即使是半夜也要马上通 知她。甚至在去世前一天还接生了6 个婴儿。 1983年春,林巧稚病情恶化,陷入昏迷,她总是断断续续 快!快!拿产钳来!产钳这时护士就随手抓一个东 22日,林巧稚在协和医院 逝世。遗嘱中,她将个人毕生积蓄3 万元人民币捐给医院托 儿所,骨灰撒在故乡鼓浪屿的大海中。林巧稚的故事 次考试中,林巧稚要求医学生们观察产妇的分娩过程,然后写一份病历记录,以此来评定他们的临床能力。 林巧稚是我国医学界的一个旗帜性人物,她医术高超,德高望重,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医学事业。由这位妇产科 的大权威来做主考,学生们既兴奋,又紧张,因为听说她对 年轻医生的要求非常严格。大家丝毫不敢松懈,都仔细观察 病人,又认真思索后写下了自己认为满意的病历。 然而结果却出乎大家的意料仅有一份病历被评为 他均为不及格 。学生们左思右想,不得其解,硬着头皮向 林教授请教,林巧稚严肃地说: 你们的记录没有错误,但 却不完整,漏掉了非常重要的东西。 漏掉了重要东西?那到底是什么呢?学生们又仔细查看 自己的病历,觉得记录已经挺全面了呀,实在是想不出漏掉 了什么,又不敢多问,于是偷偷地去看那份优秀病历,结果 发现,各项记录都没有区别,只是优秀病历里多了这么一句 产妇的额头有豆大的汗珠几十年后,这些学生也成 为了医学界的精英和翘楚,但他们仍然记得那个阳光灿烂的 午后,老师让自己憋出一身大汗的教诲。 口皆碑。她献身医学事业,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深刻敏锐的观察力,对妇产科疾病的诊断和处理有高超的本领和独到 的见解。她全面深入地研究了妇产科各种疑难病,确认了癌 瘤为戕害妇女健康的主要疾病,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地跟踪追 查、积累了丰厚的供后人借鉴的资料。 自她走上工作岗位到临终前夕,心中装着的只有妇女、儿童的安危。在生活和事业两者不可兼得的条件下,她选择了 事业,为事业终身未婚。追悼会遗像两旁垂下 4.5 联,上面写着:创妇产事业,拓道、奠基、宏图、奋斗、 奉献九窍丹心,春蚕丝吐尽,静悄悄长眠去;谋母儿健康, 救死、扶伤、党业、民生,笑染千万白发,蜡炬泪成灰,光 熠熠照人间 。60 个字反映了她60 余年的工作和她的业绩。 (光明网) 她是一团火焰、一块磁石。她的 为人民服务 一生,是极其丰满充实地度过的。她从来不想到自己,她把自己所有的技术和感情,都贡献倾注给了她周围一切的人。 关于她的医术、医德、她的嘉言懿行,受过她的医治、她的 爱护、她的培养的人都会写出一篇很全面很动人的文章。 她不平凡的形象永远在我的心中闪光!(作家《悼念大夫》一文)篇二:林巧稚的故事 帮病人缴费的单据,与她少年时代几乎全优的成绩单,静静陈列在小小的玻璃柜里。此外还有一生各个阶段的证件证 书,只是,没有结婚证。 雄秀的鼓浪屿上,游人如织。林巧稚纪念馆毓园,如一朵花儿,静美绽放在这个以钢琴、以步行、以故事等等闻名的 小岛上。而我也因为那尊美好的汉白玉雕像,以及园外以翻 开的书籍状呈现的金属上镌刻的一些林巧稚的生前语录,渐 渐对她生出了几分好奇。身为历史学者的爱人对我说:应该 思考一下,为什么从来没有人对林巧稚有微辞? 是啊,对身为名人的她,几乎查不到任何有人说她坏话的文字记录。这无论对名人还是普通人,都是“不可能实现的 目标”,但林巧稚毫不费力地做到了,为什么?答案在一些 零零碎碎的叙述与小事里,徐徐展开。 即便在春节假期,鼓浪屿的图书馆也是开放的,而且对我们这样随性的游人也不设门槛,不需任何证件就可以自由阅 读。我在一本有关鼓浪屿历史的书里读到了一个细节,此事 折射了林巧稚无私奉献的品格,即当年林巧稚与一个师范女 同学一起远赴上海考点去考协和医学院,在考试进行中同伴 突发急病,林巧稚毫不犹豫地搁笔救人,放弃了考试。考官 感于巧稚的忘我与奉献精神,经过一番曲折,再加上林巧稚 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终为她争取到了破格入学的机会。 林巧稚一共在协和医学院学习八年,直至拿到博士学位(她当时拿的是协和医学院的毕业证书与纽约州立大学的博士 学位证书,两者应该类同于如今的“联合办学”)。毕业那年, 林巧稚获得了那一届协和毕业生的最高荣誉“文海奖”。这是 一个外籍教会医生捐出全部财产设立的奖项,也是协和当时 的最高荣誉,每届毕业生只有一人可获此殊荣。林巧稚不仅 学业极为出众,且在课余热心公益,为人无私忘我,故获得 了众口一词的赞誉和当届的获奖资格。 在很多事情上,金钱确实是一个试金石,可以试出一个人的价值观与品性。林巧稚及其家人的可敬,也在这方面得以 体现。当时协和医学院的学费较为昂贵,学程又长,而巧稚 的父亲在她读到漫长八年中的一半多的时候辞世。巧稚的兄 长继承了家业,同时也继承了父亲对于巧稚的责任,继续供 她上学直至拿到博士学位。巧稚在工作后,自然而然地予以 回报,尽管自身的职位和单位历经变化,甚至在协和医院一 度关闭期间还曾自开诊所等等,她都毅然决然负担起了兄长 的四个孩子在北京求学的所有费用。 一生未婚的林巧稚还坚持多年做了许多令人感佩的事。她从工作开始,就请人列出了鼓浪屿需要资助的亲朋名单,她 按人头每月寄生活费,一直到辞世。如果说这些事情还与亲 缘相关的话,她为不相识的贫穷病人付医药费的事例则难以 计数。另外,她辞世时的遗嘱有三项内容,“三万元积蓄捐 献给医院的托儿所。遗体供医院作医学解剖用。骨灰撒在故乡鼓浪屿的海上。” 林巧稚是一个真正美好的人,若用图景形容,恰如“海上生明月”。我其实不太相信那个“经她亲手接生的孩子超过五万 个”的传扬已久的数字,但因她而得到平安与福报的人,则 何止千千万。在事业上,她倾其一生只做一件事,那就是在 医学上孤心苦诣、好学不倦、不断精进;在精神方面,她也只 做一件事,舍一己私利去救助与帮助他人,一生通透完美如 琉璃。 说句实话,林巧稚年轻时的照片,面容姣好、明眸善睐,真的很美。可以想见,当年她的追求者不会少。但她没有选 择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我想我们其实不够了解她,这个受 过良好的西式教育、睡前读物几乎全为英文书籍的大夫,她 将一生的使命定位为治病救人,豁出了全部的自己。 这样的人是天使,即便是内心最黑暗的人,也难以找到她的人性弱点,因此我们也几乎找不到旁人说她是非的言词记 录。不过我想,至少会有一个灵魂为她难过心疼吧,为她一 生奋斗不息、忘记了停歇也忘记了自身而悲伤转载自: CspeNgBo.cOm 范文网:林巧稚的故事,那就是她那因患宫颈癌而早逝的母亲。每一个母亲,内心深处都不愿儿 女单方面去燃烧自己温暖世界,活成一个完美的雕塑,却没 有可以小声叹一口气的小小家园。 10 鼓浪屿上的鲜花常年盛开,图书馆里的陌生人拈花微笑,而生于斯长于斯的林巧稚,永远不会再回来。 “产钳,产钳,快拿产钳来……又是一个胖娃娃,一晚上接生三个,真好!”这是一位妇产科医生在生命弥留之际留 下的最后的话,其间充满了职业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这个医生就是林巧稚--一个终身未婚,却拥有最丰富的母爱;没有子女,却是拥有最多子女之爱的传奇女性。她是 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之一,是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中 国籍妇产科主任及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委员(院 士)。她一生接生了 万多名婴儿,在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妇科肿瘤、新生儿溶血症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杰 出贡献。 月22日。闻讯赶来哀悼的人络 绎不绝,有她生前挚友、同事、学生,有她生前诊治过的患 者和她接生的人,还有日理万机的中央领导同志。 林巧稚出生于厦门鼓浪屿的一个基督教家庭,父亲早年留学新加坡,是一个受过现代教育的归侨。思想开明的父亲没 有因为巧稚是女孩而轻视她,因此巧稚没有像其他女孩一样 裹小脚,早早嫁人,而是从小就跟着哥哥和父亲一起学习英 11 文,诵读圣经。然而不幸的是,在林巧稚5 岁时,她的母亲 因为身患宫颈癌不幸去世,而父亲在母亲去世之后不久也因 伤心过度病倒了。“学医,当个医学家”当时还是个孩子的林 巧稚在失去亲人的痛苦中在心底里植下了学医的宏愿。 20岁那年夏天,她离开家,乘船去了上海,去 报考有教会背景的北京协和医学院。林巧稚没有出过远门, 一路上新鲜和不安如影相随。而临行前父亲那句“不为良相, 当为良医”的教诲更是一直萦绕在耳边,让她心中更多了份 沉重。 七月的上海酷热难耐,考场上的林巧稚奋笔疾书,因为她知道这次考试只招收 25 人,她只有全力以赴才能进入这所 她梦寐以求的大学。忽然,安静的考场有些躁动,只见一名 女学生被抬出了考场。天气太热,这名女生中暑晕倒了,监 考老师因为是男的而不方便施救女生,只能差人联系考场外 她的家人。 晕倒女生的情况越来越紧急,而家属还没有赶到。这时,林巧稚站了出来,她迅速把中暑的考生安置在了阴凉处,随 手解开她的领扣,喂她喝水,让她吃下仁丹……女生终于苏 醒,周围的人都长舒了口气。林巧稚仅用了十分钟就迅速处 理了这起突发事件,但当她回到考场时,考试却结束了,林 巧稚很失落,她最有把握的英语科目竟然没有答完。 她闷闷不乐地坐上了回厦门的火车,没有了初来上海时的12 兴奋和喜悦,有的只是和梦想失之交臂的惆怅。然而就在林 巧稚回家一个月后,她却意外地收到了协和医学院的录取通 知书,或许是她没有答完的试卷已经很优秀,或许是她面对 病人的果断和忘我,让她赢得了另外一场“考试”--年纪轻 轻,就有“爱‘病人’胜过爱自己” 的职业精神。总之,林 巧稚最终圆梦协和医学院。 协和医学院作为当时最好的医学院校,对学生的要求是相当严苛的,每门功课七十五分以上才算及格,有一门不及格 留级,两门不及格即除名,没有补考和商量的余地。在林巧 稚看来,只有更加刻苦的学习,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医生梦。 此后,无论夜阑人静,还是黎明微曦,人们总是能看见林巧 稚窗下苦读的身影。 1929年毕业时,一同入学时的25 名同学只剩下16 巧稚的成绩始终在班里高居榜首,获得了协和的最高荣誉奖“文海奖学金”,她也是协和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该奖项的女学 在协和医学院苦读的八年里,林巧稚不仅积累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协和“慈悲、专注、自省、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精 神更是深深地烙印在她的心中。几年后,林巧稚面临毕业的 选择。在当时的中国,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相当严重,女性 是男人的“附属品”的观念大行其道,而大街上丢弃、售卖女 13 婴现象也不鲜见。 或许是为了那些苦难中的中国妇女,亦或许是为了纪念在病痛中死去的母亲,作为优秀毕业生的林巧稚并没有选择热 门的外科、内科,而是选择了当时并不受人重视的妇产科, 她要用自己的所学帮助更多的中国妇女改变生活。从此,协 和多了一位“说话做事直截了当,工作能力不逊男人”的女大 机会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林巧稚从医生涯的命运转折也是在不经意间到来。 那是一个圣诞节前的平安夜,几位外国医生因为要参加聚会早早地离开了医院,留在病房的只有助理住院部医师林巧 稚。夜晚病房的光线柔和,静谧安宁,病房里的大部分病人 已经睡了,偶有刚做完手术的患者,发出轻声的低吟。忙碌 了一天的林巧稚刚查完房回到值班室,打算小憩会儿。突然, 她看见急诊的灯亮了,林巧稚迅速跑到急诊室。只见病床上 躺着一个 20 多岁的女子,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已经处于 半昏迷状态。通过家人的描述和初步地检查,林巧稚判断病 人为宫外孕,需要马上手术,否则会有生命危险。没有片刻 迟疑,她一边通知立刻准备手术,一边拨打电话给主治医生, 可是电话里传来的却是阵阵忙音。林巧稚的心揪的一阵比一 阵紧,终于电话通了,“喂……”电话里的声音很嘈杂,隐隐 还有音乐声。听了林巧稚的报告,电话那头的主治医生迟疑 14 了,他说“抱歉,抱歉,这里离医院很远。”林巧稚急得声音 有些嘶哑,她又一次说到病人的危急。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 说道:“外面雪很大,赶过去要很长时间,病人等不了的。 请你负责吧,可以让病人转院……” 挂断电话,林巧稚看着病床上危在旦夕的病人,突然冷静下来了。“这样大的风雪夜,她还能去哪呢?我是医生,眼 下能做的就是全力去抢救!” 林巧稚没有过多地考虑自己只 是一位助理住院医生,没有做手术的权力,而是和多年前在 上海的考场一样,又一次把自己的前途和命运抛在一边,毅 然走向了手术台。 无影灯下,林巧稚站在手术台上,全神贯注,仿佛全世界都不存在了,眼睛里心里只有这位病人……清创、整理、缝 合、包扎,一切都进行得有条不紊。血压回升,体温回升, 脉搏逐渐恢复正常,生命体征又重新活跃起来。 林巧稚的成功并不是凭借幸运。在她拿起手术刀的那一时刻,手术刀是炙热的,连带着她生命的体温,带着她多年刻 苦学习的医术和胸有成竹的自信,更凝聚着她对生命的理解 和敬畏。 就这样仅仅半年时间,林巧稚就凭借自己出色的表现,从一名助理住院医生被破格聘为总住院医生,并被聘为协和医 学院妇产科学系的助教,走完了常人需要5 年才能走完的路。 在协和,林巧稚是第一位任总住院医生的女性,也是当时15 协和医院妇产科职位最高的中国医生,然而这代价是巨大 的。在那个社会普遍不重视女性的时代,留在协和就意味着 必须接受协和那不成文的规定“聘任期间凡因结婚、怀孕、 生产者,作自动解除聘约论”。这种选择对于正值恋爱、婚 嫁之龄的林巧稚是痛苦的,然而出于对医学事业的热爱,因 为“爱病人胜过爱自己”的执着,林巧稚毅然选择了留下。 抗战爆发后,北平沦陷,协和医院因为是美国人办的而得以幸存。1939 年,林巧稚受协和派遣到美国进修。一年后, 她谢绝了芝加哥大学妇产科的挽留,回到灾难深重的祖国。 她知道,自己的同胞需要她的医疗服务。1941 年,太平洋战 争爆发,协和医院也被迫关闭,但林巧稚仍然没有离开沦陷 的北平,她在胡同里办起了私人诊所。 当时来诊所看病的多半是过去没钱就诊协和的穷苦人,林巧稚有一个特殊的就诊包,里面总备着现钱,对贫病交困的 人家,她不收分文药费,还予以资助。她将医生的救死扶伤、 造福病人的宗旨演绎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有一天,黄昏时分下起了雨,病人比平时少了些,诊所也就较平常早一些关门。 刚关门不久,诊所门外就传来急促的拍门声。林巧稚刚打16 开门,一个浑身湿透的男子就上气不接下气地向她求救: “快,快……家里的不行了……”林巧稚没等他讲完赶紧拿起 就诊包跟着冲入滂沱大雨中。雨夜的路不好走,等他们赶到 时已是午夜时分。推开门,只见一个产妇躺在撤去炕席的光 炕上,一动也不动,林巧稚检查发现孩子胎位不正,属于难 产。林巧稚迅速采取了救护措施,经过一阵紧张的忙碌,孩 子终于出来了。林巧稚长长地舒了口气,疲劳的她想坐下歇 会儿,这时她才发现这户人家竟然没有凳子,一贫如洗。看 到这样的情形,林巧稚默默打开了自己的就诊包,拿出了几 张钞票放在炕头,说道“她太辛苦了,等她缓过来,你给她 买点吃的补补”。没等那家人反应过来,林巧稚已经消失在 了茫茫雨夜中。 林巧稚曾说过:“作为一个医生,既然病人把自己的健康希望给了你,你就要尽心尽力,负责到底。”正是怀着这样 的信念,在那动荡不安的日子里,林巧稚的诊所整整坚持了 六年。六年里,在东堂子胡同10 号的诊所,在病人的家中, 在烈日当空的街道上,在夜色沉沉的星空下……人们总能见 到她忙碌的身影。六年里,林巧稚共接诊上万余人,留下了 8887 份档案。这 8887 份档案不仅记录了病人的病史,更记 录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见证了一个个新生命、新希望 的诞生。 忠实的爱国者人民的科学家 17 新中国成立之后,林巧稚感到欢欣鼓舞,她在短文《打开协和窗户看祖国》中写道:“协和的窗户打开了,竖起了五 星红旗……我们为祖国伟大的进步感到光荣骄傲。”她以更 大的热情投身到了新中国的医学事业中。她经常带领医务人 员深入农村、城镇考察妇女和儿童的疾病;为了降低我国新 生婴儿死亡率,防治妇女宫颈癌,她撰写了妇幼卫生科普通 俗读物《家庭卫生顾问》等书,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为了 治疗新生儿溶血症,林巧稚邀请有关专家座谈,终于创造出 用脐静脉换血的医疗方法,填补了国内在这方面的空白。在 临床上,林巧稚把帮助妇女生产和护理,变成了一门精湛的 艺术。举凡经她的手,绝大多数难产的孕妇,都会化险为夷。 林巧稚,凭着爱心和高超医技,赢得了千千万万妇女、母亲 和儿童的心。 由于长时间的高负荷工作,林巧稚病倒了。这位毕生都在为保障妇女儿童健康而奋斗的医学家躺在病床上依然没有 停止工作。她曾说“我一闲下来,就会感到寂寞、孤单,生 命就会完结”。林巧稚开始记录自己一生的医学实践探索心 得--《妇科肿瘤》。整整耗时 年,她终于完成了这部50万字的专著。然而书完成了,林巧稚却走了。 林巧稚曾说:“我一生最爱听的声音就是婴儿的第一声啼哭,这些哭声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奇妙,感受到作为医生的自 豪,也体会到了作为母亲的快乐。” 18 为了倾听这美妙的声音,为了她深深爱着的妇产事业,她放弃了婚姻、家庭和作为母亲的权力,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 践行了“爱病人胜于爱自己”的诺言。(中国青年网记者 她是我国现代妇产科医学的奠基人之一;她是一个有着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的人;她终身未婚,却拥有最丰富的爱;她 没有子女,却是最富有的母亲。她是东西方文化交融陶冶出 的杰出女性,是母亲和婴儿的守护神,被人尊称为 东方圣 林巧稚1901年12 月31 日生于厦门鼓浪屿一个教师家庭。 父亲林良英是新加坡一所大学的毕业生,从事教学和翻译工 作。他思想开明,认为女子也应把她培养成才。林巧稚5 时,母亲因患子宫癌病故。林巧稚永远不能忘记母亲去世时那极端痛苦的一幕,她朦胧地意识到,做女人是多么的不易。 岁那年,她进入蒙学堂,开始了学习生涯。林巧稚从小学习勤奋,在学校是出类拔萃的优秀学生。 林巧稚的童年,正是中国备受欺凌的年代。她的家乡在东南沿海,常能看到外国人高人一等的样子,人之间的不平等 给了她强烈刺激。在她幼小的心灵里,不甘屈辱的强烈自尊 19 感与她的年龄悄悄地同时生长。 1921年夏,林巧稚到上海报考北京协和医学院。考试时, 一个女友突然晕倒了,林巧稚毅然放下未完成的试卷去照顾 病人。然而,当她回到考场时,考试时间已过,使她最拿手 的英语试卷没有做完,林巧稚只好悻悻地离去,也不对考试 结果抱什么希望了。可在发榜之时,她却发现在百里挑一的 金榜之上有她的名字!原来,恰是她在考场救人的出色表现, 被协和医学院看中,认为她的爱心和沉着具备了一个医生的 优良品质。 为了向妇女不能持刀 的陈腐观念挑战,为了那些苦难中 的中国妇女,也为了在无奈中死去的母亲,她选择了当时被 许多人所鄙薄的妇产科。协和的淘汰制极其残酷,75 及格,一门主课不及格留级,两门不及格除名,绝无补考和商量的余地。但林巧稚凭着她的苦学和聪慧 生存 下来了, 在八年的学习和残酷的淘汰竞争中,林巧稚一直高居榜首, 并获得协和象征最高荣誉的文海奖学金,开创了女生获此奖 学金的先例。林巧稚以自己的实际结果向世人证明:谁说女 子不如男! 林巧稚毕业后被聘为协和医院妇产科大夫,成为协和留下的第一位中国女医生。仅仅半年时间,她就以自己出色的表 现折服了众多同行和上司,被破格聘为总住院医生,走完了 20 常人需要5 年才能走完的路。1932 年,林巧稚获得了到英国 伦敦医学院和曼彻斯特医学院进修深造的机会。 回国以后,林巧稚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妇产科事业。她解除妇女的痛苦,分享母子的欢乐,忙得连自己的婚姻与家 庭都未顾及。1939 年,她再次远渡重洋,到美国芝加哥医学 院当研究生。1940 年回国,不久升任妇产科主任,成为该院 第一位中国籍女主任。在 协和 ,就是外国人要想获得这个 职位也决非易事。然而,凭着高超的医技和众人皆知的高尚 医德,在妇产科主任空缺时,院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个中 国女医生。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协和医院关闭,林巧稚在北京弄堂小胡同 10 号租了几间房子,开办私人诊所。以平民大夫身份 穿街走巷,在中华民族惨遭蹂躏和杀戮之时,她迎接着民族 一个个新生命、新希望的降临。为了给更多贫苦的人治病, 林巧稚将门诊费降低到3 角,而当时北平妇产科诊所的门诊 费都在5 角以上。在那动荡不安的年代,一个拎着药箱、身 单力薄的女子,到那些漆黑、脏乱、偏僻的小胡同去出诊, 她对那些在日寇统治下痛苦挣扎的父老乡亲倾注了一腔热 血和一片爱心。抗日战争胜利后,协和医院恢复,林巧稚重 回医院任职。从1942 月协和医院恢复,仅六年时间,这个小诊所里由林巧稚亲自填写的病历 就有8887 新中国成立后,林巧稚感到欢欣鼓舞,她在短文《打开协和窗户看祖国》中写道: 协和的窗户打开了,竖起了五星 红旗 我们为祖国伟大的进步感到光荣骄傲。 她经常带领医务人员深入农村、城镇考察妇女和儿童的疾病。为了降低我国婴儿死亡率,防治妇女宫颈癌,她撰写了 妇幼卫生科普通俗读物《家庭卫生顾问》等书,受到普遍欢 迎。为了治疗新生儿溶血症,林巧稚邀集有关专家座谈,终 于创造出用脐静脉换血的医疗方法,填补了国内的空白。 林巧稚的故事:为了治疗新生儿溶血症,林巧稚邀集有关专家座谈,终于创造出用脐静脉换血的医疗方法,填补了国 内的空白。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林巧稚的故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林巧稚简介 林巧稚故事 林巧稚简传奇的一生

林巧稚简介 林巧稚故事 林巧稚简传奇的一生

林巧稚,协和医院,医院,妇产科,研究,病历,中国,医学院,鼓浪屿,一生,工作,妇产科主任,中国籍,伦敦,协和,婴儿,学校,科学院,病人,妇科肿瘤,学生们,首届中国,医学家,住院医师,协和医科大学,故事,又名,东西,产钳,产妇

2015-03-08 #短篇故事

林巧稚简介 林巧稚故事 林巧稚简传奇的一生

林巧稚简介 林巧稚故事 林巧稚简传奇的一生

林巧稚,协和医院,医院,妇产科,研究,病历,医学院,鼓浪屿,中国,工作,伦敦,协和,学校,病人,妇产科主任,妇科肿瘤,学生们,住院医师,协和医科大学,一生,东西,中国籍,产钳,产妇,医学,医学界,婴儿,学生,实验室,护士

2009-07-07 #经典故事

林巧稚故事阅读感受林巧稚读后感

林巧稚故事阅读感受林巧稚读后感

林巧稚,前辈,鼓浪屿,信仰,品行,协和医科大学,一生,中国,共产党人,学校,榜样,女子师范,卡琳,周恩来,梁毅,蒙学堂,医学家,医学博士,北京协和医院,协和医学院,协和医院,求精,修女,人格,一线,个体,专家教授,中国籍,主张,人格魅力

2020-05-12 #故事阅读

林巧稚故事阅读感受林巧稚读后感

林巧稚故事阅读感受林巧稚读后感

林巧稚,前辈,鼓浪屿,信仰,品行,协和医科大学,一生,中国,共产党人,学校,榜样,女子师范,卡琳,周恩来,梁毅,蒙学堂,医学家,医学博士,北京协和医院,协和医学院,协和医院,求精,修女,人格,一线,个体,专家教授,中国籍,主张,人格魅力

2020-05-12 #故事会在线阅读

林巧稚故事阅读感受林巧稚读后感

林巧稚故事阅读感受林巧稚读后感

林巧稚,前辈,鼓浪屿,信仰,品行,协和医科大学,一生,中国,共产党人,学校,榜样,女子师范,卡琳,周恩来,梁毅,蒙学堂,医学家,医学博士,北京协和医院,协和医学院,协和医院,求精,修女,人格,一线,个体,专家教授,中国籍,主张,人格魅力

2020-06-24 #短篇故事

林巧稚故事阅读感受林巧稚读后感

林巧稚故事阅读感受林巧稚读后感

林巧稚,前辈,鼓浪屿,信仰,品行,协和医科大学,一生,中国,共产党人,学校,榜样,女子师范,卡琳,周恩来,梁毅,蒙学堂,医学家,医学博士,北京协和医院,协和医学院,协和医院,求精,修女,人格,一线,个体,专家教授,中国籍,主张,人格魅力

2020-06-24 #经典故事

林巧稚故事阅读感受林巧稚读后感

林巧稚故事阅读感受林巧稚读后感

林巧稚,前辈,鼓浪屿,信仰,品行,协和医科大学,一生,中国,共产党人,学校,榜样,女子师范,卡琳,周恩来,梁毅,蒙学堂,医学家,医学博士,北京协和医院,协和医学院,协和医院,求精,修女,人格,一线,个体,专家教授,中国籍,主张,人格魅力

2020-06-25 #长篇故事

林巧稚的故事

林巧稚的故事

林巧稚,协和,病人,协和医院,妇产科,母亲,协和医学院,医院,鼓浪屿,一生,医学,医生,中国,事业,妇女,父亲,医学院,病历,考场,诊所,研究,住院医生,女性,林巧,妇产科主任,产钳,大夫,婴儿,故事,方面

2020-05-12 #故事大全

林巧稚的故事

林巧稚的故事

郭德纲,睡前故事,妈妈,快报,早餐,相声,经典,节目,财经,钢丝,陆家嘴,高清,小和尚,白眉大侠,郭老师,马拉雅,幻樱,于谦,单田芳,包拯,宗皇帝,师相,帝仁,徐良,德芳,白云瑞,王赵,颜查散,马未都,校尉

2020-06-25 #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