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故事会 > 正文

弘扬传承民族节日文化

时间:2016-08-04

不少流传至今的民族节日风俗,都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凝聚着各个民族的智慧,体现着民族文化的特点

提示:本文共有 4206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9 分钟。

中国传统的民族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不少流传至今的民族节日风俗,都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凝聚着各个民族的智慧,体现着民族文化的特点。它以一种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形式,来展示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表达着对美好的理想、智慧与伦理道德的追求和向往,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因而千百年来,这些传统的民族节日一直吸引世界各地的人广泛参与和共享。同时,民族节日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符号,凝聚着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一个民族的认同感的重要标志,成为维系各民族融合与统一的重要纽带,这些民族节日的存在,已经成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纽带。

斯大林对民族曾作了科学的定义:“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从这一定义可以解读出,每一个民族都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生存,要有自己的独特的自然的视角和独特的适应、利用自然的方式,而这种独特的自然的视角和独特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的方式,各个民族是各不不同的。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并存、东西方文化相互交融的形势下,各民族如何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弘扬民族节日,增强民族凝聚力。这是每一个民族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纵观各民族的节日,都有几个共同的特点:一是少数民族节日众多,有的节日虽为多民族所共有,但同一节日,不同民族的起源和内容又不相同。如彝族火把节来自战胜敌人的庆祝,而白族火把节则起源于“火烧松明楼”,起源于对柏节夫人的纪念。二是在时间上有严格的区别,彝族是农历六月二十四,白族是农历六月二十五。二是尊重自然,强调人与自然和万物的和谐,并随着自然物候的变化,以物喻人,进而引发对社会及人生的感怀。如春节是阖家团圆的节日,元宵节以闹灯来表示春节的结束,清明、中元节思亲,中秋赏月团聚,重阳节敬老等都是顺应自然的变化依时而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各民族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是中国古老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集中表现。三是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独特的表达方式,蕴涵着各民族对本民族的历史与价值的独特理解,特别是其中的一系列的祭祀、饮食等风俗,其中既包含了娱乐或休闲的成分,又有各民族特定的人文价值取向。如白族待客的三道茶,意喻人生的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重境界。四是各民族通过各种各样的节日及节日仪式,将本民族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人处世观、婚恋观等发挥得淋漓尽致,将民族来历、成长过程、悲欢离合等民族情感在节日或节日仪式中进行鲜活的展示和充分的表达,并引以为豪。白族的本主节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那么,民族节日为何具有这么强大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呢?

首先,民族节日可以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根据人的需求理论,人有两种最基本的需求,即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一个民族也如此,而民族节日在一定程度上既可以满足一个民族的物质需求,也可以满足其精神需求。如大理的三月街民族节,鹤庆、剑川的骡马会等就是这样的节日——唱歌跳舞做买卖。这是民族节日的一个最基本的功能,也是民族节日历经千年而未消失的重要原因。

其次,民族节日在增进民族情感中起着一个纽带的作用,在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团结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民族节日具有全民族参与和欢聚的特点,在民族地区,不论职业、地位、年龄,只要是同民族或同一地区的,几乎都愿意参加节日活动。多数民族节日活动都是跨民族跨地区的。在节日活动中,除了世居民族世俗文化所产生的凝聚力之外,由宗教文化所产生的认同心理也是很强烈的。共同的信仰、共同的节日文化,节日中的相互祝福及共同欢乐,都增进了人们的友谊和感情联系,民族节日在加强这种民族情感中,起着重要的纽带作用。一些重大的纪念性民族节日,不仅是对民族历史上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肯定,更是对民族光荣历史的颂赞,是对民族英雄的怀念,是对民族精神的继承,这些节日在提高民族自信心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作用。尽管有许多民族节日所纪念的英雄只是传说中的人物,但这些人物多被赋予了为民除害、艰苦创业、反抗压迫、追求婚姻自由等形象或精神,成为反映民族理想的代表。而这些英雄所具有的品格,成为各民族的一种价值准绳而被加以推崇。如白族本主崇拜中的李宓将军、为民除害的段赤诚等一直被各民族所尊崇,就是因为他们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再次,人们通过感受传统民族节日所体现的博大精深文化,能够使自己的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和力量,这对民族的精神和心理产生的影响是难以磨灭的。民族的节日,集中体现了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审美情趣。更多强调的是人与人的和谐、家庭和谐、邻里和睦到社会和谐等。体现了各民族对自然规律的尊崇,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社会进步的渴望的文化价值观。体现了各民族崇尚劳动、尊亲敬祖、敬老敬贤、慎终追远等传统伦理观念。

四是民族节日集中表达了民族集体的意志和有效整合了社会资源,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民族节日作为一种民族文化建构,主要的是为了表达民族集体的意志和进行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各民族通过节日或节日仪式来表达全民族的意志与核心价值观,这是民族文化最根本的表现。民族节日为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提供了进入仪式过程和进行社会知识交换的渠道,因而提供了共享社会知识的一种方式。所以,民族节日并不仅仅是一个民族过去留下来的遗产的继承、缅怀方式,更是始终伴随一个民族社会生活运行的文化现象,是一个民族能否长存的核心。

五是民族传统节日是维系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要感情纽带。民族节日总是充满着浓厚的伦理观念和人情味,是阖家团圆的日子,又是亲友往来的契机,是维系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要感情纽带。如白族过本主节、火把节、七月半中元节等时候,出嫁的所有女儿都要回到娘家过节,一方面是家人团聚,另一方面是父母心疼长期在婆家操劳的女儿,以节日为名让出嫁的女儿回来休息两天,具有定期精神享受和精神调整的重要功能。再如久不联系的亲友,以节日为契机加强联络、增进情感。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民族节日呢?

一要进一步加大保护传承力度,把民族节日提高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进行传承和保护。2006年,《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明确指出:“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民族节日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必须不断传承下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把部分民族传统节日列入了世界遗产的保护目录之中,但更多的民族节日未正式被纳入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这就需要我们大力推广传统民族节日,通过举办与民族传统节日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演、论坛、咨询、讲座等,并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开展宣传,增强人们保护民族传统节日的意识,提高全社会对保护民族节日重要性的认识,营造民族节日保护的良好氛围,把民族节日提高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高度进行传承和保护。

二要构建传统节日全民宣传、教育体系,引导民众树立热爱民族和家乡的情怀。现代文明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冲击是非常巨大的,要设法让传统文化在新的环境和形势下有一个良好的生存之地,“不能每铺设一公里的铁路就有一个乡村消失”。没过几年,就有一个民族节日消失。传承传统民族节日要全民参与,其中青少年是重点群体。要加大传统民族节日文化内涵的宣传普及活动,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要把本民族的节日传承一样纳入乡土教材之中,大理宣传民族节日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让学生和民众主动参与,体会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在参与节日活动中体味民族自豪感,树立热爱民族和家乡的情怀。

三要创新民族节日载体和形式,充实内涵,增强民族传统节日的吸引力。近些年,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等洋节在中国的兴盛,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新奇吸引了年轻一代的眼球。当前,发扬民族传统,弘扬民族精神,也要与时俱进,增加民族传统节日的时代精神和内涵。要以现有传统节日为载体,强化传统节日的内容和形式,通过借助媒体宣传等形式引导让公众熟悉传统节日,不断创新丰富传统节日文化。在增强民族节日的参与性的同时,要充分运用现代传媒手段,如网络视频、影视动漫、影视卡通等,把传统节日创造成为广大青少年所喜闻乐见的节日文化产品,注入传统节日文化的资源,增强中华传统节日的吸引力,增强对青少年的感染力。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应只有不断融进新的文化元素,并赋予时代内涵,发展与时代内涵相交融的文化元素,不断充实新的节日文化体系,使大众能够真正享受到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才能使民众对传统节日能够自觉参与,并乐在其中。

四要还节于民。民族节日来源于民众,根植于民众,民众以怎样的方式过年,应该尊重广大民众的自主选择。如今每到民族节日,个别地方政府总是调动一切力量把注意力引导到消费上,更多考虑扩大内需,而往往忽略了民族传统节日内涵,使得民族传统节日的神圣性越来越淡,而‘盈利’味道越来越浓。如大理的“绕三灵”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李松指出,传承和弘扬传统民族节日就要回归民间,尊重和推广民众创造的有意义的新节俗,鼓励民众拥有个性化、多元化的节俗。民族节日和社会假日最本质的区别就是,民族节日有社会取向,即有共同的传统价值和目标追求,而社会假日更多强调的是休闲功能。

五要重视传承人、文化名人、民间文艺队、老年协会、莲池会等各方民间组织力量的作用,要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民族传统节日的传承和保护。民间组织与民族文化原本具有天然的联系,加上在实际工作中,大多是以当地文化组织参与保护当地的文化,这种地缘优势与具有亲和力的人际关系,加上亲切的地方语言,使它不仅容易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同时也会获得当地民间艺人和当地民众的响应和配合。在民族节日的传承和保护工作中,应该充分利用各类民间组织和个人组织优势、语言优势、技术优势,起到发动群众、引导群众的作用。

总之,中国传统的民族节日,是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民族得以延续的纽带之一,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情感资源和文化内涵,是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重要文化载体,需要我们从全方位的角度进行挖掘、开发和保护。(赵润琴 云南省大理州白族文化研究院)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弘扬传承民族节日文化”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探索新的民族节日 西南民族节日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探索新的民族节日 西南民族节日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2013-07-05 #故事会在线阅读

中国传统民族节日文化 西南民族节日文化 其他祭祖节

中国传统民族节日文化 西南民族节日文化 其他祭祖节

彝族,始祖,德培,罗节,仪式,节日,阿昌族,牌坊,石头,阿童,蹬窝罗,云南省,民族,歌舞,纳西族,祖灵,祭司,主祭,传说,农历,化身,史诗,太阳,祖先,相结合,过程,顶端,毕摩,密枝,彝年

2009-12-27 #故事会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少数民族节日文化 精神和物质需求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少数民族节日文化 精神和物质需求

节日,宗教,群众,民族,节日活动,宣传,人们,少数民族,感情,希望你能,节日文化,文化,作用,功能,精神,发展,活动,宗教节日,希望你,精神需要,中华民族,信仰,把头,苗族,范围,藏族,蒙古族,马克思,多民族,三月三

2018-10-12 #故事会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少数民族节日文化 继承积淀和宣传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少数民族节日文化 继承积淀和宣传

文化,伊斯兰教,宗教,节日,伊斯兰文化,中国,民族,历史,功能,各民族,经济文化,节日文化,佛教,傣族,清真寺,类型,民族文化,世俗,云南省,伊斯兰,传统节日,地位,山地,成果,歌舞,民族性,特点,畜牧,科学,穆斯林

2011-03-16 #故事会

中国传统文化 少数民族文化 节日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 少数民族文化 节日的特点

节日,人们,民族,节日文化,文化,好的,民族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节日活动,节日里,地区,变化,各民族,作用,我国,实用性,布依族,朝鲜族,经济,特点,物质,绝大,苗族,藏族,蒙古族,蒙古包,饮食,活动,生产

2013-09-23 #故事会在线阅读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少数民族节日文化 蒙古族牧业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少数民族节日文化 蒙古族牧业节日

牧民,蒙古族,牲畜,农历,人们,牧草,草场,节日,马群,印记,套马,植物,骑手,本哈,马日,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土地,民族,科尔沁草原,篝火,蒙古,草原,蹄声,速度,牧民们,节日盛装,草原上,高寒地区,中蒙

2020-01-06 #短篇故事

中国传统文化 少数民族节日文化 对它开发利用

中国传统文化 少数民族节日文化 对它开发利用

民族,研究,节日文化,文化,民族节日,民族文化,传统,指导,中华民族,原因,基础,政策,群众,毛泽东,不可缺少,实际情况,好的,依据,东西,习惯,内容,尊严,少数民族,态度,思想意识,方面,武器,民族服饰,物质力量,科学

2009-03-17 #经典故事

中国传统文化 少数民族节日文化 他的发展趋势

中国传统文化 少数民族节日文化 他的发展趋势

节日,铜鼓,文化,少数民族,民族,节日文化,影响,中华民族,我国,芦笙,万家坝,各民族,乐器,历史,地区,日子,横向,群体,节庆,布依,活动中,相互渗透,仡佬,例子,国际护士节,土家,地支,歌舞,汉族,生命力

2017-11-29 #长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