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光明的背面是黑暗 牛顿为何从科学家“堕落”成一个炼金术师?

时间:2016-08-12

可以说要不是牛顿在科学上的贡献,现代人类估计还得处于照明靠煤油灯的时期,但就是这样一位科学巨匠却有着不为人知的一面

提示:本文共有 2572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6 分钟。

牛顿的密码

牛顿被认为是爱因斯坦之前最伟大的科学家,他是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和自然哲学家,牛顿的三大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成为未来工程学、天文学的奠基石,在光学上发明了反射望远镜并首先提出了光的粒子性,在数学上他与莱布尼茨一起创立了微积分学,让人类从经典数学开始走向高等数学。

可以说要不是牛顿在科学上的贡献,现代人类估计还得处于照明靠煤油灯的时期,但就是这样一位科学巨匠却有着不为人知的一面。在当时人们都知道牛顿是一个炼金术师,这对他的声誉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而且牛顿后半生对神学的痴迷让后世科学家感到困惑,牛顿到底在研究什么成为很多人最好奇的事情。

也许牛顿生前就知道后人对他无穷的好奇心,所以牛顿通过极其高深的方式加密了自己的手稿,让其他人几乎无法破译解读。1936年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收购了绝大部分的牛顿手稿,他希望从这位伟大的英国先贤那里获得智慧来解决当时世界在政治和经济上的迷茫,然而凯恩斯花费了长达6年时间竟一无所获。

郇山隐修会标志

手稿破译的难点在于牛顿同时在科学和神学上有深厚的造诣,这种造诣加上牛顿超越常人的智慧让密码几乎无法破解,就像丹·布朗小说《达芬奇密码》所提到的情节,除非是像郇山隐修会这样神秘组织的大师或长老之外,其他人恐怕连入口都找不到,但是郇山隐修会是不会帮助解读他们的前长老牛顿的手稿,亦或者是像凯恩斯这样的普通成员也没有这样的智慧。

牛顿到底在追求什么?

宗教人士总是将牛顿当作“科学尽头是神学”的最佳例子,的确牛顿一辈子为了研究圣经翻烂了30多本,也多次明确对上帝表示了一定的尊重和执着,但是牛顿对上帝并没有多大感情,他似乎一直在寻找答案,而且是用一生的时间来追寻。

牛顿的人生在外人看来是悲惨的,他是一个早产儿出生时极度虚弱,出生3个月的时候他的父亲就过世了,3岁时母亲改嫁,他被甩给了年迈的祖父母家里。在少年时期牛顿的母亲只想让他当一个放牛的一辈子呆在农场干活,瘦弱的牛顿除了遭到他人的欺凌还得不到家庭的任何温暖。除了书籍之外牛顿几乎没有什么朋友,《自然与艺术的奥秘》一书和他出生前一年去世的伽利略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他。

对于母亲的憎恶可能导致牛顿对男女之间的感情完全失去了兴趣,他沉默寡言不太愿意与人交往,不喜欢旅行连欧洲大陆也没去过。他每周7天都在工作,每天工作时间长达18个小时,牛顿最喜欢的地方就是自己的图书馆,那里有大约1600~1800册各类书籍。

通过对那些牛顿没有加密的内容以及牛顿的生平来看,他似乎正在寻找解读宇宙的方法。譬如牛顿与苹果,是牛顿自己晚年时最津津乐道的故事。当时为了躲避瘟疫回乡避难的牛顿在思考月亮为什么不会砸到地球上,结果苹果砸在了他的脑袋上让他恍然大悟。这个故事被认为是发现重力的起源,但事实上牛顿在当时已经想到更进一步:苹果掉落是因为有一个力在将它拉向地面,而在这之前它没有掉落在地面是因为有一个力抓住苹果让它抵抗了重力,那么月球也应该有这样一个力才对。

之前牛顿一直在考虑一个实验,来证明重力的存在并找到突破重力的方法。他计划在一个高山上放几门大炮,通过不同威力的大炮看看最后炮弹的坠落在地面的距离。其实没有实验他就已经知道答案,因为伽利略已经证明重力是恒定的,而大炮的威力越大炮弹的距离就越远,也就是说炮弹的速度只要够快就能抵抗重力的束缚,甚至绕地球一圈。所以只要月球飞行的速度足够快,月球就有了对抗地球重力的力不会砸到地球上面。

另一个佐证是天文学家哈雷研究彗星轨道时的故事,当时40多岁的牛顿正沉迷于炼金术当中无法自拔,他得知哈雷对彗星轨道是椭圆而感到大惑不解时突然来了兴致,甩开炼金术全新投入到彗星轨道计算当中。当哈雷一次拜访牛顿时,牛顿得意洋洋地告诉哈雷他已经制定了计算彗星轨道的公式令哈雷大吃一惊,哈雷对此半信半疑,但牛顿随后将自己的计算理论方法邮寄给了哈雷让对方不得不拜服,这就是后来著名的平方反比定律。

这些例证其实还有很多,牛顿对宇宙比起炼金术和神学更加重视,那么他究竟为什么还要执着于炼金术?

贤者之石

东方有炼丹术,西方有炼金术,两者名不同但道相同,东方的方士想练出长生不老的仙丹,而西方的炼金术师则追求传说中的贤者之石,贤者之石不仅仅是可以让人长生不老,甚至可以让人取得无限接近于上帝一般的神力。

但是没人知道贤者之石到底该怎么做,牛顿则认为制造贤者之石的配方应该从古籍中寻找答案。圣经是牛顿认为比较靠谱的古籍,他通过对圣经当中的一些特殊天文现象进行推算,确认圣经记载的时间大致是属实的,于是沉迷对圣经的解读。有人甚至说牛顿通过圣经计算出世界末日是2060年,当然这种事听听就好,我个人认为牛顿没有这么闲,而且研究世界末日不是牛顿研究的方向,那是神棍的任务。

牛顿认为古人是将炼金术用神话故事以及隐喻的方式保留了下来,愚昧无知的人从中看到的是神的力量,而牛顿则从中窥视到如何获取“神力”。牛顿猜测传说中的一些神祇的名字是某种元素的代名词,将这些元素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调和便可如同神一般创造新的元素,只要掌握了这种创造的方法,贤者之石便不再是梦想。

其实我们今天来看很快就明白牛顿在干什么了,他只是在研究当时还没有诞生的化学罢了。对于牛顿来说研究物理和数学是解开宇宙终极奥秘的钥匙,而化学则是让人类成为新宇宙上帝的工具。看看今天我们借由化学所取得的成就,上天入地千里眼顺风耳这些古神的异能在今天稀疏平常,哪怕是圣经中伟大的耶稣出世在今天看来也没什么了不起的,他的所谓纯洁性依靠试管婴儿也能实现,这都已经不是生物化学的最尖端课题了。

胡克

看到今天化学的成就,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牛顿如此沉迷于炼金术——他对于自己所处的世界是不满的,他想成为新世界的上帝。这一点从他的言行便能看出来,在他成为皇家学会会长时,他给自己弄了许多的肖像画摆在学会各处供人瞻仰,并且不准他人违抗自己。这导致了另一名伟大科学家胡克与其长期不和甚至是敌对,因为胡克一直试图曝光牛顿关于炼金术的研究,牛顿一直到胡克死都对其恨之入骨,在皇家学会内移除了所有胡克的画像,还要烧毁胡克所有的文章和手稿。

人类是幸运的,从光明的一面讲我们能有现在的科技与生活是拜牛顿所赐,而从黑暗的一面讲幸亏老天爷只给了牛顿84年的光阴,如果这位被称为500年一遇的奇才真的“向天再借500年”,那么对人类来说恐怕是一场灾难。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光明的背面是黑暗 牛顿为何从科学家“堕落”成一个炼金术师?”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你知道吗?」牛顿如果穿越到现在 能看懂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吗?

「你知道吗?」牛顿如果穿越到现在 能看懂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吗?

牛顿,炼金术,轩辕十四,手稿,时代,牛老爷,世纪,体系,头条,文章,炼金,炼金术师,金属,那得,雷古鲁斯,在那个,乖乖的,发现了,水都,答案,正文,东西,发气,原理,原子论,元素,会上,公式,先人,发动机

2009-10-15 #故事会

科学家牛顿的小故事

科学家牛顿的小故事

仆人,蠢事,牛顿,科学家,杰克,让孩子,大猫,小猫,平凡人,弱点,缺点,脱胎,都有自己,傻瓜,事实,东西,全世界,光辉,孩子,大人物,小学,形象,教科书,教材,时候,那大,成一个,一个大,人家说,不适合

2020-06-12 #小故事

科学家牛顿的小故事

科学家牛顿的小故事

仆人,蠢事,牛顿,科学家,杰克,让孩子,大猫,小猫,平凡人,弱点,缺点,脱胎,都有自己,傻瓜,事实,东西,全世界,光辉,孩子,大人物,小学,形象,教科书,教材,时候,那大,成一个,一个大,人家说,不适合

2020-06-12 #经典故事

科学家牛顿的小故事

科学家牛顿的小故事

仆人,蠢事,牛顿,科学家,杰克,让孩子,大猫,小猫,平凡人,弱点,缺点,脱胎,都有自己,傻瓜,事实,东西,全世界,光辉,孩子,大人物,小学,形象,教科书,教材,时候,那大,成一个,一个大,人家说,不适合

2020-07-31 #小故事

科学家牛顿的小故事

科学家牛顿的小故事

仆人,蠢事,牛顿,科学家,杰克,让孩子,大猫,小猫,平凡人,弱点,缺点,脱胎,都有自己,傻瓜,事实,东西,全世界,光辉,孩子,大人物,小学,形象,教科书,教材,时候,那大,成一个,一个大,人家说,不适合

2009-02-01 #故事会在线阅读

科学家牛顿的小故事

科学家牛顿的小故事

仆人,蠢事,牛顿,科学家,杰克,让孩子,大猫,小猫,平凡人,弱点,缺点,脱胎,都有自己,傻瓜,事实,东西,全世界,光辉,孩子,大人物,小学,形象,教科书,教材,时候,那大,成一个,一个大,人家说,不适合

2017-07-27 #小故事

科学家牛顿的小故事

科学家牛顿的小故事

仆人,蠢事,牛顿,科学家,杰克,让孩子,大猫,小猫,平凡人,弱点,缺点,脱胎,都有自己,傻瓜,事实,东西,全世界,光辉,孩子,大人物,小学,形象,教科书,教材,时候,那大,成一个,一个大,人家说,不适合

2009-02-20 #故事阅读

科学家牛顿的小故事

科学家牛顿的小故事

仆人,蠢事,牛顿,科学家,杰克,让孩子,大猫,小猫,平凡人,弱点,缺点,脱胎,都有自己,傻瓜,事实,东西,全世界,光辉,孩子,大人物,小学,形象,教科书,教材,时候,那大,成一个,一个大,人家说,不适合

2017-05-04 #故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