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读通鉴讲故事」亲情篇 徐懋功(李勣)与“胡须”的不解之缘

时间:2016-09-10

教给我这一知识的,既非老师、亦非课本,而是一个说鼓书的人

提示:本文共有 2779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6 分钟。

我记得自己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有个叫“徐茂公”的古人。教给我这一知识的,既非老师、亦非课本,而是一个说鼓书的人。那天跟父亲一道听他说鼓书的场景,我现在还依稀记得。

到了读大学的时候,我才完全弄明白:这个“徐茂公”实际上应该写作“徐懋功”,他的姓名叫做徐世勣,懋功只是他的字,跟诸葛孔明一样,他以字行于后世;后来,李唐王朝赐给他李姓,他成了李世勣;再后来,因为要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便将中间的“世”字减省掉了,他变成了李勣。

根据自己的经历,我觉得在讲述与李勣有关的历史故事时,还是应当先将他的生平事迹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永不褪色的《说唐》

李勣其人

李勣,本姓徐,名世勣,字懋功,曹州离狐(今山东菏泽北)人。他本来是富家的子弟,但在十七岁时便参加了隋末翟让的农民起义军,并很快显示出众的才能。例如他曾劝说翟让,我们造隋朝皇帝的反,不要在自己的故乡剽掠,应该朝大运河流经的商旅之会发展,翟让采纳了他的这个建议,因而兵势大振。后来他追随李密,又提议应当攻占隋朝设在大运河边上的大粮仓黎阳城(今河南浚县),理由是老百姓起来造反只因填不饱肚子,如果能利用隋朝储存在黎阳仓的粮食来募兵,就可以干成一番大事。果然,李密攻占黎阳仓后,旬日之间兵力便猛增至二十万。

跟随李密归顺李唐后,李勣先后参加了平定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徐圆朗等人的征战。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将他任命为并州都督,后又担任通漠道行军总管,与李靖合兵挫败突厥。他在并州守边的时间长达十六年,唐太宗曾这样评价他:“隋炀帝不能择人守边,只知驱使百姓筑长城;我用李勣守并州,突厥便不敢南向,这比筑长城管用得多呢!”入朝拜相后,他又以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的身份,随唐太宗出征高丽。

有关李勣的足智多谋,在前面“智谋篇”《古代君臣之间斗智三例》一文内,介绍了他跟晚年的唐太宗“斗智”的一个事例。在那个故事中,李世民为了让李勣将来能够全心全意地辅助他的儿子李治,不惜自己充“恶人”、让儿子做“好人”,临死之前故意将其贬斥,由儿子李治日后重新起用。这是古代封建帝王讲究御下之术的一个典型案例。

李勣画像

其实,李世民的那次“生死试”,最终的结果很难说是“圆满”。因为李勣后来在事关李唐王朝前途命运的一件大事上面,也耍了一次“滑头”。唐高宗李治即位时,曾希望将武昭仪(武则天)立为皇后,因阻力太大未能如愿。后来李义府、许敬宗等大臣提出,应当将未生育皇子的王皇后废黜,李治召集李勣和长孙无忌、于志宁、褚遂良等朝廷重臣商议,李勣却假装生病没有参加。长孙无忌、褚遂良明确表态反对,于志宁则选择保持沉默。事后李治单独征求李勣的意见,他回答说:“此陛下家事,无须问外人。”他的话成了压倒王皇后的最后一根稻草。后来发生的事情就不需要做介绍了,一个武则天将李唐王朝闹了个底朝天。就李勣个人来说,他采取这种明哲保身的态度,是可以得到理解的,李世民、李治父子当初不也耍过他一回么?由此可见,将互信刨去的权变之术,有时就是一把双刃剑。

唐高宗总章二年(620年),李勣病逝。他活了八十六岁。高宗李治在光顺门为他举行了哀悼仪式,七日不视朝,赠太尉、扬州大都督,谥贞武,陪葬昭陵。他的这个归宿,跟被逼自杀的长孙无忌、三次遭贬的褚遂良,形成了天壤之别。

上面介绍的这些内容,读起来难免有些枯燥。没有办法,讲述历史跟说鼓书终究不是一回事情。李勣曾给自己“画”了一张“自画像”,这倒是趣味横生,他是如此描述的:“我十二三岁的时候,是无赖贼,见人就杀;十四五岁的时候,是难当贼,看不惯时就会杀人;十七八岁的时候是好贼,临阵以勇杀人;二十岁的时候成为大将,通过带兵打仗救人于死地。”

这段话颇为耐人寻味。首先,他将自己二十岁以前的经历用一个“贼”字来概括,意思是一直在干杀人的勾当;然后,他又将“贼”分为“无赖贼”、“难当贼”和“好贼”三个类型,三者的区别在于,前面二种存在滥杀无辜的情况,后一种则属于正常的临阵厮杀;最后,二十岁成为大将,尽管带兵打仗难免造成伤亡,但终极目的却是为了挽救更多人的生命,因此不再是“贼”,换言之,是在救世了。

个人的理解,李勣对自己在传奇一生中表现出来的智勇双全,是很满意和满足的。

李勣影视形象

胡须的故事

前面花了那么多笔墨,来写李勣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除了帮助读者较为全面地了解这位传奇的历史人物,也有为下面的故事张本的用意。因为这个杀人无数、奇计叠出、阳谋阴谋并举的一代名臣,在下面故事中表现出来的,却是纯粹的世间真情。这样的真情,发生在一个如此复杂的人物身上,就显得尤为可贵。

有一次,李勣的姐姐生病了,他决定亲自下厨为阿姐熬粥喝。他出身富家,十七岁从军,戎马倥偬,如今又居宰相高位,家务活是从来没干过的。因此,在烧火的时候,一阵回风将他的胡须烧焦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话没有说错,如果要让赫赫威名的李大将军充任火头军,那全军将士估计都得吃夹生饭了。

姐姐看见弟弟的狼狈相,不免心疼,说:“家中的仆人那么多,这种事情你何必自己亲自动手呢。”他回答说:“并非没有人使唤,只是想到阿姐年纪大了,我自己也老了,以后我即使想为阿姐熬粥,恐怕也是不可能的了!”

这对姐弟短短的对话,质朴无华,却道出了人世间最难得也最珍贵的亲情!

说到胡须,李勣本人和唐太宗李世民之间,也有一个很动人的故事。有一次他得了急病,有人献上一个土方子,说是用胡须烧成的粉末可以治好他的病。这件事不知怎么让唐太宗李世民知道了,他亲自动手剪下自己的胡须,送给李勣做药用。病好之后,李勣前来面见唐太宗,为表达自己感恩的心情,他“顿首流血”。李世民却说:“我这么做只是为了国家,而不是为你,何必言谢呢!”

我们有理由相信,此时此刻,这对君臣动的也是真感情。

李勣墓碑

李勣一生戎马倥偬,后来位极人臣,却能够保持人性的一面,这是值得称道的。

唐高祖李渊武德二年(619年),隋末群雄之一的李密,在穷途末路之际归顺李唐,当时由李密掌控的地盘东到大海,南至长江,西到汝州,北抵魏郡。李勣此时的身份堪称李密的内当家,他在归唐之前对同僚说:“人口和土地都属魏公(李密)所有。如果由我来呈献,那就是将主人的失败作为自己的功劳,这种做法我引以为耻!”于是,他把登记郡县户口的簿册用信函送给李密,请他自己呈交李唐。李渊因此称赞李勣是一位“纯臣”。李密归唐不久又反叛,当他兵败被杀时,李勣请求为自己的这位老东家收葬,并以君臣之礼戴孝,直至丧事办理完毕。

唐军平定洛阳时,俘获王世充手下大将单雄信。李勣跟单雄信是当年瓦岗寨的故交,他上表推荐单雄信的才能武艺,说如能得到宽免,单雄信一定会报不杀之恩,并提出愿用自己的官爵来替单雄信赎罪。李渊没有同意。他放声痛哭,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给单雄信吃,说:“生死永诀,这块肉将和你同归入土!”又承担起赡养单雄信子女的义务。

由此可见,千百年来,民间对“徐茂公”的顶礼膜拜,是有其文化内涵的。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读通鉴讲故事」亲情篇 徐懋功(李勣)与“胡须”的不解之缘”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读通鉴讲故事」亲情篇 救子救弟 “大姐大”将亲情发挥到极致

「读通鉴讲故事」亲情篇 救子救弟 “大姐大”将亲情发挥到极致

会稽,刘义康,公主,刘裕,弟弟,刘义隆,刘兴弟,姐姐,宋文帝刘义隆,女儿,父亲,徐湛之,姐弟,皇帝,刘宋,事情,儿子,关系,朝政,母亲,棉袄,刘义,永兴公主,王弘,臧爱亲,门阀政治,兄弟姐妹,丈夫,一家人,京口

2012-03-26 #故事大全

「读通鉴讲故事」亲情篇 汉文帝母子之间的亲情 铸就了一段历史

「读通鉴讲故事」亲情篇 汉文帝母子之间的亲情 铸就了一段历史

刘恒,刘邦,薄太后,吕雉,母亲,薄氏,母子,汉文帝,薄姬,窦皇后,汉文帝刘恒,窦姬,皇帝,吕后,代王,仁孝,大臣,文帝,儿子,历史,陵墓,影响,原因,吕氏,天下,高祖,刘如意,戚夫人,文景之治,丈夫

2020-05-15 #故事会在线阅读

「读通鉴讲故事」亲情篇 张镇周:一个文治武功都值得记住的古人

「读通鉴讲故事」亲情篇 张镇周:一个文治武功都值得记住的古人

张镇周,陈稜,舒州,台湾,卫温,附注,隋炀帝,隋书,隋军,隋大业,义安,依据,故事,武功,时间,资治通鉴,老家,都督,王世充,王隆,苏世长,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赴台湾,亲情,乡情,中国,事迹,内容,人物,亲朋

2007-12-17 #故事大全

「读通鉴讲故事」亲情篇 身陷囹圄 因分辨出母亲的饭菜幸免于难

「读通鉴讲故事」亲情篇 身陷囹圄 因分辨出母亲的饭菜幸免于难

官员,汉明帝刘庄,刘英,监狱,饭菜,吴郡,尹兴,大案,光武帝,儿子,楚王,时候,母亲,母子,泾县,刘秀,封楚,主审,庶子,一碗饭,母亲来了,永平,兄长,人数,京城,举动,人员,亲属,亲情,原因

2007-07-06 #短篇故事

「读通鉴讲故事」亲情篇 一对“母子鹿” 触动了这对父子的神经

「读通鉴讲故事」亲情篇 一对“母子鹿” 触动了这对父子的神经

甄皇后,曹丕,曹操,儿子,母亲,甄氏,甄夫人,文帝,甄宓,魏明帝曹叡,魏文帝曹丕,父亲,太子,丈夫,兄长,发型,后人,父子,曹植,影视形象,女人,女子,妇人,洛神赋,皇后,有关,刘氏曰,念君,裴松之,郭夫人

2010-07-29 #经典故事

「读通鉴讲故事」亲情篇 一曲乱世挽歌:唐德宗李适寻母记

「读通鉴讲故事」亲情篇 一曲乱世挽歌:唐德宗李适寻母记

李适,高氏,太后,母亲,唐玄宗,唐代宗李豫,安禄山,东都,沈氏,大臣,安史之乱,长安,沈太后,这件事,叛军,天下,洛阳,皇帝,唐德宗李适,东都洛阳,母子,事情,天宝,大功,战乱,父亲,皇太后,皇后,寻找母亲,这些人

2019-11-03 #故事大全

读《通鉴》讲故事:致阅读者

读《通鉴》讲故事:致阅读者

专题,历史,故事,资治通鉴,通鉴,司马光,个体,人类,史学,目的,官员,巨著,普通人,时候,影响,百家号,司马,多君,萌萌,通鉴学,专利品,人生,个性,事件,中华书局,事实,事例,保持一致,体例,刚性

2018-11-29 #故事会

资治通鉴其实就是故事

资治通鉴其实就是故事

历史,人物,思想,故事,正面,发展,能找到,还可以,事态,事件,传奇,反面,影子,态势,窥觑,目标,方向,总会,方式,标签,编年史,答案,资治通鉴,讲故事,词条,人类历史,人与事,中国人,一个故事,下自己

2020-09-26 #故事会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