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小故事 > 正文

文风有“小王朔”之称 北大中文系毕业的石一枫为何爱写失败者的故事?

时间:2016-10-08

更深层的说,肖申克的救赎讲的是一个人在绝境中也不放弃,仍然向命运求生,小人物也想要做英雄

提示:本文共有 4178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9 分钟。

这个故事和《肖申克的救赎》有相通的地方,也是讲一个越狱和逃犯的故事,这是表层的。更深层的说,《肖申克的救赎》讲的是一个人在绝境中也不放弃,仍然向命运求生,小人物也想要做英雄。杜湘东等人也是因为没放弃,成了另类的英雄。

作者 陈梦溪

石一枫

《书乡周刊》:小说名字是《借命而生》,这里的“借命”是指什么?

石一枫:从人物关系上最直接说是姚彬斌把他的命借给了许文革,牺牲自己救了兄弟。升华一点说是杜湘东向与他有经历交割、有关系的人借命,再形而上地说,我们每个人活着都不是完全为自己活,一部分是为了别人而活着,每个人的生命与别人都有交集和分享,都是“借命而生”。

《书乡周刊》:为什么会想到写一个三十年前(1988年)警察和逃犯的故事?

石一枫:一次无意间我看到一个信息,1992年版刑法比较严格,1997年又颁布了修改后的刑法,说过去犯罪的人,新刑法之后才被抓住的,判决的依据是“从轻不从重,从新不从旧”。于是我生出了一个小想法:假如有个人(上世纪)八十年代犯了罪,2000年才被抓住,那他会不会少判很多年?虽然判地轻,但这么多年一直在当逃犯,他的生命到底是值了呢,还是亏了呢?我就想把它构思成一个小说。当然落实到创作上,写一个传奇的逃犯反而没有特别大的意义,写作过程中发现,其实写抓逃犯的警察更有意义,也更有意思,这样警察就成了主角。

《书乡周刊》:故事主角警校毕业的大学生杜湘东被分配到了北京郊区的“第二看守所”,小说里写“那时的北京,出了永定门就是一片仓库,再往南走恨不得全是菜地,杜湘东所在的看守所更是建在了菜地边缘的山底下”。你对那边熟悉吗?

石一枫:其我是爷爷奶奶来北京的,第三代,有资格说自己是北京人,但不是“老北京”。我小时候去南边不多,多数了解是靠查资料,比如小说涉及到每个年代的监狱生活、法律条文、警察管理条例,还有城南一些国企工厂的情况。每一个细节都要查资料,甚至犯罪分子写的自白。现在网络时代查资料很方便,尤其一些视频资料。

《书乡周刊》:有评论称这部小说是中国版的《肖申克的救赎》,你认同这个说法吗?

石一枫:这个故事和《肖申克的救赎》有相通的地方,也是讲一个越狱和逃犯的故事,这是表层的,当然我自己没有史蒂芬·金(《肖申克的救赎》的作者)那么伟大。更深层的说,《肖申克的救赎》讲的是一个人在绝境中也不放弃,仍然向命运求生,小人物也想要做英雄。我的故事里,杜湘东等人也是因为没放弃,成了另类的英雄。

《书乡周刊》:杜湘东用一辈子去追捕这个逃犯,虽然没有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对自己的坚持有了交代。在你的小说里似乎很少有成功者?

石一枫:讲成功者的故事的地方太多了,文学还是应该讲一些失败者的故事,普通人的故事,小人物的故事。

《书乡周刊》:这部小说中杜湘东的妻子是个比较强势的女人,你的作品中女性人物都算“力量型”的,比如《世间已无陈金芳》的陈金芳,《营救麦克黄》的颜小莉,《特别能战斗》里面的北京大妈。

石一枫:这确实是个问题,我也一直在想。可能我印象中的女性都是很坚强、很勇敢,很有能力的人。有些作家可能会比较喜欢塑造柔弱如水的女性形象,可能那样的人比较自信。我是因为自己在女性面前没太多自信,所以我概念中的女性都精神强大。

《书乡周刊》:与你早期的作品《红旗下的果儿》、《恋恋北京》等作品相比,这次的写作似乎不再以往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变得严肃起来,你在有意做这样的转变吗?

石一枫:这是一部第三人称的作品,不是以“我”的视角叙述的,其次这是一个警匪的作品,小说本身的主题比较宏大和严肃。这些都不太适合那种插科打诨的方式,幽默自然就少了很多。该嬉皮笑脸的时候就嬉皮笑脸,不该嬉皮笑脸的时候就得正经了,说什么事用什么腔调。作为一个写作者,多掌握一两种腔调是必须的,我对自己(能掌握)也比较欣慰。

《书乡周刊》:这是你第一次写第三人称的作品?

石一枫:《借命而生》对于我而言,刚开始是想解决我在写作中的一个基本问题。人写作到一定程度,都会存在一两个问题,比如有的男作家写女的不像,女作家写男的不像,我的问题是写第三人称不灵,必须得通过“我”盲目式的写,由“我”去看别人。《世间已无陈金芳》是由“我”去看陈金芳,《地球之眼》是由“我”去看安小男,《心灵外史》是由“我”去看大姨妈。这几部作品可能比以前的第一人称更“狡猾”一点,“我”更复杂,有些文人气息,这样可以让小说更复杂,但本质上是我不能写第三人称,这是我的最大的问题。你要是觉得自己还有点文学追求,就一定要尝试解决问题,不要厚颜地说这是我的特色,这个问题就带过去了,我们应该迎难而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书乡周刊》:似乎作家都会经历一个从自我经历转向他人经历的过程,对你来说是这样吗?

石一枫:《借命而生》最早的动机是写一个跟我个人生活不一样的故事,因为陈金芳、安小男里都有一个人物是和我的生活环境相对融合的,就是大城市里知识分子这种人,通过一个桥梁过去找与我不重合的人,而《借命而生》全是与我不重合的人。我以第三人称写与我不重合的人,这可能是一种成熟的方式。

《书乡周刊》:故事里有个很有意思的角色,就是杜湘东看守所的警察同事老吴,老吴快退休了,每天喝几口五十六度的二锅头,之前杜湘东看不起老吴,觉得他“活在廉价的醉生梦死”中,后来等到杜湘东经历了一些事,人到中年后,又觉得老吴“有可能才是活明白了的人”。

石一枫:我们可以想象老吴在年轻的时候,可能是另一个杜湘东。可能每个人都是这样,我二十几岁的时候最烦的就是我现在这样的人,心想:您一个写作的,一个当编辑的,有什么了不起的?那时候我没想着当作家,有些很空洞的理想,觉得自己特别厉害,轻轻松松就能伟大,具体怎么伟大也不知道。我经历了二十岁、三十岁、到现在四十岁,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都在经历一个变化。

书评

我个人非常喜欢石一枫的作品。他的长篇小说我差不多都数的出来,《红旗下的果儿》和《恋恋北京》写得真是热闹又伤感。其中《节节最爱声光电》最吸引我,写了北京歌剧院大院儿少年们的故事。我发现他一点点在转变,早期写少女或二、三十岁的青年女性,写得特别疯狂、用心,后来慢慢开始往老年女性上用劲,比如《特别能战斗》里的北京大妈苗秀华,《心灵外史》里的大姨妈。他的语言那么活泼、那么好玩。曾经一度大家疯狂的在议论“失败青年”,就把石一枫拉进来当“失败青年”塑造的一号作家,但是回去读一读他那时写的青年系列的小说,会发现他写的根本不是失败。他写时代怎么能把一个人的劲儿破了,新的劲儿又长出来的过程。《借命而生》这部小说里漫长的匿名追捕,把整个社会实情写的像密林一样,也有人评价说是丛林法则。一开始看到《借命而生》这个题目,我看成了《惜命而生》,他把所有关键的东西放在了“生”上。——《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

《恋恋北京》 新世界出版社这几年石一枫非常活跃,读了他的小说后我很惊讶。他寻找的主题、关注的问题用批评家的话说都是宏大叙事,资本、阶层、非法集资、信仰……,不像现在相对年轻的一批作家,写的多是自己的成长经历。他的每一部作品,关注的都是特别有意思的话题,这是我想象不到的。石一枫已经是非常成熟的作家了,他总能寻找到社会生活中值得关注的点,就像一个现实主义的点穴师。他从《世间已无陈金芳》到《营救麦克黄》这批小说确立了明确的创作意图或是“野心”。但他的语言又非常朴素,不像有些作家刻意去营造一种氛围。我们南方人读北方的语言,如王朔、冯唐的语言都比较熟悉,但石一枫跟他们都不太一样。一方面也为他遗憾,他要成为男神级的、冯唐这样的作家已经没有可能了,因为他不是向偶像作家那个方向走的,他真是一步步朝着陈忠实这样的当代经典作家的方向去了。他选择了传统的、脚踏实地的、接地气的一种写作。——《收获》主编程永新石一枫早期写一些小人物,号称“小王朔”,风格轻松、俏皮。后来看《世间已无陈金芳》,才发现他的风格也不是那么固定。这几年他的写作速度非常快,在《世间已无陈金芳》之前,长篇已经出过5部了。很多作家写现实,写的都是已经凝固掉的、固化的、表面的现实,而石一枫的长处是抓住当下最新鲜的现实。石一枫非常冷静,会琢磨现实背后的东西,特别是用人物的命运感把现实串联起来,这种现实是活的,跟我们身边的现实是贴近的。《借命而生》与他之前的小说如《地球之眼》有一种变化,借助的是一个案件的线索,他不是直接面对现实来写作,而是面对人。小说里的命运感比更强烈,即两个对手之间的命运感,小说中两个人物作为对手是互为补充的表达。——《十月》主编陈东捷

《特别能战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有两个“石一枫”,一个是早期的石一枫,一个是现在的石一枫。早期的石一枫更好玩。他早期的代表作叫《不许眨眼》,写的是以北大为背景三个男生和一个女生。那时的石一枫唾沫横飞,他谈人生跟别人谈人生不一样,是有自己话语体系的。突然之间,石一枫就变成一个经典作家了,变化是从《世间已无陈金芳》开始的,然后是《地球之眼》、《借命而生》。 石一枫写作的变化跟他个人的变化是有关系的。早期的石一枫是王朔式的写作,叫“后王朔”,那个石一枫对社会、对人生是一种冷嘲热讽的戏谑态度,但忽然之间那个石一枫就消失了,突然我不认识他了,他变成了悲天悯人的石一枫。我看《借命而生》最大的感受是石一枫的情怀,真的要重新认识石一枫了。《借命而生》里逃犯形象的塑造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但是把小警察杜湘东的故事写的那么吸引人,而且怀着那么巨大的同情,那个是一个经典作家的情怀。——《西湖》主编吴玄石一枫语言的丰富性让他创造力非常强,他又是受的北大中文系科班教育,在形式上特别讲究的小说技术能力。他的作品有很传统的现实主义概念,用典型的细节来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我也看他的早期小说,比如《恋恋北京》,他的语言风格和写青春成长的状态给我留下很深印象。真正打动我是从《世间已无陈金芳》开始的,我特别喜欢《地球之眼》和《借命而生》,从关注自身到关注自身以外的东西,关注社会,关注这个时代中核心的时代精神,这是能代表一位作家走向成熟的标志。我们杂志每年都会进来很多大学生,他们喜欢诗意的、小情绪的、小清新的东西,喜欢个人趣味的很细小的东西,但是真正关注大的话题的,关注这个社会的反倒很少。石一枫能够关注现实、关注社会是很难能可贵的。——《当代》主编孔令燕

来源:北京晚报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文风有“小王朔”之称 北大中文系毕业的石一枫为何爱写失败者的故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文风有“小王朔”之称 北大中文系毕业的石一枫为何爱写失败者的故事?

文风有“小王朔”之称 北大中文系毕业的石一枫为何爱写失败者的故事?

石一枫,小说,杜湘,故事,陈金芳,作家,周刊,作品,北京,现实,逃犯,世间,肖申克的救赎,百家号,作者,警察,个人,经历,第三人称,社会,老吴,语言,问题,变化,东西,地球,恋恋,英雄,青年,小王朔

2020-05-14 #短篇故事

如何辨识石一枫的《小李还乡》《心灵外史》?

如何辨识石一枫的《小李还乡》《心灵外史》?

作家,石一枫,文学,卡尔维诺,艾略特,鲁迅,传统,历史,变奏,小说,心灵,经典作品,诗人,外史,思想,T.S.,奥斯汀,作品,故事,经典,部分,世界,个人,小李,现实主义,现实,帕格尼尼,拉赫玛尼诺夫,创作,青年作家

2020-08-23 #短篇故事

什么样的故事是好看的 文学的

什么样的故事是好看的 文学的

非虚,小说,向西,作品,作家,创作,王安忆,故事,文学,评论家,向南,文体,评论界,石一枫,玛多娜,苏童,纯文学,世故,外史,境界,小说家,心灵,时代,方式,榜单,现实,生意,艺术,记忆,野心

2020-07-05 #经典故事

什么样的故事是好看的 文学的

什么样的故事是好看的 文学的

非虚,小说,向西,作品,作家,创作,王安忆,故事,文学,评论家,向南,文体,评论界,石一枫,玛多娜,苏童,纯文学,世故,外史,境界,小说家,心灵,时代,方式,榜单,现实,生意,艺术,记忆,野心

2020-08-29 #故事会

什么样的故事是好看的 文学的

什么样的故事是好看的 文学的

非虚,小说,向西,作品,作家,创作,王安忆,故事,文学,评论家,向南,文体,评论界,石一枫,玛多娜,苏童,纯文学,世故,外史,境界,小说家,心灵,时代,方式,榜单,现实,生意,艺术,记忆,野心

2020-09-03 #经典故事

什么样的故事是好看的 文学的

什么样的故事是好看的 文学的

非虚,小说,向西,作品,作家,创作,王安忆,故事,文学,评论家,向南,文体,评论界,石一枫,玛多娜,苏童,纯文学,世故,外史,境界,小说家,心灵,时代,方式,榜单,现实,生意,艺术,记忆,野心

2018-07-28 #经典故事

京华物语丨北京文学的“京味”到底是什么味儿?

京华物语丨北京文学的“京味”到底是什么味儿?

北京,京味,老舍,语言,北京话,作家,文学,北京文学,北平话,张莉,王朔,徐则臣,新声,石一枫,作品,研究者,笔下,冯唐,刘恒,叶广芩,创作,发展,北京人,人物,关系,声音,民间,腔调,胡同,贫嘴

2010-04-12 #故事会在线阅读

2020年的第一个故事 从生活更深处开出花来

2020年的第一个故事 从生活更深处开出花来

冯骥才,作家,俗世奇人,小说,书房,作品,创作,专栏,新作,奇人,天津,市井,新锐,莫言,徐贵祥,石一枫,上海文学,人民文学,人物,名家,力量,城市,文坛,故事,文学,花城,英雄,王松,小说界,主流

2020-09-26 #长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