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的简单看法

时间:2016-10-13

三国志最早以魏书、蜀书、吴书三书单独流传,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书才合为一书

提示:本文共有 2006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史料客观资料:

1.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与前三史一样,也是私人修史。三国志最早以《魏书》、《蜀书》、《吴书》三书单独流传,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书才合为一书。而最终成书,因此《三国志》是三国分立时期结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此书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

《三国志》也是二十五史中最为特殊的一部,因为其过于简略,没有记载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没有记载经济、地理、职官、礼乐、律历等的"志",不符合《史记》和《汉书》所确立下来的一般正史的规范。

陈寿还能在叙事中做到隐讳而不失实录,扬善而不隐蔽缺点。陈寿所处时代各种政治关系复杂,历史与现实问题纠缠在一起,陈寿在用曲折方式反映历史真实方面下了很大功夫。

《三国志》对汉魏关系有所隐讳,但措词微而不诬,并于别处透露出来一些真实情况。如建安元年(196)汉献帝迁都许昌,本是曹操企图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不臣之举。陈寿在这里不用明文写曹操的政治企图,这是隐讳。但写迁都而不称天子,却说董昭等劝太祖都许,这就是微词了。

另外,他在《荀彧传》、《董昭传》和《周瑜鲁肃吕蒙传》中都揭露了当时的真实情况。陈寿对蜀汉虽怀故国之情,却不隐讳刘备、诸葛亮的过失,记下了刘备以私怨杀张裕和诸葛亮错用马谡等事。

这也是良史之才的一个表现。陈寿虽然名义上尊魏为正统,实际上却是以魏、蜀、吴三国各自成书,如实地记录了三国鼎立的局势,表明了它们各自为政,互不统属,地位是相同的。就记事的方法来说,《先主传》和《吴主传》,也都是年经事纬,与本纪完全相同,只是不称纪而已。陈寿这样处理,是附合当时历史事实和实际情况的,这足见他的卓识和创见。

2.《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三国演义》反映了丰富的历史内容,人物名称、地理名称、主要事件与《三国志》基本相同。人物性格也是在《三国志》留下的固定形象基础上,才进行再发挥,进行夸张、美化、丑化等等,这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套路。《三国演义》一方面反映了较为真实的三国历史,照顾到读者希望了解真实历史的需要;另一方面,根据明朝社会的实际情况对三国人物进行了夸张、美化、丑化等等。

《三国演义》以75万字的规模,用一种比较成熟的演义体小说语言,塑造了四百多个人物形象,描写了近百年的历史进程,创造了一种新型的小说体裁,这不仅使当时的读者"争相誊录,以便观览",而且也刺激了文士和书商们继续编写和出版同类小说的热情。自嘉靖以后,各种历史演义如雨后春笋,不断问世,从开天辟地,一直写到当代。据不完全统计,今存明、清两代的历史演义约有一二百种之多。

个人观点评价:

1. 时间起始点上:《三国志》比《三国演义》时间要早。

2. 创作难易度:在其历史背景下创作难度是《三国志》更为艰巨,把三国的历史及史料重新编著,《三国演义》的创作内容与《三国志》大致相同,虽然写作手法、故事描述性等有很高造诣,但其创作我可以理解为在现有文章史料上进行改编和扩写,就好比《春秋传》改写现代小说那样,可根据史料进行改编。

3. 史料合法参考性:《三国志》作为二十五史,其历史研究合法性参考资料是远远高于《三国演义》,故其三国真实事件,我们依据的是《三国志》,而非《三国演义》。

4. 影响力:《三国演义》的故事内容基本与《三国志》一致,且流传度及阅读影响力反而比《三国志》要强很多,很多人(包括我)也是从《三国演义》了解,电视剧、游戏、电影、外文翻译书籍几乎都来自于《三国演义》,所以《三国演义》的影响力远远高于《三国志》,我们假设,如果不是《三国演义》,我们的中国的历程或许会改变,我们或许连三国的历史也模模糊糊。

5. 艺术成就:一个是列入史料二十五史,一个是四大名著,都是十分巨大财富,艺术成就否非常高,没有可比性,因为时代不同,写的方向也不同,一个是用生命记载历史,一个是用艺术表现历史。

总结:想更好了解历史和发生的故事,要感悟文学艺术,参悟人性,《三国演义》是你的首选,学会的价值,一生用之无尽。

想作为研究历史及真实背景,《三国志》是你不二之选。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的简单看法”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三国演义》里黄忠是赵云的下属?真相没那么简单

《三国演义》里黄忠是赵云的下属?真相没那么简单

赵云,刘备,黄忠,蜀国,刘禅,诸葛亮,武将,和黄,儿子,大将,将军,益州,职务,贡献,部下,他自己,牙门将军,于微,关羽,刘备留,刘表,封赵云,子刘禅,张飞,曹操,下赵,本领,三国志,一战,上级

2015-07-08 #故事大全

三国演义中刘备在新野被曹操追杀 他带百姓一起逃亡的目的很简单

三国演义中刘备在新野被曹操追杀 他带百姓一起逃亡的目的很简单

刘备,百姓,曹操,荆州,屠城,演义,新野,民众,百姓苦,仁德,刘晔,刘备仁,刘琮,曹仁,诸葛亮,诸葛,万之众,三国演义,三国志,人命,事情,人马,假意,军民,年月,前科,劣迹,名声,垫背,心情

2009-08-11 #故事阅读

读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看历史的真假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读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看历史的真假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历史,正史,野史,意义,三国志,三国演义,方面,民间,现实生活,看法,传播,影响,各代,三国时期,阅读量,中华文明,史学家,生活,一种是,前四史,最主要,对我们,对自己,最重要,知识文化,史明智,由明初,罗贯中,能学,陈寿所

2019-03-24 #故事会

《三国演义》是真实的故事吗??

《三国演义》是真实的故事吗??

三国志,东西,形象,读者,读起来,刘备,曹操,陈寿,裴松之,裴松,小说,史料,作者,三国演义,作风,写实,历史,基础,所作,故事,资料,详细资料,既然是,三国历史,太简单,想了解,艺术加工,是不可能,引人入胜,在陈

2020-09-08 #故事大全

罗贯中笔下的《三国演义》 为什么偏偏神话诸葛亮 而不是别人?

罗贯中笔下的《三国演义》 为什么偏偏神话诸葛亮 而不是别人?

罗贯中,张士诚,曹操,诸葛亮,幕府,笔下,图王,张士,朱元璋,称王,赵宝丰,三国演义,人物,公元,建议,忠义,政治,才能,智谋,杭州,看法,创作,三国志通俗演义,有许多,刘亮,刘表,刘璋,康茂才,湖海散人,王之志

2012-05-07 #故事会

三国演义中周瑜在历史上心胸 真的如电视剧里面演的那样狭隘吗?

三国演义中周瑜在历史上心胸 真的如电视剧里面演的那样狭隘吗?

周瑜,电视剧,诸葛,诸葛亮,历史,刘备,心胸狭隘,老将,两个人,关系,看法,曹操,鲁肃,正因为,看出来,三国志,东吴,交集,出处,原因,国家,塑造成,大军,形象,建安,心胸,时候,计策,赤壁之战,了解历史

2010-11-04 #故事会在线阅读

《三国演义》陆逊为什么不取刘备性命?原因很简单

《三国演义》陆逊为什么不取刘备性命?原因很简单

蜀国,吴国,进攻,关羽,时候,魏国,刘备,陆逊,孙权,曹丕,赵云,永安,三国时期,事情,势力,意见,诸葛亮,吴国和,吴国在,所以说,这样子,乘胜追击,历史,关系,清风,将领,看法,交流,抵抗,历史故事

2011-09-08 #故事会在线阅读

《三国志》 《三国演义》 《三国志通俗演义》三者是什么关系

《三国志》 《三国演义》 《三国志通俗演义》三者是什么关系

三国志,三国演义,关系,小说,史书,版本,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著作,作品,作者,文化,吴书,陈寿,内容,剧照,时间,民间,经典,魏书,话本,资料,有关,三国故事,是我国,最著名,侯陈,司马,寿史,文艳

2015-01-15 #故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