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故事会 > 正文

中国农业大学扎根曲周的故事

时间:2016-10-16

一个生长于城市的青年来到农村,在这里扎根、成长的画面跃然纸上

提示:本文共有 1443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3 分钟。

翻开2013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我和科技小院的故事》一书,扉页上,“曲周,我来了!”五个大字映入眼帘。一个生长于城市的青年来到农村,在这里扎根、成长的画面跃然纸上。

农村是什么样子?在第一个驻扎在科技小院的农大学生、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2009级研究生曹国鑫的印象中,农村是一幅画:一块地,一头牛,一只犁和一位老农。

第一次来到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是2009年。曹国鑫感觉生活一下子变了样,没有了操场的喧闹、图书馆的安静,也没有了琳琅满目的便利店、招手即停的出租车,日常的生活在这里大变样。

“但这里的一切又都是新鲜的,整齐的树林、金黄的小麦、淳朴的村民,还有鲜活质朴的方言。”曹国鑫说,心目中有关农村的那幅画突然在这一刻变得立体了、真实了。

在曲周的麦地里,导师李晓林与曹国鑫重重地握了手,有嘱托、更有期待。

“到了农村以后,先要把自己变成农民,然后才能成为了解农民、为农民服务的科学家。”李晓林的话,曹国鑫一直记在心头。

就这样,曹国鑫全身心投入曲周、投入广袤农村。从硕士到博士,他秉承着当年老一辈农大人改土治碱的精神,在这里一待就是6年。

作为第一个驻扎科技小院的学生,没有“实战”经验的曹国鑫心里其实很忐忑:“技术理论虽然都是经过检验的,但是直接用在农民的地里,效果到底怎么样,说实话,心里没底,万一减产了可怎么办。”

此时的曹国鑫才意识到,推广农业技术最难的,是赢得信任。

本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扩散推广”的思路,从2009年到2014年,曹国鑫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小麦和玉米生产全过程的指导与服务。除了正常的田间指导调查,他还发动农民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反馈者,以便出现问题时,能第一时间给出解决方案。

在推广玉米晚收技术时,曹国鑫选择了最“耗时”的方法——下地巡逻,见到一户就规劝一户,把晚收技术教授给他们。最后,示范基地近1万亩玉米的收获时间推迟了一周以上。而这一项简单的技术,帮助农户们直接增收100余万元。

有了和农民打交道的经验,曹国鑫开始考虑在村里做培训,集中解决农民的生产问题。

“提前备好了讲稿和十几张PPT,结果却被通知在当天一个婚礼现场进行第一次培训。现场吵吵闹闹,什么也没讲清楚便匆匆收尾了。”曹国鑫回忆起那次经历,不好意思地摇摇头。“那次,我认识到自己眼高手低,也认识到培训不是一厢情愿的事,农民真正需要的是满足他们实际需求的、接地气的培训。”

从第一次到第十次再到第N次,曹国鑫慢慢告别了艰涩、生僻的专业术语,开始带着“问题意识”去为农民解决困难。他还拿起笔,记录下在曲周的每一项工作、每一点成长。

2009年6月30日,曹国鑫在曲周的日志从这一天开始,小院学生的工作日志也从这一天开始。一笔一画,工工整整。

如今,十年过去了,小小的工作日记,已经辑成了几十册,高高的一摞。它们记录着曲周一点一滴的变化,也见证着小院学生一步一个脚印的成长。

2016年毕业后,曹国鑫去了企业。问及原因,他这样说:“我想把科技小院的模式带到企业中试一试,借助产品、技术、资金的优势,争取为更多的农民提供更有效的服务。”

10年了,科技小院迎来又送走了一批批和曹国鑫一样的农大学子,小麦地、玉米地、葡萄园、苹果园、养殖场……曲周的村村落落,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如今,小院的星星之火已经燎原,以中国农业大学为主,其他涉农高校参与,科技小院已建设了100多座,在23个省份落地开花。他们用双脚丈量土地,将论文写在大地上,用青春书写着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奋斗故事。记者 丁雅诵 赵婀娜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中国农业大学扎根曲周的故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中国农业大学扎根曲周的故事——闲不住的老支书

中国农业大学扎根曲周的故事——闲不住的老支书

王怀义,农民,王庄,农大,王庄村,老师,小院,科技,合作社,村民,黄志坚,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县,土地,师生,小麦,百姓,张庄,王怀,辛德惠,老师们,产量,曲周,村里人,法子,点点,盐碱地,科学,见证者,规划

2008-07-05 #故事阅读

中国农业大学扎根曲周的故事——探索绿色发展之路

中国农业大学扎根曲周的故事——探索绿色发展之路

农民,张福锁,技术,团队,曲周,绿色发展,小农,科技,问题,农业生产,中国农业大学,关键技术,信息,小院,教授,村里,现代农业,示范户,资源,生产,中国农业,常在,方和,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一亩三分地,向农,大农村,知道了,一线,...

2010-07-07 #故事会在线阅读

中国农业大学扎根河北曲周系列故事之四:“农民教授”李晓林

中国农业大学扎根河北曲周系列故事之四:“农民教授”李晓林

李晓林,农民,科技,小院,曲周,村民,玉米,实验站,小麦,示范区,西瓜,农大,农业,教授,北京,工作者,示范点,中国农业大学,产量,农村,农户,故事,技术,河北,田地,研究生,问题,亩产,服务,研究

2015-01-14 #故事会

研究生“包地”种葡萄——中国农业大学扎根河北曲周系列故事之三

研究生“包地”种葡萄——中国农业大学扎根河北曲周系列故事之三

王晓,葡萄,群众,种葡萄,农民,小院,技术,水肥,科技,中国农业大学,新技术,产量,同学们,村民,研究生,试验田,中国农大,传统,农户,品质,土壤,打药,数据,曲周,村里,种植户,葡萄树,问题,综合,可增

2020-09-07 #经典故事

九位研究生接力“苹果小院”——中国农业大学扎根河北曲周县系列故事之三

九位研究生接力“苹果小院”——中国农业大学扎根河北曲周县系列故事之三

苹果,贺敬,小院,相公庄,科技,产量,果园,技术,果农,研究生,苹果树,好的,农户,品质,土壤,学生,才能,村里,村民,老师,问题,到来,检测,壁蜂授粉,张俊,张景良,李晓林,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一亩地,农业大学

2013-06-06 #长篇故事

协力战“疫”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防控疫情在行动

协力战“疫”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防控疫情在行动

疫情,防控,学生,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心,工作,资源,优势,农大,教学资源,海报,肺炎,在线,网络教育学院,新型冠状病毒,网络教育,三农,体系,学校,宣传教育,师生,教学,教师,系统,活动,考试,校外学习,网络学院,协作组

2017-08-03 #经典故事

中国农业大学举行2020年毕业典礼 5000余名学子开启人生新篇章!

中国农业大学举行2020年毕业典礼 5000余名学子开启人生新篇章!

疫情,毕业生,毕业典礼,中国,学校,孙其信,防控,姜沛民,农大,全国,母校,青春,云端,校长,贡献,中国农业大学,全体,全球,农业,学生,时刻,竞赛,考验,习近平,中国农大,云合,党中央,科技创新,举措,书记

2011-10-06 #长篇故事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8名没有发表过SCI论文的研究生 如期毕业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8名没有发表过SCI论文的研究生 如期毕业

科学家,论文,中青年,高质量,家财万贯,教授,时间,研究生,发展,评价方式,不公平,吉强,和公,宫勇,曹志军,来保,科研人员,人信,科技发展,都会,科技部,专家,力度,关系户,保证数据,产品,公平合理,准确性,座谈会,国家

2011-10-03 #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