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小故事 > 正文

用相机定格扶贫故事!他在东川5年 自费为近百位老人拍照

时间:2016-10-16

当家里来亲戚和朋友时,东川区因民镇天生塘村村民林珍珍,总会拿出这张相片显摆一下,95岁的林珍珍已经记不清很多事情,但唯独这件事她永远忘不了

提示:本文共有 2249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掌上春城讯“这是扶贫驻村工作队给我拍的照片,也是我这辈子唯一的一张照片。”当家里来亲戚和朋友时,东川区因民镇天生塘村村民林珍珍,总会拿出这张相片“显摆”一下,95岁的林珍珍已经记不清很多事情,但唯独这件事她永远忘不了。

为她拍照的人是张黎明,现为九三学社呈贡支社主委,是一个有着连续8年驻村扶贫经历的摄影爱好者。在天生塘村驻村扶贫的5年时间里,他自费为全村近百位老人拍摄人物肖像及生活照,并用镜头记录下当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用镜头讲述着红土地上有血有肉的脱贫故事。

30年后再回故地

对张黎明来说,到因民镇扶贫,本就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

这还要从30年前说起:1963年,张黎明出生在东川。受父亲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初,张黎明考入昆明冶金专科学校物理专科班。毕业后,张黎明回到家乡,因民矿中学做物理老师。因民镇的教师生涯,带给张黎明很多人生中的“第一次”,烙下了一个个终生难忘的印记:

他第一次有了属于自己的摄影工作室,用一台国产单反相机给学生们拍照,洗印放大了他们人生中的第一张照片;他第一次独自徒步两天,从新村出发经汤丹翻越白水坡到达红山,路程超过100公里;他第一次带的学生在中、高考时创因民矿中学历史最好成绩,学校因此立集体二等功一次;他亲身经历了1984年因民镇特大泥石流灾难,学校3名教职员工及附近上百名村民不幸遇难,这让他第一次感到命运无常,死亡可以来得那么突然。

直到2003年,张黎明因工作调动来到昆明市工信局工作,虽然他离开东川多年,但心中依然牵挂着那片红土地,牵挂着自己的学生。2015年,张黎明所在的单位挂钩帮扶因民镇,得知选派驻村扶贫工作队员的消息,他第一时间报了名。

有了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张黎明为何还要选择回去?他的回答很简单:“因为那是我初次工作的地方,若不是命运的眷顾,也许早就没有后面的日子,既然有这个机会,我必须回去。”

30年后,张黎明再次踏上因民镇的土地,在去因民镇“小白水”的岔路口,一条路直通到天生塘村,另一条路直达他当年所在的中学。站在岔路口,张黎明感慨万分,找到了心底久违的亲切感。

他发现,因民镇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还很落后,很多村民的生活依然贫穷,帮助当地村民摆脱贫困,成为张黎明最迫切的心愿和目标。

天生塘村是省级贫困村,位于因民镇东南部,下辖6个村民小组,全村有农户193户817人。天生塘村地处“矿山采空区”“山体破碎区”“地质灾害隐患区”,长期以来村民受“出行难”“就学难”“就医难”困扰。从2015年驻村以来,张黎明就和驻村队员们一道遍访遍查,掌握第一手资料。张黎明介绍,天生塘村的农户居住非常分散,车辆只能到村委会所在的天生塘小组,当地山高坡陡,村民零散分布在海拔相差约1500米的陡峭山坡上。

“不通过实地走访入户,很难想象到千百年来村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也很难了解到村民们想改变贫困面貌的愿望。”通过无数次的入户走访、填写表格,张黎明用了两年左右的时间,调查到了大量的一手资料,把脉致贫的根源,努力从治标与治本两个方面寻求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措施。

一张照片“打开”村民心扉

一开始,驻村工作队在天生塘村村民眼里就是“外人”,由于各个小组的情况比较复杂,工作队经常会碰到村民不理解、态度冷漠的情况。如何拉近与村民之间的距离,一时间成为张黎明最头疼的问题。

在一次走访调研中,张黎明听说了这么一件“小事”:有一年春节,村民张大爷的小儿子和儿媳妇回家过年,儿子用智能手机给他拍了一张照片,让这辈子没用过手机、也从来没走出过天生塘村的张大爷乐开了花。张大爷问能不能把照片洗出来放大,自己留着做个纪念?当得到否定的回答时,张大爷脸上开心的表情不见了。

“通过走访,我们发现村里的很多老人几乎没出过门,也没有一张像样的照片,有些老人百年之后甚至没有一张遗照留下,让人感到唏嘘不已。”之后,张黎明每一次进村入户时,都会背上自己的摄影器材。“大爷、大妈你们好!让我给你们拍一张照,我会把照片洗出来送给你们。”5年来,张黎明为天生塘村的近百位老人拍照,自费洗印高像素的肖像照,再过塑或装框后送到老人手里,这不仅让老人喜笑颜开,也拉近了驻村队员与当地村民之间的距离,信任感就从这些小事中逐步建立起来了。

村民们的心扉打开了,工作也更好开展了。2015年以来,张黎明所在派出单位为天生塘村拨付了328万元帮扶资金,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村民们种上了大白芸豆、高山药材。2018年底,天生塘村终于整村搬迁到了东川区主城区,正式结束了“出行难、就医难、就学难”的历史。

在张黎明的摄影作品中,重点就是生活在那里的人们。2017年,张黎明拍摄的《留守村里的人们》荣获九三学社中央《中国面孔·中国梦》摄影大赛二等奖,成为我国西南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作品。在《留守村里的人们》中,一位年迈的老人背着一个婴童,和煦的阳光之下,孩子炯炯有神的眼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张黎明看来,“受教育”是人生应得的基本权益,尽管30多年前他在因民矿中学的学生大多走出了大山,但他心中始终还有那么一个遗憾:如果当年能再教得更好一点,当地教育资源能再丰富一点,这些人可以生活得更幸福、更精彩。

“透过孩子们的眼神,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与生俱来的天真和聪慧,如果贫困地区的儿童生活条件更好一些,受教育水平更高一些,亲情的关爱更细腻一些,我认为对他们自身及整个地区的未来发展将产生质的变化。”张黎明表示,破除贫穷的代际传递,是从根源上解决地区贫困的重要方法。

昆明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姗

责编:马妙

编审:吴晨萍

终审:李严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用相机定格扶贫故事!他在东川5年 自费为近百位老人拍照”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用相机定格扶贫故事!他在东川5年 自费为近百位老人拍照

用相机定格扶贫故事!他在东川5年 自费为近百位老人拍照

张黎明,村民,天生塘村,因民镇,驻村,老人,工作队,所在,扶贫,因民矿,中学,人们,人生,村里,工作,林珍,村民们,岔路口,掌上,东川区,东川,全村,农户,单位,土地,学校,学生,小组,心扉,情况

2019-08-29 #故事会

昆明东川又上央视!带你解码脱贫攻坚背后的故事

昆明东川又上央视!带你解码脱贫攻坚背后的故事

扶贫,攻坚,东川,纪录片,吴国良,一线,时代,精准,广播电视总台,掌上,中心,产业,工作者,影视剧,春城,故事,深度,贫困县,工作,纪录频道,一家人,不幸,下一代,东川区,中央,命题,人们,云南省,云南,亲人

2013-05-09 #故事会在线阅读

「最美警察初选事迹展播」刑侦战线的“利刃尖刀”|刑侦大队大队长王东川

「最美警察初选事迹展播」刑侦战线的“利刃尖刀”|刑侦大队大队长王东川

王东川,刑侦,大队长,案件,研判,老人,专案组,刑侦大队,工作,犯罪嫌疑人,公安,分局,同事,命案,战线,战友,扫黑,线索,盘锦,一线,专项斗争,主心骨,民警,兴隆台区,团伙,女儿,妻子,嫌疑人,孩子,身影

2008-07-19 #长篇故事

用相机记录身边的人和事 看摄影师镜头里的动人故事...

用相机记录身边的人和事 看摄影师镜头里的动人故事...

作者,时间,器材,华为,佳能,地点,层次,小区,工人,不一样,光线,四川,婚庆,小男孩,尼康,手机,护花使者,春耕,梨花,环境,法官,祖孙,疫情,老人,苹果,变化,工作,使画面,华为手机,有不同

2010-10-14 #故事会

东川防疫故事:疾控工作人员24小时待命

东川防疫故事:疾控工作人员24小时待命

疫情,人员,情况,防控,中心卫生院,铜都街,东川区,全科,医务人员,患者,工作,工作人员,来源,昆明,信息港,交通工具,任务,全体,医疗机构,全区,务工人员,头等大事,多种形式,学生,摸排,早隔离,肺炎,电话,疑似病例,组织

2008-03-20 #长篇故事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昆明东川卷》摘要 书评 试读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昆明东川卷》摘要 书评 试读

坝子,黑龙,小白龙,黄龙,传说,大黑,弟兄们,五条龙,好主意,乌龙坝,大白河,海子,龙的传说,好地方,再会,山和,海之,东川,丫口,东西,人们,伙子,凡人,地方,地步,声音,气候宜人,小白,小河,弟兄

2013-05-27 #经典故事

东川防疫故事:舍块乡村干部筑牢村民“防疫墙”

东川防疫故事:舍块乡村干部筑牢村民“防疫墙”

曾德,疫情,舍块乡,防控,内安,格勒,东川区,一线,东家,丧葬,丧事,习俗,亲人,亲属,后事,战场,基层,干部,家务,堵卡点,家属,情况,执行者,战役,执法人员,推动者,村组,父亲,梁子,组织

2018-02-16 #故事会在线阅读

云南:东川红土地的自由行 也许故事正在发生

云南:东川红土地的自由行 也许故事正在发生

云南,古城,时间,游记,青旅,大理,地方,寂照,攻略,昆明,工作人员,好的,书店,故事,客栈,人民路,司机,天色,小哥,工作室,斋饭,画廊,经验,红土地,美食,苍山,告诉你,小哥哥,安安心,在大理

2008-02-16 #故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