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小故事 > 正文

面对孩子打人 父母怎么办?四步骤

时间:2016-10-26

玩着玩着,一位小男孩暴怒打人,他伸出小手,往他临近的一位小女孩的脸上抓了一下,脸上立即出现了三条红色印痕,小女孩哇一声哭了父母的困境很多父母经

提示:本文共有 2114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孩子经常打人怎么办?

在一个客厅里,几个孩子坐在地上玩过家家。玩着玩着,一位小男孩暴怒打人,他伸出小手,往他临近的一位小女孩的脸上抓了一下,脸上立即出现了三条红色印痕,小女孩“哇”一声哭了……

父母的困境

很多父母经常说,小孩一开始和别人玩得好好的,可没过多久就伸手打人,打周围的小朋友,甚至打爸爸妈妈;也有父母说,孩子在学校很乖,可回到家就打爷爷、奶奶;更有父母说,小孩一出门,就要开启“打人模式”,没有一天不被投诉的……

小朋友喜欢打人,似乎是普遍状况,可为什么孩子喜欢打人?最常见的原因是,幼儿处于快速成长的阶段,正因为他们成长得太快,他们每天感受到的外界变化过多,以此带来的兴奋、焦虑、悲伤等情绪过于强大。对应来说,小孩需要活动得多、玩耍得够频繁,才得以中和,否则便很容易通过肢体动作表现出来,所以打人的行为便很容易发生了。

面对孩子打人,父母怎么办?四步骤

步骤1、引导孩子表达感觉

孩子生气时,他们下意识的做法是大喊大叫、摔东西或打人。他们身边最亲密的人,往往是他们怒气发泄的对象。把“怒气告诉旁人”是孩子转变的关键。那么如何帮助孩子把“怒气告诉旁人”呢?“我知道你很生气”、“我知道你很难过”……当父母站在孩子的立场上,便容易帮助小孩冷静下来;与此同时,父母对孩子的同理心,也能帮助孩子把感受告诉别人。

“是的,我很生气,因为他抢了我的玩具”,“我很难过,因为我的冰淇淋掉地上了”,“我很着急,我想吃蛋糕”……抒发了情感,获得了聆听,被他人理解的孩子,会慢慢习惯用“嘴”说,而不是用“手”打。

步骤2、冷静地与孩子沟通

“你怎么可以打人”,“你为什么总是不乖”,“你让我很丢脸”,“你是不是欠揍”……在这些话语的背后,是焦虑而着急的父母。有些父母感觉孩子屡教不改,或觉得小孩的行为愧对他人,便慌张地企图制止孩子。可是这些家长不知道,他们的不冷静破坏了孩子的安全感、伤害了孩子的自尊,也给孩子带来了羞愧感。

步骤3、用坚定的语气告诉小孩——“你可以做什么”

心理研究发现,当一个情绪在人身上发生时,成年人需要调动大脑中的三个部位管理情绪,它们分别是额下回、杏仁核和脑岛。其中,额下回是负责分析判断的,杏仁核是负责处理与调控情绪的,脑岛是负责同理心与理解他人的。值得一提的是,幼儿的额下回、脑岛的发育尚不够成熟,可杏仁核强大,所以情绪先行是幼儿的行为特征。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的情绪来了,父母便一大堆指责和否定,小孩大脑的杏仁核一直被刺激,与此同时,小孩大脑的分析和同理心部位功能未够强大,所以孩子的情绪会变得更暴怒。因此,我们面对孩子打人,应该是帮助小孩情绪冷静,而不是让小孩情绪的火焰烧得更旺盛。

如何做呢?不用“不可以”,而是“可以”。为什么?当孩子听到“可以”,他们更趋向于倾听,接下来也更容易依照父母的建议做事。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做错了这个步骤,他们更多地对孩子说,“不可以打人”,“不可以生气”,“不可以摔东西”……孩子听到越来越多的“不可以”,孩子便选择排斥,还会变得更生气。

除此之外,“你为什么打人,我也打你看看”,当孩子打人时,这也是很多父母常见的做法。事实上,这是非常错误的教育方式。这种做法犯了三个错误:第一个错误,如果孩子3岁以内,虽然他们会感觉痛,可他们的同理心还没发展成熟,体会不到“自己痛,别人也会痛”;第二个错误,父母以“暴”制“暴”,孩子的模仿力非常强,他们学到了更多的暴力;第三个错误,年幼孩子往往没能理解你打他们的目的。当下他们怕被你再次处罚,才暂时停止攻击行为,当你不在,他们便会继续打人。

排除了以上的常见错误后,我们该如何采用“可以”呢?

父母们可以对生气打人的孩子说,“你可以大声告诉小朋友‘我不喜欢你抢我玩具’”,“你可以说’我们一起吃吧’”,“你可以去玩荡秋千”,“你可以告诉爸爸妈妈”,“生气时,你可以用力揉纸”,“你感觉悲伤时,可以大声唱歌”……

步骤4、通过亲子“情绪演练”,帮助小孩学会情绪管控

孩子习惯打人,常常是因为他们顺从了大脑的反应,能改变吗?心理学研究发现,通过21次的情绪演练,可以帮助小孩大脑的回路与行为发生变化。

具体地,父母们可以通过情景扮演实现:

首先,爸爸或妈妈记录下孩子平时打人的“诱因”,常见的可能有“被抢玩具”、“被嘲笑”、“被霸占零食”、或“被排斥”;

其次,记录下不同的场景后,爸妈可以一个个地给孩子“示范”正确的情绪与行为反应;

最后,采用轮流扮演的方式。一开始,爸妈可以扮演生气的小孩,孩子扮演他们平时的玩伴。在第二轮时,角色调换。

经过日积月累的演练后,孩子大脑的回路会发生改变,最终帮助大脑在应对相同情绪时,懂得正确的处理方法,降低小孩情绪暴躁与动手打人的行为。

温馨提示:这个亲子演练,在孩子4岁以后便可以进行。

曾记得,心理学家科胡特说过,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情感,是我深深地理解你、接纳你……当我们理解孩子、接纳孩子,才能帮助他们改变……

关键字:孩子打人、幼儿行为、亲子育儿、养育方法、早期教育幼儿说,作者为幼儿心理科普作家黄杏贞,已出版书籍《心理咨询师妈妈的科学育儿法》(获国家部级优秀出版物奖)。学习幼儿心理研究和知识,分享科学、实用、有价值的育儿心得。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面对孩子打人 父母怎么办?四步骤”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孩子老打人 怎么办?父母先从自身找问题

孩子老打人 怎么办?父母先从自身找问题

孩子,打人,父母,南南,行为,奶奶,玩具,教育孩子,问题,对孩子,原因,方式,故事,冲突,教育,一起玩,小时候,大人,妈妈,好时机,感觉,态度,打屁股,打手,毛病,老人,威胁,不可怕,不乐意,轻描淡写

2015-10-11 #故事大全

八成孩子父母管教不当!哈佛学者研究:4步执行到位 能有效管教

八成孩子父母管教不当!哈佛学者研究:4步执行到位 能有效管教

孩子,彼得森,父母,妈妈,原则,大人,儿子,打人,老师,不可以,对孩子,规则,给孩子,同伴,步骤,乔丹,告诉他,人生,事情,分水岭,同学,女儿,声音,安全感,宝宝,幼儿园,才能,情绪,教训,法则

2008-04-13 #小故事

3岁孩子为什么爱打人?学会这条让孩子变礼貌 知识型父母必备

3岁孩子为什么爱打人?学会这条让孩子变礼貌 知识型父母必备

孩子,打人,家长,行为,情绪,妈妈,家人,小艾琳,小朋友,玩具,让孩子,学会,意图,月龄,父母,帮助孩子,打的人,大人,定义,才能,时候,教会,生气,错误,阶段,艾琳,很生气,给孩子,头发,儿童

2020-09-01 #小故事

熊孩子爱打人 父母别当是好事 不懂教育的父母“害人也害己”

熊孩子爱打人 父母别当是好事 不懂教育的父母“害人也害己”

孩子,父母,打人,时候,情绪,暴力,开头,态度,方式,生气,咬人,不可以,让孩子,这种方式,宝宝,方法,语言,出口,会发生,你也可以,你怎么,可以做,很生气,我知道,更容易,都会,昨天晚上,不良习惯,严重后果,个人

2019-04-11 #长篇故事

“熊孩子”该不该打?背后是父母的管教无能 还是打人者的过错?

“熊孩子”该不该打?背后是父母的管教无能 还是打人者的过错?

日以,男子,一生,头像,故事,孩子,打人,教训,故意伤害,社会,网友,规定,身体,重伤,查看更多,这样打,子简,熊妈,以特,右上角,可点,三脚,万幸,代价,刑法,周岁,大碍,怒气,小孩,崽儿

2007-11-29 #故事大全

孩子爱打人 父母别当是好事 不懂得教育 伤害别人也害自己

孩子爱打人 父母别当是好事 不懂得教育 伤害别人也害自己

孩子,父母,打人,方式,幼儿园,行为,表现出来,性格,状态,时候,问题,情况,想法,影响,教育孩子,让孩子,暴力,错误,会影响,出现问题,我们应该,大部分,环境,爸爸妈妈,教育,不一样,都会,豆苗,妈妈,习惯

2011-06-23 #长篇故事

孩子喜欢摔东西爱打人 可能是心理症结 聪明的父母懂得这样教育

孩子喜欢摔东西爱打人 可能是心理症结 聪明的父母懂得这样教育

孩子,父母,东西,行为,情绪,乐乐,错误,爱动,让孩子,妈妈,爸爸,是可以,同学,习惯,家人,态度,样子,方式,时候,结果,变化,不懂得,孩子是,最简单,乐乐妈,那可,情况,一条线,中心,人际交往

2013-12-17 #短篇故事

孩子游乐场动手打人 抢东西 最该被教育的是父母

孩子游乐场动手打人 抢东西 最该被教育的是父母

孩子,父母,行为,方式,玩具,事情,归属感,根源,游戏,爷爷奶奶,问题,做工作,自己的世界,子都,小朋,萨提亚,苏哥,都会,总会,小朋友,东西,主导,儿童,会试,信念,兴趣,冰山,家庭环境,家庭,层面

2015-12-11 #故事会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