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更了解中国 从留下那一刻开始——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在华外国人故事

时间:2016-10-27

疫情期间的中国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1856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 分钟。

更了解中国,从留下那一刻开始——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在华外国人故事更了解中国,从留下那一刻开始——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在华外国人故事

甘州在线

发布时间:02 2911:44中共甘州区委宣传部

新华社北京2月27日电 题:更了解中国,从留下那一刻开始——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在华外国人故事

新华社记者

北京,记者会现场,巴基斯坦记者阿斯加尔戴着口罩,记录着中国抗“疫”的最新进展;

上海,闹中取静的小巷,英国人富克斯偶遇热情的中国清洁工,用中文互致问候;

武汉,火热交流的网上聊天群,美国学者麦克科伦和中国学生一起,研讨科研论文写作……

他们是疫情中选择留在中国的外国人。见证中国战“疫”的有力举措,感受中国民众不畏困难的坚韧,体会中国社会互帮互助的温情——他们在留守中期待战“疫”成功,在感悟中更加了解中国。

坚守:“我的工作在这里”

麦克科伦来自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2011年入职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疫情发生后,有人选择从武汉撤离,而麦克科伦坚定选择留在武汉。“武汉的疫情不会持续不停,而且我的工作在这里。”他说。

几周来,麦克科伦一直待在自己的公寓里,看电影、做饭、与朋友网聊……戴好口罩和手套再出门、回家后认真洗手,他的抗“疫”生活和当地人没什么不同。“我尽量减少与人接触,不去拥挤的地方,和大家一样认真预防感冒。”

2月17日,响应“停课不停学”的号召,武汉大学开始了网上授课,麦克科伦也不例外,他在QQ群里为90名学生上科研写作研讨班。

“出乎意料的是,网课取得了更好效果。”麦克科伦说,学生们在线上的发言更为积极。“可能打字比当面用英文交谈更让他们感觉自如。如果学生发来中文,我还可以用翻译器转换为英文。口语不好不再是学生发言的阻碍。”

巴基斯坦记者阿斯加尔同样在疫情中坚守岗位。疫情期间,阿斯加尔通过参与外交部网上例行记者会等方式,关注着中国抗“疫”动态。2月24日起,在经过3个星期的网上记者会后,外交部例行记者会正式恢复,阿斯加尔第一时间来到记者会现场,和中外记者一道投入工作。

“疫情中我一直坚守在北京,疫情防控进展牵动人心。”阿斯加尔说。

温情:“关爱触动人心”

英国人富克斯常驻上海,是一档名为“中国马赛克”的英语播客主持人。得知新冠肺炎疫情严峻时,他正在日本休假。“春节假期结束后,我是否回去,需要作出选择。”

富克斯决定回中国。“上海是我的家,回去不需要犹豫。”

这个决定按下了富克斯深入了解中国的“启动键”。此前他广邀在华外国人讲述生活点滴,一个个中国故事如马赛克般五彩斑斓,节目也由此得名。如今,中国人抗击疫情的坚韧不拔和互助精神让他感动。

“一回到上海,我那85岁高龄的邻居特地来问候,欢迎我回家。”富克斯说,疫情中的关爱触动人心。

守望相助的精神同样感染着麦克科伦。社区实行封闭管理后,他所在的社区组织了团购活动,统一为居民买菜。社区志愿者也每天致电询问他的身体情况与物资需求。“我囤了十天的大米、青椒、番茄和鸡蛋。志愿者在协调居民需求上做得很棒。”

“如果没有食物供给,居民会陷入恐慌。而事实是,武汉的后勤支持在努力让居民过得舒适。”麦克科伦说,“这一切都组织良好、有序,显示了高度的合作精神与组织能力。”

信心:“中国一定会成功”

“加油中国!”“中国一定会成功!”一句句暖心话语的背后,是在华外国人对中国抗“疫”举措取得成效的信心。

“疫情中,我看到了中国人的组织力、沟通力和适应能力。”富克斯说。

来自莫斯科的克里斯蒂娜是一家俄罗斯媒体的在华远程记者。她告诉记者,中国一系列行动令人印象深刻,比如在工作地点和公共场所为访客进行登记和测体温、进行大规模消毒、播放宣传视频等。此外,中国对口罩等防控用品的短缺作出了快速反应。这些举措彰显着中国全力以赴的态度。

“我们并不害怕,相信中国一定能战‘疫’成功。”克里斯蒂娜说。

在麦克科伦看来,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在最短时间内集中最大力量抗击疫情,这在世界上史无前例。其他国家可以从中国抗“疫”举措中学到很多。“短时间内建医院收治重症病人,将公共设施转为临时医院收治轻症病人,将酒店提供给隔离观察人士,调度各地医卫人员……这太令人惊奇了!”

“显然,从政府采取的举措、确诊病例增速的下降和居民居家或集中观察的效果来看,战‘疫’不可能不成功。”他说。

“我们一起坚守,我们共同经历、共克时艰。相信我们终将打败病毒。”麦克科伦说。(记者孙奕、乐文婉、温馨、马卓言)

02 2919:4302 2914:3202 2911:47相关文章??Baidu京ICP证030173号返回顶部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更了解中国 从留下那一刻开始——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在华外国人故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更了解中国 从留下那一刻开始——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在华外国人故事

更了解中国 从留下那一刻开始——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在华外国人故事

中国,疫情,麦克,科伦,阿斯加尔,记者,富克斯,举措,上海,肺炎,武汉,新华社,外国人,北京,故事,小标题,记者会,工作,克里斯蒂娜,更了解,外交部,中文,例行,信心,医院,口罩,国人,学生,巴基斯坦,定会

2020-05-13 #故事会在线阅读

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在华外国人故事

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在华外国人故事

中国,麦克,疫情,科伦,阿斯加尔,富克斯,举措,记者,上海,武汉,记者会,北京,居民,工作,克里斯蒂娜,外交部,中文,例行,信心,医院,口罩,国人,学生,定会,巴基斯坦,效果,温情,病人,精神,肺炎

2020-08-23 #故事阅读

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在华外国人故事

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在华外国人故事

中国,麦克,疫情,科伦,阿斯加尔,记者,举措,上海,武汉,富克斯,北京,居民,记者会,工作,克里斯蒂娜,外交部,中文,例行,信心,巴基斯坦,口罩,学生,定会,效果,英国人,温情,病人,精神,英文,生活

2020-08-22 #短篇故事

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在华外国人故事

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在华外国人故事

中国,麦克,疫情,科伦,阿斯加尔,记者,举措,上海,武汉,富克斯,北京,居民,记者会,工作,克里斯蒂娜,外交部,中文,例行,信心,巴基斯坦,口罩,学生,定会,效果,英国人,温情,病人,精神,英文,生活

2020-09-03 #经典故事

中华民族的精神硬核是什么?武汉新冠肺炎中何以感动世界?

中华民族的精神硬核是什么?武汉新冠肺炎中何以感动世界?

中国人,武汉,时候,口罩,是中国人,中国,肺炎,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疫情,华人,情况,法国人,雷神山,劳动参与率,医护人员,世界,人民,关键词,全国,地方,外国人,山洪,山火,床位,总量,忍耐力,志愿者,方式

2010-02-08 #小故事

“中国的抗疫成就值得尊敬”(外媒看中国)——外国媒体积极评价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

“中国的抗疫成就值得尊敬”(外媒看中国)——外国媒体积极评价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

中国,疫情,防控,肺炎,文章,战略,成果,成就,民众,武汉,美国,网站,表彰大会,斗争,生活,外国媒体,中国政府,举措,全国,国家,日本,经济体,世界各国,中国人,恢复生产,积极评价,习近平,任政,哈米什,刘军

2007-01-14 #故事大全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之下 外国人那些“奇葩搞笑”的手段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之下 外国人那些“奇葩搞笑”的手段

肺炎,滴露,牛尿,贝希尔,牧师,派对,疫情,当地时间,全球,川普,气炸,病毒,隔离,各大,安迪,肯尼亚,日报,上帝,人们,乱搞,信徒,全程,南非,动物,刹车,印度,印度人,咽喉,命令,尸体

2014-02-08 #故事会

六个故事读懂老外留守中国共抗疫情:领导有方 措施得力 令人安心疫情新冠肺炎

六个故事读懂老外留守中国共抗疫情:领导有方 措施得力 令人安心疫情新冠肺炎

疫情,中国,武汉,唐曦,墨菲,尼亚齐,普拉托,达尔,阿部,中国领导人,充满信心,力量,口罩,民众,病毒,巴布,库马尔,迈克尔,中国人,中国人民,国际媒体,有关部门,世界,国际,伊拉克人,作用,俄罗斯,医务人员,副教授,外国人

2019-11-11 #故事会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