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绘画艺术家黄宾虹 晚年绘画的变法 使自己的山水画大器晚成

时间:2016-10-27

早期是五十岁以前,致力于传统学习;中期是五十岁至七十岁,深入山川,师法造化;晚期是七十岁以后,在艺术上做出了卓越的创造

提示:本文共有 1778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 分钟。

黄宾虹的一生,可以分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是五十岁以前,致力于传统学习;中期是五十岁至七十岁,深入山川,师法造化;晚期是七十岁以后,在艺术上做出了卓越的创造。他的晚期山水画,风范气候,极妙参神。尤其在八十岁以后,所画体韵道举,兴会淋漓;浑厚华滋,连跃前人。有人评论,黄宾虹假使在七十岁左右谢世,只能传个名,假使在五十岁左右谢世,或许连个名也传不下。

但是黄宾虹如果早、中期不在各方面打下厚实的基础,他的晚年,也就不可能获得那样的大成就。黄宾虹晚年在绘画上的成就,集中一点来说,就是在墨法与水法上的成就。黄宾虹画山水,自少至五十多岁,曾经认认真真地临摹了古代不少大家的作品,自五代的董源,宋代的范宽、米友仁、马远,直到清代的王原祁,他都临写过。他的临写,一种临其意,取古人作品的笔路和墨趣,不求形肖;一种求其真,笔笔到地,一丝不苟。当他居上海时,年已四十多,那时正在编印《神州国光集》,常常有名作过目,他备了一本大簿子,几乎每夜临写。

及至五十岁与宣古愚合办“宙合斋”,还在临古不辍。临攀古代名作,只能作为学画的一种手段,而且也不能把它当作唯一的手段。黄宾虹在临古之外,勤学书法,还取古铜器和古画像砖及古印细心研究,从这些古文物中取得对作画有益的东西。甚至对大理石的自然纹理,他也感到莫大的兴趣。然而使他一生获益更大的还在于走出书斋,到大自然中饱游沃看,脚踏实地地师法造化。他在五十岁至七十余岁的二十多年间,漫游了大江南北。

诗人林山腹说他“南逾五岭东雁荡,一掉西来更入蜀”。生平九上黄山,五上九华,四上泰山。每到一地,都以诗画纪游。据他的画跋中说,他“游黄山,青城,常与深宵人静中,启户独立领其趣”。有时还带古代名画入山,在真山真水间寻求画法的来源与奥秘。他在《题画嘉陵山水》的诗中,内有句云:“我从何处的粉本,雨淋墙头月移壁”。关于“雨淋墙头月移壁”,原来有这么一个小故事,1932年冬天,六十七岁的黄宾虹冒寒入蜀。

第二年的一个早春日子,他独自去青城,不意途中遇雨,他却毫不犹豫,照样前进,而且在大雨沦中,索性坐下来从容地欣赏。这时,风声、雨声、水声、松声交作,他一边注视对山的千尺流泉,一边得意地吟出了“泼墨山前远近峰,米家难点万千重。青城坐雨乾坤大,入蜀方知画意浓”。当时他全身被雨淋透,把带去的速写本也淋湿了。他全不在意,只觉得名山的奇妙雨景似乎专门供他自己来欣赏。他陶醉在这样的大自然中,感到无比地畅快。

当天他回到住宿处已是家家灯火。朋友们看到他回来了,才算放了心。书法家兼诗人李亚衡颇饶风趣地说:“顾虎头痴绝,用柳叶遮眼隐身;黄宾虹痴绝,大雨忍饥游青城”。第二天,黄宾虹说他身体不适,想要安静地休息一下。其实,他是“蒙被酣眼打腹稿”,为的是细细体会前一日雨中所见,并想在其中悟出个道理来。这天下午他披衣起床,一口气画了《青城烟雨册》十余幅。

有的用焦墨,有的用泼墨,有的用干皴加宿墨,作了多方面的尝试和探索。事后他给王秋湄的信中说:“青城大雨旁沦,坐山中三移时,千条飞泉令我恍悟,若雨淋墙头,干而润,润而见骨。墨不碍色,色不碍墨也”。古人论画,本有“屋漏痕”之说,但是“屋漏痕”只说明用墨沉着“留”得住,“雨淋墙头”,进一步阐明用笔、用墨和用纸的微妙关系。

“雨淋”,如泼墨,但又不完全是泼墨,因为“雨淋”,还如画中打点,所以“雨淋墙头”之喻,直言用笔、用墨更丰富、更多变化。又说“雨淋”之处是“墙头”。“墙头”能吸水,意谓留得住墨。“墙头”又会淌水,意谓化得开墨。就是说,画家要通过这种种技巧上的变化,来达到用墨能见笔,笔中能见墨,又是用色不碍墨的效果,道理也就更深了一层。

宋代李澄叟所撰的《画山水诀》,其中提到画列岫睛岚,说是“远怕阴昏,近防质浊”,又说“遥烟远曙,太繁失于昏;密树稠林,断续易刻板”,黄宾虹取“月移壁”之意,正是形象地发挥了宋人的这些画论。当他八十多岁回忆蜀游时,就说自己在那时进一步懂得了绘画上“知白守黑”的道理,因而又写诗道,“白摧龙虎骨,黑入雷雨垂,杜陵妙论画,参沏无声诗”,他把虚实、黑白、干湿等在水墨画上的作用,又作了形象化的深湛论述。

我觉得黄宾虹的晚年变法,并非出于一时遣兴,而是既有厚实的传统功力,又有对真山真水的深刻体会,正是有这两者作基础,他才能从“有法到无法”,才能作出神奇的变法,并且让自己的山水画大器晚成。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绘画艺术家黄宾虹 晚年绘画的变法 使自己的山水画大器晚成”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讲座 |画西湖的 不仅仅是黄宾虹与杭州的画家

讲座 |画西湖的 不仅仅是黄宾虹与杭州的画家

黄宾虹,先生,西湖,李可染,画家,童中焘,杭州,潘天寿,傅抱石,作品,时候,齐白石,传统,教育,对象,时代,方式,画面,变化,徐悲鸿,学院,绘画,老一辈,中国画,山水,艺术家,灵隐,老师,刘海粟,朱豹

2009-04-25 #故事会在线阅读

一周观展指南丨文献里的黄宾虹刘海粟 “春之歌”里的潘玉良

一周观展指南丨文献里的黄宾虹刘海粟 “春之歌”里的潘玉良

展览,展期,作品,艺术,艺术家,创作,上海,刘海粟,美术馆,黄山,潘玉良,展厅,时间,瓷器,馆藏,艺术中心,任伯年,贡布里希,文献,绘画,黄宾虹,王守中,胡震国,陈福,20世纪,地点,文物,油罐,观众,一生

2019-10-13 #短篇故事

关山月:写生是提升绘画创作水平 把生活变成艺术的一种重要手段

关山月:写生是提升绘画创作水平 把生活变成艺术的一种重要手段

关山月,作品,创作,速写,关氏,艺术,生活,高剑父,中国画,艺术家,一生,对象,影响,体验生活,山水,教授,画作,贵州,变化,20世纪,新中国成立,器物,山水画,年代,所作,抗战时期,时代,方式,日本,海南岛

2014-06-19 #故事阅读

麦积山石窟《睒子本生故事图》突出北魏艺术家的什么特点?

麦积山石窟《睒子本生故事图》突出北魏艺术家的什么特点?

故事,极具,子本生,北魏,前人,外来文化,戏剧,山水画,技法,长卷,绘画,艺术家,合理的构图,再一次,绘画技法

2020-09-15 #故事会

“潜行山境 Immersion Natural”——马俊的山水

“潜行山境 Immersion Natural”——马俊的山水

山水,马俊,艺术,作品,表情,北京,艺术家,油画,中国,国际,画廊,中央美院,展览,艺术空间,丙烯,传统,山水画,文化,空间,语言,邀请展,香港,吴滨,生活,艺术中心,西方绘画,作品展,全国,内心,意境

2007-06-23 #长篇故事

有趣的互动绘画艺术

有趣的互动绘画艺术

丙烯颜料,作品,观众们,创作,绘画,不完整,格鲁吉,多大,意大利面,事物,价值观,团队,当代艺术,情节,故事,油画,比例,现实,生日快乐,趋向于,趋势,观众,艺术家,艺术,过程,造型,飞踢,展览,竞争,多媒体艺术家

2020-06-01 #故事会在线阅读

欧洲绘画之父

欧洲绘画之父

乔托,艺术,基督教,绘画,艺术家,洞穴,古希腊艺术,历史,思想,艺术史,奇马,布埃,瓦萨里,关系,世间,世界,奴隶,名流,圣像,材料,意旨,时代,教皇,特点,画作,艺术作品,遗产,中世纪艺术,因为他,这种人

2020-05-26 #经典故事

绘画的故事

绘画的故事

艺术,艺术家,李昌龙,欧阳春,罗荃木,蔡磊,陈可,马轲,马灵,文本,关系,必然性,社会,绘画,话题,边界,发展,展览,中国当代绘画,政治环境,当我们,绘画作品,近期创作,在今天,存在着

2020-07-06 #故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