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小故事 > 正文

浙大学子如何成为嫦娥之父 人民科学家?来看秘诀

时间:2016-10-29

70年间,浙江大学也涌现出一大批以报效祖国为己任的奋斗者

提示:本文共有 4023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9 分钟。

编者按: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人才汇聚、群星璀璨。70年间,浙江大学也涌现出一大批以报效祖国为己任的奋斗者。任光影流转、岁月变迁,他们始终初心如磐,奋战一线。本期,我们推出的是浙江大学1962级无线电技术专业校友叶培建院士的故事。平凡的岗位,不平凡的坚守,让我们向这群奋斗者致敬!

9月29日上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分别授予“共和国勋章”、“友谊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奖章并发表重要讲话。

浙江大学1962级无线电技术专业毕业校友叶培建院士被授予“人民科学家”这一国家荣誉称号。

数千年来,人们对登上神秘的月球充满了好奇与期待。“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这是每一个中国人少年时代就耳熟能详的故事。从2004年,绕月探测工程正式立项开始,中国人加快了对月球探索的脚步,这一切都离不开“嫦娥之父”叶培建。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人民科学家”——“嫦娥之父”叶培建院士的故事。

在浙大的六年

“我正是得益于浙江大学‘求是精神’的熏陶,在长期的航天生涯中逐步培养了‘坚持真理、勇于攀登’的精神和‘严、细、慎、实’的工作作风,为实现重大科学发现而研制的空间科学卫星保驾护航。”

——叶培建院士在浙江大学建校120周年纪念大会致辞

1962年夏,叶培建考取了浙江大学无线电系。在浙大的六年时光里,他分别在当时的文二街二分部、玉泉本部和六和塔三分部就读。

大一新生刚来都在二分部学习。那时,国民经济刚刚经历了困难时期,一顿黄豆炖猪蹄就算是大餐了。菜的油水少,饭就吃得多,叶培建创造了一顿吃了28两(16两制)的记录,班里无人打破,直到今天仍是一段美谈。大二时,叶培建和同学们搬到了老和山下的浙大本部,住在7—8人一间的九舍。当时浙江的粮食供应已好转,在校吃饭主食管饱,大饭桶放在食堂中间,菜是一餐一份,排队打取。大三时,他们又搬到了三分部,三分部在钱塘江畔,依山而建,所有的房子都掩映在绿树丛中,东邻六和塔、钱塘江大桥,西接九溪,景色十分美丽。学习之余,叶培建常和同学们去江边散步、下水游泳,摸江里的蚬回来煮着吃。

大学学习更多的是培养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思维能力和良好的学习方法。浙大的课堂和老师们给叶培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一时,学校授课注重基础和教学实习,暑期里叶培建和同学们被安排到工厂进行车、铣、铇、磨、翻砂等学习实践。大二时,课程逐渐紧张,而数学课十分精彩,叶培建至今难忘梁文海老师上课的场景:梁老师上两节数学课,从第一块黑板写起,不擦一字,课讲完,四块黑板正好写完,板书非常工整,水平很高。大三、大四时,专业系统性学习更加深入,这一阶段的课程有无线电技术基础、电子线路、微波等。那时的系主任是何志均老师,专业教研室主任是姚庆栋老师,给叶培建上过课的还有著名天线专家张毓鹍先生,青年教师叶秀清、顾伟康、陈桂馥、袁长奎等。2005年,叶培建因工作需要回了母校浙大,他与杭州的几位同学一起向恩师们献花,感谢老师们的教导之恩。

2005年,叶培建院士(右三)与同学们一起向恩师鲜花

在浙大读书,紧张的学习生活之余,叶培建的课外生活也丰富多彩。他参加过三分部的广播电台工作,担任播音员,每周轮值一次。大三、大四时,他还参加了话剧《第二个春天》、歌剧《江姐》的演出,跑跑龙套、做好剧组的组织工作等。《第二个春天》讲述的是我国自行研制导弹快艇的事,提倡自力更生,反对崇洋媚外。这个故事在叶培建的心里深深地扎了根,为他后来自主研发、自力更生的科研生涯重重地铸了魂。

1968年7月,学校开始毕业分配,叶培建被分配到卫星制造厂,他原本最想到西北基地去工作,但未能如愿。然而,与航空航天事业的缘分并未就此折断。此后,他一生的奋斗都与中国的“飞天梦”紧密相连。

情系母校 情系师生

“同学们,请记住:总有一批人在国家的主战场奋斗,没有这些人,国家就难以稳定,这些人创造了高科技企业得以发展的环境,为了国家国防能力的提高贡献自己的力量,虽然艰苦,但是当老去时回想一生,会觉得很有意义。”

——叶培建院士与浙大学子对话交流

近年来,叶培建常回杭州、常回浙大,有时是回来看望老师,有时是回来参加学院的活动,有时是给师生做讲座报告,有时是回来参加同学聚会。每一次回来,他都非常关心学校、学院及师生的发展。

叶培建院士为师生做现场报告

韦逸是浙江大学信电学院2013级信息工程专业的本科生,2016年的暑假,她很是苦恼,这份苦恼源自于对人生未来规划的迷茫。在学院老师的建议下,她提笔给自己的偶像叶培建校友写了一封信。

“感谢您拯救了我的梦想。因为您,我没有放弃关于航天的梦想,是嫦娥二号成功发射的消息将我从繁重的高中课业中脱离出来,让我意识到梦想并非遥不可及。因为您,我选择了浙大信电系,高考过后,我有幸被浙江大学录取,一番纠结之后选择坚持初心,追随您的脚步……马上要升入大四,我和周围的同学都面临着相同的困惑——未来的道路该如何选择?如今我在抗干扰通信和卫星导航实验室学习,参与过华为的5G多天线MIMO仿真项目,也见识过实验室的老师们所参与的关于卫星的军工项目,了解到民用科技与军用技术的巨大差别,如今虚拟现实等民用科技发展得如火如荼,很吸引同学们,对此您是怎么看待的?真的很希望能听到您作为过来人对我们这一代人的建议。”

信寄出不久,韦逸就收到了叶院士希望与她电话进一步交流的好消息。那个夏天的一个傍晚,韦逸小心翼翼地拨出了偶像的电话号码,当叶培建亲切和蔼的声音从电话那端传来时,她的心情激动到极点。一个多小时的交流里,从大学学习到职业选择,从专业方向到国内外深造对比,再到职业价值,叶培建倾囊相授,真诚又深刻地给出了建议。

“我们那时本科五年,一个星期只有一天休息时间,寒暑假也较短,与现在大四基本上没有课不同,即使是大学的最后一年也在学习专业知识。”

“希望出国留学的同学能够归国,现在祖国还很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当然,我也尊重留在国外的选择。”

“在学习阶段,专业本事多大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要在本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掌握学习方法和广泛的知识面。现阶段最重要的是打好知识的基础,形成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在未来的工作中,仅凭着本科以及硕士阶段所学是远远不够,还需要用大学阶段掌握的学习方法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才能胜任一份工作。”

聆听了叶培建的教诲后,韦逸在大四上学期取得了学校保研资格,并选择到与国防事业紧密相连的“抗干扰通信和无线导航”实验室进行深造。

叶培建院士为信电学院60周年题写的贺词

对后学热忱关怀,对信电学院学科建设发展,叶培建也倾力支持。他牵线搭桥,浙大与航天五院建立了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他精心组织,信电学院的师生们与航天五院的技术专家们有了多次面对面的交流与合作;他精准指导,信电学院“机器视觉与导航”团队的月球车地面遥操作系统成功应用于嫦娥三号探测器玉兔号月球车中。

叶培建院士与信电学院师生一起

“嫦娥”飞天 国人圆梦

“人家是一个脑袋两只手,我们也是一个脑袋两只手,人家能干成的事,我们也一定能做到。”

——叶培建院士的口头禅

上世纪80年代初,叶培建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月球探测成果。1980年,他通过首批留学生考试,前往瑞士留学。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来到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总部,看到了各国最高知识水平的代表作。“当年我们展出的是个景泰蓝花瓶,代表中国工艺水平。美国的展品却要在放大镜底下才能看清楚。那是一块来自月球的岩石,名为A piece of the moon。”缘分就是如此地巧妙,后来的他也与中国探月工程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叶培建院士工作照

1994年,我国科学家开始进行探月活动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2000年11月,我国首度公布将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的技术预研,“绕” “落”“回”三个阶段探月计划拟于2020年完成。2004年初,探月一期工程立项,叶培建担任嫦娥一号卫星总设计师兼总指挥。62岁的叶培建带领着一支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研制队伍,用短短3年时间完成了“嫦娥一号”卫星的研制。2007年10月24日,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奔月的梦想的“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成功,书写了中国航天器研制历史上的传奇,此后“嫦娥二号”“嫦娥三号”成功发射的背后也留下了叶培建辛劳的身影。

2019年初,嫦娥四号任务圆满成功。叶培建开心地说:“这次‘嫦娥四号’有三个世界第一。第一,落到月球背面是世界第一。第二,落到月球背面要解决通信问题,所以在地球月球拉格朗日L2点,2018年5月21日已成功发射了一个中继卫星,这也是世界第一。第三,在月球背面开展月基低频观测,这还是世界第一。”

当然,中国探月工程不会止步于此。叶培建透露,完成“绕落回”三步走之后,后续任务是建立月球科考站的初步模式。如果嫦娥五号任务圆满成功,作为备份的嫦娥六号将被纳入下一阶段任务,或将前往月球两极取样返回,为在月球建站探路。

叶培建院士在浙江大学建校12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言

2003年,叶培建曾回到浙江大学,为中国探月卫星工程千里求才。当时,记者问了他一个问题:面对互联网等高薪就业的“诱惑”,您认为航天事业对毕业生的吸引力在哪里?叶培建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我相信,一个人最大的成功是能把个人的事业与祖国的需要紧密结合。这份成功,需要的是耐得住寂寞的毅力,需要的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需要的是一颗为祖国效力的激情的心。”他的回答,赢得了现场师生经久不息的雷鸣般的掌声。

“我们的老祖宗认为中国地大物博,轻视了海洋,结果我们在海洋上吃亏。太空就是另一片海洋,今天不去,将来可能想去也去不了。我们的太空权益,今天可能看不见,但可能过了二十年就凸显了。为了国家安全,为了国家的太空权益,我们在能去的时候,一定要去。”古稀之年的“人民科学家”叶培建仍然坚定地奋斗在路上。

(原标题《致敬“嫦娥之父”!》。编辑 洪慧敏)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浙大学子如何成为嫦娥之父 人民科学家?来看秘诀”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寻找最美逆行者 中量大学子在行动

寻找最美逆行者 中量大学子在行动

疫情,医生,工作,故事,武汉,中国,人员,医院,国家,小伙子,志愿者,才能,时候,村干部,老师,经历,英雄,突如其来,杨春利,杨医生,王先生,医护人员,不一样,中国人民解放军,好的,中分,万幸,严格控制,个人,实践团

2013-07-25 #经典故事

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成果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体现——广州大学学子热议“全国大

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成果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体现——广州大学学子热议“全国大

疫情,思政,防控,上一堂,广州大学,公开课,视频,全国大学生,中国,优势,党员,同学,同学们,习近平,医护人员,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民网,一线,全校,名学,力量,大学生,总书记,时艰,武汉,精神,能力,国家建设,思政课,正能量

2020-06-16 #短篇故事

湘大青年学子深情演绎红色故事“汇”

湘大青年学子深情演绎红色故事“汇”

故事,红色,商学院,活动,选手们,党委,经典,刘朝霞,于宣,刘稳,张文晖,格桑梅朵,邓稼先,兴湘学院,外国语学院,好的,新时代,竹筠,艺术学院,湖南日报,湖南,客户端,仁人志士,人文精神,一等奖,一家人,三等奖,之列,主题鲜明,主题

2007-01-31 #短篇故事

湘大青年学子深情演绎红色故事“汇”

湘大青年学子深情演绎红色故事“汇”

故事,红色,商学院,活动,选手们,湖南日报,湖南,客户端,党委,经典,刘朝霞,于宣,刘稳,张文晖,格桑梅朵,邓稼先,责编,兴湘学院,外国语学院,好的,新时代,竹筠,艺术学院,仁人志士,人文精神,一等奖,一家人,三等奖,之列,主题鲜明

2019-01-02 #小故事

2020高考不用愁 7大步骤教学子鲤鱼跃龙门

2020高考不用愁 7大步骤教学子鲤鱼跃龙门

知识,时间,学生,方法,策略,加工,成绩,知识点,过程,单元,学习动机,大学,学会,热点,计划,交流,学习方式,用一些,保持良好,人家,家长,才能,心态,心灵,整本书,步骤,老师,网络图,行程,高三

2017-09-10 #故事会在线阅读

“大魔王”张怡宁分享经验激励学子 上海体育

“大魔王”张怡宁分享经验激励学子 上海体育

体育,学生,学院,公益项目,平台,上海体育学院,专业,图说,校园文化,思政,暑期社会实践,德育,特色,话语,讲坛,教育,生命价值,周周,益社,红文,上海体院,中国梦,星光璀璨,上体,上海市,交互式,主旋律,主题鲜明,以德服人,优势

2014-04-12 #长篇故事

决胜疫情防控|青春正能量!湖大返乡学子战“疫”一线

决胜疫情防控|青春正能量!湖大返乡学子战“疫”一线

疫情,工作,防控,志愿者,本科生,学院,志愿,刘艺,范佳,人员,一线,蒋宇,谢聪,董一鸣,小组,赵永,社区,金融,青春,募捐,宣传,力量,口罩,守护者,护目镜,白衣天使,贡献,活动,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学院

2008-11-07 #故事会在线阅读

宁大学子:把王阳明故事讲到世界各地

宁大学子:把王阳明故事讲到世界各地

阳明学,阳明,文化,传播,漫画,读本,团队,心学,传习录,智慧,思想,课堂,外事办,研究,专业,双语,知行合一,宁波大学,孔子学院,优势,宁波市,对话,孔子,王阳明,西传,中国故事,中华,中华文化,中英,充分发挥

2013-06-02 #经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