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小故事 > 正文

蓄洪区走上小康路——安徽阜南庄台人家的脱贫故事

时间:2016-11-19

王彪摄阜南县郜台乡的柳编户将剥皮处理后的杞柳晾晒

提示:本文共有 1913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 分钟。

四周环水的阜南县郜台乡刘寨庄台。王彪摄

阜南县郜台乡的柳编户将剥皮处理后的杞柳晾晒。王彪摄

阜南县郜台乡刘店村村民在“柳编巷”编织柳编产品。王彪摄

即将到其他省市参加展览的阜南县柳编手工艺品。王彪摄

阜南县农行客服部的工作人员在一家柳编加工企业了解销售及扶持资金情况。王彪摄

阜南县王家坝镇郎楼庄台的乡村美景。王彪摄

阜南县曹集镇镜湖村的养殖大户李孝学捕捞上岸的肥美螃蟹。王彪摄

阜南县曹集镇濛洼地区的麦田内,村民驾驶收割机收割小麦。王彪摄

【伟大壮举·扶贫印记】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淮河,润泽了一片广袤的大平原,成就了中国重要的粮仓。而淮河水患,留在中原大地上的印记,除了舍小家为大家的“王家坝精神”外,还有星星一样散落在河岸上的庄台。

“将脸盆盆口朝下扣在地上,老百姓住在凸出的盆底,洪水从四周流过,这就是庄台。”安徽省阜南县委书记崔黎作了个形象比喻。

60多年来,安徽淮河行蓄洪区199座庄台为当地近20万群众提供了栖身之地。在阜南县,庄台早已成了濛洼地区人民居住环境的代名词。2007年以后,随着国家对水利设施的投入,启用蓄洪区的概率越来越小,庄台不再是临时居所,成为群众久居的场地。

“人口在增加,庄台面积没增加,居住空间自然受到挤压。”崔黎说。过去,庄台人家的房子像积木一样连在一起,留下的通道连一辆板车都过不去,人均空间只有21平方米。

但是现在,“道路宽了,院墙更美了,周围更绿了,还有了活动的小广场。”6月9日,在淮河濛洼蓄洪区郑台孜庄台上居住了几十年的郑继超老人,说起家门口的变化,掩不住地开心。

深水鱼、浅水藕、滩头洼地植杞柳,鸭鹅水上游,牛羊遍地走,观光农业助增收。这已成为今天庄台人生活的真实写照。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运用最频繁、贫困程度最深的淮河蓄洪区,阜南县在履行好蓄洪“国家使命”同时,也探索出一条让群众在全面小康路上不落一人的新路子。

搬出一片光明

泥巴墙,泥巴凳,除了泥巴没家当——这曾经是庄台人生活的真实写照。“过去濛洼老百姓有一个说法,全部家当就系在一条绳子上,洪水一来,拎起来就走。”阜南县水务局局长张彪回忆说。

穷于水,困于水。庄台依水而建,能不能因水而富?

在阜南县委书记崔黎看来,庄台人为淮河上下游分洪作出了巨大牺牲,在脱贫攻坚的路上,他们不应该成为“被遗忘的角落”。“我们下决心在两年内投入8亿多元,改造全部庄台,用最直接、最现实的获得感凝聚民心民力,吹响濛洼地区决战深度贫困的冲锋号。”崔黎说。

2020年4月29日,安徽省3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至此,沿淮行蓄洪区贫困人口全部告别贫困。

庄台的改变,始于人居环境的整治。

对已经在外居住、在庄台上还有房屋的村民,经协商拆除原有房屋,给予一定的补偿。对于35岁以下的村民,阜南县鼓励他们搬迁至县城,并与开发商协商给予团购价。已经在县城开发区打工的郜天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庄台宅基地交给政府,拿到补贴2万元,在县城购买房屋每平方享受补贴1000元,“我买了90平方米的房子,拿到9万元补贴,再加上11万搬迁补偿,总共22万,买房基本没有压力,而且住在城市生活方便多了。”他的这份工作,也是在搬迁后政府帮他联系的。“县城开发区有300多家企业,就近打工,好得很。”

腾出来的房屋迅速拆除,道路随之拓宽,之前见不到的阳光又回来了。

阜南县的庄台经过绿化、亮化、净化、硬化、美化“五化”整治后,每个庄台建有一条文明路、一口干净塘、一块文化墙、一个小广场。在麦子一片金黄的时节,庄台处处散发着勃勃的生机与活力。

编出一生幸福

环境的改善,只是第一步。要想让百姓脱贫致富,产业带动才是根本之路。

“水是我们重要的资源,我们考虑还是要围绕水做起特色产业。我们到合肥,试着找当地莲藕种植协会负责人洽谈。结果对方非常看好我们这里,先行种植1800亩,现已带动莲藕种植面积超过一万亩,吸收840多名贫困群众就业。”曹集镇党委书记陈东群颇有感触地说。

如今,濛洼地区的土地流转率已超过40%,芡实、莲藕、龙虾种养等适应性产业的发展,已经带动当地20%左右的群众创业就业,亩均效益4000元以上。

杞柳是淮河边上常见的杂树,用杞柳编制簸箕等日常用品在阜南有着悠久的历史。在阜南人看来,地里随处可见的杞柳就是淮河两岸人的精神象征。张朝玲是土生土长的庄台人,经营着一个年产值近2000万美元的柳编厂,带动上百户贫困户脱贫。厂里生产的柳编工艺品畅销全世界20多个国家。

据了解,阜南全县杞柳种植面积8万多亩、泡桐种植面积近1万亩,农民种植杞柳的收入超过3亿元。阜南现有18个乡镇13万人从事柳木加工,农民增加收入6.5亿多元。柳编成为阜南的特色支柱产业,已被列入安徽省阜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报记者 常河)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蓄洪区走上小康路——安徽阜南庄台人家的脱贫故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16次洪水涨落 60年生活变迁——蒙洼蓄洪区几代人的故事

16次洪水涨落 60年生活变迁——蒙洼蓄洪区几代人的故事

郎茂,记者,张小艳,蓄洪区,阜阳,养殖场,地方,村民,条件,王家坝,蒙洼,粮食,生活,王利,广播电视总台,中央,安徽,中年人,卫生间,学校,小时,支队,房子,散养,水闸,时候,武警,阜南县,涨水,物资

2011-04-30 #故事阅读

一村一故事“串”起小康路

一村一故事“串”起小康路

蔡茂,梅洋村,福建,九峰村,梅花,乡村,图书馆,小康生活,农民日报,农民,村子,建设,三农,农村,姐妹,小康,文化,村民,村庄,福州,采访团,发展,扶贫,年年,采访中,小康路,记者站,美丽乡村,主题,产业

2016-09-26 #经典故事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中国文化报:湖南花垣十八洞村绣出小康路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中国文化报:湖南花垣十八洞村绣出小康路

苗绣,石顺,十八洞,订单,村里,合作社,火车头,产品,作品,企业,湖南工业大学,团队,村民,精准,一针一线,一家,总书记,产业,十字绣,合作意向,合约,图案,妇女,展会,年收入,手艺,技艺,村支书,村镇,湘西

2015-03-15 #故事阅读

神农架大九湖镇:生态移民搬向“小康路”

神农架大九湖镇:生态移民搬向“小康路”

大九湖,万梅,游客,小镇,神农架,村民,生态,湿地,移民,农家乐,小康生活,年收入,湖北,餐厅,记者,越来越多,大九,小康路,家餐厅,卢德,员工,故土,景区,民宿,疙瘩,神农架林区,经济,草甸,补偿款,旅游

2011-10-16 #故事阅读

世界看湖南|寻访十八洞村 见证扶贫小康路

世界看湖南|寻访十八洞村 见证扶贫小康路

十八洞,苗族,苗绣,扶贫,精准,苗语,贾思,乡村,湖南,鼓乐,李蕾蕾,苗鼓,世界,刺绣,小伙,样板,老师,体验官,习近平,中特,任帅,何佳敏,卢珊珊,黎晶,再发,湖南省,中国,世界各地,乐趣,典范

2016-01-25 #故事大全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十八洞村的脱贫路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十八洞村的脱贫路

十八洞,扶贫,施林,村里,工作队,年收入,精准,总书记,村民,花垣县,网络,习近平,分类指导,乡亲们,夫妻俩,年轻人,收入,特色,蜂箱,养蜂,发展,直播,论述,人均,告诉记者,年开始,首次提出,来到了,因地制宜,实事求是

2020-02-29 #短篇故事

浙江奉化与吉林安图“蓝莓故事” 因地制宜共建小康路

浙江奉化与吉林安图“蓝莓故事” 因地制宜共建小康路

蓝莓,基地,安图,奉化,永富村,陈杰,安图县,项目,吉林省,资金,产业,记者,李露,张德智,东西部,宁波,村民,特色产业,贫困户,贫困人口,扶贫,工作团队,孟祥生,小蓝莓,林波,发展空间,建设中,中新网,两地,中心

2014-06-24 #小故事

国际档案日:西盟邀您一同见证小康路 聚焦扶贫决胜期!

国际档案日:西盟邀您一同见证小康路 聚焦扶贫决胜期!

西盟,档案,攻坚,西盟县,故事,档案局,历史,主题,力量,历程,小康社会,见证,纪实,扶贫,杨正,艾嘎,小康路,丰硕成果,中心,决心,作用,印记,留痕,岁月,城市,参与者,各族人民,史料,局长,意识

2012-12-21 #长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