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乡土文化 根不能断(观点)

时间:2016-12-11

乡村是历史记忆、文化认同、情感归属的重要载体,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

提示:本文共有 188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 分钟。

乡村振兴的内涵既包括物质上的富裕,也包括精神上的富足。乡村是历史记忆、文化认同、情感归属的重要载体,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是综合生产生活、自然禀赋、文化传统、制度体制的蓝图,体现了对乡村历史地位和意义的科学定位、对乡村发展现实的研判和把握,是未来30年乡村发展的战略性规划。

村庄是乡村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渗透着文化认同

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乡村文明的传承,影响着文化载体的续存乃至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回归与守护。乡村振兴的内涵既包括物质上的富裕,更包括精神上的富足。乡村是历史记忆、文化认同、情感归属的重要载体,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

以传统民俗为例,我国传统农村社会是熟人社会,有稳固的情感维系和寄托,这些亲情乡情通过风俗习惯加以表达,也是农民日常生产生活相互帮助的重要途径。当前广大农村对乡约习俗的自觉度不断提升,好的乡风民俗富有凝聚力,为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支持和保障。在岭南地区的调研中,我们感受到传统节日民俗的感染力,粤剧、歌舞、飘色、舞龙、舞狮等充满热情,昂扬向上。这些文化活动、仪式礼俗以及乡土乡音和传统的建筑雕塑、村社地标等就是村民的共同记忆和情感归属,是我们抵御村落空心化、老龄化等乡村衰落的重要精神基础和情感纽带。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创新乡贤文化,弘扬善行义举,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建设,传承乡村文明”。以传统工艺为例,农村是民间传统文化的母体,是传统手工艺的富集地,手工艺文化是活的文脉,形塑了乡村传统的民居建筑、家居装饰、用具器物、特色服饰,维系着民间礼俗、节日气氛,其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生产、文化创造,是一种文化生产力。比如在贵州丹寨的调研中我们看到,依山而建的木质吊脚楼简单朴素,蜡染的衣服美丽大方,村民中不少男性从事建筑和木匠工作,女性为蜡染画蜡,传统手工艺品中富含传统生活气息,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手艺文化凝聚的是人文之美、乡村之美。这样的乡土文化有形、有劳作参与,也是农村文化的传承。

乡土之美需要走出深山,让乡村文明融入城市

城市需要乡村文明,缘于城市文明对文化产业、创意产业的蓬勃诉求,缘于城市文明对美的渴求更加多元。农村需要把乡村文明传递到城市,并通过这种传递,把乡村人口转入城市锻造,从而反哺乡村。

开发乡村文化,要坚持科学有序的态度。要注重在保护中发展,坚定文化自信,尊重乡村文明,恢复和重建乡愁记忆。比如在新农村建设上,不能大拆大建,保护好古村落富集地,注意乡土味道,体现农村特点,保留乡村风貌,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我国地大物博,自然资源和文化特色多样,乡村发展的基础和机遇就蕴藏在特色乡土文化中。乡土手艺、民俗礼仪、民居建筑等是振兴发展的历史文化财富,其中包含民间的创造智慧,蕴含优秀的地域精神,维系和凝聚着我们民族的集体记忆,是乡村振兴的文化生产力。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要进一步形成乡村的文化自觉,更深刻地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文关怀、人文情愫和文化使命,扎扎实实去探索和践行。

乡村文化振兴,要注重发挥城乡互补的作用。在传统城乡二元结构下,城乡发展不平衡。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实现城乡协同发展,要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以及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实现城市和乡村共生共荣,共同发展。当前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趋势加快,正是整合了城乡资源禀赋。从山东“手艺农村”调研情况看,传统手工艺依托地方物产和自然资源,进行手工艺制作,不仅解决特色农产品的销售难题,也带动了村民就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围绕着手工艺产品,还衍生民俗旅游、智慧农业等产业,吸引城市消费者前来观光旅游。城市与乡村是一个有机体,二者均应实现可持续发展、相互支撑。通过建立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繁荣富强、农民安居乐业,实现乡村文明与城市文明的交融互补。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

(作者为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 人民日报 》( 2017年12月10日 10 版)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乡土文化 根不能断(观点)”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解密乡土文化——读《乡土中国》有感2000字

解密乡土文化——读《乡土中国》有感2000字

中国,乡土文化,社会,乡土,农村,城市,乡土中国,代表,乡村,观念,影响,关系,实力,文化,现代化,团体,家庭,权力,格局,状态,资源,中国人,乡绅,人口,农耕,利益,劳动力,后辈,后代,地域

2020-08-30 #短篇故事

乡土文化遍地香

乡土文化遍地香

太湖县,节目,活动,群众,民星,文艺,乡村,农村,表演,乡土文化,文化,大舞台,好声音,文化活动,乡镇,草根,农民,妻子,形式,本土,文化节,村里,民俗文化,汪文,公共文化,文化广场,文明乡,乡土,二人转,价值

2020-05-24 #短篇故事

乡土文化遍地香

乡土文化遍地香

太湖县,节目,活动,群众,民星,文艺,乡村,农村,表演,乡土文化,文化,大舞台,好声音,文化活动,乡镇,草根,农民,妻子,形式,本土,文化节,村里,民俗文化,汪文,公共文化,文化广场,文明乡,乡土,二人转,价值

2020-05-25 #小故事

乡土教材让乡土文化得到传承

乡土教材让乡土文化得到传承

家乡,嘉绒藏族,关系,故事,孩子们,夏嘉,莫察瓦,历史,童谣,课文,马尔康,孩子,教材,祖国,阿坝州,发展,自然生态环境,说的是,一带,世界,个性,乡土,图画,学生,才能,服饰,文化,方式,照片,精神

2020-05-24 #故事阅读

乡土教材让乡土文化得到传承

乡土教材让乡土文化得到传承

家乡,嘉绒藏族,关系,故事,孩子们,夏嘉,莫察瓦,历史,童谣,课文,马尔康,孩子,教材,祖国,阿坝州,发展,自然生态环境,说的是,一带,世界,个性,乡土,图画,学生,才能,服饰,文化,方式,照片,精神

2020-05-24 #短篇故事

青岛西海岸新区红军小学——守望“乡土文化” 乡土文化读本“我的家乡”展示课

青岛西海岸新区红军小学——守望“乡土文化” 乡土文化读本“我的家乡”展示课

读本,珠山,乡土文化,生活,赵倩,我的家乡,红军小学,青岛西海岸新区,乡土,教材,山水,学校,家乡,文化,方式,老师,重点,活动,历史文化,秀谷,区局,全面推广,全校,名山,古韵,学会,奇石,大珠,山有,巧匠

2020-05-24 #故事阅读

青岛西海岸新区红军小学——守望“乡土文化” 乡土文化读本“我的家乡”展示课

青岛西海岸新区红军小学——守望“乡土文化” 乡土文化读本“我的家乡”展示课

读本,珠山,乡土文化,生活,赵倩,我的家乡,红军小学,青岛西海岸新区,乡土,教材,山水,学校,家乡,文化,方式,老师,重点,活动,历史文化,秀谷,区局,全面推广,全校,名山,古韵,学会,奇石,大珠,山有,巧匠

2020-05-24 #故事会在线阅读

传承乡土味 留住文化根

传承乡土味 留住文化根

邹氏,高凉,乡土文化,乡土,博物馆,大屋,文化,记者,建筑,本土,粤西,藏品,乡土风情,和精,乡愁,传统,力量,历史,四合院,岭南,物品,茂名,部分,风情,历史建筑,历史文化,佛子岭,广东,作品,后人

2020-05-24 #长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