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迎盛会 游金州」苗族芦笙舞 舞出好日子

时间:2017-03-06

其历史渊源久远,主要流传于普安县境内的龙吟、白沙新店等乡镇的苗族村寨

提示:本文共有 3742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8 分钟。

提要:苗族芦笙舞(惹捱德亘)是一种依存于“蒙洒”苗人丧祭仪式中的传统祭祀性舞蹈。其历史渊源久远,主要流传于普安县境内的龙吟、白沙新店等乡镇的苗族村寨。该舞蹈是乐舞一体的表演,在保持一系列文化功能性的同时,极具审美和观赏价值;文化内涵丰富,对于舞蹈学、民俗学、民族学、历史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2014年,苗族芦笙舞被列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芦笙舞表演现场。(王加仁 摄 )

位于北盘江畔的普安县龙吟镇,是目前我国苗族人口比例最高的乡镇,镇内苗族人口占95%以上,2012年被贵州省苗学会授予“中国苗族第一镇”的称号。生活在这里的大花苗、喇叭苗、歪梳苗喜好歌舞,被喻为“会说话就会唱歌,能走路就能跳舞”的民族。

歪梳苗又叫“蒙洒”苗人,是苗族川滇黔方言区中的一支,因其妇女头饰有一如弯月的木梳,并歪插于发髻之上,故称“歪梳苗”。歪梳苗的芦笙舞(棒舞)是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已被普安县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悠久的历史 美丽的传说

芦笙舞苗语称“惹捱德亘”,是歪梳苗世代相传的丧葬习俗舞蹈,是我国古代歌、舞、乐一体的艺术形态在苗族族群中的留存,历史渊源古老,有其艺术形态、民族民间传说、历史文献记录可以佐证。

明人倪略《南昭野史》有:“每孟岁跳月,男吹芦笙、女振铃合唱,并肩舞蹈、终日不倦。”的记载。清代刻本《广舆胜览》中有:“每岁孟春,择平地为月场,男吹芦笙,女摇铃,盘旋歌舞,谓之跳月。”更有史籍诗曰:“参差六竹管,长声黄钟涛,短声清微散,舞来随节旋,吹去别促缓,苗女共苗男,明月花满山。”

此外,芦笙舞表演形态乐舞一体,舞者即为乐者,处于舞乐不分的状态,而这样的形态往往是古代乐舞的基本形态。另外,其舞蹈中还保留大量的民族族群文化记忆,对于民俗文化的依存度极高,所以,其舞蹈的历史渊源可谓千年余。

芦笙舞表演现场。(王加仁 摄 )

关于芦笙舞,在龙吟歪梳苗中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很久以前,苗家有一个儿子叫宝娃,宝娃人长得很帅,但家穷,一直找不到老婆。苗族大年初一至十五都有转山跳舞会的习俗,漂亮的苗家姑娘和帅气的小伙子们都在这个时候来找自己的对象。

大年初一的那一天,宝娃也去参加了舞会,漂亮的姑娘和小伙们欢快地唱歌跳舞,却没人理他,于是伤心的回到家坐在家门口看着门前的芦笙竹发呆。坐着坐着突然灵光一闪,他拿了一些工具,砍了六棵芦笙竹,还砍了一棵中等的桐树,忙碌了一夜,做成了一种乐器,因为是用六根竹子做成的,所以取名叫“六声”。而后来人们又根据材质把它改成“芦笙”。

吃完早饭,他带着“芦笙”到了跳舞的地方,开始大家没有注意到他。他便独自吹着,不一会儿,那优美动听的乐音,吸引了唱歌跳舞的姑娘小伙们,姑娘们听得津津有味,小伙子们拍起了掌声。姑娘小伙们围着他又唱又跳,他也又吹又跳了起来,好不热闹。天黑了,大家仍意犹未尽,直到很晚才回家。

宝娃一人走在回家的路上,他觉得有人在跟踪他,回头一看,原来是个姑娘,姑娘看到他回头,自己也回了过头,原来那姑娘叫六妹,被他的芦笙吸引喜欢上他了。

不久,宝娃和六妹就举行了婚礼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从此以后,歪梳苗小伙子就学会用芦笙找自己喜欢的姑娘。为了纪念宝娃,歪梳苗每年的农历初一至十五都举办以芦笙为主要形式的庆祝活动,那就是“芦笙节”。

幸福时光一晃就是几年,宝娃的父亲去世了,宝娃伤心的拿起自己的“芦笙”吹了半天,全寨人都来了,大家流着同情的眼泪。在苗家,老人过世都要杀牛,他的“芦笙”一直吹到杀完牛,把老人抬出去入土才停下来。他用牛皮做成了一个大鼓,他对着大鼓吹着“芦笙”,不小心碰到了大鼓,大鼓响了一声,他便有了芦笙与大鼓合奏的想法。

又过了一年,宝娃的母亲也去世了。父母能够在一起,他把做为父亲的纪念品大鼓也找了出来。杀牛祭母亲的那一天,寨子里的人都来了,他就把心里的想法告诉了寨子里的人,寨子里的一位男人就用双棍打起了鼓,他自己吹着芦笙围着大鼓转了起来。寨子里的人看着很感动,各拿起一根木棒跟着宝娃跳着转了起来。

从此以后寨里谁家老人过世了,都要吹芦笙、打鼓,同时寨子里能跳的都拿着棒棒跟着吹芦笙的人围着大鼓边跳边转,芦笙和大鼓舞棒就这样代代相传,形成了现在的芦笙舞(棒舞)。

狂放的舞姿 独特的魅力

芦笙舞,歪梳苗称之为“转场”,是歪梳苗办丧事和祭祀(祭祖)的重要组成部分。“转场又分热转场和冷转场。”芦笙舞传承人曹巍介绍,热转场,是亲人过世时,没有经济实力操办后世,等到有能力为亲人操办后世时举行,亲人不能因为悲伤而哭泣;冷转场,是亲人刚过世,为亲人操办后世时举行,亲人悲伤可放声大哭。

芦笙舞排练现场。(王加仁 摄)

在祭祀和丧葬中,芦笙舞只能有男的跳,由十余人或数十人分别吹着芦笙、握着木棍,在皮鼓鼓点和芦笙音乐的伴奏下舞动。此外,还要严格按照绞谷(吹芦笙)、索亘(狩猎)、高桩德亘(跳芦笙舞)、嘞干赤(上路)4个程序依次进行演出。舞蹈动作有“巧喝酒”、“蚯蚓滚沙”、“滚山珠”、“过门坎”、“猴子上树”、“叠罗汉”、“牛打架”、“斗鸡”。步法主要有走、移、跨、转、立、踢、别、勾、翻等。舞蹈动作难度大,要求有很高的技术技巧才能表现得生动形象。

“该舞蹈原始古朴、粗犷剽悍、热情奔放,集中表现了‘蒙洒’苗人先民在远古时期迁徒时围猎、搏杀、披荆斩棘开辟道路、开疆种地等历史族群记忆。其中的原始狩猎记忆的表现鲜明而突出。”曹巍说。

群众在练习芦笙舞。(王加仁 摄)

由于芦笙舞是“蒙洒”苗人丧祭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它首先是一种文化仪式的过程,之后才是舞蹈呈现的过程,故芦笙舞是一种高度民俗化的舞蹈,并且是表现民族民间信仰文化的舞蹈,既有文化功能呈现的意义,又有乐舞艺术形式的表达。

芦笙舞还有明确的性别特征,它的传统表现者为男性,是“蒙洒”苗人男人的一种专属表现,故舞蹈的表现粗犷有力、奔放热烈,且要求技巧性极高。这种特征是形成其基本艺术表现力的根本。

该舞蹈是乐舞一体进行表演的,在保持一系列文化功能性的同时,极具审美和观赏价值。同时对于舞蹈学、民族音乐学、民俗学、民族学、历史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良好的传承 健康的发展

芦笙舞虽然出现在丧祭仪式中,但同时也是给参与丧祭仪式的人看的。故芦笙棒舞既是神性的,亦是审美的,这又使其具有走向现代审美的艺术形式基础。

在清代,文人陆次云在其所撰的《峒溪纤志》一书中写到:"(男)执芦笙。笙六管,长二尺。……笙节参差吹且歌,手则翔矣,足则扬矣,睐转肢回,旋神荡矣。初则欲接还离,少则酣飞畅舞,交驰迅逐矣。"这一段记载,可以看到清代时,贵州少数民族的芦笙吹奏技巧和芦笙舞蹈动作极其精彩。随着时代的变迁,芦笙的形状和演奏技巧,除保持了原有的风格外,有了新的改进。

群众在苗族跳坡节上表演芦笙舞。(王加仁 摄)

如今的芦笙有六管、十管及十二管的,其长度有二尺、五尺及一丈多的;其芦笙曲调,除保持原来的古朴、悠扬之外,曲调多变,节奏明快,甚至还可以吹奏其它民族的音乐。同时在在喜庆丰收、逢年过节等节日庆典中也常常身着盛装聚众表演,此外,芦笙舞还被挖掘搬上舞台,参加省、州、县组织的各种文艺演出,深受观众的喜爱和好评。

“芦笙舞的传承还是比较好的,我们苗族人民对它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切感,所以寨子里的人从小就会跟着老一辈的学跳。”曹巍介绍。

龙吟镇苗族文化深厚,节日众多,有“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之说,三支苗族支系用节日来表演和传承民族文化、传递感情、增进友谊。三支苗族支系服饰、穿着也各有不同,民族气息及其浓厚,其饰被称为背在背上的史书,记载着本民族迁徙的历史。三支苗族支系歌舞众多,除了歪梳苗的芦笙棒舞之外,大花苗农民多声部合唱、喇叭苗“山歌”都十分动听,多次登上各类舞台,多次被各级媒体报道。

近年来,普安县本着统筹保护好、开发好和管理好龙吟镇独特的苗族文化、厚重都十分的历史文化、优美的自然风光的目标,以中国苗族第一镇的授牌为契机,全力推进龙吟文化旅游发展,先后编制完成了《龙吟镇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龙吟镇城镇建设总体规划》、《龙吟镇文化旅游小镇建设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并组织实施。

群众在排练芦笙舞。(王加仁 摄)

目前,该镇已建成苗族跳坡场、苗族风情街,并且对集镇所在地房屋进行了苗族风格立面改造。同时大力发展了以蜜柚、茶叶、核桃等为主的特色产业,将文化旅游与农业产业、乡村旅游等有机结合起来;加大苗族服饰、饰品的开发力度,推进手工业发展;加快推进北盘江沿岸农家乐建设以及集镇所在地的餐饮、服务业发展;并编制完成若干文化旅游招商引资项目,积极推进招商引资。采取多方宣传、多措并举,多业共推等多种方式,全力宣传好、开发好、发展好龙吟。

龙吟苗族文化旅游区以苗族文化体验为依托,是集旅游观光、民族风情体验、民族特色服饰、民族特色美食、康养度假为一体的苗族文化旅游区。

金秋九月,天高云淡,风清气爽,龙吟镇的优质水稻、百香果、蜜柚、橘子丰收在望。苗族同胞又将齐聚一堂,载歌载舞,共享丰收喜悦,共话乡村发展。何不忙里偷闲,前往龙吟,喝一杯苗家拦门酒,听一曲苗族山歌,赏一段芦笙舞,感受苗家的热情,领略苗文化的独特魅力。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陈义

编辑 彭芝莉 刘义

编审 陈俎宇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迎盛会 游金州」苗族芦笙舞 舞出好日子”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感受深沟苗族芦笙舞的美

感受深沟苗族芦笙舞的美

芦笙,苗族,金奖,马龙,曲靖市,韩尚,芦笙舞,舞蹈,深沟村,乐展,传统,动作,少数民族,徒弟,歌舞,民族民间,深沟,余人,余梅,张向明,张丽芳,苗汉,韩俊,演奏者,三星,大圆圈,新农村,黑石头村,倒挂金钩,乐器

2012-08-09 #故事会

苗族芦笙舞中难度最大的“滚山珠” 竟是一部跳动的历史画卷

苗族芦笙舞中难度最大的“滚山珠” 竟是一部跳动的历史画卷

苗族,滚山珠,苗族芦笙舞,芦笙,迁徙,历史,舞蹈,民族,先民,蚩尤,表演,动作,技巧,杂技,黔西,难度,大迁徙,地龙,人民,价值,历程,同胞,曲调,特色,艺术,舞步,贵州,发展,传统舞蹈,中来

2016-07-01 #故事大全

苗族地区最普遍的节日——芦笙节

苗族地区最普遍的节日——芦笙节

芦笙,苗族,舞蹈,葛仰香,姑娘,竹管,天帝,传说,历史,苗家,方言,母亲,村寨,芦笙舞,万物,人民,大号,地区,声音,女孩,小号,节日,苗寨,苗家人,财主,起源,野鸡,青年,两兄弟,苗族人

2014-12-28 #故事大全

民族文化习俗 苗族芦笙文化

民族文化习俗 苗族芦笙文化

芦笙,芦笙舞,人们,动作,野猫,勾索,文化,万物,天帝,妇女,苗族,苗语,向天帝,东西,人烟,供人,响声,媳妇,时候,日子,母亲,父亲,编创,谐音,劳动,一个叫,个儿子,六个人,很好看,小女儿

2016-10-31 #长篇故事

“天下第一锦鸡舞”“东方的苗族迪斯科”热情似火的苗族舞蹈!

“天下第一锦鸡舞”“东方的苗族迪斯科”热情似火的苗族舞蹈!

苗族,芦笙,吹笙,舞蹈,锦鸡舞,芦笙舞,锦鸡,反排木鼓舞,木鼓,群众,领舞,丹寨县,民间舞蹈,台江县,凉意,族群,男女,贵州,贵州省,伴舞,祭祀活动,舞蹈动作,牛斗,苗民,小芦,男子,东木,世代,传统,人们

2014-04-21 #故事阅读

芦笙 这种看似简单的乐器 为何会成为苗族的灵魂?

芦笙 这种看似简单的乐器 为何会成为苗族的灵魂?

芦笙,苗族,迁徙,民族,历史,乐器,葫芦,苗族人,人民,图腾崇拜,贵州,生活,芦笙舞,吹笙,图腾,夜郎,大部分,母亲,神话,苗家人,区的,次大,一带,云贵高原,人们,作用,地区,时期,文化,法器

2016-06-29 #故事阅读

苗族的故事!

苗族的故事!

苗族,蚩尤,云南,农业,湖南,地区,文字,民族,蜡染,享有盛名,先民,刺绣,广西,情歌,挑花,汉藏语系,汉文,织锦,苗语支,苗语,贵州,语言,部落,黄河流域,芦笙舞,苗瑶语族,首饰制作,古歌,炎帝,川黔滇

2008-05-09 #故事大全

贵州的历史故事

贵州的历史故事

苗族,侗族,贵州,布依族,侗族大歌,古歌,中国,红军,山歌,故事,民族,神话,贞丰县,黎平县,万物,地区,形式,美国,长征,布依,中国共产党,芦笙舞,苗族古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丹寨县,代表作,制度,台江县,右图,地图

2020-06-24 #经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