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导学案

时间:2017-06-19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导学案12 纪念白求恩学习目标1 朗读课文,把握行文思路,理清层次。2 学习对比手法,体会其作用。重点3 学习本文夹叙夹议

提示:本文共有 7784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6 分钟。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导学案

12 纪念白求恩

学习目标

1. 朗读课文,把握行文思路,理清层次。

2. 学习对比手法,体会其作用。(重点)

3. 学习本文夹叙夹议的写法。(难点)

自主预习

1.阅读下面的小资料,完成填空。

(1)人物简介

诺尔曼·白求恩(188-1939),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胸外科医生。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受加拿大共产党的派遣,率领着医疗队于1938年初来到中国。1月间经延安到达晋察冀边区。1939年10月白求恩在涞源摩天岭前线医院医治伤员时,不幸手指感染中毒,由于他坚持工作,病毒又发生了转移。于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省唐县逝世。

(2)写作知识

夹叙夹议是一种写作方法,它要求一面叙述某一件事,一面又对这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这种方法的好处是:笔法灵活多变,生动活泼,还可以起到总起、提示、过渡和总结等作用。正是由于这种方法能够具体地记叙事件,充分地抒发感情,而且能直接揭示所写对象的意义,因而历来为人们所重视。

2.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殉( )职 狭隘( ) 热忱( ) 派遣( ) 拈( )轻怕重

纯粹( ) 鄙薄( ) 倔( )强 晋察冀( )

2、形近字组词

隘( ) 殉( )

溢( ) 询( )

谥( ) 徇( )

3.把下列词语的意思补充完整。

热忱:。

鄙薄: 。

见异思迁:考到别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文中指。

拈轻怕重: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松的,害怕繁重的。

4.通读课文,完成题目。

(一)全文共有四个自然段,请找到每段中心句,归纳要点,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

第一段:“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第二段:“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第三段:“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

第四段:“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第一段要点:赞扬、学习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

第二段要点:赞扬、学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第三段要点:赞扬、学习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第四段要点: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课文整体上是总分总的结构,先概括叙述白求恩不远万里支援中国的抗战,由此赞扬他的国际主义精神,接下来专门论述他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精神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精神,最后一段,先叙述与白求恩的交往,表达痛惜之情,最后号召大家学习白求恩精神。

合作探究

一、文章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说说运用对比手法的好处。

讨论并归纳:第二、三段中把白求恩与不少人和一些人对比

对比方法的好处是,突出了白求恩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强调了向白求恩学习的必要性,明确了应该克服的缺点和今后努力的方向,从而有力的证明和阐述了论点。

二、夹叙夹议的写法

“叙”和“议”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议论文,以“议”为主,“叙”是为证明论点提出事实根据,“叙”要扣住论点,“叙”得简明、概括。记叙文也有“叙”和“议”,记叙文以“叙”为主,“议”是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意义,起画龙点睛,突出中心的作用。本文是议论文,运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谈谈课文是怎样夹叙夹议的?

小组合作找出各段记叙的句子,并交流。

示例:(1)第一段“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不幸以身殉职”是记叙,其余是议论。先叙后议。先概括简叙白求恩事迹,后赞扬他的国际主义精神。

三、品味精彩的语言

1.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

赏析:设问,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起人们对下文评价的关注。

2. 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赏析:①侧面介绍,通过别人的眼光来写,增强了事实的可信度,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②双重否定,使语气更加肯定,更加强烈,不可动摇,给读者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

3.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赏析:用排比句,从人格、品质、修养、志趣、人生意义五个方面强调向白求恩学习的意义。采取排比增强了语言的气势,使赞颂的感情显得热情洋溢,同时也避免句子过于冗长,以此结尾,更加有力。

课堂小结

国际主义精神

纪念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夹叙夹议对比

13植树的牧羊人

学习目标

4. 默读课文,勾画关键语句,理清文章内容及思路。(重点)

5. 结合关键语段,初步把握牧羊人形象特点。(重点)

6. 独具特色的环境描写,精妙的比喻,使文章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难点)

7. 培养热爱大自然,以及充满自信并持之以恒的精神。

自主预习

1.阅读下面的小资料,完成填空。

(1)作家作品

本文作者,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代表作《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和《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

(2)背景知识

《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这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在环保逐渐恶化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写的“一个平凡人热爱大地”的精神,更给人以启示。

(3)知识链接:

环境描写的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②衬托人物心理,情感,表现人物性格。 ③深化主题。 ④交代背景,渲染气氛,为下文做铺垫。 ⑤预示或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2.音形识记。

(1) 戳( ) tān( )塌 山毛榉( ) 废xū( )

Chòu( )劳 水qú( ) 缝隙( ) 干涸( )

(2)辨析形近字,注音并组词

戳( )躁( )

截( )燥( )

戮( )噪( )

3.根据词义写词语。

(1)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 )

(2)干枯,没有水。 ( )

(3)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之地 ( )

(4)不长草木的地方。 ( )

(5)追究底细。 ( )

4 默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理清主要情节。

(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通过“我”的回忆,讲述了一个荒漠中的牧羊人默默无闻地种树的故事。

(2)作者用什么顺序记述故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作者运用以时间先后为序的顺叙方法。作者与牧羊人第一次见面的情形,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再次见面所看到的巨大变化,最后一次见面的感受写得详细。1920年后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他,寥寥两句写得简略之极

(3)默读课文,勾画出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填写下表。

合作探究

一.研读课文,思考问题。

(一)结合文章的语句,参照示例,以“他是一个的人,从文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

示例:他是一个热爱生活、一丝不苟的人。从“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等细节可以看出,他热爱生活,每一天的生活都安排得井井有条。

(二)第②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做了铺垫,这大片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稀少的人烟、贫瘠的土地、干燥的气候都与后面呈现出来的绿色、富饶、滋润、美丽幸福的乐园似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

(三)文章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你找出其中一处,分析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

文中有很多种树前后普罗旺斯地区变化的句子,通过对比,展现现了牧羊人将荒凉的土地变成了流着奶与蜜的田园的事实,从而表现牧羊人的坚强毅力和执着伟大。

(四) 课文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有什么好处?

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点 明了故事的主人公。同时又让人产生一系列的联想:牧羊人为何要植树呢?他的成果如何呢?

题目的作用: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品味精彩的语言

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1)“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薄薄的雾气,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

(1)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那个曾经被废弃的荒凉的村庄现在已经是满目绿色像地毯一样覆盖着的景象了。

(2)“这些白桦树棵棵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蔚然成林。”

(2)这个句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白桦树比喻为“笔直站立的少年”,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牧羊人在谷底种的白桦树充满生机的壮观景象。

课堂小结

初遇阿尔卑斯山地荒芜

牧羊人种橡树

植树的牧羊人再逢养蜜蜂,绿树成荫热爱大地

山地有了溪水心存善念

最后荒地变绿洲幸福他人

带给一万多人幸福

14走一步再走一步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勾画关键语句的能力;(重点)

2、品味课文中的心理描写,把握人物心理成长的过程;(重点)

3、理解课文中表达的思想、人生哲理并能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难点)

自主预习

1.阅读下面的小资料。

(1)作者与背景

莫顿·亨特,美国作家。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在二战时期,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莫顿·亨特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他的《悬崖上的一课》被美国作家芭芭拉·琳达编撰的《假如我们原谅上帝》收录。此外《心灵鸡汤——充满阳光的成长历程》这本收录激励心志的成长故事的书也收录了他的相关作品。

本文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65岁那年写的回忆8岁时爬悬崖的一次经历,选入教材时稍作了修改,原文中攀爬悬崖的一段经历,就是我们学习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内容。

(2)写作知识

伏笔:指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是文学创作中叙事的一种手法,就是上文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或者物,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某种提示或暗示。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训诫( ) 耸立( ) 峭壁( ) 迂回( ) 纳罕( )

凸出( ) 嶙峋( )( ) 头晕目眩( ) 屡次( )

2.给下面多音字注音。

晕倒( ) 吓人( ) 颤栗( )

日晕( ) 恐吓( ) 颤抖( )

3.把下列词义或词语补充完整。

恍惚:。

参差不齐:。

:(言语、行动)追随别人(多含贬义)。

:头发昏,眼发花,感觉天旋地转。

:呼吸急促的样子。

4.快速默读课文,圈画重要信息,写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起因:

经过:

结果:

启示:

合作探究

一、 理解文中的伏笔,并体会其作用。

1.文中多处巧用伏笔,互相照应,记叙周密,使情节发展合乎情理,顺理成章。请举例分析。例:“自我出世以后,八年来我一直有病而且我的心里一直牢记着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

分析:前面交代自己从小体弱多病,为后面别的孩子都爬上去了,唯独“我”卡在中间,上不去,下不来的情景设下伏笔,前后照应,记叙周密。

二、品味课文中的心理描写,把握人物心理成长的过程。

1.阅读课文18-28段,划出文中描写“我”脱险过程中的心理变化的语句,概括出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 毫无信心 )→ (萌发信心 ) → (信心大增)→ (产生成就感)

2. “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时,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明明是自己哭,为什么到后来才“发现原来是我自己”?这种说法是否合理?

这种说法是合理的。当我被困有悬崖的石架上,欲上不能,欲下不得时,我害怕极了,紧张与恐惧已占据了整个身心,以至于精神恍惚,形成错觉。

3.当我最后爬下了悬崖,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后,为什么我“先是啜泣了会儿,然后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先“啜泣一会儿”是写作者被自己的行动感动了,对自己敢下悬崖,感到有点儿害怕,又感到十分高兴。最后,为自己产生巨大的成就而感动。

三、理解课文中表达的思想、人生哲理。

1、纵观全文,你如何理解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面对困难,不要想着困难有多大,要走好第一步,然后一步一步地走下去,最终就会到达胜利的彼岸。

2、你如何看待文中父亲的做法,请结合当时的情况谈谈你的理解。

开放性试题。赞成理由:儿子体弱多病,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在父亲的指导下独自走下岩石架可以磨练儿子,事实也证明父亲的做法对儿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四、品味语言

1.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品味加点字的含义及作用)

赏析:“小心翼翼”“探”准确而生动的表现了我爬下悬崖的第一步时胆怯,迟疑,信心不足的心理状态。

2. 暮色中,第一颗星星出现在天空中,悬崖下面的地面变得模糊。(从描写的角度赏析)

赏析:环境描写,渲染夜幕降临,寂静,凄清的气氛,烘托出文中“我”的恐惧,担忧,无助的心理,推动情节的发展。

五、练笔

课文采用了典型的一事一议、先叙后议的结构形式,请模仿这种结构形式,写一写发生在自己成长历程中的小事以及从中得到的感悟。

课堂小结

15.诫子书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2.理解文意。结合作者生平,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

3.感受传统文化,接受古典作品熏陶。

自主学习

1.题解。

《诫子书》是

时期著名政治家

临终前写给

8

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题目的意思是

。此文成为后世万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

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言中。

2.先扫码听读,标出朗读停顿,给加点的字注音,再自己朗读。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 )/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 )慢/则不能励精,险躁( )/则不能冶( )性。年/与时驰( ),意/与日去,遂/( )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 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梳理下列文言词句。

☆词类活用

(1)非宁静无以致远( 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大目标 )

(2)非学无以广才( 形容词用作动词,增长 )

☆古今异义

(1)险躁则不能治性( 古义:修养;今义:治理 )

(2)险躁则不能治性( 古义:轻薄;今义:危险,险要 )

(3)淫慢则不能励精( 古义:懈怠;今义:速度低 )

☆一词多义

(1) 非学无以成学(达成,成就 ) (2) 夫学须静也( 学习 )

成 遂成枯落(成为,变成 ) 学 非志无以成学( 学业 )

☆特殊句式

(1)判断句式:夫学须静也。(“……也” 表判断 )

(2)倒装句:将复何及!( 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将复及何” )

☆名句理解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交流点拨】这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达了他对儿子的谆

谆教诲与无限期望。“淡泊”与“宁静”,是以“明志”与“致远”

为终极目标和远大理想的、真正有志者的无声誓言,是积极向上和进取的,是催人奋进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贯穿诸葛亮一生,是他的精神的集中体现。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交流点拨】无论人处于什么阶段(少年、中年、晚年),学习与志向总是最重要的。诸葛亮不但告诫儿子要学习,而且还要珍惜时间,发奋学习,并要注意学习方法:要“静”、“志”。没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是不可能成就自己的学业的。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本文作者主要是从修养和学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的,并把“静”与“躁”进行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从语言特点来看,本文主要运用了整散结合

的句式,增强了节奏感;从写作手法来看,本文主要运用了正反对比的手法,观点鲜明,说理透彻。文中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文中表达中心思想的关键句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合作探究

一、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需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二、本文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请找出相关语句。

①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②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③惜时:年与日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三、“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四、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示,由此你联想到了那些名人名言?推荐给大家,并结合自己体验送给大家一句你最喜欢的话。

警句推荐:

【交流点拨】

A.

淡泊:苟

利国家,不求富贵

(

《礼记》

)

;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

(

陶渊明

)

;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

(

白居易

)

;心闲天地本来宽。

(

陆游

)

B.立志:(1)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寄沧海(李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志当存高远;(诸葛亮)[来源:Zxxk.Com]

(2)

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小确立大志,否则人生就没有了方向。周总理在

12

岁的时候就发出了“为中

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这一崇高的志向激励着他一

生都在为中华之崛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C.惜时:(1)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时间有三种步伐,未来的时间踟蹰接近,现在的时间似矢飞去,过去的时间永远静止;(席勒)

(2)时光飞逝,我们要珍惜时光,不能等到自己变老,和世界脱节,才悲叹蹉跎的岁月,那将于事无补。(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全文总结

治学

静以修身 修身 谆谆教诲

俭以养德 惜时 无限期望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导学案”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导学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导学案

课文,皇帝,寓言,神话,女娲,皇帝的新装,诗人,合作,心理,骗子,作者,整体,故事,新装,明星,流星,老大,街市,蚊子,街灯,雕像,伊索寓言,宙斯,女娲造人,大臣,现实,答案,赫耳墨斯,造人,导学案

2011-08-08 #短篇故事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导学案 全是知识点 赶紧收藏!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导学案 全是知识点 赶紧收藏!

作者,比喻,诗人,课文,景物,济南,词语,修辞手法,小山,拟人,示例,四季,散文,手法,特点,果实,语言,合作,运用了,李白,表达效果,修辞,朗读课文,感情,文字,重音,特征,中国,作者简介,句子

2007-11-25 #短篇故事

2020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 陈太丘与友期》导学案 新人教版

2020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 陈太丘与友期》导学案 新人教版

元方,同学,陈太丘与友期,中不,谢太傅,友人,文章,咏雪,日中,陈太丘,人物,儿女,字词,文意,小组,撒盐,词语,朗读课文,白雪,公欣然,主要人物,事情,内容,作者,句子,孔融让梨,学生,对子,文言,工具书

2019-02-25 #故事阅读

湖南省隆回县万和实验学校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作文训练导学案无答案 新版语文版

湖南省隆回县万和实验学校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作文训练导学案无答案 新版语文版

故事,童话故事,动物,结果,对话,形式,教师,过程,词语,让学生,主人公,习作,充分发挥,动作,童话,板书,起因,领奖台,争论,设计意图,颁奖晚会,图中,故事大王,童话公主,还可以,单元,丑小鸭,主体,人们,关系

2020-08-29 #经典故事

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全册) 暑假提前准备 新学期领跑全班

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全册) 暑假提前准备 新学期领跑全班

语文,内容,学生,初中,新学期,资料,导学案,初中语文,同学们,成绩,课文,小学语文,全班,学科,阶段,七年级上册,学习方法,新知识,事情,主页,初一,印象,古诗词,国语课,回复,基础,字词,头像,完整版,小学

2011-07-06 #经典故事

2019年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八课《世说新语》二则导学案 无答案

2019年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八课《世说新语》二则导学案 无答案

元方,世说新语,谢太傅,故事,A.,B.,C.,袁公,文言,句子,撒盐,答案,节奏,七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导学案,咏雪,文言文,白雪,课文,重点,公大兄,孔子,谢道韫,陈元方,有关,左将军,加点,友人,周公

2020-05-03 #经典故事

河北省滦县第三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1.3 金鸟导学案无答案 冀教版

河北省滦县第三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1.3 金鸟导学案无答案 冀教版

狐狸,白鹤,小王子,把头,A.,B.,C.,哥哥,翅膀,得天独厚,对白,鸽子,先生,参谋,口气,愿望,整体,时候,暴风雨,爪子,河畔,计上心来,重点,问题,魔法,分析,人的手,你自己,和小王,有责任感

2020-06-02 #故事阅读

第五单元习作

第五单元习作

习作,科幻故事,童话,小童,单元,朱天,故事,中学,姓名,能学,胡规,写一个,随堂,学习目标,郑注,内容,备课组,日期,科幻,课堂,导学案,汉语,熟坑,七年级上册,笔记,学会,时间,材料,课题,上册

2020-07-25 #长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