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中华汉字趣味故事 吴波.pdf

时间:2017-06-26

中华汉字趣味故事简短

提示:本文共有 19350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39 分钟。

汉字的起源 文字的产生,标志着人类从原始社会步入文明时代。汉字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 一,至少在五千年前既已点燃了中华民族文明的曙光,也是中国成为文明古国的有力明证 和活的化石。经过漫长岁月的发展和演变,这一古老的文字不仅没有被湮灭或中断,时至 今日仍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并且依然焕发出动人魅力和勃勃生机。 历代学者致力于对汉字的寻根溯源,意图解开汉字产生的谜团,近代考古发现亦将汉字的 历史不断推向更早的时期,然而,关于汉字的起源一直众说纷纭。 上古时候,原始先民出于传递和记录信息的需要,发明了结绳记事的方法,即把长短、粗 细、颜色不同的绳子打上若干结,区别绳结的间距和形式表达不同的信息,用来记录重要 的数字、日期、事件和约定等。虽然绳结所能承载的信息容量有限,但在当时的生产条件 和活动结绳记事范围内,这不失为一种辅助记忆的有效手段。即便到了近现代,在我国南 方某些少数民族中仍存有结绳记事的习俗:如与人约期会面,便逐日解开一结,所有绳结 均解开的日子就是会面之期。 文字的基本功能也是传递和记录信息,在这一点上结绳记事似乎与文字有着某种内在联 系。《易经》中有这样的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有些学者据此推 断文字起源于结绳记事。另一些学者则认为,结绳记事只是一种表意形式,并不与有声语 言发生直接的联系,而文字是必然兼具表意和读音两种功能的,可以把结绳记事看成文字 产生前的一个孕育阶段,但它本身不能演变成文字。结绳说目前还没有找到确定的证据, 但从考古发掘来看,与结绳记事相伴或随后产生的某些象形图案或符号对文字的形成可能 有一定的影响,在汉字中留下了绳形的痕迹,例如“十、廿、卅”等。 契刻也是原始先民所采用的辅助记忆的一种方法,它的主要用途是记录数目。古时候人们 在订立契约时,将约定的数目用某种线条符号刻契刻也是原始先民所采用的辅助记忆的一 种方法在竹片或木片上,就叫做“契”。从考古发掘出土的少数契刻符号来看,它们还不能 算是文字,但这种刻画形式很可能在文字的形成过程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八卦是我国古代占卜的工具,相传为伏羲氏所造。它是一套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代 表阳,“ ”代表阴,三个这样的符号按不同顺序排列组成八种形式,叫做八卦。每一卦形 分别代表天地水火、雷山风泽;八卦互相搭配又得到六十四卦,用来象征和解释各种自然 规律和人事现象。 八卦有一种观点认为,八卦符号的纵横变化衍生出了各种各样的汉字。但多数学者不认同 这种说法,他们认为汉字与八卦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符号系统。当然,不能排除汉字构形与 八卦在文化方面的某些联系,从甲骨文看,原始的八卦符号与数字符号有着相同的来源, 汉字中跟原始占筮术有关的一些文字也采用了原始的记数符号,如“教”字的甲骨文写法包 含两个“五”字,“学”字的甲骨文像两只手在摆弄数字。 河图洛书说 相传,上古伏羲氏时,有龙马现于黄河,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后 为 《周易》来源。又相传,大禹时,有神龟出于洛水,背负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 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会,流传下来收入 《尚书》中,名 《洪范》。 《易·系辞上》说:“问出图,治出书,圣人则之。”就是指这两件事。 河图洛书还有一种传说,黄帝统治时期,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天帝感念黄帝的功 绩,谕示他洛水里有龙图龟书,得到将更好地治理天下。黄帝带领百官巡游于洛水之上, 只见一条大鱼搁浅在河滩,因它的体型巨大,人力无法帮它脱离困境,黄帝便命人杀五牲 祭祀天帝,并亲自跪在地上祈祷。结果上天连降七日七夜大雨,洛水暴涨,大鱼得以游回 深水。后来,在大鱼曾经搁浅的地方,黄帝找到了河图洛书,上面用象形文字写满了人类 所需的各种知识。 根据古代文献记载与考古研究,河图洛书是两幅神秘玄妙的图画,它的来源被添加了神话 的成分,内容其实涵盖了丰富的数理关系和数学规律。河图上排列成数阵的黑点和白点蕴 藏着无穷的奥秘;洛书上纵、横、斜三条线上的三个数字之和皆等于十五。虽然学者们大 多认为把河图洛书与文字的形成扯上关系显得有些虚妄,但河图洛书确是中国古代文化的 瑰宝,也是华夏文明的千古之谜。 汉字起源于原始图画,这是得到学者们广泛认可的一种说法。他们把原始先民刻在器物上 用来记事的图画称为“图画文字”,推断早期象形文字即由图画文字发展而来。 研究古代出土文物可以发现,一些原始刻画图案似乎与汉字有着某种渊源。新石器时代仰 韶文化的彩陶盆上所刻的鸟形图案与古汉字中的“鸟”十分近似,另外,晚商青铜器上的鱼 形图案跟古汉字的“鱼”也极其相似。 图画说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汉字起源于图画,并且与图画同时产生,文字即图 画,图画即文字;一种认为汉字与图画同源,但图画先于汉字,汉字是在图画之后形成 仓颉造字说 对于仓颉造字说的真实性一直存在争论。有人认为,文字是劳动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非 一人之力可以创造出来,如果仓颉确有其人,也应是文字的整理和普及者。尽管如此,仓 颉造字仍是流传最为深远的一种说法,后文将作详细叙述。 汉字起源的年代问题是汉字研究的一个焦点。学术界的一般观点是,早在六千年前就已出 现了具有文字性质的刻画符号,象形字的产生大约也在四千多年前,到了夏代文字开始初 具规模,而殷商甲骨文已经相当成熟和完备。 知识小链接 伏羲、黄帝:伏羲是中华民族传说中的人文始祖,“三皇”之首。据说他教会初民结网捕 鱼、耕田种植,还创立八卦,发明乐器,编制历法。黄帝被尊为“五帝”之首,他是华夏部 落联盟领袖,同炎帝并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播种百谷草木,制造舟车,发明指南 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开创了中华民族古代文明。 仓颉造字 野寺荒台晚,寒天古木悲。 空阶有鸟迹,犹似造书时。 ——岑参 《题三会寺仓颉造字台》 仓颉塑像这是一首怀古诗,诗人凭吊的先人就是传说中汉字的创造者——仓颉。 仓颉,伏羲氏后代,原姓侯冈,名颉,号史皇氏,是上古时代中原部落联盟领袖黄帝的史 官。仓颉的工作就是记录部落联盟内外的一切事务,不过因为文字还没有出现,他采用的 方法仍是结绳记事。 随着部落联盟间的外交事务日益增多,结绳记事的信息量有限,渐渐不能满足信息传递和 交流的需要,有时甚至影响到重要事情的处理。一次,黄帝和另一个部落联盟领袖炎帝进 行边境谈判,本来有一块领地应归黄帝的部落联盟所有,可是当仓颉取出契约记录来作证 明时,由于记事的绳结实在错综复杂,况且年深日久、风吹雨淋,有些绳结已经严重破 损,一时间仓颉也辨不清记录的内容,结果黄帝无功而返。 结绳记事的弊端,黄帝是很清楚的,所以他没有责备仓颉。但仓颉对此十分内疚,他认为 自己身为史官出了差错,没有帮助黄帝解决好部落纷争,而这都是因为缺少一种更好的记 事办法。为了找到一种方便有效的记事方法,仓颉辞去官职,离开家人,外出游历。在那 个没有道路、没有交通工具的年代,仓颉靠一双脚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受尽酷暑风 霜,访遍名山大川,向那些有经验有智慧的老人请教,虽然他没有找到理想中的记事方 法,不过增长了见识,拓宽了视野。三年后,仓颉停下漫游的脚步,决定不再寻找,而要 自己创造一套全新的记事符号。 仓颉跋山涉水,为了寻求新的记事方法。仓颉回到故乡鸟羽山,终日潜心于新符号的构 思,可数月过去仍旧一筹莫展。这天下了场大雪,天一放晴男人们都拿着工具上山打猎去 了。仓颉也进了山,想趁机打几只山鸡和小鹿。山野覆盖着皑皑白雪,走不多远仓颉就发 现了山鸡的脚爪和鹿蹄子留在雪地上的痕迹,这些往日引导猎人们追踪到野味的印迹,今 天却把他迷住了,他完全忘记了打猎的事情,盯着那些脚印认真琢磨起来:看到鸡爪印就 能想到鸡,看到鹿蹄印就能想到鹿,要是把山鸡和小鹿的特点描画出来,那样大家一看不 就明白它们是代表山鸡和小鹿的符号吗?按照这个道理,世间万物不是都可以画出符号来 表示吗? 仓颉通过观察动物的形态,创造出形象的符号来代表这些动物。仓颉从鸟迹和蹄印中得到 启发,创造出了象征“鸡”和“鹿”的符号。此后,他仰观日出月落、斗转星移,俯视山林草 泽、鸟兽虫鱼,并且仔细观察人类的言行、劳动和起居,从季节更替、星象运动、草木荣 枯、鸟兽形态、人类的情感和活动中认真揣摩,寻求可以表征自然现象和人类生活的各种 刻画符号。经过不断的尝试和修改,“日、月、山、川……”越来越多的符号被仓颉创造出 来,不仅如此,他还画出了形象的符号来表达人类的喜怒哀乐。这些刻画符号被仓颉称 为“字”,这也是中国最早的象形文字。 仓颉造的字形象直观,无论老人孩子都能看懂,并且这些字刻在岩石、兽骨上,可以长久 保存,不易损坏。在仓颉的指导下,各部落的人们开始学习掌握这种新的记事符号,渐渐 地文字取代结绳记事成为部落间通行的信息交流方式。 黄帝认为仓颉的发明非常了不起,通过他造的字上一代人的知识和经验得以记录并延续下 去,为了感谢仓颉的伟大功绩,黄帝赐他以“仓”姓,意思是君上一人,人下一君。 仓颉造字后,天上、地上都出现了奇异的现象,就是古书记载的“天为雨粟,鬼为夜哭, 龙乃潜藏”。人们传说,仓颉造字的功德感动天地,上天降下谷子雨以示嘉奖。由于文字 的出现,有些人得以脱离劳动生产,专事舞文弄墨,导致部分田园荒芜,谷子雨可使百姓 免遭饥饿;另一方面,文字又可以揭露邪恶,弹劾丑行,孽龙恶鬼怕被暴露于世,为此胆 战心惊,纷纷潜入深渊,恶鬼夜夜啼哭不止。 不管这些传说有无根据,仓颉造字的确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正是文字的形成使 得原始先民迈向了文明时代,也是通过文字的记载后人才能了解悠久的中国古代文明。在 仓颉的故乡,每年谷雨节都会举行祭祀仓颉的大典。仓颉的丰功伟绩为历代中国人民所传 颂,他是中华民族的文字始祖,是中华文明的象征。 知识小链接 岑参 (约公元715年 770年),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他的诗歌艺术上 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绚丽,风格峭拔,擅长描绘壮丽多姿的边塞风光,抒发豪放奔 腾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代表作有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 师西征》等。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就出自他的作品。 汉字的演变 一片甲骨惊世界 清朝末年,在河南安阳洹水河畔的小屯村住着一个叫李成的剃头匠。一年夏天,李成身上 生了疥疮,又痛又痒,因为没钱求医问药,实在难受得不行,他便把一些带花纹的破骨头 片子碾成粉末胡乱敷在疮口上,没想到脓水被吸干了,血也止住了,痛痒也消失了,一连 敷了几天后,疥疮彻底痊愈了。李成喜出望外。这种破骨头片子是当地农民在田里干活时 挖出来的,都是些年代很久的动物骨头,农民觉得没用随手就扔掉了,原来竟有治病的奇 效,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龙骨吗? 龟甲中国古代药书里倒真的记载着一味叫做龙骨的药材,据考证那是古代哺乳动物如象 类、犀牛类、三趾马等的骨骼化石。自从这件事后,李成就开始在当地收购龟甲、兽骨, 然后当做龙骨卖给药房。随后更多人做起了买卖龙骨的生意,由于一些药房老板拒收带有 刻画痕迹的龙骨,有人就用小刀刮掉龙骨上的刻痕再将其出售。许许多多后来证明记载着 商代史料的珍贵甲骨就这样被毁坏,被磨成粉末当做药材吃进肚子里,提起这个时期人们 遗憾地称之为“人吞商史”。 兽骨清光绪年间,金石学家王懿荣出任国子监祭酒 (相当于中央教育机构的最高长官)。 王懿荣学识渊博,广涉书史,对金石、书画都有很深的造诣。1899年秋天,王懿荣得了疟 疾,一位老中医诊治后给他开了一剂药方。在等待家人煎药的时候,王懿荣偶然拿起药方 看了看,方子上的一味中药引起了他的注意:龙骨?这是什么东西呢?在好奇心的驱使 下,王懿荣走进厨房想一探究竟,可惜家人已将药材捣碎,正放在火上煎熬呢。王懿荣有 点失望,心里越发想知道这龙骨到底是什么东西,于是吩咐家人下次买药回来一定要拿给 他看看。 两天后,家人取药回来,依照吩咐把龙骨拿给王懿荣。王懿荣仔细检视着这些被称作龙骨 的东西,发现它们像是龟的甲壳和动物的扁骨,但王懿荣画像奇怪的是有些龙骨上布满了 花纹。这些花纹激起了王懿荣的兴趣,他把带有花纹的龙骨拿到亮处认真端详,竟然发觉 花纹并非自然形成的,倒像是有人用刀子刻上去的。这是什么?是随意刻上去的吗?还是 有着某种特殊意义?是图画吗?还是一种符号?莫非,一个念头骤然浮现在他的脑海—— 莫非这是某种失传的古代文字?这个念头让王懿荣兴奋不已,如果真是这样,那将是令人 震惊的发现啊!王懿荣回到书案前,用放大镜重新审视龙骨上的刻痕。一开始杂乱的线条 令他毫无头绪,他耐心地反复琢磨,突然看出名堂来了:“月!这不就是月亮的月字吗? 太形象!太神奇了!”王懿荣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按捺住狂喜的心情,继续辨 认:“日、天、山、水、雨、火……哈哈,真的是文字啊!是刻在骨头上的文字!”王懿荣 撂下龙骨,飞跑进厨房,对买药的家人大声说:“快,快去城里的每一家药房,把带花纹 的龙骨统统买回来!快去!” 带字的甲骨就在王懿荣为自己的发现万分惊喜的时候,他的山东同乡范维卿来拜访。范维 卿是个古董商人,他此次来是请王懿荣帮忙鉴定几件古物。在范维卿带来的东西中有一个 布口袋,里面装的正是龙骨。王懿荣求之不得,当即全部买了下来,并顺便请范维卿帮他 继续收购这种东西。 王懿荣先后收集了一千五百多片龙骨。他查阅了大量史料典籍,通过研究推断这些刻在龟 甲、兽骨上的文字隶属于商代,是三千多年前的上古文字。王懿荣的发现令世界震惊,作 为鉴定出甲骨文的第一人,他被后人尊为“甲骨文之父”。 甲骨残片王懿荣不仅是一位金石学家,还是一位爱国志士。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他 受命于危难之时,率领团练奋勇抵抗侵略者,在寡难敌众的情况下,最后毅然投井殉国, 享年五十五岁。 随着考古发掘和研究的深入,甲骨文的秘密逐渐浮出水面。原来今天河南省安阳市西北小 屯村一带曾是殷商后期的都城所在地,武王伐纣,商朝灭亡,这里沦为废墟,所以现在把 此处遗址称为殷墟。龙骨其实是商代占卜用的工具。商代帝王十分迷信,凡事都要占卜, 并叫人们把占卜的内容和结果用刀子刻在甲骨上,然后作为档案材料由王室史官收藏起 来,这样甲骨文才得以传到现在。目前发掘出土的甲骨大约有十五万片,计四千五百多个 单字。从已识别的约一千五百个单字来看,虽然它们和今天使用的汉字差别极大,有着明 显的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构字方法已经有所 体现,其中象形字和会意字居多。 甲骨文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比较成熟的文字体系,它所记载的内容不仅包含 卜辞,还涉及 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多方面内容,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商朝时期历史文化的 珍贵资料。甲骨文的发现极富戏剧性,被人们称为“一片甲骨惊世界”的奇迹,也是中国和 世界考古史上具有传奇性的篇章。 知识小链接 商朝:大约从公元前17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二个重要朝代,处于奴隶 制的鼎盛时期。盘庚 (商朝国王)时商朝迁都到殷 (今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所以商朝 一直也称做殷商。商朝最后一代暴君纣王为西周所灭,“武王伐纣”的故事被后人写成著名 的长篇神魔小说 《封神演义》。 毛公鼎传奇 从已发现的成体系的汉字——甲骨文算起,汉字有着三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在这漫长的时 期内,伴随社会变革和科技进步,汉字的形体经历了一个由繁到简的演变过程。 古代青铜器金文是比甲骨文出现年代稍晚的汉字体系。金文是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做“金”,古人以祭祀为吉礼,祭祀用的青铜礼器称为“吉金”,所以青 铜器上的铭文就称为“金文”或“吉金文字”。青铜礼器以鼎为代表 (例如九鼎为传国重器, 王都所在即鼎之所在,故称定都为定鼎),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因此金文又叫“钟鼎文”。 金文早在汉武帝时就已被发现。当时,有人将在汾阳发掘出的一尊鼎送进宫中,汉武帝十 分喜爱,因此将年号定为元鼎。 金文大多铸刻在青铜器的外壁,也有铸刻于内壁者,在盖、柄、耳、足等处偶尔也有铸 刻。铸刻文字分为两种,凹下的阴文叫“款”,是刻的意思,凸出的阳文叫“识”,是记的意 思,故金文也被称做“钟鼎款识”,后世书法中“款识”的说法即由此演化而来。铸比刻的工 艺复杂,需先制作范,范不仅要刻,还要刻反字,只有范做得好,铸出来的文字才完美, 因此金文的出现也标志着中国手工雕刻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毛公鼎》拓片金文的使用上自商周下至秦灭六国,约一千多年,周代为金文的鼎盛时 期。由于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故笔画多肥圆宽粗。早期的金文象形性较强,到西周 晚期方块形趋于整齐,形声字增多。 金文的内容大多歌颂祖先及王侯的丰功伟绩,同时也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周宣王时 期的 《毛公鼎》铭文是现存最长的青铜器铭文,计有金文四百九十七字。它的内容是说, 周王为革除积弊,重用大臣毛公,要毛公忠心辅佐周王,令周室王朝复兴,并赐给毛公大 量物品,毛公为感谢周王的恩遇,特铸鼎以记其事。 毛公鼎出土于清朝道光年间,被当时著名的金石学家陈介祺花三年俸银买到手中。陈介祺 对毛公鼎极为珍爱,把它秘藏于宅内,从不肯向亲友展示。 转眼五十年过去,有个叫端方的两江总督听说了毛公鼎的事情,此人酷爱收藏青铜古物, 便依仗权势将毛公鼎从陈家后人手里强行买走。不料几年后端方去世,端府家道中落,家 中藏品渐次被变卖,毛公鼎也被抵押给银行。 自从毛公鼎为公众所知,英、美、日本等国就一直在觊觎这件稀世珍宝。毛公鼎被抵押在 银行的消息传出后,有个美国商人扬言欲出资五万美元把它买下。著名书画家、大收藏家 叶恭绰闻听此信,内心焦急万分,他知道毛公鼎是中国古代留下来的无价之宝,无论如何 也不能让它流落到国外,为此他忍痛卖掉了自己的一些珍藏,把毛公鼎买了回来。 毛公鼎,现存台湾故宫博物馆,是金文的经典名作。抗战爆发后,叶恭绰到香港避难,他 在香港的行动并不自由,因为拒绝出任伪交通部长,他一直处于日本人的监视之下。他的 妾室潘某企图趁机私吞叶家在上海的产业,还把毛公鼎的信息透漏给日本人。叶恭绰闻讯 急忙把在西南联大任教的侄子叶公超叫到香港商议对策,临别前还再三叮嘱叶公超务必保 护好毛公鼎。叶公超赶到上海,刚刚设法把毛公鼎安置妥当,潘某就向日本人告发了他。 日本宪兵以间谍罪将叶公超逮捕,在被关押期间,叶公超受尽严刑拷打,却始终没有说出 毛公鼎的下落。经过百般努力,家人用一个假鼎和巨额保金把叶公超营救出狱,其后叶公 超将毛公鼎安全地带到香港,亲手交给了叶恭绰。 时至今日,国宝毛公鼎依然完好地保存在台湾“故宫博物院”。 知识小链接 周宣王:中国周朝第十一位王,姓姬,名静,周厉王之子。周厉王时发生了国人暴动,大 臣召穆公姬虎将太子静隐藏在自己家中,国人包围召穆公的家,召穆公献出自己的儿子保 全了太子。公元前828年,周厉王死于流放地,大臣拥立静为王。周宣王即位后,整顿朝 政,使已衰落的周朝一时复兴。但周宣王晚年变得刚愎自用,引起诸侯不满,周王朝重新 出现了衰败的景象。周宣王死后,周幽王继位,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终于导致西周的覆 失而复得的石鼓 大篆是秦系古文字。它是在西周晚期文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大约在春秋初形成自己的地 域特色,延缓到战国早期。它的笔画较金文更均匀,结构更工整。大篆又叫籀文 (zhòu wén,古代的一种字体,就是大篆。),是因周宣王时太史籀用大篆字体所著蒙学字书 《史籀篇》而得名。 《石鼓文》 (图为拓片局部)为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刻于十个鼓形 石上,故得名。 《石鼓文》是大篆书体的典型代表,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长篇石刻文字。 《石鼓文》的产 生年代大约是公元前4世纪左右,不知什么原因它在荒郊野外被弃置了千百年,直到唐朝 初年才被人发现。所谓石鼓是十面形似大鼓的石头,石头直径三尺有余,每面石鼓均刻有 一首四言诗,一共十首,共约七百余字。四言诗的内容是记述秦献公和周天子的使臣一起 出游的盛况,诗中描写了整治道路、赏渔观猎的情景,因为谈及狩猎的文字较多,后人也 把石鼓称做“猎碣”。 石鼓最初被发现时并没有引起朝廷的重视,等到当权者认识到石鼓的珍贵价值想起收藏的 时候,其中的一只“乍原”石鼓已经丢失。后来历经唐朝灭亡和五代十国的战乱洗礼,其余 九只石鼓也不知所终。 到了北宋时期,酷爱金石古籍的皇帝宋仁宗降下一道旨意,令文武官员寻找前朝遗失的石 鼓。有个叫司马池的官员经多方调查,幸运地找回九只石鼓,遗憾的是那面“乍原”石鼓依 然不见踪迹。 又过了数年,北宋金石收藏家向传师在研究太氏石鼓文拓本时,无意间发现了遗失的“乍 原”石鼓文拓片。这个线索令他兴奋不已,经过四处打听,他终于了解到原来石鼓几经辗 转后为关中太氏收藏。查到了“乍原”石鼓的下落,向传师一刻也没有停歇,立即整顿行 装,奔赴关中。谁知,当他赶到太氏家族的故乡后大为失望:半年前那里发生了一场可怕 的瘟疫,太氏全家人不幸都死了,为防止瘟疫蔓延,太氏家族的房屋、财产也被官府烧得 石鼓向传师没有因此放弃希望。他想,石鼓是不会被烧坏的,很有可能流落在周围一带。 他决定多逗留一段时间,在周遭的村落里继续寻访。有一晚,向传师借宿在一个屠户家 里。第二天他起得很早,准备跟屠户告别,然后赶往下一个村子。当时,屠户正在后院磨 刀,向传师便循着磨刀声找去,到了后院他简直惊得目瞪口呆,原来屠户用来磨刀的大石 头正是他苦苦寻找的“乍原”石鼓。 自从被发现丢失起,两百多年过去了,“乍原”石鼓终于找到了。可惜,此时的“乍原”石鼓 已经面目全非:它曾被用做舂米的石臼,后又用做磨刀石,它的上部被削出一个坑,诗句 也磨得只剩下四个字。向传师此行风餐露宿,现在身边的盘缠也花得差不多了,他把剩下 的银两和身上所有值钱的东西都给了屠户,把这面石鼓买了下来。后来,向传师将“乍 原”石鼓献给了朝廷。 石鼓石鼓传到宋徽宗时期,宋徽宗在临摹了石鼓文后,命人用黄金把石鼓文填注起来,以 阻止皇亲国戚继续临摹。这一措施客观上减少了对石鼓的人为破坏和自然氧化,起到了保 护的作用。 公元1125年,金兵大举南侵,“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国宝石鼓也落入了金人手中。金人 并不了解石鼓的价值,他们看重的只是填注在石鼓里的黄金,在将黄金挖净之后就把石鼓 丢弃了。当石鼓再次被发现时,它们正躺在一片淤泥之中,而时间已经又过了将近两百 石鼓自问世以来经历了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它们饱受磨难,命运极 尽周折。如今,它们被安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作为珍贵的古代文物供后人观赏、研究。 知识小链接 靖康之变:史上又称“靖康之耻”。宋徽宗时期,北宋政权日益腐朽,北方的金国却迅速强 大。靖康元年 (公元1126年),金军仅以数万人南下,一路攻取北宋二十七州,直达宋都 汴梁,宋钦宗不战而降。第二年2月,金军劫掠宋徽宗、宋钦宗二帝及皇亲贵戚等三千多 人北撤,北宋宣告灭亡。 小篆和隶书 公元前221年,秦将王贲攻破齐国首都临淄,至此秦灭了六国,秦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 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秦始皇是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秦王朝的始皇帝,后 人称之为“千古一帝”。王嬴政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皇帝——始皇帝。秦始皇为了 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实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由于战国时期各国的文字很不统 一,这大大影响到秦朝法令的推行和政策的实施,因此秦始皇的主要改革措施之一就 是“书同文”。“书同文”即统一文字,这项工作是由丞相李斯提议并受命完成的。 小篆是战国末年文字,是春秋以来,在西周文字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李斯等人用省改简化 的方式对小篆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整理统一全国的文字。将小篆作为标准字体在全国推行。 小篆比大篆更匀称整齐,更简化和定型。为了普及小篆字体,秦始皇还命令李斯、中车府 令赵高和太史令胡毋敬三人分别写作 《仓颉篇》、 《爰历篇》、 《博学篇》等儿童启蒙教 材来充当标准文字范本。 李斯小篆秦始皇的“书同文”政策是一次比较大的汉字规范运动,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重要 的意义。 虽然小篆书写美观,但使用起来并不方便,因此在非正式场合人们更喜欢使用另外一种字 体,它实际上是写得比较草率和不够规范的小篆,后世把字体的这一演变趋势叫做“隶 变”,即将篆书进行改写,使其更加简化便捷,这样演化形成的字体就是隶书。隶书是在 小篆的基础上产生的,书写更容易,速度更快,它将篆书圆转的笔画改为方折,形体宽 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关于隶书的产生主要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传说隶书的创始人是程邈。程邈原是县里的狱吏,由于得罪了秦始皇,被投入云 阳狱中。程邈擅长大篆书法,在牢里他无事可做,每日便以琢磨字体打发时光。他在当时 民间“隶变”的基础上,对大、小篆字体的笔画进一步改进、加工,删繁就简,化圆为方, 经过十年的苦心研究,终于整理出三千个隶书字体,并将它进献给秦始皇。秦始皇对程邈 的才能大为赏识,不仅赦免了他的罪行,还封他为御史。因为程邈整理的字体简单易写, 便于监狱里的徒隶帮忙书写文件,所以称为隶书。 另一种说法认为,隶人不是囚犯,而是胥吏,即掌管文书的小官吏。古书上说:“秦既用 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书。”意思是说,秦朝时政务繁多,而篆 字写起来很麻烦,只有让掌管文书的小官吏帮忙书写文件,所以叫做隶书。 《史记·秦始 皇本纪》记载:天下之事无论大小都要请示秦始皇裁决,秦始皇给自己立下规定,每次必 须亲自批示完重达一石的文书,否则即便深夜也不能休息。一石相当于现在的一百二十 斤,那时纸张尚未发明,公文都刻在竹简上,一百二十斤重的竹简大约有一人来高,由此 可见,当时文书之浩繁和秦始皇处理政务之勤奋。 程邈隶书隶书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应运而生,它起源于秦朝,兴盛于汉朝,自它出现后汉 字的形体结构基本固定下来。隶书是汉字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古文字和今文字 的分水岭。 隶书在汉代发展成为正式的官方字体,小篆已不再作为一般书写使用,之前的大篆有少量 字体流传,而由于秦始皇的“焚书”,战国时期六国所使用的文字更是湮没无闻。直到公元 前154年,汉鲁恭王为扩建宫室拆除孔子旧宅,却意外地在孔宅的墙壁里发现了用六国古 文书写的 《礼记》、 《尚书》等部分经典著作,后世人们才得以窥见六国古文原貌。当年 秦始皇下令焚书时,孔子第九代孙孔鲋把这些典籍藏在孔宅的墙壁里,自己去嵩山隐居再 也没有回来,这些珍贵史料才因而逃过了付之一炬的命运,这就是所谓“孔壁出书”。现 在,孔子故宅东侧有一道红色墙壁,称为“鲁壁”,就是为纪念孔鲋藏书而建的。 知识小链接 焚书坑儒:公元前213年,博士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提出应遵循古代的分封 制。丞相李斯予以反驳,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 议,下令焚烧 《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私藏 《诗》、 《书》等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 《诗》、 《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此即“焚书”。第二年,炼丹术士侯 生和卢生暗地里诽谤秦始皇,并畏罪潜逃。秦始皇大怒,派御史调查,并将相关四百六十 名术士全部坑杀,此即“坑儒”。两件事合称“焚书坑儒”。 “瘦金体”的来历 隶书经过两百多年的演变,到汉末魏初在其基础上又产生了楷书。楷书也称“正书”,或 称“真书”,它的特点是形体方正,线条平直,书写具有严格的法则,如讲究“永字八法”, 因其字形十分规范,可作习字的楷模,故名楷书。 楷书是通行时间最长的标准字体,一直沿用到今天。 宋徽宗三国时期的钟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楷书书法家,他在加工整理楷书书体上做出了 重要贡献。楷书在唐代极其兴盛,历来有“汉隶唐楷”的说法。历史上楷书书法家众多,且 各具风格,形成了许多著名的楷书书体,如欧阳询所创欧体、虞世南之虞体、颜真卿之颜 体、柳公权之柳体、赵孟頫之赵体、褚遂良之褚体以及宋徽宗赵佶所创之瘦金体等。 宋徽宗赵佶是北宋末期一位有名的亡国皇帝,靖康之变后他被金人掳掠至北方,不久在禁 锢之地抑郁而终。宋徽宗虽然在治理国家上是个荒唐糊涂的皇帝,但他的艺术才能颇高, 他通音律,善歌舞,并且是个极富造诣的书画家,他最擅长花鸟画,他独创的楷书书 法“瘦金体”更是别具一格,向来为后人所称道。 瘦金体亦称“瘦金书”或“瘦筋体”,也有“鹤体”的雅称,其字形瘦硬挺拔、风格独特,现代 美术字体中的“仿宋体”就是模仿瘦金体的神韵变化而来的。提到瘦金体书法,这里面还有 一段故事呢。 据说,起先宋徽宗的字写得并不好。他诗词歌舞无一不通,画艺也极为精湛,唯独书法很 糟糕。他也下了不少功夫练字,可始终没有什么长进,为此他苦恼不已。 宋徽宗赵佶的书法一天晚上,宋徽宗在偏殿与近臣宴饮,席间宫里的舞女表演了一段新编 的歌舞,只见那些年轻美丽的女子彩袖轻抛,身姿曼妙。宋徽宗看得入迷,兴致大增,忍 不住站起来亲自为舞者击鼓伴奏。一曲鼓罢,他意犹未尽,与近臣们开怀畅饮,直至大醉 方休。内侍搀扶着酒醉的宋徽宗回到寝宫,服侍他睡下。没过多久,宋徽宗突然从床上坐 起来,连呼内侍准备笔墨纸砚。内侍听到皇帝下令,慌忙备好一切。宋徽宗站起身,走到 书案前,提笔蘸饱了墨,在纸上龙飞凤舞地写起了大字。宋徽宗运笔如风,笔在纸上恣意 游走,转瞬间就写满了一张纸。写完后他放下笔,回到床上倒头又睡。 第二天早晨,宋徽宗看见书案上有一幅绝美的好字,字体飘逸俊秀,如彩袖轻抛,如舞姿 曼妙。他大为纳罕,忙问内侍:“这是何人留下的笔墨?”内侍被问糊涂了,小心翼翼地回 答:“这是昨夜皇上御笔所写。”宋徽宗一听,简直惊讶极了,一来他完全不记得夜里写过 什么字,二来他的字也没有这么漂亮呀。他让内侍备好笔墨,打算依样再写几幅,可是他 一连写了几张纸,却怎么也写不出书案上那样的好字来。宋徽宗很是沮丧,气急败坏地扔 掉笔,甩手出了寝宫。 宋徽宗的画上罢早朝,宋徽宗斜倚在龙床上,仍在想那幅好字的事情,但想来想去也想不 明白,不知不觉就睡着了。他做了一个梦。梦里他站在一间宫殿中央,面前有一张书案, 上面摆着文房四宝和一个钧瓷洗 (笔洗是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之外的一种用具,是用 来盛水洗笔的器皿),书案旁边立着一面大鼓,鼓的下面有三只如意支撑。他顺手拿起一 支笔在钧瓷洗里蘸了蘸,又在砚台里吸足了墨,然后在鼓面上奋笔疾书。笔在鼓面上腾挪 跳跃,他的耳边似有铿锵顿挫的鼓点之声,随着笔势的起落,鼓面上出现了他早晨见过的 那种清丽洒脱的字体。 瘦金体浅宋徽宗醒来,依稀记得梦里的情景,他把梦说给众臣听。其中一个大臣为皇帝解 梦说:“皇上梦中在钧瓷宝洗里蘸笔,又在鼓面上写字,这是采纳钧瓷宝洗的灵气,融汇 鼓中的韵律;且大鼓有如意相托,所以才能笔随心意,写出潇洒的好字。皇上可以命人烧 制类似此鼓的钧瓷宝洗,用这种宝洗蘸笔写字,定能写出漂亮的字来。”宋徽宗闻言大 喜,立即降旨命人监造这样的钧瓷宝洗。 数月后,一件精美的钧瓷笔洗被送到了宫中。这件笔洗下面有三只如意、上下沿儿各镶有 一圈鼓钉,洗里即便不添水,看着也总像水汪汪的,传说每次蘸笔时都能听到隐隐的鼓 声。宋徽宗将这件笔洗视为国宝,还御笔亲题了几个大字——钧官窑鼓钉神洗,这也是人 们把它叫做鼓钉洗的原因。自从有了鼓钉洗,宋徽宗就写出了一手漂亮的楷书书法,他还 将这种风格独特的字体命名为“瘦金体”。 知识小链接 永字八法:以“永”字八种笔画顺序为例来阐述楷书基本笔势的方法,掌握了永字八法,也 就掌握了汉字的基本笔画。它的具体内容是,“永”字第一笔叫做“点”,第二笔叫做“横”, 第三笔叫做“竖”,第四笔叫做“钩”,第五笔叫做“提”或“挑”,第六笔叫做“撇”,第七笔叫 做“短撇”,第八笔叫做“捺”。关于永字八法的首创者,众说不一,有说是隋代智永的,有 说是东晋王羲之的,也有说是唐代张怀瓘的。 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 草书与楷书一样形成于汉代,它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最早通用的是草 隶,即书写潦草的隶书。由汉至唐,草书经历了不同的发展过程,先为章草,后为今草, 再为狂草。狂草笔势狂放不羁,恣肆流畅,已经完全脱离实用,而成为极具艺术价值的书 法创作。 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行书产生于楷书之后,魏晋时期开始流行。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 书之间的字体,接近楷书的叫做行楷,接近草书的叫做行草。行书比楷书书写速度快,又 不像草书那样难以辨认,因此实用与审美价值兼备,直到今天仍是应用最广泛的字体。 历代行书法帖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 《兰亭序》,它的作者是东晋大 书法家王羲之。 公元353年3月初3日,王羲之带领三个儿子在山阴兰亭举行“修禊之礼”,同行的还有当时 的一些才子名流,共四十一人。修禊是一种临水流觞、除灾求福的活动。流觞是将酒杯放 在形似荷叶的漆盘上顺水漂流,漆盘漂到谁的面前,谁就饮酒赋诗。在这次聚会上,众人 以流觞取饮,赋诗遣兴,十分快活。聚会即将结束时,大家公推王羲之为众人的诗稿题写 序文。此时王羲之已有几分醉意,正是在这酒兴酣畅的心情下,他挥笔疾书,一气呵成, 写就了传世名帖 《兰亭序》。 王羲之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兰亭序》又名 《兰亭集序》,共二十 八行,三百二十四字。通篇序文用行书写成,笔法、结构、神韵都极为出色,即便同一个 字、同一个偏旁写法也各有变化,可谓如行云流水,异彩纷呈。王羲之本人对这件书法作 品也非常喜爱,认为是自己的得意之作。据说他酒醒后曾将序文重写几遍,但再也达不到 第一次的境界。他不禁慨叹道:“当时如有神助,非我之能力啊!” 《兰亭序》作为王家的家传之宝代代相传,一直传到王羲之第七代孙智永禅师的手中。智 永禅师也是一位大书法家,他辞世前将 《兰亭序》传给了自己最信任的弟子辨才和尚。辨 才和尚学识渊博,诗词文章、琴棋书画无所不精。为了保存好 《兰亭序》,他在自己卧室 的房梁上凿了一个洞,把 《兰亭序》秘密地收藏在洞中。 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二人的书法,广为搜罗了二王书法真迹两三千件。 对传说中的 《兰亭序》,唐太宗向往已久,闻知它在辨才和尚手中,曾多次派人前去索 求,无奈辨才和尚始终推说不知道 《兰亭序》的下落。唐太宗一心想得到 《兰亭序》,三 次降旨召辨才和尚进宫,赐他以优厚的待遇,并以言语试探,希望他能主动献出此帖,或 者从他那里打听些信息出来。可百般询问,辨才和尚依旧守口如瓶,只说:“ 《兰亭序》 是行书中的珍品,先师在时我确曾见过,可惜自从先师圆寂后,就再也没有人知道它的下 落了。”唐太宗见软硬兼施均不奏效,只得放辨才和尚回永欣寺。 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苦求 《兰亭序》不得,又不甘心放弃,想来想去想到了一个人——当 朝监察御史萧翼。萧翼博学多才,儒雅风流,且足智多谋。他听完皇帝打算委派给他的重 任,略加思索,回复皇帝说:“此事容易,但需要皇上借我三帖二王的书法真迹,以便我 见机行事。” 萧翼换下官服,扮做一个书生,带着二王的字帖赶往浙江永欣寺。他像寻常游客一样在寺 内瞻拜、游玩,故意在壁上有题诗和书法石刻的地方流连观望,徘徊不去,第二天、第三 天依旧如此。他的行为引起了辨才和尚的注意,辨才和尚见他气质儒雅、仪表不俗,便主 动上前攀谈:“施主一连数日前来我寺观赏石刻题诗,想必对书法、诗词颇有研究。”萧翼 向辨才和尚深施一礼,谦恭地说:“岂敢,岂敢,略知一二。”辨才和尚将萧翼请入方丈 室,二人烹茶对弈,作诗论文,言谈甚欢。辨才和尚发觉萧翼并非等闲之辈,而是一个满 腹诗书的才子,对他极为欣赏,大有相见恨晚之意。此后,萧翼每日来与辨才和尚闲谈, 渐渐地两个人成了知己,萧翼也成了寺里往来的熟人。 有一天,两人闲谈中提到二王的书法,萧翼趁机说:“晚生家传有二王真迹,故自幼学习 二王书法,对二王深为仰慕,如今虽漂流在外,仍将二王真迹带在身边。” 听说萧翼有二王真迹,辨才和尚来了兴致,忙问可否观赏一下。萧翼大方地取出字帖,拿 给辨才和尚看。辨才和尚认真地看了半天,点了点头说:“这几幅字确是二王真迹,可惜 并非二王第一流的作品。老僧藏有一幅王羲之的字,比起你这几幅可谓无价之宝。” 萧翼假装不相信辨才和尚的话:“听说二王真迹大多为当今皇上收藏,怎么还有无价之宝 藏于寺中,只怕长老被人所骗,藏了一幅赝品吧?” 萧翼与辨才和尚辨才和尚微微一笑,平静地回答道:“绝非赝品,而是行书中的极品—— 《兰亭序》。” 萧翼故作大吃一惊:“ 《兰亭序》!不是已经失传了吗?怎么会在这里?果然是真迹吗? 能否让晚生观赏观赏!” 辨才和尚起初有些犹豫,但又一想,萧翼乃谦谦君子,且是同道中人,就答应了。他小心 地爬上梯子,从房梁的洞内取出 《兰亭序》,端端正正地放在桌案上。萧翼仔细观看良 久,赞叹道:“果真是王羲之的墨宝!晚生今番总算大开眼界了!” 从那天起,萧翼和辨才和尚相约,把几幅真迹一同放在方丈室里,每日交换临写。辨才和 尚对萧翼十分信任,后来临写完也并不把 《兰亭序》收起来,干脆就放在桌案上。一日, 辨才和尚前往好友严迁家里赴素斋宴,萧翼见时机已到,马上赶往寺中,对辨才和尚的弟 子说:“我有两本书放在长老房中,现在我要拿回去读。”弟子们知道萧翼是惯常来的,出 入长老房间也一向随意,便请他自己进屋寻找。萧翼竹简 《兰亭序》走进方丈室,迅速将 《兰亭序》和他带来的三幅二王帖子包起来,匆忙离开了 永欣寺,回到永安驿站。萧翼对驿站长说:“我是御史萧翼,奉旨来永欣寺公干,速派人 请辨才长老前来!”辨才和尚听说御史要召见他,虽满腹狐疑,也只得随差人来到驿站。 当他走进驿站,得知所谓御史就是每日来寺里闲谈的书生,顿时大吃一惊。萧翼取出唐太 宗的手谕,对辨才和尚说:“我奉旨前来收取 《兰亭序》,如今任务已经完成,即将返京 复命,故而特向长老告辞。”辨才和尚见珍藏已久的 《兰亭序》就这样从自己的手上被人 轻易拿去,一下子昏厥在地,许久才醒转过来。 唐太宗见到 《兰亭序》,龙颜大悦,奖赏了萧翼,并为他加官进爵。一开始唐太宗责怪辨 才和尚私藏珍宝,犯了欺君之罪,意欲加以处罚,但念及他年已八十有余,不忍动刑,何 况自己又得到了 《兰亭序》,就免了辨才和尚的罪,还赐给他绸缎三千匹、谷物三千石。 辨才和尚用皇上的赏赐为永欣寺建造了一座三层宝塔。遗憾的是,辨才和尚经历这次打 击,大病不起,一年多后就辞世了。 唐太宗对 《兰亭序》喜爱有加,临终前甚至命人将 《兰亭序》作为陪葬品殉葬,从此这件 稀世杰作永绝于世,后人无缘见到了。 知识小链接 王羲之: (303年 361年),字逸少,号澹斋,因曾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世称“王 右军”、“王会稽”。王羲之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他年少时即精心研 习卫夫人、张芝和钟繇的书法,博采众家之长,终于创出独具个人风格的书体。王羲之的 儿子王献之也是一位大书法家,人们把父子二人合称为“二王”。 “六书”趣谈 象形和指事 “六书”一词最早出自 《周礼》,但 《周礼》仅把它列为六艺之一,并没有阐释具体内容。 东汉学者刘歆、班固、郑众、许慎等人都把“六书”解释为汉字的造字方法,只是名称和次 序各不相同。许慎的 《说文解字》首先运用“六书”概念对汉字的构造进行了分析,使“六 书”成为完备的汉字造字理论体系。 许慎许慎,字叔重,东汉著名经学家、文字学家,因曾任太尉祭酒,世称许祭酒。许慎自 幼好学,先后拜在多位名师门下,又以太尉祭酒的身份受诏点校皇家所藏经典,从而得以 博览群书。他的古文造诣在当时首屈一指,时人评论他说:“五经无双许叔重。” 《说文解 字》是凝结许慎一生心血的著作,整个写作过程历时二十二年,创作完成时许慎正卧病在 床,只能令儿子代为把书稿进献给汉安帝,可惜汉安帝并不看重,只赏赐许慎四十匹布完 事。 《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文字学巨著,对后世研究中国古文字学影响深远。 《说文 解字》以小篆为研究对象,同时收录大篆及六国古文,总共收字九千三百五十三个,另有 异体字一千一百六十三个,内容涵盖文字、音韵、训诂等许多方面,并且开创性地使用了 汉字部首检字法。 《说文解字》所谓“六书”,“书”即“书写”之意,“六书”就是汉字的六种构造方法,它是在 已有汉字的基础上总结和归纳出来的汉字构造理论,并非原始先民初创文字时应用的造字 法则。许慎在 《说文解字·叙》中详细定义了“六书”的内容,即象形、指事、会意、形 声、转注和假借六种方法,这个次序是后人依据班固的说法调整的。清代以前人们都把许 慎的“六书”理论奉为经典,后来清代学者戴震提出了新的看法。他认为象形、指事、会 意、形声为造字之法,即“四体二用”,转注和假借为用字之法。他的观点得到了后世学者 的认同。 那么,如何运用“六书”理论来分析汉字的形成和结构呢? 象形列于“六书”之首,许慎的定义是按照物体的外形,或整体、或局部、或正面、或侧 面,用线条描摹出形状或特征而形成字。如原始文字中的“日、月、马、牛、草、木、 手、耳”等都由直接描摹物体的形态而来;而“果”字像长在树上的果实,“眉”字像眼睛上 面长着眉毛,不仅画出了实物,还把物体的依托也表现出来。 象形字:水象形字来源于图画文字,数量不多,却是其他造字法的基础,是一种最原始的 造字方法。由甲骨文、金文、篆书到隶书,汉字的图画性质渐趋减弱,但仍能依据象形方 法分析出某些字的本义。 比如“臣”字,古代可指奴隶,如“臣妾”、“臣仆”等词中就含有这层意思。语言学家认为, 此字本义是战俘,因古时候有用战俘为奴隶的习俗,故有“奴仆”之意。“臣”的古字形是一 个竖立的眼睛,这又怎么解释呢?有人说,这是描画战俘敛首低眉的形态;也有人猜测, 古代有竖目人种,“臣”是指竖目人做了战俘。甲骨文中有在竖目中点一黑点的,据此有人 推测,这可能源于古时候刺瞎奴隶眼睛的酷刑。 象形字:雨再如“乌”字,它与“鸟”字相比,少了代表眼睛的一点。这是为什么呢?据分 析,古代乌与鸦并非同一种鸟,乌专指一种通体皆黑的鸟,古人造字时,抓住了乌的特 征,即黑眼睛在黑羽毛的映衬下不很分明,所以就省去了眼睛。 用象形方法构造汉字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不是所有的事物都可以描摹出形态的,所以 汉代以后一千多年只造了“伞、凹、凸”等少数几个象形字。 指事是在象形的基础上用指事符号来标明字义的造字方法。许慎在 《说文解字·叙》中 说:“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意思是说,这类汉字一眼看去可以大概 认识,但要仔细琢磨才能明白字义。 指事字:本指事字可分为两类。一类仅用抽象的指事符号来标示字义。如在一道横线上加 一短横,就是“上”,反之,短横在下就是“下”;又如数字一、二、三等。这类指事字可能 来自原始的刻画符号。另一类是在象形字上添加指事符号来提示字义。如“刃”是在刀口加 一点,表明刀刃;“凶”是在陷阱处加上交叉符号;“本”是在“木”字下方加一短横,表明树 木之根;“末”的短线在“木”字上方,表示树梢。 指事字:末“天”是指事字,“大”是人的象形字,“一”为指事符号,字的本义为人头上部, 所以头盖骨称“天灵盖”。 “元”也是指事字,本义指人首。古代科举考试头名称“状元”,国家领导人称“元首”,就由 此而来。“元”后来引申为“始”,所以每年的第一天称“元旦”,第一月称“元月”。 指事字在汉字中为数不多,比象形字还要少。 知识小链接 班固: (公元32年 92年),东汉史学家。班固自幼聪慧,九岁能写作文章、诗赋,十六 岁入太学就读,博览群书。他的代表作有断代史史书 《汉书》 (与 《史记》、 《后汉 书》、 《三国志》并称前四史)和 《两都赋》。班固的亲人也都是历史上的杰出人物。父 亲班彪是东汉史学家。弟弟班超是东汉著名的军事家和外交家。妹妹班昭是中国古代第一 位杰出的女史学家,她曾帮助哥哥班固修撰 《汉书》,并在班固去世后将 《汉书》续写完 有趣的会意字 前面说到象形字和指事字,现在说一下会意字。 会意字是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成,合并各组成部分的字形或字义表达一个新的意思。和 象形、指事相比,会意法的造字功能更强,可以表示很多抽象的意义,直到现在人们依然 运用会意法创造某些简体汉字或方言字,例如“灶、尘、孬”等,但会意字的性质仍是表意 文字,所以它在 《说文解字》中只占较少的比重。 会意字:匹会意字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异体会意,即用不同的独体字组合成新字。如止、 戈为“武”,手、执为“挚”,人、言为“信”等。另一类为同体会意,就是结合两个或几个同 样的字素而成新字,两字重叠多为并列结构,三字重叠多为塔型的上下结构。如二木 为“林”,三木为“森”,二人为“从”,三人为“众”,三口为“品”,三日为“晶”,三水 为“淼”,三直为“矗”等。 会意的关键在于“会”,即将各组成部分的字形和字义进行组合,据此我们可以探寻出某些 会意字的本义。 “酒”,由酿酒的容器“酉”和“水”组合而成; “解”,是用“刀”分“牛”和“角”之意; “鸣”,指鸟的叫声,故用“口”和“鸟”结合; “日”、“月”合起来为“明”; “料”,米在斗中,根据深浅可测量米之多少,所以本义是“量”; “盗”,上半部的“次”表示张口流出口水之意,下半部的“皿”是指盛食物的器皿,把美味的 食物偷走即为“盗”; “尖”,下大上小,所以是“尖”。引申指感觉敏锐、锐利的末端或细小的部分,如眼尖、尖 刻;“家”,上半部是屋子的象形,“豕”是猪,古时候人们常把猪养在屋子里,所以有猪的 地方就代表人家。 会意字:尖不过,会意字也不是都能根据字面分析出字义的,有时候即便古人也想不明 白。传说苏东坡曾问过王安石:“牛粗大笨重,走路慢吞吞的,为什么三个‘牛’组 成‘犇’字,表示奔跑的意思?鹿优雅灵巧,跑起来速度很快,为什么三个‘鹿’组成‘麤’字, 表示粗大的意思呢?这不是很矛盾吗?如果调换一下不是更合乎道理吗?”结果,学识渊 博的王安石被问得张口结舌,答不出所以然来。 另外,有些会意字在汉字的演变过程中字形变化很大,往往已经看不出它们的字源了。例 如“妇”字,要想找出它的本义,只能从繁体字“妇”中去分析。“妇”字左边的“女”旁指妇 女,右边原是扫帚的“帚”,两边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妇女拿着扫帚在家里劳动。而“男”字 由“田”和“力”组成,表示男人在田里耕种。这两个字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古代男耕女织的 社会生活。 对于会意字,如果理解时产生歧义,有时候还可能闹出误会呢。 唐代诗人贺知章,才华横溢,名冠天下,深受君主唐玄宗的器重。贺知章年老时上书请求 告老归田,唐玄宗念他年岁已大,且劳苦功高,应允了他的请求。 贺知章临走前,进宫向皇帝辞行,想到自己日后不能在皇帝身边效劳,他不禁老泪纵横。 唐玄宗也颇为伤感,亲切地说:“你为朝廷出力多年,功劳卓著,如今荣归故里,正好安 享晚年。你还有什么心愿未了吗?你尽可以提出来,朕一定满足于你。” 唐玄宗贺知章说:“我有个小儿子,至今还没有取名字,若陛下肯为此子赐名,那我在家 乡父老面前就更荣耀了。” 唐玄宗略加思索,说道:“为人之道莫过于‘信用’二字。‘孚’字是‘信用’的意思,你的儿子 就叫‘孚’吧。” 这样,贺知章的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中华汉字趣味故事 吴波.pdf”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中华汉字趣味故事》作者:吴波著

《中华汉字趣味故事》作者:吴波著

分类号,吴波,台海出版社,书名,中华,汉字,作者,价格,出版社,北京,图书馆,语言,页数,馆藏,出版时间,您可以,趣味故事,页尺寸

2009-10-21 #长篇故事

《中华汉字趣味故事》吴波 著编简介

《中华汉字趣味故事》吴波 著编简介

商品,价格,品牌,销售价,专柜价,吊牌价,厂商,图书,指导价,折扣,优惠,定价,银铃,会员,优惠券,仅供,供应商,成交价,封底,地区,基础,客服,差异,市场行情,订单,正品,时间,比例,疑问,补正

2016-06-30 #小故事

中华汉字趣味故事彩色图文版:吴波 : 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 :汉语 少数民族 :浙

中华汉字趣味故事彩色图文版:吴波 : 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 :汉语 少数民族 :浙

文字,八卦,汉字,符号,结绳记事,形式,代表,信息,学者,大禹,甲骨文,绳结,伏羲氏,伏羲,历史,和记,圣人,少数民族,数字,数目,来源,结绳,记忆,语言,表意,辅助,汉字的起源,考古发掘,吴波,洛书

2012-01-17 #小故事

《中华姓氏趣味故事》pdf电子书

《中华姓氏趣味故事》pdf电子书

电子书,中华姓氏,姓氏,趣味故事,故事,中华民族,作者,家族,精华,吴波,库中,台海出版社,个人,形式,代表,事业,可读性,图书,学术性,子书,我国,收集整理,来历,故事性,文化,数传,知识性,瑰宝,民族,正版

2020-06-22 #经典故事

《中华姓氏趣味故事》pdf电子书

《中华姓氏趣味故事》pdf电子书

电子书,中华姓氏,姓氏,趣味故事,故事,中华民族,作者,家族,精华,吴波,库中,台海出版社,个人,形式,代表,事业,可读性,图书,学术性,子书,我国,收集整理,来历,故事性,文化,数传,知识性,瑰宝,民族,正版

2010-11-16 #故事大全

中华汉字趣味故事 汉字说趣味故事简短

中华汉字趣味故事 汉字说趣味故事简短

女子,汉字,意思是,同志,意思,地位,中华,丈夫,习俗,乐曲,右手,头发,妻子,金文,说文解字,许慎,趣味故事,立早,万物,人称,会意字,公冶长,古文,动词,小篆,女儿,形体,引申为,甲骨文,结构

2011-07-27 #故事阅读

中华汉字趣味故事

中华汉字趣味故事

汉字,文字,趣味,中华,历史,信息,文化,数字,汉字的起源,趣味故事,毛公鼎,和发,文化神,中华文明,世界,传奇,会意字,兰亭序,六书,别号,别字,形体美,哲理,哲学,图书目录,尊卑,姓氏,字谜,小篆,意蕴

2020-08-12 #故事会在线阅读

中华汉字趣味故事

中华汉字趣味故事

汉字,文字,文化,趣味,历史,信息,汉字的起源,中华,标签,和发,世界,中华文明,内容简介,哲理,哲学,形体美,意蕴,形式,短评,经典,发展,一种象,仓颉造字,中国汉字,中华历史,历史变迁,历史文化,多重特征,是世界上,小朋友们

2019-10-06 #故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