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鲁迅笔下的人物:未经世事当故事 再懂已是中年时

时间:2017-08-11

一,书桌的早字,谁不曾深刻心底鲁迅先生因为一次迟到,就默默地将早字刻在了书桌上,同时也将早字刻在自己的心中,提醒自己,时时早,事事早

提示:本文共有 254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6 分钟。

依然记得,老师暴跳如雷的场景,是因为在学习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

一,书桌的早字,谁不曾深刻心底

鲁迅先生因为一次迟到,就默默地将“早”字刻在了书桌上,同时也将早字刻在自己的心中,提醒自己,时时早,事事早。在学习了这篇文章后的第二天,班里有一半的课桌上出现了早字,可能大家都希望自己也能够早吧?也可能是年幼的心里感觉早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又或者,老师把这一课讲得太投入。时间久了,忘记了到底是什么原因。

一个早已认识的字,以一种不一样的意义重新出现在了脑海里。这次不再是一个字,而是一种观念。

这也是第一次接触鲁迅先生的作品。鲁迅先生的文字功底是强大的,第一次接触,莫名的就被灌输了一个理念。莫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称:“愿意用自己所有的长篇小说,换鲁迅一个中篇都换不来。”可是,鲁迅先生的文章里太多的沉重,让人想懂又读不懂,在懂与不懂之间徘徊。说懂了,是可以的,读懂了其中的故事。说不懂也是可以的,读不懂其中所要表述的内涵,总是在自己感觉懂了以后再次回看,原来自己还有这么多的不懂,或者,是自己到底想不想懂。

二,鲁迅先生的文章是带刺的

鲁迅先生的作品是带刺的,对当时的社会中的丑进行尖锐的批评以及讽刺,就像在解刨一样,将本来粉妆素裹的事情一点点的刨开,让我们看到每一个细微的毫末。短短几字,精悍的概括能力将一些平淡的麻木撕开,血淋淋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不加任何的修饰,让人警醒,又不得不直视。文章的表达内容,抛弃了文人那种玄乎又玄的写作方式,一切返璞归真,用最简单的词语描绘,用最简单的场景塑造。

在《祝福》中,祥林嫂问有没有灵魂的描述。“她那没有精彩的眼睛突然发光了,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以后,究竟有没有灵魂?”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盯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对于灵魂的有无,我自己是向来毫不介意的:但在此刻,怎样回答她好哪?我在极短期的踌躇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或者不如说是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人何必增添末路人的苦恼,为她起见,不如说有罢。”

通过这段的描述,将两个人的内心表露了出来,也将两个人都写活了,不再是单单的纸上的人物,反而展现在了我们心里。

在那个时代需要鲁迅先生,用批判的精神来看待不好的事情,这种思想什么时代都不过时,杜绝了各种的盲从。就拿读书来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首先看,然后懂,然后拿批判的精神来反驳,当无懈可击的时候,得到的就是真理,同时,这也是一个人思想成熟的过程。

在读懂的时候,突然明白,有多少人,多活成了祥林嫂,又有多少人在成为祥林嫂的路上?

三,鲁迅先生手中的不是笔,是手术刀

鲁迅手中的笔不再是笔,而是手术刀,刨开社会经年久病的手术刀。

用吹哨人的姿态,承受着社会种种压力;用时代压不弯的钢骨,承载着整个民族的声音。也是这种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嘶喊,给迷路的人唤醒,使枯萎的灵魂重新思考,给呆滞的眼神重新注入生机。那个时代,鲁迅先生成为了黑暗中,最清醒,最勇敢的指路人。

在《药》中,华小栓患了严重的痨病,华老栓听说,吃了沾有人血的馒头可以治好痨病,于是千方百计的找人寻找,他拼命的累积铜钱,只想拼命的将人血馒头拿到手,至于谁的血?为什么流血?这些他是不会在意的。至于“革命” “造反”就更没有关心的必要了。摘抄一段其中的原文“在杀害夏瑜时,有“一堆”看得起劲的观众,“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他们除了看热闹的好奇心外,毫无别的感觉,在议论夏瑜之死时,“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等人听说夏瑜在狱中的表现后,把他当成“疯子”。烈士的母亲觉悟比起华老栓他们并不见得高,她觉得儿子被杀,是无脸见人的事,上坟时“惨白的脸上,现出些羞愧的颜色”。”短短几句话,将当时人们的思想状态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将一个时代的悲哀重现,将一个时代的集体失忆展现,将一个时代的集体失明展现。

鲁迅先生将他的思想,经过无数个夜晚的锤炼,用最精辟的语言打造成一杆杆犀利的投枪,直接刺向民族的陋习,社会的弊端。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倒下去的战士永远是战士,活着嗡嗡叫的苍蝇也只能是苍蝇,这是否是他藐视黑暗的不屑一顾的姿态?

鲁迅先生把他的思想通过精辟的语言变成一杆犀利的投枪,直刺民族陋习和社会弊端,鲁迅精神应当永存。鲁迅先生生在中国,是中国的幸运,而作为中国人读鲁迅先生的书何尝不是幸福呢!

最伟大的旗手,文坛的泰斗,其文字字珠宝,偏偏经典。看多了无病呻吟的娇羞,再回到鲁迅先生的文章里找寻能量。

四,用思想的高度,看透历史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四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鲁迅

鲁迅先生是战士,是斗士,是英雄,是辨别忠奸的镜子。思想如同一杆利刃,穿过历史的迷雾长河,戳穿了那些狮子般凶心狐狸般狡猾,鬣狗般残忍的既得利益者的丑恶嘴脸。横眉冷对千夫指,俯身甘为孺子牛,用对社会的大爱,把奴性的人重新注入血性,在黑暗中不断的碰壁,最后鼻子已经“碰扁”,因为有了这些碰壁,黑暗中碰出了火花。正义与邪恶的斗争中,鲁迅先生的作品成了最有力的武器。鲁迅先生的思想,照亮着内心,让内心黑暗的人无处躲藏。

在《阿Q正传》中,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戕害的农民,他原以为革命就是造反,痛恨它,但当看到统治者在革命面前惊慌失措时,便要求参加革命,最终阿Q被杀。阿Q不能正视自己被压迫的悲惨地位,反而自我安慰,即使是在受污辱甚至要被杀头的情况下,他也以为自己是精神上的“胜利者”。像阿Q一样,哪怕命运把你击倒,在你倒下的地方,你可以告诉命运再过二十年,哪怕再过二十年还是一条好汉,是肉体被打倒,还是精神被打倒?“精神胜利法”,古往今来,使用的人真的少吗?

鲁迅先生太敢于剖析人性,将人心最黑暗的部分,暴露在光亮之下,让那些黑暗的想法无所遁藏。时间是最公正的,鲁迅先生带来的影响与伟大是植根于正义者之心的,在那个时代的不公,成了现在人们心中的荣耀。

鲁迅先生给我们的是思想的力度、是对中国文化爱之切的洞察、与反思、是为挣脱帝制的枷锁的揭露与鞭笞、是对民族重生,振兴的热望与呐喊,用责任和担当为中华民族诊病疗伤!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鲁迅笔下的人物:未经世事当故事 再懂已是中年时”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鲁迅“滚蛋”了 他笔下的人物欢呼雀跃

鲁迅“滚蛋”了 他笔下的人物欢呼雀跃

鲁迅,看客,赵七爷,勾当,奴化,社会,精神,美国,老子,苦痛,走狗,除非你,鲁迅精神,了真,华老栓,孔乙己,国学大师,吴妈,小沈,小沈阳,康大叔,王胡,白甲,赵贵翁,那小子,阿义,陈丹青,人民教育出版社,新一,黑窑

2016-12-07 #经典故事

《祝福》:第一次文学名著电影改编将鲁迅笔下的典型人物搬上银幕

《祝福》:第一次文学名著电影改编将鲁迅笔下的典型人物搬上银幕

祥林嫂,鲁迅,祝福,一生,电影,彩色故事片,个人,原著,地主阶级,婆婆,女佣,寺庙,片子,时候,文章,辛亥革命,课文,门槛,阿毛,小伙伴们,看一下,克夫克,夏衍,山村里,次大,鲁镇,北京电影制片厂,好的,我喜欢,新中国

2019-09-17 #经典故事

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为什么爱偷东西

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为什么爱偷东西

孔乙己,鲁迅,偷东西,人们,社会,细节,书面语,伙计,偏要,儒家思想,白话,读书人,生活,举人,人物,地位,底层,文言文,才能,文人,白话文,方面,画面,短衣帮,科举制,长衣,教育,教育制度,李大钊,陈独秀

2012-06-16 #故事会

鲁迅笔下最可怜的人 《祝福》的故事你读懂了吗?祥林嫂的悲剧

鲁迅笔下最可怜的人 《祝福》的故事你读懂了吗?祥林嫂的悲剧

祥林嫂,鲁迅,鲁镇,故事,剧照,祝福,悲剧,命运,女人,笔下,婆婆,日子,世界,丈夫,大伯,思想,时候,答案,最可怜,可怜人,孔乙己,林嫂,柳妈,地主,在那个,农村人,还可以,偶人,人物,亲人

2010-03-21 #故事大全

她是鲁迅笔下的豆腐西施 可周作人描述的她却另外一个人

她是鲁迅笔下的豆腐西施 可周作人描述的她却另外一个人

周作人,宝林,大娘,鲁迅,姑娘,豆腐西施,故乡,宝卷,散文,绍兴,妇女,女儿,盲女,笔下,刘香,人物原型,美人,下层社会,丈夫,世人,个人,佛教,凡尘,孩子,小店,歌女,观点,青年,那时候,鲁迅小说集

2009-10-21 #长篇故事

高一作文:鲁迅群侠传

高一作文:鲁迅群侠传

游戏,人物,鲁迅先生,人们,经典,闯关,鲁迅,王者荣耀,伟人,作品,游戏人物,想法,笔下,设计师,一些人,玩家们,刘备,孔乙己,曹操,三国英雄,群侠传,主题思想,中学,事迹,乐趣,亡者,任务,初衷,农药,内容

2012-11-05 #故事会

鲁迅的小故事

鲁迅的小故事

穿着,鲁迅,孔乙己,比西,感觉,人物,灰尘,身材,袍子,笔下,笑话,长衫,闹出,不太讲究,中行,确实是,穿长袍,不修边幅

2013-08-08 #短篇故事

鲁迅的小故事

鲁迅的小故事

穿着,鲁迅,孔乙己,比西,感觉,人物,灰尘,身材,袍子,笔下,笑话,长衫,闹出,不太讲究,中行,确实是,穿长袍,不修边幅

2017-05-04 #长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