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网,网罗全网精彩故事大全。找好故事就来搜故事网!
搜故事 > 小故事 > 正文

带故事的诗歌 吟诵生活里的小确幸或微情绪 读来接地气 有趣味

时间:2017-09-28 09:07:29

相关推荐

带故事的诗歌 吟诵生活里的小确幸或微情绪 读来接地气 有趣味

杜牧两首有故事的诗

唐诗里有许多小故事,有些是真实信史,有些是传说笔记,真假参半。这些带着故事的诗歌,有很多吟诵生活里的小确幸或微情绪,读起来感到接地气、有趣味。从中能了解一些当时的社会风貌,也能增强对相关诗歌的理解。

才子多自负,因为有自负的资本,比如晚唐的杜十三——这是杜牧在家族中排行的称呼,后人为与杜甫区别,多称为小杜。《旧唐书》这样夸他:“自负经纬才略”。他出身于诗礼簪缨之族,世代书香、家学渊源,几辈人N代为官,那真是一个显赫。虽然也曾家道中落,但船破三千钉,生活和教育仍然不是一般贫民阶层可以企及的。

鲁迅看得最透,他说过:“读书人的子弟熟悉笔墨,木匠的孩子会玩斧凿,兵家儿早识刀枪。”杜牧就是熟悉笔墨和早识刀枪的那种。他23岁写出现在人教版部编教材学生必背的《阿房宫赋》,以后又写下十三篇《孙子注释》,至于写诗,那更是手到擒来倚马可待的家常事,所以26岁的他毫无悬念地在东都洛阳高中了进士。

皇榜公布后,他曾赋诗一首表达自己的喜悦:“东都放榜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回。秦地少年多酿酒,已将春色入关来。”洋洋自得之情溢于言表。

那一科共取士33人,这算多的了。唐朝前期,及第人数一般17到19名,中唐以后才上升到30名左右。据说唐朝289年里,共有进士6427人,平均每年22人左右。考生多,录取少,好中选优。一朝成名天下知,更何况小杜名列前五。按明代说法,状元、榜眼、探花之后,四、五名称为传胪,绝对属于掐尖了。

依照惯例,新科进士都有游览曲江的活动。高中的小杜踌躇满志,顾盼生辉。一行人转到城南文公寺时,有位僧人正在打坐。攀谈数句,小杜自报家门,不料和尚听后,一脸茫然,竟然问出“何处高就”之类的话来。和尚的茫然,让小杜也茫然起来。他脑中以前的社交礼仪多半是这样的场景:“久仰大名,如闻雷霆”;对方做仰慕状;“马马虎虎,大唐第五”,自己作谦虚貌。谁知这个桥段在这儿突然断片,这让兴头正炽的小杜悲催到怀疑人生,不知如何是好。

同行数人发现和尚的交流不按规定动作来,赶紧过来救场说:他是今年连中两元的新科进士,是大众仰慕的新星,已授弘文馆校书郎——带编制的公务员。僧人仍不为所动,面无表情继续打坐。小杜的自负第一次遭遇挑战,这让他很受伤、很尴尬,很没面子。此情此景,必须赋诗:

家住城南杜曲旁,两枝仙桂一时芳。

老僧都未知名姓,始觉空门意味长。

诗的前两句先做自我介绍,家住城南豪华中心区,那是韦氏、杜氏两大名门望族聚集的地方。长安传言说:“城南韦杜,去天尺五”,可见一斑。不是流传着邻里决定生活质量的说法吗?如果住在像杜甫羌村那样的小地方,左邻右舍今天请你拼多多,明天喊你砍一刀,哪还有读书习字的空闲。难怪五柳先生不“卜宅”,孟老夫子要“卜邻”,都是过来人的肺腑之言啊。小杜明白这点,所以先炫耀住所。

接着叙述科举过程:进土及第,又登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名震京邑。两次蟾宫折桂,两枝桂花溢香,这是炫耀自己才能。

其实,这两处炫耀的目的都是为后两句作铺垫,强烈的对比之下突出自己与佛门弟子的三观不同,差距大如云泥。对比后的失落滋生了淡淡的“禅意”,一盆凉水,泼醒了小杜,也令读者深思人生的意义,咀嚼起来回味无穷。

若干年后的一次失眠,当年僧人冷漠的神情又浮现在眼前,他若有所思起身写下一首《不寐》,结句说“莫言名与利,名利是身仇。”追求名利,人生就会被绑架被奴役,它实在是人生安身立命的仇敌啊。一次不软不硬的钉子,把小杜碰成了明白人。

如果这只是一次小小的挫折,十年之约,才真让他伤透了心。

在小杜的意识里,才子佳人属于理所当然的标配。早在年少时,他的“不拘细行”就名扬天下,弄得主考官在录取时都感到为难。唐文宗太和末年,小杜32岁,他到宣城任沈传师幕僚。听说湖州是浙西名郡,风物姸好,名妓可人,不由得心动。湖州的崔刺史一向跟小杜交好,自然明白他此行目的,遂把当地登记在册的失足女都召了过来。一时间红红绿绿花花草草莺莺燕燕翠翠,这下让小杜挑花了眼,左看右看都不是自己心里的那种美。崔刺史虽然觉得小杜的口味特殊不好伺候,但还是鼓励他说出自己的想法。承诺只要不过分出格,一定设法满足。小杜这才说出:美女多藏在民间,我想请您搞一次水上游乐活动,让百姓们前来观看,那时我仔细挑选,或许能有合意的。崔刺史欣然同意。

活动当天,人山人海。小杜反复观察,都不中意。眼看天色将晚,活动接近尾声。忽然一个老妇人带着头扎两个抓髻的小女孩款款走了过来,小杜眼前一亮,激动万分,这才是我梦里千万遍呼唤的人啊。崔刺史赶紧派人把母女俩带到他们的船上,小杜斯文地说:在下不才,倘蒙不弃,愿与令爱缔结秦晋之好。看到女方恐惧的眼神,小杜沉思:以自己的名声、才气、实力和人脉,十年之内,有把握坐到市长的位置上。于是他底气十足地说:你们等我十年,我来这儿当市长时,再行迎娶。

听了小杜的话,老妇人内心纠结。十年?青春小鸟一去不回来,你若食言,岂不耽误孩子终身?小杜明白对方的顾虑和想法,舍不得孩子套不了狼,舍不得钱财娶不来美娇娘。凡事得按规矩办,于是诚意十足地给了女方一笔定金。这次小杜没像在扬州那样逢场作戏,他是认真的。

其后,小杜果然当上了黄州、池州等地的长官。直到好友周墀当上宰相,才有机会提出调往湖州的要求。当然不便说出真实意图,借口不外乎发展经济,搞好民生,早日实现湖州百姓大唐梦之类冠冕堂皇的理由,谁也不能拒绝这样热心为公一心为民的好建议,调动手续很顺利就办了下来。

大中三年,小杜到任湖州,这时他已经四十六岁了。当把那对母女请来时,女孩已经结婚还生了两个小把戏。老妇人怕小杜夺婚,连两个小朋友一起带了过来。小杜一见,立刻明白了一切。他满怀怨艾地责怪老妇人说:当年说好的等着我,怎么就变卦嫁人了呢?老妇人镇定地回答:当初约定十年之期,我带着女孩等了整整十一年都没您的消息,现在她出嫁已经三年了。小杜低头看着老妇人的眼睛饱含真诚,埋怨逐渐消退,理解重回心头。毕竟小杜饱读诗书通情达理,可以风流,绝不下流。再说年过不惑,将知天命,夺人之妻不吉祥。出于对女孩的真爱和十年青春的补偿,小杜送给她们一笔财物,同时写了一首《叹花》留念:

自恨寻芳到已迟,往年曾见未开时。

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阴子满枝。

全诗无一字提及人事,全是写花,但明眼人一看都是紧扣定约婚嫁的故事而抒发遗憾的心情。“自恨”说明理智,没有迁怒于对方。过去见过美丽而芳香的鲜花,就把最美好的回忆埋在心里吧。人生的妙处就在追求的过程中,这就够了。最后两句与上面形成对比,“狼藉”一词暗示了女子简陋粗拙的生活现状,细细品读,能隐隐闻出一丝酸葡萄气息。

一首小诗写得清新脱俗、婉丽含蓄。赏花到迟,些许遗憾里也有果实累累的欣慰。知道了十年婚约的风流故事,更觉耐人寻味,反复读后,似乎感受到小杜无奈后的一地唏嘘。

这次婚约的失败应该算一次感情上的打击吧,三年后,小杜写完了人生的最后诗篇,年仅四十九岁的晚唐文曲星遽然陨落。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带故事的诗歌 吟诵生活里的小确幸或微情绪 读来接地气 有趣味”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作文篇:讲中国故事“接地气”

作文篇:讲中国故事“接地气”

作文,考生,题目,老师,苏家,命题,学生,高考作文,非常熟悉,作文题,材料,网友,能力,词汇,问题,思辨,可能对,接地气,生活中,来考,责任编辑,我心,一带,单车,中华美食,内心,丰富性,中国,人们,主题

2020-05-05

作文篇:讲中国故事“接地气”

作文篇:讲中国故事“接地气”

作文,考生,题目,老师,苏家,命题,学生,高考作文,非常熟悉,作文题,材料,网友,能力,词汇,问题,思辨,可能对,接地气,生活中,来考,责任编辑,我心,一带,单车,中华美食,内心,丰富性,中国,人们,主题

2020-09-04

作文篇:讲中国故事“接地气”

作文篇:讲中国故事“接地气”

作文,考生,题目,老师,苏家,命题,学生,高考作文,非常熟悉,作文题,材料,网友,能力,词汇,问题,思辨,可能对,接地气,生活中,来考,责任编辑,我心,一带,单车,中华美食,内心,丰富性,中国,人们,主题

2020-09-09

作文篇:讲中国故事“接地气”

作文篇:讲中国故事“接地气”

考生,作文,题目,学生,老师,苏家,作文题,命题,能力,高考作文,思辨,接地气,非常熟悉,任务,材料,网友,词汇,问题,可能对,材料作文,生活中,来考,责任编辑,一带,中华美食,丰富性,中国,人们,主题,事情

2020-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