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 政治家《屈原》

时间:2017-10-11

三峡一带的种归,幽深,清秀,富有传奇色彩,充满诗情画意

提示:本文共有 3909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8 分钟。

著名的长江三峡,美妙多姿,景色壮观,雄伟瑰丽,气象万千。三峡一带的种归,幽深,清秀,富有传奇色彩,充满诗情画意。大约在公元前三四O年的时候,屈原就诞生在这里。

湖北宜昌(屈原故里)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姓届,名平,字原。后人为了对他表示尊敬,都称他的字而不称他的名。他出生在战国时代楚国的一个贵族家庭里,与楚主同姓。虽然家居贵族,但已日趋没落,家庭境况并不好;虽然是楚王的宗室,但只不过“五百年前是一家”而已,相距实在甚远。

屈原家境不好,但有好的家风。他从小就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自己也不断刻苦学习。年轻时,他的才能就充分表现出来了。“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史记·屈原列传》),便是对他很好地概括。事实的确如此。对社会情况,他相当熟悉;在文学方面,他颇有修养;他又很有政治远见,善于外交辞令。《桔颂》是他青年时期的作品,但却是诗人整个一生的自我写照。表面上咏物,实则托物以言志;通过对桔树的描绘和赞美,表现作者高洁的德行和坚贞的节操,寄寓作者对乡土、对祖国的真挚感情。在年轻时就具有这样的品格,是十分可贵的。而对桔树的细致、生动的描写,作品的清新、焦美的风格,也充分表现了诗人的艺术才华。

由于学识渊博,精明能干,二十多岁的屈原就担任了楚国的左徒。这是一个仅次于令尹的重要官职。起初,楚怀王是很信任他的,一个时期,屈原成为楚国内政和外交方面的重要负责人。对内,他参与决策国事,发布命令;对外,他负责接待宾客,应对诸侯。

但是,屈原所处的时代正是楚国由强转弱的时代。

战国时期疆域版图

当时战国七雄中,楚国版图最大,秦国实力最强,国内外都存在着尖锐复杂的斗争。在楚国,内政上表现为革新与保守的斗争,外交上表现为联齐与亲秦的斗争。屈原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面对这种动乱的形势,他明确提出要彰明法度,举贤授能,改革政治,富国强兵。对内他积极准备改革,对外他坚持联齐抗秦,这就是他的“美政”的政治主张。

屈原的“美政”是符合楚国人民的利益的,连怀王也被他说服了。有一次,他奉怀王之命草拟宪令。他知道这是实行改革的根本大法,他的心情是多么激动啊!他要把自己的理想都写进去,把人民的愿望都写进去。他想到,只要实行改革,任用贤才,楚国很快就会富强起来。眼看宪令的初稿即将完成,不料这时上官大夫来了。

上官大夫是守旧卖国势力的代表人物。他嫉妒屈原的才能,一向反对屈原。他为了探到宪令的内容,就想夺过去看。屈原知道他不怀好意,于是收拾草稿,严词拒绝了他。

公元前314年,屈原遭到上官大夫房排挤.

不久秦楚交战,楚军大败于丹阳、蓝田,死了好几万人。屈原的《国殇》就是一篇追悼阵亡将士的挽诗,描绘了战争的情景,赞颂了烈士的忠魂。

后来,由于形势的变化,怀王重新起用屈原。因屈原任左徒时曾经到过齐国,这时怀王又派他第二次出使齐国。屈原到了齐国,充分发挥了他的外交才干,说服了齐国,重新恢复了两国的友好联盟。但万万没有想到,当屈原完成外交使命回到楚国后,情况又发生了变化。原来是秦王怕齐楚联合,便假意同楚国和好;怀王恨张仪,要秦交出张仪,而张仪果然又来到了楚国。由于张仪和上官大夫、郑袖一伙进一步勾结起来,怀王不仅没有杀他,而且在屈原回国以前就把张仪放了。

屈原回来后向怀王进谏时问道:“大王怎么不把张仪杀掉呢?”这时怀王虽然感到后悔,但已悔之不及了。秦昭王即位后,千方百计拉拢楚国,目的在于进一步破坏楚齐两国的友好关系。屈原看出了秦国的险恶用心,就劝怀王一定不要再上当了。但怀王好象忘掉了历史的教训似的,不但不接受屈原的劝告,反而听信條言,把屈原放逐到汉北。怀王昏庸到如此地步,屈原内心非常难受。在汉北几年的流放生活中,他仍然思念着自己的乡土,关心着国家的前途。他在《抽思》中这样写道:

望孟夏之短夜兮,何晦明之若岁!惟邺路之辽

远兮,魂一夕而九逝。曾不知路之曲直兮,南指月与列星。愿径逝而未得兮,魂识路之营营。

诗人深切动人地表达了对鄙都的思念,寄托了自己的哀怨之情。

果然不出屈原所料,以后几年,秦国连年向楚国发动进攻。楚国将领遭杀害,楚国领土被侵犯。怀王感到恐惧万分,于是把屈原从汉北召回,再一次派他出使齐国。

这时候,秦国又对楚国软硬兼施,一方面继续攻楚,方面约请怀王到秦国的武关相会,举行谈判。屈原一眼就看穿了秦国的这一阴谋,再三劝告怀王不要去。他说:“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但是,子兰和其他亲秦派却竭力主张怀王去,他们还说什么不要辜负了秦王的一片好心。怀王终于去了,一去就被扣留,后来竟死在秦国。

怀王的儿子顷襄王即位后,子兰被任命为令尹(相当于宰相),掌管国家军政大权。楚国很多人都纷纷议论和责怪子兰,说他不该劝怀王入秦。屈原也很讨厌他。子兰一听,大发雷霆。他暗中指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了许多屈原的坏话。顷襄王比他父亲还要昏庸,一气之下,竟把屈原流放到江南荒僻的地方。《涉江》就是诗人在这次流放途中写成的。在这首诗中,屈原揭露了黑暗的社会现实,抒发了自己满腔悲愤的心情。“世涵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表明诗人面对严酷的现实,即使处境十分艰难,也要无所顾忌地走自己的路。

正是这样,在长期的流放生活中,屈原仍时刻关心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他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祖国的人民,他要把自己满腔的爱国热忧和美好的政治理想充分地表达出来。在这种情况下,他写成了长篇抒情诗《离骚》。全诗三百七十三行,二千四百九十字,内容丰富,主题鲜明,感情强烈,结构宏伟,充满了爱国主义精神,是古代最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艺术杰作。

在《离骚》中,诗人从回顾历史写到探索未来。他叙述了自己的家世、出生、理想、才能,痛斥了腐朽势力对他的诬蔑和陷害,表明了自己坚持理想、反抗黑暗的斗争意志,抒发了热爱祖国、关心人民的真挚之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闪光的诗句,充分地表现了诗人坚贞不屈的高尚品格和追求真理的顽强精神。

中国古代最长抒情诗《离骚》

在《离骚》中,诗人大量运用比兴手法,充分展开艺术想象,将神话传说、历史人物、自然现象结合起来,把个人遭遇与时代风云、历史与现实熔为一体。《离骚》正是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诗篇。《离骚》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学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公元前二七八年,秦派大将白起带兵再次攻打楚国。秦军占领了楚国的鄙都,烧毁了楚国祖先的坟墓。顷襄王逃到陈城。

屈原虽遭到长期流放,但他仍深深地热爱自己的祖国。

眼看国家就要灭亡,目睹百姓惨遭祸列,他感到无比悲痛。《哀鄙》正表达了这种忧郁、凄苦的感情。诗人在这首诗的“乱辞”中写道:

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

作者的这种悲苦之情,赤子之心,真是催人泪下,发人深省!

就在这一年初夏,处于极度悲愤之中的屈原,继续流浪在茫茫无际的荒野。他面容十分焦粹,身体瘦弱不堪。他艰难地行走着,深沉地思索着,低声地吟诵着。突然,一个渔夫发现了他。渔夫上前问道:“您不是三间大夫吗?怎么弄成这个样子到这里来了呢?”屈原长长地叹了一口气,然后回答说:“这个世道,到处都是一片混浊。我要做一个干干净净的人,所以就被流放到这里来了!”渔夫想了想,又问:“到处混浊,先生何不就跟着那些人一样行事呢?”屈原坚定地回答道:“我是一个洁白的人,宁愿举身赴江葬于鱼腹,也决不和那班奸臣同流合污!”说完,他做了一首《怀沙》,决心以身躯殖自己的理想。他在诗中写道:“定心广志,余何畏惧兮。”“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这正是屈原的与世诀别之辞。

有一天,六十二岁的屈原来到了泪罗江边。他望望天空,天空一片昏暗;看看大地,大地荆棘丛生;再听听那江水发出的悲鸣哀号,正倾诉着百姓的疾苦,国家的危难。此时,屈原感到万分痛心。走着走着,他终于抱起一块石头,纵身跳入了江水之中。伟大的诗人就这样结束了他宝贵的生命,结束了他坎坷不平的一生!这一天正是农历五月初五。屈原死了!他是为正义而死、为真理而献身的。人民理解他,人民永远怀念着他。五月初五端午节的来历,包粽子、划龙船等习惯,据说都与纪念屈原有关。在屈原的家乡一带还有这样的传说:屈原投江以后不久,他的遗体被一条大鱼吞食了。但后来大鱼把口一张,遗体便被吐了出来。遗体浮在江面,容貌未变。人们发现以后,马上想办法将遗体打捞起来埋在岸边,并修庙表示纪念。这就是屈原墓和屈原庙的来历。

每个屈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又是一个杰出的诗人。他一生中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这首长诗思想性强,艺术性高,表现了诗人为理想而斗争、为祖国而献身的伟大精神,是积极浪漫主义的名篇佳作。《九章》包括《精颂》、《涉江》等九篇,这一组述志诗也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强烈的抒情性。《九歌》包括《湘君》、《湘夫人》等十一篇,是屈原在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也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其中的《国殇》,是赞颂为国牺牲的将士的歌,充满爱国主义精神。《天问》是一篇奇特的作品,诗人就自然现象、人类历史、神话传说等方面,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体现出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很高。他爱祖国、爱人民的崇高品质和富有创造性的杰出作品,都深受后世作家的赞赏。司马迁专门为他作传,李白、杜甫直接向他学习,古代许多爱国诗人的爱国诗篇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他的影响。屈原在吸收民间文学艺术营养的基础上,创造出了“楚辞体”这种新形势。后来汉代刘向编辑的诗歌总集《楚辞》,就是以屈原的作品为代表的。屈原的作品不仅丰富了我国古代文化的宝库,而且已被译成多种外文,具有世界意义。屈原高尚的人品和杰出的诗篇,影响广泛而且相当深远。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 政治家《屈原》”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屈原简介 屈原的故事 屈原投江

屈原简介 屈原的故事 屈原投江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出生于,屈氏,楚武王,通之子,中国,丹阳,以身殉国,字原,后代,政治家,汨罗江,灵均,诗人,云名正,约公元前,湖北宜昌

2020-06-22 #故事会在线阅读

屈原简介 屈原的故事 屈原投江

屈原简介 屈原的故事 屈原投江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出生于,屈氏,楚武王,通之子,中国,丹阳,以身殉国,字原,后代,政治家,汨罗江,灵均,诗人,云名正,约公元前,湖北宜昌

2016-10-25 #故事大全

屈原简介 屈原的故事 屈原投江

屈原简介 屈原的故事 屈原投江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出生于,屈氏,楚武王,通之子,中国,丹阳,以身殉国,字原,后代,政治家,汨罗江,灵均,诗人,云名正,约公元前,湖北宜昌

2013-10-12 #故事大全

春秋战国历史人物介绍

春秋战国历史人物介绍

西施,伯牙,春秋,商鞅,战国时期,晋文公,孔子,出生于,孟子,孙武,庄子,春秋战国时期,创始人,医术,后裔,屈原,思想家,教育家,扁鹊,战国,我国,政治家,晋国,楚国,神医,法家,鲁国,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代表人物,刑名之学

2020-07-18 #故事会在线阅读

春秋战国历史人物介绍

春秋战国历史人物介绍

西施,伯牙,春秋,商鞅,战国时期,晋文公,孔子,出生于,孟子,孙武,庄子,春秋战国时期,创始人,医术,后裔,屈原,思想家,教育家,扁鹊,战国,我国,政治家,晋国,楚国,神医,法家,鲁国,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代表人物,刑名之学

2020-07-17 #经典故事

端午节屈原传说故事

端午节屈原传说故事

屈原,楚国,出生于,史上第,屈氏,楚武王,楚宗,诗祖,通之子,字原,丹阳,中国,中华,后代,奠基人,图片,简介,战国时期,政治家,来源,灵均,诗人,被誉为,贵族,辞赋,屈原传,云名正,出身于,少年时,说故事

2020-09-20 #短篇故事

端午节屈原传说故事

端午节屈原传说故事

屈原,楚国,出生于,史上第,屈氏,楚武王,楚宗,诗祖,通之子,字原,丹阳,中国,中华,后代,奠基人,图片,简介,战国时期,政治家,来源,灵均,诗人,被誉为,贵族,辞赋,屈原传,云名正,出身于,少年时,说故事

2020-09-19 #经典故事

屈原的历史故事一百字

屈原的历史故事一百字

屈原,屈氏,字原,民间,楚国,出生于,史上第,楚宗,楚武王,通之子,在我国,导语,历史,人士,丹阳,博闻,后代,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诗人,灵均,秭归,贵族,为了纪念,云名正,他的故事,出身于,伟大的爱,少年时

2013-11-18 #长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