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揭秘宋六陵」绍兴这片茶园下 一个王朝的挣扎

时间:2017-10-12

这六年,村里的老人经常会找到李晖达,讲起自己年轻时在这里的惊人发现

提示:本文共有 15996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32 分钟。

浙江24小时-钱江晚报记者 马黎 通讯员 杨琳惜

李晖达 马黎/摄

1。

这六年,村里的老人经常会找到李晖达,讲起自己年轻时在这里的“惊人发现”。

眼前,一眼望得到边的茶园,连一丝肉眼可辨的高低起伏都几乎没有。两边除了群山,并没有什么可看的。

他前些年租住的农家乐里,囤积着从茶园各个角落收集来的大石块。至于“南宋义士林景熙冒着生死,虎口下把皇帝的骨头捡出来埋葬”、“南宋绍兴义士唐珏拿出备好的木匣若干只,上面复以黄色丝绢,署上帝名、陵名,分头趁月色潜入陵山,自永思陵以下,随号将诸帝遗骸分别收藏起来,埋在宝山之阴天章寺前,种上冬青树”诸如此类的故事,李晖达认真听完,有时候,心里已经能接上下一句台词了。

皇帝、尸骨、毁墓,光是这些惊心动魄的字眼,在茶园里的流传效果,在不同的年代,都是十万+。

此地,盛产茶叶,也盛产传说。

888年来,故事像滚雪球一般,细节越来越丰富,越讲越长。平淡无奇的茶园背后,一定得配上惊心动魄的遭遇,或是劫后余生,否则,这里哪像一个人们心中“曾经辉煌的”皇家陵园?

茶园有个名字:御茶村,如今,一块巨大的广告牌竖在路边:万亩茶园,千年御茶村。

像是一句烂大街的广告词,可放在这片茶园,却是认真的。55年前,它有个充满历史感,更学术专业的名字,很多人还念不对:绍兴县攒宫茶场。1964年,这块风水宝地迎来了一个重要节点,绍兴县接管攒宫劳改农场,建设成绍兴县攒宫茶场。

攒宫,古代皇帝皇后暂时存放灵柩之所。对南宋历史熟悉的人,都知道这一基本历史条目,靖康之变,赵构不情不愿去宋金和议的路上,侥幸逃过一劫,成为南宋第一代皇帝宋高宗。宋室南渡,定都杭州,但为了向臣民们表白还没有忘记沦陷的中原故土,才把凤凰山上的大内皇宫称为行在。

我们总要回去的,皇宫是暂时的,陵园也是暂时的。

过去的攒宫茶场,现在的御茶村,地址是这样写的:绍兴市越城区富盛镇宋六陵。

如此直截了当的三个字,诉说着此地的皇家血统。

李晖达更喜欢把绍兴宋六陵称之为南宋皇陵,可与巩义的北宋皇陵遥相呼应。但,还有另一个原因,如果是南宋人自己来取名,肯定不会叫六陵,至少得是七陵——陵区内包含了宋徽宗及南宋高、孝、光、宁、理、度共七帝陵,以及宋哲宗的孟后等七位皇后陵。当年,元朝人是照着南宋皇帝的序列来算的,没有把徽宗算进来。

宋六陵,这个不准确的名字,将错就错700多年,直到现在。

很多事,李晖达在过去6年里,才渐渐“看”清楚。跟很多人一样,他也是听着一连串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的历史信息逐渐走近南宋皇陵的。

这么多年来,宋六陵的样子在人们的印象里,就是这样面目模糊,迷雾笼罩,像一个空中楼阁。随之而来的,对于南宋和宋六陵的误读,误会,疑惑,何止一个名字。

就像“攒宫”二字,本就带着微妙的时间属性和情绪变化,处于一种飘摇的状态。飘摇,预示着不稳定,随时来,随时走,现在出现,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消失,南宋的命运,何尝不是如此。

这种不稳定的状态,忽上忽下,对于考古工作者来说,是不允许出现的。

行走在这片2.3平方公里的江南山谷里,李晖达想了5年,纠结了5年,我来这里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2。

牛肉丸、墨鱼滑、蟹柳、虾、香菇、金针菇、蛋饺。电火锅滚着热水,一壶绍兴黄酒,塞子塞着,香气呼之欲出。

“打完收工,来年再战。”李晖达准备完“杀青饭”,发了一条充满食欲感的朋友圈,定位显示:绍兴·南宋皇陵。

九宫格的C位,留给了一张照片:15本一模一样的牛皮纸封面笔记本,整齐铺开,黑色水笔标上册数,封面正中竖排写着:宋六陵工作日志。

2019年1月24日,离春节不到两个礼拜,宋六陵一号陵园遗址的发掘全部结束,回填完毕。吃完火锅,发了工资,遗址领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晖达从绍兴回到了杭州。

一号陵园,是按考古发掘顺序起的编号,并不是当年的埋葬顺序,它有另一个延续了831年(淳熙十五年下葬)的名字:永思陵。说得再清楚一点,墓穴里的主人,是宋高宗赵构。

15本日记本,是从2012年开始到现在的发掘记录吗?我很自然地问起。

“不是,就只是去年一年的。”他发来一个捂嘴的表情,纠正了我的说法。今年,宋六陵的发掘还将继续,“这三到五年,肯定大部分时间都在这里。”

2012年,李晖达从同事郑嘉励的手中接过宋六陵考古领队的任务,以地表调查和口碑调查为主。

2016年到2018年,开始3年的勘探和测绘,宋六陵“南陵区”高宗陵保护范围以南到青龙水库,总面积35万平方米。

直到2018年5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考执字2018第149号),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式启动了宋六陵考古发掘工作,发掘对象为已划定的“高宗陵”保护区,暂编为一号陵园。绍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全力配合此次工作。

发掘全景

8个月后,以这顿工地上的火锅,结束高宗陵的发掘。

2019年1月6日,2018年度浙江重要考古发现评选揭晓,“宋六陵一号陵园遗址”入选。在现场的PK汇报中,李晖达是这么写的:经过半年多的野外作业,基本确定了其园墙范围和建筑布局,并探明了该皇陵墓穴的具体位置与规模。

“我们用3年35万平方公里的勘探测绘,换来了2018年1000平方米的发掘指标。”李晖达那天15分钟的PPT汇报,字正腔圆,没有太多的情绪起伏,只是说完这一句,他停了停。

何止3年。

郑嘉励坐在台下,始终比李晖达要激动一些,“毫无疑问,宋六陵的发掘是重要的。”李晖达刚汇报完毕,他迫不及待站了起来。

这两个70后男人的人生转折点,都跟眼前这片寡淡的茶园有关。

2007年之前,郑嘉励不可能说出“上班等于上坟”这样的网红梗,那时候,他还在挖青瓷窑址,2007年转型,“从此挖宋墓”,就碰到了宋六陵。

2007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位于绍兴的宋六陵结构面貌到底如何,长期处于空中楼阁。这一年,郑嘉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秦大树,南开大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教授刘毅等人开始做田野调查。

一个被多次写入文献的历史事实——南宋灭亡后,元至元十四年(1277),蕃僧杨琏真迦,被任命为元朝江南释教都总统,掌管佛教事务,在泰宁寺僧人指引下公然毁陵,诸帝、后陵地面建筑尽遭破坏,主墓室也被盗毁一空。此后诸陵遗迹日趋湮灭,明代朱元璋虽一度重新整饬,也仅示尊崇而已,原有诸陵建筑及位置究竟怎么样,均已无从考实。

2012年,郑嘉励带着新加入的同事李晖达继续调查。而此前的7年,李晖达以发掘汉至南朝墓葬为主,由汉入宋,也是一念之间,从此被“绑牢”。

高宗陵遗址发掘现场,此图为前几日遗址回填后

3。

在郑嘉励看来,宋六陵最大的问题,7个皇帝7个皇后位置关系一直没有搞清楚,而明清人的文献记载,错误非常多。

“杨琏真迦盗墓时,7帝7后,地面标志都是清清楚楚的,毁墓之后,地面建筑没有了,明代在重建陵墓时,就已经张冠李戴,把几个陵的位置就搞乱了。”

包括《康熙会稽县志》所绘《宋六陵图》,是很多学者关注的一张地图,可是,图中仅按南宋帝系列出六帝陵名号及分布位置,而昭慈孟皇后及宋徽宗等帝后陵不知所踪,而且,图中所标六陵位置与《宋会要辑稿》等文献所记多有不合。根据文献,“孝宗”应为“高宗”,“光宗”应为“孝宗”,“高宗”应为“光宗”,“宁宗”位置不变。

同为文献,明清人为什么会错?

“入住”南宋皇陵后,《中兴礼书》、《宋会要辑稿》这些南宋最重要的宋代档案,快被李晖达翻烂了。档案中,皇陵各陵之间的距离,位置关系,距离几步,记载很清晰。尤其是涉及皇陵布局位次的《宋会要辑稿》,郑嘉励建议李晖达通过“抄书”的方式,仔细阅读。而前些年,这本文献通行的只有影印本,虽说断句并无多大困难,但原稿有诸多手误,通读起来并不易,以致抄抄停停。直到两年后上海古籍出版了点校本,他才停手。

明清人没有我们那么好的文献条件。

“那时的档案,民国以前的学者看不到,《宋会要辑稿》还在《永乐大典》中,后来是清代徐松从《永乐大典》中抄出来,人们才知道这本书,至于《中兴礼书》,古人更不会去看这些书,未必会关注这些问题。”郑嘉励说。

还有一本文献《地理新书》,宋元时期五音地理书的重要代表,是探讨宋元葬俗的重要参考文献。

1950年代,人们在宿白先生的著作《白沙宋墓》中,才第一次看到还有这么一本书。他将白沙宋墓三座墓的位次,与《地理新书》描述的五音风水联系起来——在报告中,尽管只是一条简单的注释。

在郑嘉励看来,这是了不起的发明创造。

在宿白先生提到这本书之前,《地理新书》已成为“死书”超过1000年,可以说是“绝迹”了1000多年,此前也几乎没有任何系统的宋墓资料。

2007年到2012年,郑嘉励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根据《宋会要辑稿》、《中兴礼书》等宋代文献,结合现场地形的考察,在纸面上把各陵位的位次复原,以此来印证和探讨南宋皇陵格局上的制度、两宋之间陵园制度的变迁,这是他最为关心的。

等到李晖达接力时,手上已经拿到了详尽的南宋帝陵设计规划图,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未的诸陵位次研究,结合《地理新书》中所示宋代中原地区风水观,勾勒出了远比此前学者更精细、更有说服力的诸陵分布图。

发掘期间出土的建筑构件,包括了迦陵频伽瓦饰、板瓦、筒瓦、各色莲花纹瓦当和火焰宝珠瓦饰

4.

从外人的角度看,只要根据文献按图索骥去“找墓”,一切只是时间的问题。

李晖达反而陷入了长达几年的纠结和苦恼中——

“历史时期的考古,读文献自是一门天经地义的功课,但又只是基础准备。很多问题,只能求诸田野,无论是提出还是解决。”

“如果这些成果已成最终的定论,而我们的目的也仅是为了印证它们,那么考古工作的必要性何在?我们自己还没有明确的核心问题和工作目标,方案更多体现的是找墓葬、‘挖挖看’的想法。如果最终仅是起到简单的证经补史的作用,如此耗费人力、物力的工作,确实可以暂告一段落了。”

我为什么来这里?

李晖达带着这个强烈的问号,以及“茫无头绪的疑惑”,继续走在这片南宋人选定的山谷里。

“你脚下踩的就是主墓室。”

跟着李晖达来到发掘现场那天,绍兴跟杭州一样,还没见到新年的第一缕阳光,车子在“永思陵”标牌处停下,刚好下了小雨。宋高宗的陵园——普通人听来多少激动的名字,然而,眼前只是一片平整的土质基址,转身是茶园,冷雨嗖嗖。

难怪,很多慕名来宋六陵景区感受王气所在的游客,站在茶园前的省保、国保单位标识牌前,三分钟,打卡结束。

除了茶园,真的什么都没有。

“你怎么在这2.3平方公里的山谷里,找400平方米的墓穴?”

这五年,带着一堆资料“独对空山望穿地层”,他和考古队把这一带的村子走遍了,临近的山地也都爬上去。有一次,他和郑嘉励从青龙水库的山坡爬上去,一看才发现此处是断崖。

大部分看起来都是无效的劳动,但他忽然意识到,最可怕的是地貌的改变。

“地貌改变会造成现在认识中空间感的变化,如果对地貌不了解的话,空间感是错误的。当然大环境可能不会有太大变化。”

没有谷歌地图,没有上帝视角,南宋人应该就是站在某一座山上往下看。那我们如何去确认这个点?

先从攒殿拜昭慈,尚想从容镇事仉。

九十三年神驭邈,架椸犹是旧裳衣。

次从佑阜至思崇,攒影俱分上下宫。

闻似八陵旧山水,地垂西北耸南东。

……新妇尖连赵家墺,憩龙山望上皇村。

若言此兆为前定,人事是非都不论。

嘉定十七年(1224),南宋宰相魏了翁奉命来扫墓,写了一组诗,记录了他扫墓的次序。新妇尖这个名字,在南宋人的诗,以及地方志地图里出现的频率非常高,自南宋起,它就是记录诸帝陵的重要地理坐标。但是,今天依然没有人能指清落在实地上的新妇尖到底是哪座山。

李晖达意识到,这已经是个死掉的名字。

“南宋时叫新妇尖,其实是一个挺土但又挺实用的名字,很多小地名都是这样叫的。新妇这个词在南宋是个常规词汇,儿媳妇的意思,到了明清,其实这个词已经不用了,地方上已经用另一个名字来指代它,但写文章的人不管这些,也没有去过现场,照搬照抄,五张地图的新妇尖,没有统一的位置。”

他们问当地人,哪个是新妇尖?大爷一脸茫然——这叫大青龙山,这叫小青龙山。

线索早已断了。

李晖达准备今年上山把它弄明白。“当时人能这么言之凿凿,上面可能会有遗迹,那应该是眺望整个陵区的制高点。但你看这些山都很高,我们站在青龙水坝上看这一片已经很清楚了。”

调查时看到人,他们就停下来问一问。

当地住着一些曾在农场、茶场打工的村民,他们看到的,记忆中的样子,当然不可能是南宋时候的样子,但至少能看到宋六陵在建国以后的样子,“仅从物的角度讲,他们是在这个废墟上工作的。”

茶场周边的人和考古队渐渐熟悉了起来,所谓“惊人发现”确实隔三差五就能听到。

有一天,他碰到一个村民,早期在农场工作。种茶有一定的深度要求,得把废石废砖去掉以后,才能工作,村民就是做这个的。

他说,我们当时劳动的时候,发现一个很大的圆形的坑,这个坑周边是大石头砌起来的。

李晖达非常惊讶。

这个形制如果真的存在过,仅可能存在于南宋最初埋葬的一两座皇后陵。

“北方的墓室是挖横穴的,北方很多墓不是方形,是圆的,建起来是穹窿顶,平面是圆形,圆形的构造是最常见的,北宋就是这样子。皇帝帝陵有明确的方形记录,正好北方李皇后的墓是挖过的,墓的平面是圆形的。”

一个普通村民,假如他没有见过,想破了头也是编不出来的。

但李晖达马上又想到另一个问题。

“这个地方变化太大了,地表高度其实大量改变,人本身没有高差的概念,就感觉差不多是在这里,村民说他们当时挖了两米多深。但其实挖了两米多深上面的那些土,早已被挖掉了,我们现在是站在当年挖掉的高度上的,甚至往下更深都有可能。”

这么多年耕作或劳动以后造成的破坏,不是有意为之,却不可回避。环境的改变,人的记忆就会跟着错乱。我们可能已经找不回来当初的位置了。

考古队员顺着这些线索在人们描述的区域内进行了几次小规模试掘,一无所获。

“时间不过三、四十年,亲历者的记忆都已如此不可靠。”

宋六陵地面建筑陆续消失,环境风貌造成非常大的改变,与陵园属地的历史沿革,土地性质,经营单位的改变有关。

我们简单拉一条时间轴。

建国后,这片特别的土地收回国有,先后建过攒宫劳改农场,国营攒宫养鸡场,也种桃树。1965年,这里又改成了绍兴师范专科学校(绍兴师专),成了知识分子上山下乡改造的地方。

前面我们提到的绍兴县攒宫茶场在1984年,更名为绍兴县茶场。而到了1993年,又发生了一个变化,“御茶村”的名字出现了,当年与日本福冈大石茶园集团合资成立“中日合资绍兴市御茶村茶业有限公司”,也就是现在绍兴人熟悉的御茶村,成为日本在中国投资的最大的茶场。2011年起,日资企业退出,改由杭州山地茶业有限公司继续与绍兴县茶场联营,更名为“绍兴御茶村茶业有限公司”,也就是现在的绍兴市茶场。

2016年3月28日绍兴网报道,“御茶村”已经成为国内最大抹茶生产企业,包括星巴克抹茶饮品里的抹茶,就来自“御茶村”。

2017年下半年,李晖达在电话里和同事商量来年工作计划时忽然想到,当前南宋皇陵考古的关键性问题,不在于诸攒宫具体归属和诸陵位次的排布——

“仔细查看当下的资料不难发现,目前并无任何研究,可以确指埋藏在地下的六陵遗迹实际的保存状况,乃至于墓葬主体究竟是方的还是圆的,也莫衷一是,意见纷纭,保护区的界线用杭州话来说,也只是‘毛估估’的,并无明确依据可言。可以说,我们是把既有的研究成果刻在脑子里来开展工作的。这种方法看似有理有据,但严格来讲,更有些‘投机’的意味。包括之前申报的工作计划,我们也只是希望通过一两次重点的发掘,找到‘正主’,从而一举解决各陵关系的问题。可却也忘了,我们要排列的这十几座陵在哪里?如果它们已经或者将来被破坏殆尽了,我们就是把他们的位次摆定了,又能如何?”

“至此可以确信,宋六陵考古,首先不是在讲故事,画地图,而是在发现和保护遗址本身。”

5。

高宗陵发掘现场,辨识度最高的,反而是几棵突兀的马尾松。

那天,天气很坏,马尾松看起来也古怪,一棵棵条杆儿很好,瘦成一道闪电,站在陵园上,耸入天空。

每一棵松树身上,都挂着“古树名木”的牌子,这一棵120年,那棵130年,从挂牌时间看,最早的是1989年,铁牌边已经朽烂斑驳,时间近一点的,有2013年的,也是2017年的。

除了茶园,马尾松几乎是宋六陵的另一个代名词,在发掘前,它们可以说就是宋六陵的全部象征所在。

马尾松并不是毫无章法的,曾经,也透露着重要的信息。

“本来这里还有一棵马尾松,为什么有呢?这个位置就是我们还没有发掘的西边墙。当时可能墙倒了后,变成了废墟,就沿着废墟种树。”李晖达指指地上。

郑嘉励说,清代,地面还能看到废墟,人们知道有皇帝埋在这里,但搞不清是光宗还是高宗,但看地形,比周边高,他就能知道这里是一个陵,所以古人根据方志里标错的标识,沿着这些高起的台地种松树,代表这里一个陵,那里一个陵。后来,人们就把松树代表陵位所在的地望。

但慢慢的,人们开始赋予松树更多的想象和“责任”。

现场,有两棵马尾松根部垒了一圈石头,微微拢起,看起来像个坟包,很长时间,人们误以为这几棵马尾松下面就是墓穴。

“清代人无法理解这个废墟,稍微拢起一点就当成了坟包,于是就在废墟上种树,在‘墓冢’上种树。所以当地才会流传这里有六个皇帝跟100多座功臣陪葬墓的说法,其实就跟种树有关,一个个都当成坟包了。”李晖达说,100年下来,乡间的故事是很容易改变的,越传越失真,传到了上世纪70、80年代,人们就给此地取了一个景区名字“宋陵松涛”,说整个宋陵当年是一大片松树。

这些马尾松自然跟南宋没关系,但是,当年划定宋六陵文保区域的时候,人们找不到墓,对地下的情况知之甚少,便以松树的存在而划定了范围。

有点荒唐,也有点悲情。

这么多年,松树就这样阴错阳差地被保护着。最近几年还不断补种一些树,矮墩墩的小树就是“很茫然”地补种的。一位参与发掘的考古队员在自己的公号上发了一篇《宋六陵的马尾松》,说到松树的故事——

发掘的时候一棵近代补植的松树正好在探方里,这树顶多二十年的树龄,既非古木又非文物,却刚好不偏不倚栽在了宋代的建筑基址上,原本想移开它,但几经打听,得到的结论都是宋六陵的松树不能随意动。一开始觉得这真是可笑的本末倒置,但过了一阵,忽然就理解了,因为在这里宋六陵和松树几乎可以划上等号,他们是宋六陵经历了一千年历史更迭后地表上留下的唯一记号。

他还遇到了几位来看松树的赵氏后裔——

最年长的老先生手里拿着一本讲宋朝历史的书,里面有宋六陵的介绍,和一张这里松树的照片。他们家人对比着照片和松树,不停的说“就是这里吧”。随后把鲜花和祭品放在了一颗大松树下,依次向松树磕了头,就离开了。

高宗陵遗址发掘现场,此图为前几日遗址回填后

但松树却死得很快。

1989年,绍兴县文物部门对242棵古松逐一编号,挂牌。1992年5月8日浙江日报社编第116期《情况反映》刊发了《宋六陵百年古松惨遭烈火》内参,当时的数字减到了205棵。

李晖达刚来的时候,高宗陵区域还有20多棵马尾松,现在数了数,10棵也不到了。他说,树有松毛虫病,被蛀空了,打个雷,就断,来一场台风就断,死的特别厉害。

这起了一个意想不到的作用,因为松毛虫病太厉害,松树连续死亡,茶园退耕,土地退还了一部分。

松树死后,人们没有认识到松树的作用,“因为把它当做保护本体,松树一死,就放弃了,这片土地就被推平了。”于是,实际的保护对象越来越少。

“松树围绕着的陵,从清代一直到解放后,地下基址其实一直保存的很好,80年代还曾看到成堆的瓦砾,磉墩上的柱础可能也还在,而现在,我们几乎看不见了。现在我们只发现了磉墩,说明地面推下去了比宋代地面至少低50公分到1米左右。”

6。

“地面能存留的东西,越来越少了,如果再不做保护,再有个20年,就什么都看不到了。”

2007年刚开始调查时,郑嘉励很悲观,认为重要遗迹在历史上肯定已经被破坏了,但事实上,去年的发掘给了他们很大的信息和信心:高宗陵最核心的上宫基址是完整的。

“现在我们站的位置,就是整个陵园的大门。”李晖达指了指,“这个大门不是我们原来想象的门板,而是牌坊式的大门,也叫门殿。”

在那天考古发现评选现场,李晖达说了一句话:“我更高兴的是找到了门殿,是这一年我觉得最有成果的工作。”

他最高兴的,并不是发现墓穴,而是大门。

“对,因为发现了它,说明整个陵园的结构完整,范围就完全圈死了。我们当时很担心,这个墙找不到收边,说明要么格局超出了我们的预期,也可能大部分遗迹在保护区外面了,那就基本没有找到的希望了。”

而大门两侧的边墙也非常清楚。

围墙

他是在往北边挖的时候发现墙的,一路追过来,发现了非常完整的围墙。目前,高宗陵园的东、南、北三面围墙都已发现,西侧围墙因为叠压在现代道路之下,暂时没有发掘。东墙墙基保存完好,全长59米,墙体厚度1.3米,两侧有外包砖结构。北墙和南墙的长度基本也为59米。因此,可以确认整座一号陵园的平面呈正方形。

“虽然这个墙已经很矮了,但几乎没有断。为什么我对门那么感兴趣呢,因为光墙完整还不行,圈不起来,但门出来了,最起码中轴线对称是肯定的。它解决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将来做保护不会大海捞针了,虽然现在还看不出它的价值。”

7。

南宋人选这块地的时候,在想什么?换句话说,宋六陵为什么放在这里?

不要想那么多,因为孟皇后死在绍兴。

明明是宋哲宗的废后,一个被宗正司从宗谱里除名的女人,却阴错阳差和赵构一样成了那场大劫的幸存者,两人各奔东西,亡命天涯,21岁的赵构在应天府登上了皇位,重建宋政权,史称南宋。为了利用前皇后的身份,废后被重新捧了起来,孟皇后成了新朝的老佛爷,人生开了挂。

但是,她到底年纪大了,一路走,在绍兴驻跸,实在折腾不起,绍兴元年(1131),在绍兴去世。

孟皇后遗诏说了,一切从简,只要足够安放她的灵柩就行了。

不可能葬回北宋皇陵了,礼官们只好临时先找个地方把她葬下。

就像李晖达说的,我们目前还无法确定,礼官们究竟是站在哪座山上,看中了这片谷地。

天气阴沉,能见度不高,四周的山脉却没有受到任何影响,三角形的尖尖角,层层叠叠,远远近近,自成水墨。

风景的美,或许南宋至今并没有改变多少?

眼前这片山谷地,除了风景尚美之外,小,且拥挤的很,离它6公里之外的兰若寺墓地,才是目前我国发现的南宋时期规模最大的高等级墓葬。

礼官就近选择了这里,今天的绍兴宝山脚下。离当时的泰宁寺“一里许”的地方,人们认为这块地方风水和北宋皇帝埋的巩县一致,就把孟皇后临时埋下。

李晖达认为,会选择在这个谷地里,和当时的交通也可能有一定关系,这里连通浙东运河,河道能直接抵达,运输比较方便。

大概没有人预料到,还有“后来”。

绍兴十一年底,著名的“绍兴和议”,金人心情大好,决定梓宫南返,归还宋徽宗、宋徽宗的郑皇后、高宗以前的妻子邢皇后三个人的灵柩,还有一位——那时候高宗的生母韦皇后还活着,是活人回来的。

三口棺材回来后埋在哪里?

当时有争议,有些人说要埋在杭州,有些人说埋在“会稽山龙瑞宫”,这也足以说明,当时孟皇后的埋葬,确实是暂时的,是权宜之计。

最后礼官讨论后觉得,还是把徽宗他们集中埋在孟后旁边,方便以后可以统一回中原。

谁会知道,暂时成为了永驻。

发掘期间出土的建筑构件,包括了迦陵频伽瓦饰、板瓦、筒瓦、各色莲花纹瓦当和火焰宝珠瓦饰

所以,宋六陵的形成是偶然的。如果孟皇后颠沛流离中死在宁波,宋六陵就在宁波了。

就这样,废后孟皇后进了皇陵,成了“开启”南宋皇家陵园制度的第一人,成了人生赢家。

为何?要知道,不是每个南宋皇后都可以埋进皇陵的啊。

除了前面因为梓宫南返的例外,有一个规定,死在皇帝之前的皇后,是不能进六陵的,祔的主体还没有死,你怎么能进去呢?只有死在皇帝后面,才可以祔葬进来。

所以,宋孝宗的郭后、夏后、宋光宗的李后、宋宁宗的韩后都葬在临安府(杭州)的寺院,再也不动了。

吏部尚书陆峻在成肃皇后(谢皇后)去世时说得清楚:“伏覩列圣在御,间有诸后上仙,缘无山陵可祔,是致别葬。若上仙在山陵已卜之后,无有不从葬者。其他诸后,葬在山陵之前,神灵既安,并不迁祔”。

其他人等则更不祔陵,因为六陵地域局促,况且只是权厝的“攒宫”。

8。

我依旧在想那个问题,当时负责卜穴的按行使(注:古代皇帝墓葬选地时,会任命按行使进行选地占卜,以作陵寝)或者太史局的“工作人员”,站在新妇尖上,看着我也正在看着的这片谷地,究竟在想什么。

“我们做这个发掘,显然不是为了找到某一个陵,必须尽可能把所有排次结构确认,才能更真实的明白,当年选地的实际原则落实到地上是如何真实体现的?”李晖达说。

我想,或许只有纠结和心累,对于命运几何的无把握。

因为想着来日必然要收复中原,宋六陵一开始完全按照北宋皇陵“五音姓利”风水原则建立起来,这也是一大批宋室南渡的南迁士大夫所坚持的观念。

什么意思?听郑嘉励说说——

在中原地区,一块墓地叫作墓域,这块墓域打成了七七四十九格,一边7个字,不同的姓氏分成五音——宫、商、角、徵、羽,与阴阳五行中的土、金、木、火、水对应,在地理上找到与其姓氏相应的最佳埋葬方位与时日。姓赵的,是角音。

图片来自刘未论文《宋代皇陵布局与五音姓利说》,刊于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研究(第三辑),2018年

这49格不是每一个穴都可以埋墓,有三个穴位可以埋,叫做尊、昭、穆。而皇帝葬明堂,更特殊。

49格最中心的那个位置叫明堂,皇帝的墓穴就埋在明堂正中心的位置,相当于圆心的位置,然后这块墓域其他地方就空出来,放弃不要了。

下一个埋进来的皇帝,就一定是在它的西北方向再开一个墓域,也是只能中间埋一格。

等于说皇帝是最阔气的,同样一块大的五音墓地,在别人来讲,能葬3-6座,在皇室来讲,只能用一格。

但一般人的家族墓地,明堂位是绝对不能用的,因为你hold不住这个位置的。好的风水,也要有高级的名望、地位、德行来匹配,到明清也是如此。

而皇后的位置,也是埋在皇帝的西北面,体现昭穆(尊卑)的关系,皇后从属于皇帝。

听起来还是很复杂,没关系,高宗陵的发掘,就是一个标本,它是严格按照北宋皇陵制度建立的。

高宗陵中轴线建筑

我们再补脑一下宋代的墓园结构,分成上下宫,你可以理解成两个大院落间错的建筑。

上宫,是最高规格的建筑,是帝陵攒宫的核心部分,也就是我们刚才说的墓域,里面有49格。而核心中的核心,就是享殿,以及享殿后面的墓穴。

上宫的作用,相当于皇帝生前的居所,前朝后寝。享殿,指的是墓正前方的殿,但这个享殿不是经常要用的,只有碰到大日子,比如大的祭祀,比如冬至,才会用到。

下宫位于上宫的西北方向,上下宫分离,并不在一条轴线上。作用是日常祭祀,守陵人也住在这里,比上宫更实用。

2018年,考古发掘的对象就是高宗陵的上宫。而李晖达带着考古队首先发现的,刚好就是高宗陵的“心脏”位置:享殿。

“你看,雨一下,土质就更清楚了。”享殿居南侧,平面呈长方形,前后分布4排12个大型磉墩,是的,只凭仅剩下的磉墩,李晖达说,我们可以确认为三开间格局。

享殿前面其中一个磉墩

因为南迁士大夫坚守着回到中原的信念,所以在建造陵园时,必须处处强化和体现。比如不设石像生,北宋帝陵现在还有石人石马。

请注意,这就意味着,宋六陵作为皇家陵区一直是不严格的。

北宋管享殿叫陵台,是个独立建筑,墓室也贴在陵台后面。

但南宋人想得太多了,我们不能做陵台啊,一修就等于坐实了我们要在这里终结了,我们可是要回去收复故地的,所以要显示出我们是暂时的,那怎么办呢?

南宋人想了个办法。

我们将来不是要回到河南吗,所以就葬在浅土,上面不覆土,就盖一间屋把它覆盖住,等于盖了个保护棚,这样将来棺材起出来搬家比较方便。而盖的这间“屋子”,就是五开间的献殿后面的当心间后凸出一间屋,这间屋子,很形象地称为“龟头屋”。

而龟头屋正下方,就是宋高宗的墓穴,平面近方形,边长约9.5米,也就是说存放宋高宗灵柩的墓室面积不到100平方米。

我们就站在墓室上方。

李晖达手指的地方,下面就是墓室

从现场的位置上看,它正好位于上宫围墙的正中心,这就是明堂,七七四十九格的中间一点。

“那次看到拐角,我差点笑出声,因为就是我们脑子里龟头屋的拐角。”

李晖达带我走到了那个让他笑出来的拐角处。

让李晖达笑出声来的高宗陵上宫“龟头屋”凸字形结构拐角

“龟头屋外,我走走走走到这里,突然一个大拐角。这非常重要,它完全体现了这个台子和龟头屋直接相关。因为这里要建龟头屋了,人们才把这个墩急促地收了进去。别小看这么几块砖,在整个陵园结构里非常重要,等于坐实了龟头屋的结构。因为台基已经几乎破坏殆尽了,如果没有这些砖,这里就是平地。根本找不到痕迹,我能找出墓坑,但如果这些砖此前被破坏掉了,就很难说清楚龟头屋的平面结构了。”

9。

北宋皇陵并不因山为陵,而是积土成冢,皇陵都坐落于平地上。墓室所在是低的,人是从高往低走的,南宋皇族赵彦卫在《云麓漫钞》里一句话概之:“东南地穹,西北地垂……绍兴攒宫朝向,正与永安诸陵相似。”

赵彦卫这句所谓的国音原则,在南迁士大夫心中,根深蒂固。

但是,站在这样一个山水环绕的现场,你会觉出另一种荒唐。

分明是江南特有的怀抱之地,好好的山,宋六陵却偏偏放着不用,依然固执地刻舟求剑,造搬北宋皇陵的套路,把所有的陵墓埋在平原的谷地里,也就是现在茶园里。这个做法是不合理的,因为南方明显会渗漏地下水。

南宋皇陵南区布局复原示意图。刘未《宋代皇陵布局与五音姓利说》

问题还是来了。

按照国音法则,每个皇帝死后必须要继续一路往西北埋。中原地下水位不高,土厚,问题不大,到了南方,高宗埋在徽宗西北面,孝宗按道理应该埋在高宗西北面,但是孝宗本来要埋的这个地方,在当时一看土肉太浅了,地下水也很高。

国音制度是不能变的,人们必须迎合政治口号,不然就成了乱臣贼子。

但是,包括朱熹,很多南方士大夫开始为这件事辩论。实际上,每一次陵园的建设,都会引发一场不小的政治纠纷,早已不仅仅是风水上的问题。

朱熹的那篇《山陵议状》很有名。当时,他刚从长沙来到临安府,成为“内禅”当上皇帝的宋宁宗的经筵侍讲。他跟皇帝直说,我们拘泥于国音的风水,并没有实际的好处,北宋亡国,宋高宗又不会生儿子,说明国音风水是不可靠的。而且放着大好河山不用,把宋孝宗埋在平地上,置身于这样一个地方,于心何忍,简直荒唐至极啊——“盖诚不忍以寿皇圣体之重,委之水泉沙砾之中,残破浮浅之地,是以痛愤激切。”

他还说,我刚才沿途来,经过新安江富阳,那块地方就不错,我们完全可以把墓埋到那边去,直接按照我们南方的套路来就行了。

朱熹是南方人,习惯于南方的风水观念,对在江南地区照搬中原皇陵的做法,无法认同。

他很直,把问题给说破了。

朝廷当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如果采纳的话,孝宗永阜陵就埋到山上去了,不会埋在两山之间的平地里。

但有意思的是,人们做了一个折中的处理。

宋孝宗埋在了宋高宗和宋徽宗之间,也就是东南方向,这就说明昭穆的方向突破了原本的五音法则,变化开始了。

到了宋光宗去世,比较“惨”,埋在了原来认为宋孝宗不能埋的土肉很浅的那个地方。显然,宋孝宗的威望很高,很多士大夫为他说话,而宋光宗反正是个“疯皇”,埋进去就算了。光宗后期成了一位精神病患者,不给爸爸守灵,闹出“过宫风波”,导致孝宗下葬时间一定程度延误了。

到了宋宁宗去世,按国音应该埋在宋光宗的西北面,但那个西北面实在不能用了,那个地方土质实在太浅,按照文献记载而且还靠河。这时怎么办呢?

就把泰宁寺拆迁了,把宋宁宗埋到了泰宁寺,也就是北陵区靠山的位置。这意味着,此时,不止是突破了昭穆的限制,而且在地形上都突破了,等于说宁宗都埋到山脚下去了。

插播一句,杨琏真迦当时盗墓的次序,要么从东南方向一直往北面盗,也就是从孟皇后开始,要么反过来北面宋度宗开始,但他是从宋宁宗陵开始盗的。因为杨琏真迦去盗墓的时候,由泰宁寺僧人带路,周密这个很八卦的人说,有泄愤的成分。郑嘉励认为,这种说法,有可能是可靠的。

“宋宁宗陵是最大的一次根本性变革,后面宋理宗、宋度宗的相应地一路西北,也就说越来越往山上去了,从昭穆关系上突破了五音姓利的限制,在地形上都突破了,完全已经是江南大墓了。”郑嘉励说,一句话总结,北宋皇陵和南宋皇陵的前期还是中原五音墓地,南宋后期就回到了南方的形法墓地。

然而,已经到了这种地步,《宋会要辑稿》中,人们还一直在打圆场,认为这是符合国音法则的。“其实已经完全推翻了,但在‘公文’里还必须强调,按照国音法则,我们选了更合适的位置和地方。”李晖达说。

南宋人的自欺欺人,导致后代更多的以讹传讹,宋六陵,就这么一直飘摇不定,直到今天。

然而,800多年的飘摇已告段落,六陵迷雾,终将散去。

【问题+】

钱报记者:为什么此次发掘会先从永思陵开始?

李晖达:选这里,是因为用地的问题,整个宋六陵区域,这块地是最大的,从保护的工作来讲,这里也是最急迫的。如今的遗址保护规划与公园规划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我们亟需明确保护对象的规模、形制,让两规划有实质性的依据。而在这里,有可能为我们提供一个理想的标本。

钱报记者:虽然已经明确知道这个宋高宗的陵园,但为什么我们在项目名称里不直接叫宋高宗陵,还是叫“一号陵园”,我看到在汇报材料里,您写的是“可以断言,通过今年的工作,我们已完整揭示出了某帝陵上宫的全部主体建筑”。

李晖达:国保当时的定名,这里就叫高宗陵保护区。但万一不是呢?这里平移一个位置是很可能的。

帝陵,如果没有发现当年标识帝陵的碑或者牌额,你想在墓葬里发现墓志,几乎是没有可能的。它不会是一个实体的墓志,皇帝的墓穴有玉册(玉册有哀册和谥册两副。哀册相当于悼词,谥册是讲墓主人生前的作为,一般是歌功颂德)。但是,经过了当年的毁墓,我想基本上是不大能保留得下来的,它非常容易被损毁。在墓穴里直接出土有标识性价值的东西,可能性不大。

所以只能说推测为高宗陵。哪怕最后证明它不是,也没关系,因为我们会知道更清楚的信息。

郑嘉励:因为没有发现直接的文字,所以谨慎称之。但根据文献,纸面上对陵位的相对位次、距离的排定和复原,我们推测这里就是永思陵的位置。

还有一个证据,如今发掘出了上宫,上宫献殿的围墙的长度,献殿五开间,各自分间的距离和它进深的距离,和周必大在《思陵录》的记载是一致的。高宗丞相周必大作为一个山陵使,他的记录是很详细的。他不可能自己去量尺寸,直接从建造陵墓的基础官员、设计师里拷贝了一份工程数据,抄录下来了。这是第一手史料,数据吻合。所以我们认为它是永思陵。

钱报记者:前面五年,您一直很纠结,一直在“想”,为什么?

李晖达: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发掘宋六陵?

它作为南宋皇陵,从保护层面,如果不做发掘,保护没有主体,保护框架、保护范围都是虚拟的。当时是为了凑六陵的数,去凑的保护区域,其实是七个皇帝。所以正式发掘的前提是,保护也是虚拟的。我们必须在做了一定工作后,把宋六陵的文物保护落到实地。

宋陵的发掘,它的价值在哪里?

要说虚了很简单,给南宋研究提供什么什么。说大的,南宋时期的文化,在跨越元朝之后,在明代、清代是不是一样存在?还有什么东西是真正从南宋文化里传承下来的?

造陵的是历朝历代的大臣,官员的身份、文化背景、知识构成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墓葬的形式上。皇陵的格局在改变,其实是整个文化传统的改变,到底是断绝了,还是延续了,或者断了又续。真正推动它的不是一两个人,不是一两个死掉的皇帝,而是有资格经营这些事的人,是当时文化最主流的人。

我们通过发掘去了解它,绝对不是说我闲着没事,去看一下这个南宋皇帝的墓到底长什么样,而是看看他们在想什么,为什么用了一套现在人看来很怪异的五音姓利制度。

表面上是这两种风水观念的冲突,实际上是这两种风水观念背后反映的这个人群的变化,但你从很多文献的记录上是看不出来的,因为大家会有一套相似的话语系统来记录,表达各自不同。

所以为什么说我最开心的不是找到了墓室,而是找到了墙与门殿,说明整个上宫的边界是完整的。这样,它的保护范围就能有一个严格的参照,我才能相信,在我读完《宋会要辑稿》、《中兴礼书》以后形成的墓葬陵园的框架,到底准确性在哪,错误在哪儿?

我们对照《思陵录》的记载,就能知道南宋人计算上下宫尺寸,比如300丈,什么意思,是多大,我们一核算,可以知道标准,因为这是一个完整的标本。《思陵录》的后半部分基本上相当于抄了一份工程档案,现在人是很难理解的,这可以跟我们的发掘现场做实际的对照,对后期复原来说是一个最重要的标志。

如果没有边际,你只不过在找一个墓。你只有摆脱了到墓葬寻宝的观念以后,才能把发掘的目的放到一个更深的层面来,不然你真的就是去找一堆宝贝了,而且显然根本找不回来,就算找回来这些宝贝,你想说明什么问题?

钱报记者:明代帝陵制度是否受到了南宋皇陵的影响?

郑嘉励:北宋皇陵和南宋帝陵的布局都是上下宫分离的,不处在一条中轴线上。到明孝陵,十三陵,都是沿中轴线分布的,而风水都是南方形势派风水的墓地。

这就有一个问题,无论风水观念、地形特征,陵园的布局,和南方是格格不入的,和北宋皇陵完全不同,明显是两套制度,那现在明代帝陵的制度是从哪里来的?

民国时的中国营造学社,刘敦桢推测,明代帝陵的制度可能是从南宋皇陵变过来的。他的意思是,到南宋皇陵时,上下宫就串在一条轴线上了。

他有一个很大的假设是,南宋什么遗物都没有了,找不到证据。人们当时也没有读到《中兴礼书》。

但现在看来,这个推测不能成立。因为《中兴礼书》明确记载永思陵的下宫位于上宫的西北,也是分离的。所以把明代这套制度归到南宋皇陵,是不能够成立的。

宋六陵无非是在江南地区,刻舟求剑地把北宋皇陵那一套制度搬过来而已。

在宋室南渡的情况下,很多士大夫都迁了过来,也有平民,外戚(韦皇后家族),人们跑到南方,其实已经在地化了。南方的气候条件,雨水状况,地理环境(山地为主),不像中原一马平川,是无法按照中原的标准来埋墓的,所以大家其实都变了。

同样南迁过来的南宋士大夫吕祖谦的家就埋在山上了——明招山。只有南宋皇陵是奇奇怪怪的,南北面都是山,不用,埋在中间的谷地上。那就有问题,地下水位高,土少。所以朱熹就反对,但他没有考虑到一个问题,帝陵是国家大事,是国家正统的延续,跑到南方来也不能改,但其中又有很多纠结。实在没办法了,到宋宁宗陵才不得不转型,而这种转型对后来的明代帝陵可能会有影响。

过去我认为,明代帝陵那一套就是我们江南固有的葬俗,江南南宋时期品官的墓葬,墓园就是之前往后延中轴线逐级台阶,墓穴位于中轴线末端,上面起一个馒头状的封土。北方人的封土是覆斗的。明代帝陵就是宝顶。

但是,明代帝陵的制度不能直接从南宋帝陵去找,要从民间江南固有的风俗寻找,朱元璋就是南方人,早期政治中心也在南京,他的智囊团宋濂、刘伯温也都是浙江人。

钱报记者:很多人可能对墓穴本体更感兴趣。宋高宗的墓穴会发掘吗?

郑嘉励:我们去年的发掘目标,只涉及陵园的调查,以探明陵园的建筑遗迹为根本目标,并不涉及地下皇堂的发掘,所以从法律层面来讲不会发掘。

但从学术发展的角度,从完整了解皇陵的角度讲,除了地上的,还有地下的。我们希望去发掘,希望去了解。因为上宫发掘后,我们可以复原上宫制度,但我们对“石藏子”其实是不了解的。

(石藏子,其实就是石材垒筑的方形或长方形石椁室,简单地说,就是条石或石板垒砌的外椁。外石藏的四壁是紧贴着墓壁,内石藏是存放棺木和随葬品的。)

高宗陵遗址上宫“石藏子”最西南角上的一块

我们现在看龟头屋的跨度很大,将近10米,这样一个跨度,石藏子的石板该怎么盖,在结构上是有问题的,如果不发掘,像这样的问题依然没法解决。

而在历史上,宋六陵明确早已被盗毁,这是没有疑问的。

它和其他帝陵不一样,其他帝陵可能会碰到你没有办法处理的状况,比如出土了很多有机质文物,而在宋六陵,已经不可能出现了。

【参考书目】

李晖达《六陵五载 ——关于南宋皇陵考古的思考》

郑嘉励《南宋六陵诸攒宫方位的复原意见》

刘未《宋代皇陵布局与五音姓利说》

《绍兴市志》第十三卷第七章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揭秘宋六陵」绍兴这片茶园下 一个王朝的挣扎”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大禹治水治的是黄河流域 为何大禹陵却在浙江绍兴?

大禹治水治的是黄河流域 为何大禹陵却在浙江绍兴?

大禹治水,大禹,人们,大禹陵,历史,传说,时候,洪水,商王,顾颉刚,夏王朝,商人,地区,文献,祖先,豫西,过程,领袖,一带,先生,故事,记忆,古思,活动,事情,史记,尚书,山川,王朝,范围

2020-08-19 #故事会

正版历史故事通史中华上下五千年儿童版动画片18张DVD光盘 绍兴

正版历史故事通史中华上下五千年儿童版动画片18张DVD光盘 绍兴

中华五千年,动画,历史,孩子,建议,普通话,语言,截图,加载中,华佗,司马迁,周文化,唐太宗李世民,帝第,岳飞,康熙大帝,文天祥,曹操,曾国藩,楚汉争霸,武则天,玄奘,王朝第,秦始皇,罗第,西施,貂蝉,郑成功,马可波,上海交通大学

2020-04-17 #故事会在线阅读

正版历史故事通史中华上下五千年儿童版动画片18张DVD光盘 绍兴

正版历史故事通史中华上下五千年儿童版动画片18张DVD光盘 绍兴

中华五千年,动画,历史,孩子,建议,普通话,语言,截图,加载中,华佗,司马迁,周文化,唐太宗李世民,帝第,岳飞,康熙大帝,文天祥,曹操,曾国藩,楚汉争霸,武则天,玄奘,王朝第,秦始皇,罗第,西施,貂蝉,郑成功,马可波,上海交通大学

2020-06-18 #经典故事

正版历史故事通史中华上下五千年儿童版动画片18张DVD光盘 绍兴

正版历史故事通史中华上下五千年儿童版动画片18张DVD光盘 绍兴

中华五千年,动画,历史,孩子,建议,普通话,语言,截图,加载中,华佗,司马迁,周文化,唐太宗李世民,帝第,岳飞,康熙大帝,文天祥,曹操,曾国藩,楚汉争霸,武则天,玄奘,王朝第,秦始皇,罗第,西施,貂蝉,郑成功,马可波,上海交通大学

2020-07-18 #故事会在线阅读

正版历史故事通史中华上下五千年儿童版动画片18张DVD光盘 绍兴

正版历史故事通史中华上下五千年儿童版动画片18张DVD光盘 绍兴

中华五千年,动画,历史,孩子,建议,普通话,语言,截图,加载中,华佗,司马迁,周文化,唐太宗李世民,帝第,岳飞,康熙大帝,文天祥,曹操,曾国藩,楚汉争霸,武则天,玄奘,王朝第,秦始皇,罗第,西施,貂蝉,郑成功,马可波,上海交通大学

2015-12-31 #故事会

中华五千年历史故事

中华五千年历史故事

贾似道,岳飞,宗泽,金军,元军,高宗,蒙古,史弥远,绍兴,临安,理宗,金兵,宋高宗,韩世忠,中原,大臣,岳家军,王朝,主战派,大军,忽必烈,朝廷,李纲,赵构,北伐,主力,孝宗,将领,擅权,皇帝

2020-09-05 #小故事

西湖三怪美丽传说

西湖三怪美丽传说

赵构,断桥,白娘子,长桥,梁山伯,西湖,法海,杭州,肝肠,英台,孤山,故事,情意,金人,许仙,孤寡,王朝,绍兴,皇帝,祝英台,女儿身,娘子,婚姻,宁波,政权,桥面,苏杭,金山寺,长堤,到西湖

2020-09-15 #故事会在线阅读

诗话绍兴|家风十训 用绍兴方言讲述绍兴寻常百姓故事

诗话绍兴|家风十训 用绍兴方言讲述绍兴寻常百姓故事

夫妻,日子,绍兴,事体,宁家,辰光,钞票,长和,样样,眼睛,别人家,家风,房子,新房子,时候,老公,老话,胃口,辈子,绍兴人,工作,一直以来,夫妻之间,普通老百姓,人家,道理,古藤,得多,来比,越积越

2010-06-07 #短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