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义乌文化名人/他治理黄河 淮河 运河10年 被百姓奉为“河神”

时间:2017-11-06

进士出身,官至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督河道

提示:本文共有 4819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0 分钟。

朱之锡(1623~1666),字孟九,号梅麓,浙江义乌人,清初治河名臣。进士出身,官至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督河道。顺治十八年加太子少保,康熙元年进阶资政大夫。朱之锡治理黄河、淮河、运河达10年之久,南北交驰,殚精竭力,鞠躬尽瘁,卒于任上,年仅44岁。康熙谕赐祭葬。黎民百姓无不称颂其惠政,奉为“河神”,沿河立庙,春秋祠祭,称之为“朱大王”。

礼义传家承美德

朱之锡老家在义亭镇陇头朱山头下村。父亲朱三凤早年在北京经商。明天启三年(1623)农历十二月初七,朱之锡出生在北京。他从小聪明绝伦,与众不同。他的父亲不惜重金,聘请京城名师,为之训导。母亲沈夫人系名门闺秀,持家节俭,贤慧有加。

明崇祯十年(1637),朱之锡15岁。京城生意惨淡,家境也日渐衰落。因爷爷去世,朱之锡举家迁回到陇头朱老家。朱三凤不得不重操旧业荷锄耕种,母亲则在家中机杼针织。为使朱之锡能读书成才,母亲“脱簪珥形以资脯修”。朱之锡求学异常刻苦,连风雨交加的日子也照常早出晚归。朱之锡资性颖悟、聪明过人,经史过目不忘,“日课十余艺”,提笔就能写出好文章。功夫不负有心人,朱之锡在南归家乡的当年,就经过了县乡学的童子试,考中秀才。尔后又整整10年寒窗苦读。顺治二年(1645)赴北京,以首科荐举。第二年参加了由礼部主持的会试,经过天子亲策于廷的殿试后,年仅24岁的朱之锡中了清朝第一届进士二甲第八名,选为翰林院庶吉士。

慧眼识珠委重任

顺治皇帝登基之后,深感自己勇猛有余而学识不足,决心苦读以提高治国才能。而此时朱之锡正好在翰林院供职。因他才学过人,顺治经常请教于他。从后来顺治皇帝对朱之锡的格外器重来看,朱之锡对顺治皇帝的读书生涯和亲政初期起到了一定的辅佐作用。

顺治四年(1647),由于朱之锡朝考成绩优异,不久便被授以弘文院编修加一级,第二年开始纂修“六曹章奏”。顺治六年(1649),充会试同考官。顺治十二年春,朱之锡迁少詹事兼国史院侍讲学士。是年冬,升詹事府詹事兼秘书院侍读学士,奉旨纂修《资治通鉴》。顺治十三年夏天,朱之锡转弘文院学士,加一级。掌管官员向皇帝奏事的奏章函牍和皇帝宣诏天下圣旨的起草。顺治外出巡视时,总叫朱之锡随从同往。凡是顺治御览诸书,都经过朱之锡的亲自点校整理。

顺治十四年(1657),朱之锡升吏部右侍郎兼弘文院学士,加一级,奉诏清理刑狱,掌管全国官吏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同年,顺治皇帝特擢朱之锡为兵部尚书兼总督河道。这时,随他在京的母亲病入膏肓。朱之锡是个有名的孝子,他唯求送母回乡以尽孝道,故对皇上委以的重任,婉言而谦逊地推让了。七月十九日,顺治皇帝谕吏部旨说:“总河事务重大,必得奇人方能胜任。吏部右侍郎朱之锡,气度端醇,才品勤敏,着升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督河道,提督军务。”朱之锡捧读圣旨,进退两难。惊惶之余,还是以《惊闻新命疏》向皇上恳辞。

七月二十四日,顺治皇帝又颁旨给朱之锡:“卿以才品,特简河督着即,遵旨任事,不必逊辞。”由于顺治的二次旨谕,朱之锡才于七月二十九日报任,于九月初九启程,时年35岁。朱之锡开始走上了治河的艰辛之路。

鞠躬尽瘁治三河

由于明末清初持续了几十年战乱,黄河堤防失修,大河不断北决,槽运亦受影响,治河任务十分艰巨。自顺治以来,黄河、淮河连年决口,光每年治黄投运就达百数十万两、役夫丁工数万。由于清朝基业初定,百废待兴,下拨之治河经费常常入不敷出、捉襟见肘。资金的短缺,给新任总督河道朱之锡增加了治河的难度。

朱之锡赴任之后,不是劳于奔命治黄堵决口,就是淮河告灾,亲临抗洪第一线。南北交驰,几无歇脚之时日。经过一番调查研究,先后多次向朝廷奏本治理河道的合理建议。特别是洪灾多发的濒河、临河两岸的州县必须预先做好筹备,朱之锡的奏本都被获准录用。

大运河是清朝北自京师口,南抵杭州湾的一条水运大动脉,三河交汇处更是朝中南北运输的咽喉要道。顺治十八年(1661)冬,清江至高邮300里间因水患,河道几成平地。朱之锡召集民夫彻底清淤疏浚。他奏请朝廷发给民夫粮食以作报酬,稳定了民工的人心。并奏请修建闸门,并严格控制船只运载的重量和开启、关闭水闸的时间,使运河得以终年通航。

康熙亲政以后,把河务当作巩固清朝统治的重大政治任务,始终没有放松对水利的整治。康熙元年(1662),朱之锡任期已满,经考核,因功绩卓著,仍为康熙重用,康熙命给诰身,亲赐羊酒文绮,朱之锡进阶为资政大夫,继任总督河道,成了两朝治河重臣。

朱之锡十年如一日,心系三河,尽忠职守。在他任总督河道的10年中,没有发生过重大水灾,沿河人民得以安居乐业。

大禹遗风扬天下

古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佳话,清初总河朱之锡也留下了“两年任所寄母棺”的美名。

朱之锡虽然把母亲扶养署中,但因总督七省的河务缠身,南北交驰,常年不在府中,难以守候在母亲身边尽孝子之道。惟有在河事完工告一段落时才有一点空暇时间和家人团聚。对于朱之锡不能尽孝,母亲不但丝毫没有责怪儿子,反而谆谆教诲朱之锡要以国为重,不要为母分心。

朱之锡每次回家,总见母亲念念不忘陇头朱老家的旧房子,大有落叶归根之意。但均因朱之锡公务繁忙,无法分身而难偿宿愿。老母亲终于抱着老死不能回归故里的遗憾,在顺治十五年(1658)二月初八卒于河署任所。朱之锡为了却老母生前遗愿,向顺治奏本要求扶柩回乡。三月,顺治颁旨,“河道关系重大,卿以才望,特简着即在任守制,不必回籍”。朱之锡接到皇上圣旨,悲感交集,又上奏泣陈守制。顺治仍以“河务重大,知卿才堪总理,前已有旨慰留着遵,不必再有陈请”为由,没有批准朱之锡的请求。从此,朱之锡不得不在职守丧,他强忍着悲痛,因公而忘私,一边披麻戴孝,一边不分昼夜地奔波在沿河工地上。

十月时届深秋,河漕事毕,他又奏本皇上,要求扶柩还乡。但顺治又以与之前相同的原因为由拒绝。顺治十六年(1659)十一月,朱之锡四上《哀恳归葬疏》。顺治皇帝终于被朱之锡屡次的哀恳所感动,以国家孝治天下为本,同意朱之锡的丧假。但完成交接护送母亲的灵柩,千里迢迢地从河署驻地赶回义乌,已是顺治十七年(1660)二月了。同年九月初六,顺治皇帝下旨给金华知府孙丞承,前往祭葬。并封赠朱之锡母亲为太夫人,“以国典宣优,造坟安葬”,封赠朱之锡的父亲朱三凤为通奉大夫,内翰林学士加一级重葬。

朱之锡在清初鼎兴之际,为治理黄河,毕其功于一役,是大禹遗风的弘扬和光大。

清廉勤政泽黎民

朱之锡清廉勤政、为民造福的事迹,被两河百姓争相传颂。当时奋战在抗洪抢险第一线的大多数是沿河各地的县役民夫。有的地方因连年水灾,民不聊生,即使被派遣到工地,也心牵家中老幼,时有外逃现象发生。留在工地者也因食不饱肚,又无薪资而萎靡不振。朱之锡多次向朝廷上奏,建议体恤民情,实行以粮代赈。经过朱之锡的奏请,朝上谕旨各地,在各重要地段驻兵防守,以酌减徭役之苦,给两河民众以更多的时间休养生息。沿河民众纷纷称他是为民作主的一等好官。

朱之锡一生为官清正廉洁,对各地官僚腐败现象深恶痛绝。在任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时,为了严肃吏治,惩治贪官、玩官的朝奏就达15次之多。但是,他又心怀仁慈,对被弹劾罢职的官员,总是寓仁教于大法之中,都给予生活上的出路,有经济困难者就自掏腰包,给予资助。因此,被处置的官员后悔不已,对朱之锡的高尚人格,闻者感泣,道谢不绝。

对在治河工程中表现积极的官员,朱之锡十分珍惜和爱护。他刚刚新任总河,就向顺治奏准《特请岁行举劾疏》,要求各路官员部下必须做到令则必行,禁则必止,赏罚分明,以清吏治,以安民生。朱之锡每年除了弹劾不力官员外,又连续五次向朝廷上奏《申明激劝大典》,对贤否勤怠分别举报,隆重奖励河属各有功之臣。因此,治河工地上不断涌现出清官好官。朱之锡还写下了大量的调研奏章,对治河、漕运等重大工程提出了许多十分有见地的建设性意见。一本数十万字的《河防疏略》以及近百篇奏疏全都被朝廷采纳。

朱之锡格外礼贤下士。时有浙江海宁人谈迁,终生不仕。虽家徒四壁却嗜书如命。他博览群书,学识渊博,犹对明史研究颇深。谈迁于明天启元年(1621)开始,历时27个春秋,写出了一部长达100卷的编年体明史实录《国榷》。然而,在清顺治四年(1647)时被窃。谈迁痛不欲生,立志重写《国榷》。但仅靠给人作记室来维持生计的他,要再写一部明史谈何容易?此事被因父亡回家守孝的朱之锡知道后,大加赞赏。朱之锡孝满回京复职途中,亲赴海宁聘请谈迁为记室。谈迁年事已高,但满口答应。

谈迁随朱之锡北上进京,吃住在朱之锡家中。除了给朱之锡作些文字工作外,两年时间,就寻书访人,探寻遗迹。前朝的降臣、皇亲、宦官和公侯门客,几乎遍访无遗。在朱之锡的帮助下,顺治十三年(1656)二月,新的《国榷》终于定稿。史著《国榷》有104卷,加卷首4卷,共108卷,共400多万字,为后人研究明史提供了珍贵的文史资料。谈迁把跟随朱之锡进京采访史料的日日夜夜,写成一部27万字的《北游录》,请朱之锡作序,留给后人,其中直接为朱之锡作诗八首,字里行间,无不倾注对这文人的深情。过了300多年,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发现了这两部遗著,亲自整理作序,于1958年和1960年,相继出版,一本《北游录》有两个义乌人作序,成为一段文史佳话。

朱之锡总督河道10年,以勤俭为本,经营有方,河库存银由10万两增长到46万余两,存银分文不花。按朝中规定,可将5万两“余羡”赏给朱之锡本人,但他却分文不取。以至于他死后“家无余财”,所剩的仍是祖遗的三间泥墙瓦房。《梅麓公行略》一文中称:“其居官清介,一切耳目玩好,无所尚。惟藏书数百卷,被服如儒生,布衣蔬食,泊如也。其接物则一本于诚,喜愠不形,遇僚属如家人。凡所指授,必委曲详尽,娓娓不倦。”

万民拥戴颂河神

为了治河,朱之锡一生呕心沥血。最催人泪下的是,朱之锡病入沉疴,尚念念不忘三河治理,去世前的最后两天,还写了两篇各近千字的奏疏。康熙五年(1666)二月,朱之锡连撰写奏本的最后日期也来不及

写上,就与世长辞了。时年仅44岁。

朱之锡去世讣闻于朝,一时中外僚友无不嗟悼。噩耗传来,两河百姓皆悲号陨涕,其济州士庶,或巷哭不已,或匍匐聚哭于堂,如是者累月,实为近代稀有。

康熙皇帝以国典从优,谕赐祭葬。朝议大夫李之芳在给朱之锡三月二十二日安葬时的墓志铭上写道:

“公感两朝恩宠,经营河上,什一在署,什九在外,兼以雨勿若,非旱忧浅,即潦忧冲。每当各工并急,则南北交驰,寝食俱废。值盛暑,介马暴烈日中。隆冬严寒,触冒霜雪。诚所谓营不乘,暑不盖,骎骎有古大臣风……是时经纪后事,家无余财。其历年所节河帑裕,公在日不欲以分羡邀功,至是督抚会疏陈功勤事状,具言岁修额银为朝廷节省多至四十六万有奇。即此一端,可以概其官守,此真公忠体国鞠躬尽瘁者也。事下部议。呜呼!公立身许国之诚,自此可以大白于后世矣。”

朱之锡从中进士到殉职整整20年,历顺治、康熙二帝。他以河务为政事,精忠报国,终成一代名臣而声名远播。

乾隆四十五年(1780),乾隆南下巡视河工,看到河运畅通,百姓安居乐业。念及先臣治河有功,恩准大学士、总督河道阿桂等人的奏请,追封朱之锡为“助顺永宁侯”。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为表彰他为清王朝初期所建立的不朽功勋,又为各地的春秋祭祠,先后授以佑安、显应、绥靖、昭感、孚惠、护国、灵庇、翊化、昭显等封号。雍正元年(1723年),皇帝亲派大臣主持,在河南武陟县建造黄河最大的河神庙——嘉应观,把朱之锡列为中国河神“四大王”之一,高大的朱大王塑像立在“四大王殿”中。雍正皇帝亲自写祭文,春秋祭祀,300年来香火不断。

义乌陇头朱山头下村,朱之锡祖造的三间泥墙瓦房,如今已荡然无存了。遗址处绿意点点,仿佛在向后人述说着逝去的史实故事。

朱之锡一生为官,两袖清风,治理河道,造福黎民百姓,他那不惜舍身报国、鞠躬尽瘁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他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文/鲍川 图/花仙子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义乌文化名人/他治理黄河 淮河 运河10年 被百姓奉为“河神””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义乌文化名人/他是孝子楷模 用自己的胸供母亲双足取暖……

义乌文化名人/他是孝子楷模 用自己的胸供母亲双足取暖……

母亲,立人,南湖,兄弟,官塘,圣贤,实学,父亲,西园记,任永新,录事参军,秦桧,义乌,世俗,人才,居士,后人,学会,学宫,绍兴,徽州,弟弟,情谊,意义,文章,景致,楷模,淳熙,社会,进士

2014-03-31 #长篇故事

义乌文化名人/她是江南的李清照 多才多艺 多灾多难 多情多义

义乌文化名人/她是江南的李清照 多才多艺 多灾多难 多情多义

倪仁吉,吴之,刺绣,夫君,婆婆,父亲,大元村,义乌,倪氏,吴家,金华,凝香阁,作品,大哥,女儿,山水,评论,诗稿,傅大士,吴百朋,常在,方竹,罗洪先,苏小妹,倪家,三子,上联,书法,人物,众人

2016-07-26 #故事会在线阅读

《义乌英雄》歌词解读:为人民抒怀 为人民歌唱

《义乌英雄》歌词解读:为人民抒怀 为人民歌唱

义乌,义乌人,一带,梦想,世界,商人,英雄,精神,歌词,建设,鸡毛换糖,人民,历史,全球,小商品,文化,义乌市场,中国,国家,城市,拨浪鼓,民族,宗泽,中国梦,小商品市场,为人民,共产党宣言,义乌市,做生意,名人

2015-02-16 #长篇故事

2020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开幕

2020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开幕

大运河,文化,运河,奇迹,中国,故事,林黛玉,生活,京杭,物质,精神,观赏性,通州,长城,对话,有关,李敬泽,麦家,中国大运河,一条河,经济文化,副馆长,和精,浙江省作家协会,世代,北京,党委书记,作品,创造力,名人

2016-10-28 #故事大全

扬州:运河古城 千载清波漾

扬州:运河古城 千载清波漾

扬州,张纲,家风,平山堂,欧阳修,运河,史可法,阮元,百姓,汶河,大运河,文化,滋养,史公,家训,挽住,一生,历代,历史,太守,展示馆,故事,瘦西湖,苏轼,史公祠,建设,名人,品格,夫人,家书

2009-01-17 #故事阅读

隋炀帝修大运河

隋炀帝修大运河

隋炀帝,隋文帝,洛阳,运河,太子,万民,船队,杨勇,杨广,大运河,江南,民工,淮河,西苑,独孤皇后,半边,宫殿,山西,山阳,征发,战争,江都,陕西,龙舟,黄河,高丽,生活奢侈,隋炀帝杨广,隋文,帝第

2020-05-06 #小故事

有关隋朝大运河的历史故事

有关隋朝大运河的历史故事

运河,大运河,隋炀帝,邗沟,征发,江都,通济渠,涿郡,发展,永济渠,汴河,长安,黄河,隋朝大运河,两岸,余杭,吴国,城市,目的,春秋时期,江南,淮河,渭水,粮食,长江,鸿沟,利也博,卫河,吴王夫差,诸郡民

2020-05-30 #故事大全

隋炀帝修大运河的故事

隋炀帝修大运河的故事

隋炀帝,隋文帝,洛阳,运河,杨广,太子,万民,船队,杨勇,大运河,江南,民工,淮河,西苑,独孤皇后,半边,宫殿,山西,山阳,征发,战争,江都,陕西,龙舟,黄河,高丽,生活奢侈,隋炀,帝修,从江

2020-09-05 #长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