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故事会 > 正文

《论语》中孔子的这句话 今天看来还是对的吗?我们该如何践行呢

时间:2017-11-07

原文是:学而第三节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令字在这里是善,美好的意思

提示:本文共有 1948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 分钟。

有一个成语叫“巧言令色”,它出自《论语》第一章《学而》第三节。原文是:

《学而》第三节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令”字在这里是“善,美好”的意思。

和上一节一样,这里的“鲜”还是读“xiǎn”,意思是稀少。

这一节的字面意思是:语言花巧、满脸堆笑的人中,有仁德之心的很少。

“巧言令色”的人真的不“仁”吗?

有人可能会说,巧妙的语言,美好的表情,“巧言令色”这个词挺好的呀!怎么就说这种人不“仁”呢?

的确,我们应该把话讲得有些水平,讲究语言的艺术,我们也应该讲究礼貌,对人和颜悦色。

可是,这里的“巧言令色”不是这个意思呀!

这里的“巧”,不是巧妙,是巧妙得有些过了头的“机巧”;“巧言”是指为了达到某个目的,罔顾事实,睁着眼说瞎话地讨好别人。

这里的“令”,也不是一般的“善,美好”,而是“强令自己变得美好”;“令色”是指为了谄媚别人而违背内心地露出美好的表情,即满脸堆笑。

讲究语言艺术,对人和颜悦色与“巧言令色”的区别,其实就是一个“度”的问题。保持在一定范围之内,那叫口才绝佳;超过了那个度,就是谄媚小人。

警惕花言巧语的人

想一想历史上和生活中的一些人,你会发现那些喜欢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人好像确实有点这样的倾向。

这一则《论语》是孔子阅人无数之后的总结,应该是一条真命题吧。

“巧言令色”的人全都不“仁”吗?

不是。孔子也并没有把话说死,他的措辞是“‘鲜’矣仁”。言下之意,也有例外!

那什么样的人会是例外呢?

这就要看他“巧言令色”的目的是什么了?是为了个人的私利,还是为了大众的福祉,谋的是局部的小利,还是全局的发展?

明朝有一位叫周忱的大臣,他长期担任江南巡抚。在大太监王振面前,周巡抚绝对可以称得上是“巧言令色”的谄媚小人,可他却造福了江南百姓。有明一代的江南巡抚,论治绩,论仁德,周忱称第二,没人能称第一!

明江南巡抚周忱

周忱没有因为“巧言令色”而失去仁德之心,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心中有国家和百姓,因为他有一系列的治理江南的善举仁政,所谓“巧言令色”只不过是一个权变的手段而已。

所以,只有那些既没有仁善之念,又没有惠民之举,满脑子都是投机取巧,满脑子都在想着怎么通过谄媚之言、卑恭之态就轻易获得利益的人,才是“巧言令色”,才是不“仁”之人!

孔子为什么要说这样一句没有绝对把握的话?

既然“巧言令色”与不“仁”并不能完全画等号,那孔子为什么还要这么说呢?

笔者认为,可能有两个原因:

1.孔子生活的年代,人们特别讲究礼义廉耻,崇尚质朴真诚,这点从《二桃杀三士》等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就能看出来。孔子嫉恶如仇,对机巧谄媚的小人们深恶痛绝,他要通过这样的言论表达对这些人的厌恶之情。

2.“巧言令色”与不“仁”虽不能完全画等号,可关联度也确实很高。孔子的这句话起码可以成为人们极为重要的一个参考。

这句话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我们如何在教育教学中践行呢?

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笔者觉得,它起码是在提醒世人:

第一,不要做那种“巧言令色”的人。

第二,要善于识别并远离那些“巧言令色”的人。

如何在教育教学中践行?

一、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心中有道德,就不至于堕落成小人。因此,不管什么时候,教育都应以德育为首。

学校老师可以结合班会课、思想品德课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家长们也可以结合生活中一些具体的事情来教育孩子做一个善良仁德之人。

加强道德教育

二、鉴赏并学习语言艺术的时候,注意把握一个“度”。

1.口语交际课

可以让学生通过比较明白讲好话不能太过了。

比如,我们感谢一个人帮助了自己,只要表达感谢之意即可,顶多来一句“幸亏您帮了我,不然我还真不知该怎么办呢。”如果一心讨好,称帮助自己的人是“才华横溢”“厚德无双”“活菩萨”等等,那就有点夸张了。

2.结合课文、故事书中的正反两方面的例子教育孩子

比如,我们学《晏子使楚》一课,可以引导学生好好欣赏欣赏晏子的语言艺术。

学习《百万英镑》的节选片段《金钱的魔力》一文时,可以好好地分析一下衣帽店老板的语言哪些地方是谄媚,探究一下他为什么要这样,从而看清他前倨后恭的表现背后藏着的是一颗奸商的不仁之心。

家长也可以给孩子选择一些有益的书籍。比如《晏子春秋》和卡耐基的《语言的艺术》等。

适度为美,过度是丑

3.教孩子分清何时可以巧言,何时必须坚守底线

通过古今中外一些具体的事例,使孩子明白:在大是大非的事情上,千万不要痴迷于眼前利益,一定要坚守人生的底线。

结束语:

只要不是大是大非的事,我们平时可以有巧言,甚至可以“令色”,但一定要把握住一个度,一定要有仁善之心,要实实在在地做事,不要老想着不劳而获或少劳多获!

感谢您的阅读!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感谢图片提供者。)

点个关注呗!

我们一起“从传统哲学中汲取育人智慧,从当代文明中顿悟教子良方”!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论语》中孔子的这句话 今天看来还是对的吗?我们该如何践行呢”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今天看了一个典故 关于孔子和徒弟的故事。宁阳吧

今天看了一个典故 关于孔子和徒弟的故事。宁阳吧

徒弟,孔子,奴隶,百姓,鲁国,鲁国国,国家,品德高尚,国王,大众,当面,生气,有钱人,一项法,如果在,做奴隶,可以不,孔子说,视而不见

2020-05-26 #经典故事

今天看了一个典故 关于孔子和徒弟的故事。宁阳吧

今天看了一个典故 关于孔子和徒弟的故事。宁阳吧

徒弟,孔子,奴隶,百姓,鲁国,鲁国国,国家,品德高尚,国王,大众,当面,生气,有钱人,一项法,如果在,做奴隶,可以不,孔子说,视而不见

2020-05-26 #故事会在线阅读

今天看了一个典故 关于孔子和徒弟的故事。宁阳吧

今天看了一个典故 关于孔子和徒弟的故事。宁阳吧

徒弟,孔子,奴隶,百姓,鲁国,鲁国国,国家,品德高尚,国王,大众,当面,生气,有钱人,一项法,如果在,做奴隶,可以不,孔子说,视而不见

2020-09-02 #故事会在线阅读

为何说孔子的弟子子路到死也不忘践行孔子的“仁”

为何说孔子的弟子子路到死也不忘践行孔子的“仁”

孔子,子路,颜回,时候,弟子,践行,最喜欢,卫国,战乱,生性,野人,意思是,于海,冠雄,周游列国,子与子,孔门,道海,乐也,做到了,临危受命,个人,内心,佩挂,公猪,信念,修养,儒者,典籍,军事家

2016-06-11 #长篇故事

孔子的道 就是我们的道——孔子其人与《论语》其书

孔子的道 就是我们的道——孔子其人与《论语》其书

论语,孔子,母亲,德行,知识,个人,人生,初心,妈妈,孩子,才能,时候,智慧,父亲,教育,中国,修养,兴趣,军队,君子,君子固穷,哲学,圣人,地位,子罕,弟子,道理,子曰,孟子,里仁

2012-06-17 #长篇故事

《论语》读后感与践行五年级作文500字10篇

《论语》读后感与践行五年级作文500字10篇

论语,孔子,读后感,践行,子曰,作文,道理,这本书,老师,这句话,弟子,思想,范文,范文网,为大家,教育,知识,社会,经典,言行,仁德,儒家文化,天下,精神,言论,人生,今人,儒家,守成,方法

2019-12-30 #经典故事

《论语》读后感与践行五年级作文500字10篇

《论语》读后感与践行五年级作文500字10篇

论语,孔子,读后感,践行,子曰,作文,道理,这本书,老师,这句话,弟子,思想,范文,范文网,为大家,教育,知识,社会,经典,言行,仁德,儒家文化,天下,精神,言论,人生,今人,儒家,守成,方法

2015-08-04 #故事阅读

《论语》故事:孔子的权变

《论语》故事:孔子的权变

孔子,权变,弟子,回礼,孔丘,回答道,个人,小猪,态度,老师,论语,教育,这样的人,这个故事,信必果,子曰,孔鲤,尔言,排场,回话,世人,不学,中阳,人为,仁者,决心,儿子,喜色,办法,前提

2012-09-20 #故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