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小故事 > 正文

让历史“活”起来 良渚故事刚开头

时间:2018-01-02

一张脸,神圣庄严;一对眼,凌厉深邃

提示:本文共有 4268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9 分钟。

来源:解放日报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内一组反映先民日常生活的雕塑。

一张脸,神圣庄严;一对眼,凌厉深邃。5000年前,远古先民将这张脸雕刻在沟通天地人神的礼器上顶礼膜拜。5000年后,后世子孙用现代设计语言将其简化概括,成为向世界宣示先祖智慧的文化符号。在杭州良渚,跨越了时间长河的“神人”,用那令人捉摸不透的神秘目光注视着每一个到访此地的人。

记者第一次与“神人”四目相接,是在马东峰的名片上。作为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文化产业局局长,马东峰的名片正反面都印着良渚文化标识“神人”的图案。而就在本月初,这个图案获得了有着“设计界奥斯卡”之称的德国红点设计大奖。

马东峰告诉记者,由良渚遗址管委会与西泠印社共同设计制作的这个“神人”图案,创意出发点是良渚文化的玉琮与神人兽面纹。1986年,浙江余杭反山遗址十二号墓出土了一件高8.9厘米、重6500克的玉琮。这件编号为M12:98的玉琮,直至今日仍是良渚出土的雕琢最精美、品质最佳、体量最大的玉琮。当时的考古报告如是写道:良渚文化玉琮之首,堪称琮王。

随着当时大量刻纹玉器在反山遗址被发现,一批玉器纹样母题也得以命名。有着“琮王”之称的M12:98玉琮,其上的纹样最终被定名为“神人兽面纹”。这一纹样以及“琮王”本身,此后便成为良渚文化最具知名度和辨识度的符号。

今年7月6日,在阿塞拜疆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43届会议上,“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用当下时髦的话来说,良渚文化自上世纪30年代良渚遗址被发现以来,就一直是一个“超级IP”。而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则更加重了这个IP的分量。如何进一步开发与活化这个“超级IP”,从而更好地传播和传承良渚文化,已然成为除良渚遗址的保护与挖掘之外,最受关注的议题。

获颁红点奖的“神人”图案,可视作良渚IP开发的一次成功实践。但是面向世界、面向大众讲述的良渚故事,才刚刚开头。

故事需要“脑补”

良渚的故事,不好讲。

位于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的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是一处需要大量“脑补”的景点:站在一处处土台上,唯有靠解说牌和微缩模型,游人方才能够意识到自己脚下,曾是先民生活过的房屋或是劳作过的工坊,远处曾是宫殿和王陵。毕竟,先民在这里投下的文明之光历经数千年的洗礼,若不是那些被考古学者们挖掘出的玉器、陶器和碳化的稻谷,我们甚至连“脑补”的机会都没有。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宁远2000年加入良渚考古团队。他坦言良渚确实很难面向大众进行叙述:“没有文字,没有传说。出土文物只是历史的碎片,然后我们通过这些碎片去推理,还原出当时社会的大的全景。一件文物,我们说得清楚;大概略的社会样貌,我们也说得清楚。但是在点和面之间,一切都是空白。”

以遗址公园为例,公园真正展示的,其实是良渚古城的格局。然而对于普通的游人,看到的不过是“几堆土和几条河”。如果没有专业人士指点迷津,绝大部分人一圈逛下来依然是一头雾水。

即便是那些“说得清楚”的文物,认知门槛也不低。距离遗址公园不远的良渚博物院,于2008年正式对外开放,馆藏文物和布展都极具水准。不过玻璃后陈列着的那些文物,也很难能让观者一目了然地参透良渚文化的种种。王宁远说:“你走马观花,最多看懂20%。你提前做做功课,再请个讲解员,可能可以看懂60%。如果我陪你看,看的过程中我们还不停有互动,那你或许能看懂80%。”

所能展现的内容不够直观,时间的跨度又太过久远,这是在良渚IP的开发与活化工作中最难解的问题。讲好良渚故事,“准确”是先决条件。因此,在采访过程中,马东峰一再表示,良渚方面的相关工作始终抱持着审慎的态度,同时也尚处于探索阶段。

但是马东峰同时强调,审慎与探索并不意味着“不动”。相反,良渚方面始终希望借助社会力量,让更多的企业和主体参与其中:“对于市场的把握,对于品牌的打造,企业无疑比我们更专业。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才是正确的选择。”

“良渚文创”应运而生

“良渚文创”应运而生,今年3月,浙江省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与余杭区人民政府、良渚遗址管委会签订《推进打造“良渚国家级文化高地”战略合作协议》;8月,紧随良渚遗址申遗成功,良渚文创正式挂牌成立。良渚文创董事长董立国告诉记者,作为一家平台公司,良渚文创的任务就是通过整合各方资源,把良渚这张“金名片”的价值真正体现出来。

实际动作已经有了。以今年9月“良渚遗址”相关内容进入全国初高中历史教材的契机,良渚文创与上海璞远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推出了“中华5000年文明实证——良渚古城STEM科学探索”标准课程。上个月在沪举行的第二届长三角文博会上,课程正式对外公布。

“中华5000年文明实证——良渚古城STEM科学探索”以国家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相关政策要求为标准,以国际先进的STEM教学模式为方法,整合历史考古和文化教育领域权威优质资源,为全国中小学学生研学良渚推出官方标准化课程。课程分为小学版、中学版,分别设置3大环节、8个专题课程,包括知识讲解、良渚博物院和良渚遗址公园参观探究体验、动手实践课程等。

除了已经正式推出的研学项目,良渚文创对于手中这个“超级IP”有着更长远的规划与设想。董立国表示,大型活动、周边衍生品、影视剧甚至动漫、游戏,未来都可能是良渚涉足的方向。他透露,有不少企业表达了对良渚的兴趣,其中部分已有所接触。

“打个比方,2022年杭州要办亚运会。亚运火炬接力,良渚遗址能不能作为一个接力点?亚运会的奖牌设计,能不能融入良渚的元素?”记者一提亚运会,董立国就抛出了一连串的思路。在他看来,作为一个文化IP,良渚蕴藏着无限的可能性,未来的想象空间非常巨大。

未被采纳的吉祥物

有想象空间,更需要良渚适当地开一下“脑洞”,才能够实现IP的活化利用。

比如在“二次元”文化盛行的日本,有着独特的吉祥物文化。熊本县的熊本熊、船桥市的船梨精等“萌物”,早已突破“次元壁”,在现实世界担负起了地方宣传推介的重任。那么,除了略显严肃的“神人”,良渚文化能否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萌系”吉祥物呢?良渚当地的一家年轻设计企业作出了尝试。

杭州膳佳家居用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在以良渚文化为主题设计开发了一系列日用品和纪念品后,膳佳家居的年轻设计师们在去年为良渚打造出了一头叫“琮琮”的Q版小怪兽。与“神人”的思路相仿,通体青绿的“琮琮”面部设计同样源自良渚文化中的神人兽面纹。虽然头顶三叉形器、手持玉钺,但是“琮琮”那水汪汪的大眼睛、圆滚滚的小肚子和拖在身后的那一小截鳄鱼尾巴,都在提示着它的“二次元”属性。即使和时下流行的卡通角色站成一排,论“萌”的程度,“琮琮”也不遑多让。

公司设计主管唐康告诉记者,走“萌系”路线的“琮琮”,设计过程却是非常严肃的:“我们进行了大量的考据,收集了很多考古领域的资料来支撑整个设计。我们希望‘琮琮’在足够‘萌’的同时,也能最大化地体现良渚文化的元素,并且正确、精准地展示这些元素。”

然而“琮琮”最终并未被良渚官方采纳,良渚的吉祥物至今仍暂时空缺。据了解,良渚方面的考古专家认为“琮琮”身上堆砌的良渚文化元素欠严谨。手捧“琮琮”毛绒玩偶的样品,唐康难掩遗憾,但同时也表示理解:“文化符号这东西毕竟不能乱用。在这方面专家肯定比我们更加谨慎。”

所幸,“琮琮”的失败并没有浇灭唐康和同事们的热情。唐康说,虽然与陕西历史博物馆等单位有合作,但是既然公司在良渚,他们自然也想深耕良渚:“我们要做的,是有内涵、有说头、有创意的东西。”

“元素少,让设计更专注”

但“有内涵、有说头、有创意”的文创产品不可多得。

以前,良渚出土文物仿制品,尤其是以各类玉制品为原型的仿制品,曾是良渚大小旅游纪念品商店的主打。当年良渚因出土的精美玉器名满天下,良渚遗址所在的瓶窑镇的玉器行业也因此兴盛,大批玉雕师汇聚此地。如今作为旅游景点对外开放的瓶窑老街,仍有不少经营玉器的商铺。

东北人陈波的店在瓶窑老街开了大半年,主营的虽是蜜蜡、绿松石等饰品,但仍留出了一整个玻璃橱窗摆放仿制的玉琮、玉璧:“在良渚开店嘛,这些东西就是捎带卖。不过,你去良渚博物院的商店里看看,卖的东西看起来和我这儿一样。”

这些仿制品大小不一,价格从数百元至上万元不等。陈波告诉记者,他店里卖的东西大多出自良渚当地的“蒋大师”之手,属“高端复刻”。“蒋大师”叫蒋家洪,是余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从事玉雕行业30余年,曾经“复刻”过有“琮王”之称的M12:98玉琮。浙江省博物馆和良渚博物院的部分文物复制品,亦是他的手笔。

“你别说,这些东西以前销路还是挺好的。”陈波说,由于做工精良,这些复刻品往往被当作工艺品收藏:“做生意的大老板,在办公桌上放个大号的玉琮,有派头!还有那些搞餐饮、搞酒店的,也愿意在店里放一个。”但是,普通游客对此则兴趣寥寥:“谁出来旅游背这么老沉一个东西回家啊?放在包里还怕磕着!”

马东峰想要争取的,恰恰是这些普通游客:“文创产品,要让历史和文物‘活’起来。我们希望用现代化的表达,创造出能够与现代人的生活相结合的产品。”

在文创产品开发方面,良渚“羡慕”故宫博物院。

董立国说,相比良渚,故宫在大众的认知中更具接近性。同时,在传播领域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电视里放的那些宫斗剧、穿越剧,对于故宫文创品而言,就是活广告。”董立国说。唐康则这样比较故宫与良渚:“如果说故宫文创能用在设计上的元素有10000个,那么良渚最多就100个。”

问题,又回到了“点与面”的关系上。

“《长安十二时辰》为什么好看?因为它整个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是背后的历史框架、所有的历史细节有文献记载、有文物支撑,是可考的。在真实的背景下,去虚构一个精彩的故事,就会让人觉得像那么一回事儿。但良渚呢?我们对良渚的叙述只能是博物馆式的,没有事件,也没有故事。”王宁远告诉记者。

虽然有诸多不利因素,但是所有致力于良渚IP活化利用的人们似乎并不将之视为掣肘。他们甚至主动要为自己加上某种意义上的“镣铐”,始终将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唐康说:“神人兽面纹,不能随随便便就印在一个装菜的盘子上。玉琮,也不能拿来做成一个垃圾桶。对于先民和他们留下的文化,我们要有足够的敬畏之心。”至于那可能只有故宫文创1/100的可利用元素,唐康认为像把双刃剑:“元素少不是借口。元素少能让我们在设计时更专注。祖先留下来的每一样东西,都值得深挖和细抠。”

关键还是要看怎么做。在长三角,还有不少有待挖掘的文化IP,都默默关注着良渚。(应受访者要求,陈波为化名)(记者 于量)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让历史“活”起来 良渚故事刚开头”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让历史“活”起来 良渚故事刚开头

让历史“活”起来 良渚故事刚开头

良渚,神人,玉琮,良渚文化,先民,图案,遗址,故事,纹样,良渚遗址,考古,马东峰,良渚古城,反山,面向大众,名片,玉器,社会,世界遗产名录,兽面纹,遗址公园,被发现,说得清,王宁远,由良渚,杭州市余杭区,管理委员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

2020-06-04 #故事阅读

良渚“神徽”背后的历史 传说和故事

良渚“神徽”背后的历史 传说和故事

良渚,句芒,良渚文化,中国,先民,凌家滩,良渚文明,农业,传说,代表,太湖,图像,大汶口,太昊,太阳,工具,核心,玉器,神密,鳄鱼,勾芒,炎帝,可以看出,东京国立博物馆,东海之滨,反山,和民,不列颠,余杭,地区

2020-09-02 #故事大全

良渚遗址入编《中国历史》教科书 同时进入“三省三市”高中新编数学 历史教材

良渚遗址入编《中国历史》教科书 同时进入“三省三市”高中新编数学 历史教材

良渚古城,遗址,良渚遗址,教科书,教材,国家,数学,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历史,文化,文明史,核心,距今,长江下游,中华五千年,杭州市余杭区,中外历史,全国,充分证明,实证,地区,年代,成果,水坝,知识,社会,纲要,良渚,青少年

2010-09-25 #经典故事

良渚博物院首推儿童科普绘本

良渚博物院首推儿童科普绘本

良渚,陶器,先民,良渚文化,儿童,世界,器物,造型,生活,王的盛宴,冯源,由良渚,新华社,浙江人民出版社,上海市青浦区,今人,人们,博物院,制陶,开头,古国,品位,和信,国王,平民,技术,杭州,方面,时代,来源

2013-02-08 #小故事

《山海经》中一处记载 一旦被证实 将改写人类历史 细思恐极

《山海经》中一处记载 一旦被证实 将改写人类历史 细思恐极

山海经,内容,玉石,时期,古人,时间,纪晓岚,是一本,鲁迅先生,人们,人类,地理,小人国,山海,成书,白话文,良渚,良渚遗址,走势,青铜,研究,世界文明,全注全,很多人,这本书,于良渚,嘉谷,大开,川河,帝江

2014-06-28 #故事会

打CALL良渚|扎根良渚的“良筑良作” 用漫画讲述良渚的玉文化故事

打CALL良渚|扎根良渚的“良筑良作” 用漫画讲述良渚的玉文化故事

漫画,良渚,良渚文化,动漫,异闻录,创作,文化,部落,创意,漫画作品,传统文化,良渚古城,专业,作品,平台,遗址,申遗,中国最美,玉文化,产业,代表,人群,内容,大众,团队,形式,故事,新星,舞蹈,过程

2020-05-23 #小故事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开园 听爷爷讲良渚先民的故事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开园 听爷爷讲良渚先民的故事

浙江在线,遗址公园,吴煌,开园,杭州市,心情,记者,迎客,良渚古城,按捺不住

2020-09-02 #故事大全

“良渚”成浙江省两会发言高频词 探索如何讲好“后申遗时代”的良渚故事

“良渚”成浙江省两会发言高频词 探索如何讲好“后申遗时代”的良渚故事

良渚,良渚文化,良渚古城,国家,文化公园,柳河,许玲,全国,建议,教材,浙江省,统编,遗址,问题,刘斌,文化资源,基础,文明史,良渚遗址,研究,两会,代表委员,中小学,浙江省政协委员,良渚文明,如玉,申遗,副区长,教育基地,杭州市余杭区

2007-05-12 #短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