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故事会 > 正文

摆脱原生家庭不良影响 书写自己的人生剧本

时间:2018-01-23

第一次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挺排斥的:我们每个人不都是独立的个体吗?家庭当然会对我们性格形成产生影响,但这不可能会影响我们的一生,这个观点太荒谬了

提示:本文共有 3671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8 分钟。

“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家庭的复制品。”第一次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挺排斥的:我们每个人不都是独立的个体吗?家庭当然会对我们性格形成产生影响,但这不可能会影响我们的一生,这个观点太荒谬了。但当我随着奥利弗·詹姆斯写的《原生家庭重生指南》这本书,再仔细回顾过去的20多年,我才发现:原来原生家庭对我的影响竟是如此之大,甚至影响了我每一个重要时间点的抉择。

奥利弗·詹姆斯,被称为“英国国民心理学家”,他通过追寻诸如伊丽莎白二世、查尔斯王子、迈克尔·杰克逊等名人的成长轨迹,剖析他们的性格特点,以此来告诉我们,他们之所以会是现在的他们,源自原生家庭的影响而非基因——当然,基因可能会产生影响,但那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并不足以大到可以影响到他们的人生轨迹。

这是一本批判的书吗?不是!奥利弗明确告诉我们,他期望我们可以运用他介绍的方法,通过对自己的剖析,摆脱不良的原生家庭影响,从而能够更好地编写自己的人生剧本,做自己的主人。

我们都知道原生家庭会对个体产生影响,那具体有哪些方面对影响呢?

一、原生家庭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之所以是“我们”。

1.原生家庭影响个体与他人的相处模式。

同学小郑是个非常友好的人:很热情、乐意助人,也很会为他人着想。按理来说,她应该会拥有不少关系不错的朋友,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即便班里有同学和她关系不错,也会在一段时间之后仿佛陌路人。在与她接触之后,我才知道了原因:在她认为我们是好朋友之后,她期望能时时刻刻和我黏在一起;当我与其他朋友打闹的时候,她会表现出不开心、嫉妒的情绪。

后来,我才知道,之前和她渐行渐远的朋友也是因为她这样的性格特点而选择远离——大多数人都没办法接受过于黏人,甚至是窒息的情感。

2.原生家庭影响自我控制能力。

生活中,我们靠什么来进行自我控制呢?道德、法律、社会习俗等,它们是我们约束自我、控制行为的条框。但总有失控的时候。例如奥利弗在书中举例的美国前总统小布什。

小布什耶鲁大学的校友这么描述他:他是一个喜欢喝酒、寻欢作乐的人。是因为家庭教育不严格导致的吗?相反,严格的家庭教育、权威型的父亲、作风强硬的母亲导致了小布什在能够充分掌控自己人生的时候,越发放荡不羁,且有严重自我毁灭倾向——他显得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道德、法律、社会习俗等约定俗成的规矩,被小布什的本我狠狠地压制住。

3.原生家庭影响个体的择偶标准和婚姻。

在与其他朋友聊天的过程中,我们惊讶地发现,原来我们的择偶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原生家庭的影响:我们会不自觉地认为家庭成员的某一个特点非常值得肯定,我们无法想象新家庭中。如果没有了拥有这个特质的人会发生什么事情。奥利弗在书中告诉我们,熟悉的信息会成为触发我们作出抉择的因素:我们更倾向于喜欢那些和父母或者兄弟姐妹相似的陌生人,对他们的接纳和认可程度也会更高。

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在选择伴侣的时候,会不自觉地选择那些让我们觉得“更熟悉”的人。

二、那么,是什么导致我们成为了“我们”?

1.不同的教养方式影响我们的依恋模式。

在人际关系中,奥利弗认为“依恋理论”能够很好地解释人际关系中的不安全感。根据这一理论,结合个体与他人相处的方式,我们可以划分四种模式:回避型依恋、缠人型依恋、混乱型依恋和安全型依恋。这些依恋模式基本可以说明:我们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会采取怎样的态度。

例如上文提到的小郑同学,与人相处的模式就是缠人型依恋。那为什么会形成这四种不同的模式呢?

奥利弗说,这四种模式取决于我们在0-3岁时受到的对待:只有当敏感型(能够敏感地察觉到孩子的需求)母亲以积极的态度回应孩子的不同需求时,我们才能养成安全型的依恋模式。否则,我们很有可能因为母亲或强制性的对待,或不一致的抚育方式,或忽视而形成另外三种依恋类型。

2.不同的教养方式会产生不同的良心类型。

在3-6岁时,因为受到不同的对待,我们会形成不同的良心类型——良心是一套分辨对错的理念,它涉及到个体的道德内化程度和对普世习俗的认同程度,甚至可以这么说:个体靠良心来形成对自我的约束。

奥利弗将良心分为了三种:惩罚性的、脆弱的或善良的。但同时他也指出了,完全符合某一类型的良心是很少的,我们更多的是倾向于符合其中一种。

简单来说,良心的形成源自父母的教养以及我们的家庭互动模式。例如上述提到的小布什,他就是典型的“惩罚性良心”:会对社会上受歧视群体有强烈的敌意,并带有一定程度的反社会行为。只有当父母依靠教导的力量——以爱和情感为核心,我们才能更好理解规则,内化理性与道德,从而形成善良的良心。

3.我们幼年时期受到的不同对待会使我们形成不同的性格特点。

童年经历决定了大脑的电-化学模式,它会引起我们大脑的变化。在0-6岁这个阶段,如果我们没有得到期望的回应,大脑中的脑电波、皮质醇和海马体就会由正常转向异常——我们很有可能会因此形成或麻木、逃避性格,或警戒、暴躁性格。

尤其是在0-6个月这一阶段,如果婴儿没有得到足够多的共情照顾,将会形成较弱的自体感(自体感描述的是个体某种稳定的、和内聚有关的“感觉”。),那将在很大程度上成为长大后各种人格障碍的导火索。

在知道了不良原生家庭关系对我们的影响之后,我们当然期望能够摆脱这些负面事物因素,从而成为更好的自己。奥利弗提出,我们需要对自己进行充分、诚实的自省,这有助于我们更好认识自己。

三、我们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

1.了解人际关系处理方法——审视依恋模式。

为了让我们能够更好处理人际关系,我们首先需要做的是审视依恋模式——通过“侦探工作”和“心里考古”这两种方法,我们可以确定自己在0-3岁时受到的抚育情况,了解母亲(或其他照顾者)在多大程度上能对我们的情绪和需求作出回应。

通过这两个步骤,我们可以从以往的人际关系中得到反思,从而推断自己可能受到的早期抚育模式,进而判断自己的依恋类型。回避性依恋者更注重从工作中获得的成就感,而非谈恋爱;在预感到有可能被别人拒绝之前,会首先拒绝对方。缠人型依恋者喜欢与他人合作,害怕被抛弃,会非常黏人。混乱型依恋者会出现上述两种依恋者的混合情况。安全型依恋者既不会害怕独处,也不会特别担心不被其他人接纳。

当我们追溯曾经的遭遇,确定自己的依恋类型之后,我们应该可以更好理解父母对我们的影响,这对我们有莫大的帮助:当我们明确了自己童年可能遭受到的待遇之后,我们的情况会好很多——所有的不良情绪来源于幼年时期我们应对外界的方法,现在的我们已经有能力可以掌控自己的世界。

2.了解性格特点——审视良心类型。

奥利弗在书中提出,我们可以通过回忆自己在3-6岁的经历,来了解自己对权威的态度、对性的态度、对尽责性的态度,从而确定自己更倾向于哪一种良心类型:拥有善良良心的人能更好规范自己的行为,拥有自我激励的能力,同时也能顾及他人的感受。惩罚性的良心会更倾向于压抑自己,对自己和他人过分苛责,有强迫症倾向。有脆弱良心的人不喜欢被约束,讨厌权威,更注重眼前。

但无论我们是哪一种良心,更重要的是在认真审视自己之后,我们能够从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中摆脱出来。怎么做呢?

我们首先应该意识到,父母的意愿或者情绪只是属于他们的,并不是我们内心真正的想法,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区分父母的想法与我们内心的感受。之后,我们应该问问自己:我当下的感受是什么?我真的期望得到父母描述的东西吗?只有把目光投注在自己身上,我们才能避免受到父母情绪投射的影响。从自我察觉,到关注自己当下的感受,再到清晰自己的想法与目标,我们才能避免种种负面影响带来的伤害。

3.书写自己的故事——成为自己人生剧本的创作者。

我们期望能够摆脱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不良影响,自己来书写自己的人生剧本,在这个过程中,内省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帮助我们找到“源头”。但是,找到“源头”并不意味着责怪自己的父母。相反,当我们认为只有责怪父母才能充分释放我们的复杂情感时,意味着我们已经对现状无能无力了——我们无法释放内心的愤怒,也无法通过自我察觉来让自己变得更好。

那我们该如何内省呢?奥利弗提供了方法:对亲近的人进行自我暴露、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当信任的人主动告诉我们一个令自己不安的事实时,我们会能更好地进行自省——他们说出了我们内心不愿意面对、承认的事实,这让我们很难受。当然,倾诉过程中,我们并不是为了表演给谁看,或者是取悦某些人,所以,我们必须诚实面对自己的内心,这样才能获得更多对自我的认知。心理咨询师则是能站在更客观理智的角度,为我们分析当下的感受,提出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

经过内省之后,我们可以开始着手书写自己的故事:一种方法是以我们自己为中心人物,尽可能通过回忆的方式来描述出某一个真实经历过的情节,运用我们对其他人物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的看法,找出童年起因。另一种方法:还是写出同样的故事,但这次是虚构人物在情节上的不同,这能够帮助我们找出潜在原因——阻碍我们行为的原因,以及我们能够作出的行为改变。

我们所有的回溯、审视、探索,都是为了能够找出“源头”,进而摆脱消极的影响,作出积极的改变,从而成为更好的自己,甚至是成为成为更好的父母。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摆脱原生家庭不良影响 书写自己的人生剧本”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走出原生家庭创伤 31重新书写我们的人生故事

走出原生家庭创伤 31重新书写我们的人生故事

家庭,创伤,父母,课程,亮点,伴侣,关系,读者,过程,找一个,重获新生

2020-08-11 #短篇故事

句号|圆满的人生 还有可能吗?——《原生家庭复盘10》

句号|圆满的人生 还有可能吗?——《原生家庭复盘10》

人生,故事,母亲,秩序,答案,一生,意义,婚姻,家庭,生活,都会,信念,原因,可能性,哲学家,打补丁,责任,工作,约束,郭尔,是这么,终极关怀,东西,事情,享尽,价值,依据,后代,天年,婚外情

2015-03-27 #故事会在线阅读

18岁后的人生需要自己谱写 别把自己的“无能”怪罪于原生家庭

18岁后的人生需要自己谱写 别把自己的“无能”怪罪于原生家庭

家庭,父亲,孩子,个人,父母,生活,人生,影响,健身房,时候,母亲,环境,让孩子,伤痛,同学们,妻子,安全感,归途,异性,工地,心理,潜意识,思想,方言,教练,故事,普通话,朋友,父子俩,花影

2019-01-23 #故事大全

原生家庭决定人生 婆婆重男轻女对孩子留下了多少心理阴影

原生家庭决定人生 婆婆重男轻女对孩子留下了多少心理阴影

蓉蓉,孩子,婆婆,女孩,奶奶,男孩,公公婆婆,老人,检查,一生,儿子,穿着,家里人,小马,旧观,生男生女,老二,老公,衣服,观念,重男轻女,孕检,无法改变,从蓉,哥来,小蓉,在路上,好的,小公主,小马家

2016-11-08 #小故事

“原生家庭”不背锅 人的成长受6岁前经历影响很大

“原生家庭”不背锅 人的成长受6岁前经历影响很大

家庭,影响,詹姆斯,父母,康洁,人生,指南,经历,作者,李翊云,兄弟姐妹,子女,差异,母亲,环境,英国,身份,问题,和解,奥利弗·詹姆斯,中国,事业,代代,儿童心理,医生,剧本,基因,孩子,家庭成员,性格

2014-12-07 #故事会在线阅读

“王鸥原生家庭故事”上热搜 给所有未婚女性提个醒

“王鸥原生家庭故事”上热搜 给所有未婚女性提个醒

王鸥,异性朋友,同事,伴侣,对方,界限,两个人,萌萌,罗子,感情,交往,刘恺威,你自己,已婚男,都会,事情,关系,分寸,剧本,底线,情况,男士,程度,距离,回家,家庭故事,事件中,却没有,把握好,未婚女性

2007-03-28 #故事大全

疫情期间孩子“想上学”?需警惕居家限制对儿童心理的不良影响

疫情期间孩子“想上学”?需警惕居家限制对儿童心理的不良影响

孩子,儿童,疫情,家长,李雪,孩子们,亲子,同伴,心理,方式,交流,原因,家庭,教授,情况,文章,父母,能力,青少年,江帆,家长们,让孩子,中青报,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青年报,中青网,来源,亲子关系,团队,同学

2011-08-03 #故事会

原生家庭的痛苦会伴随一生?这几个例子告诉你原生家庭的影响

原生家庭的痛苦会伴随一生?这几个例子告诉你原生家庭的影响

家庭,娱乐圈,父母,女性,牢笼,爸爸,老妈,生活,孙俪,蔡少芬,蕾哈娜,一生,人生,哥哥,弟弟,心态,故事,母亲,环境,男友,纪录,老爸,负担,金主,铁链,和解,影响,负债,一句话,你的样子

2009-05-03 #故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