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故事会 > 正文

释迦牟尼印度佛教的创始人 以觉悟而成佛

时间:2018-03-07

又作:释迦文尼、奢迦夜牟尼、释迦牟曩、释迦文

提示:本文共有 2220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释迦牟尼佛(梵名S/a^kya -muni ,巴利名Sakya-muni ),古尼泊尔人,意即释迦族出身之圣人。又作:释迦文尼、奢迦夜牟尼、释迦牟曩、释迦文。略称释迦、牟尼、文尼。亦译作:能仁、能忍、能寂、寂默、能满、度沃焦,或梵汉并译,称为释迦寂静。又称: 世尊、释尊。即佛教教祖。其称号之原由,见于佛本行集经卷二十观诸异道品、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二十、阿毗昙八犍度论卷三十等。释尊为北印度迦毗罗卫城(梵Kapila -vastu )净饭王(梵S/uddhodana )之太子。该城在今尼泊尔南部提罗里克(Tilori-Kot)附近,拉布提河(Rapti)东北。国土面积约三百二十方里,为憍萨罗国(梵Kosala^ )之属国。其时北印度实行贵族共和制度,该处分成十个小城邦,由十城中选出最有势力之城主为领导者,净饭王即当时共和国之领袖。母摩耶夫人(梵Ma^ya^ )为邻国居利族天臂城(梵Devadaha )主之女。

悉达多,姓乔达摩,出生于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城(约在今印度、尼泊尔边境地区),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66-前486年。乔达摩出身于刹帝利种姓,是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其母摩耶夫人早逝,由姨母抚养长大。少年时代接受婆罗门教的传统教育,学习吠陀经典和五明。后与觉善王的女儿耶输陀罗结婚生子。悉达多自幼过着锦衣玉食、无忧无虑的生活,他善射骑,博学多艺,也富于沉默思考。29岁离家,到处寻师访友,探索人生解脱之门。

释迦牟尼少年时代接受婆罗门教的传统教育,兼习兵法与武艺,是一个骑射击剑的能手。到成年时,娶同族摩诃那摩长者的女儿耶输陀罗为妻,生有一子名罗睺罗。相传释迦牟尼十四岁那年曾驾车出游,在东南西三门的路上先后遇着老人、病人和死尸,亲眼看到那些衰老、清瘦和凄惨的现象,非常感伤和苦恼。

最后在北门外遇见一位出家修道的沙门,从沙门那里听到出家可以解脱生死病老的道理,便萌发了出家修道的想法。二十九岁(一说十九岁)时,他不顾父王的多次劝阻,毅然离开妻儿,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道。

离家之后,释迦牟尼先到王舍城郊外学习禅定,后又在尼连禅河畔的树林中独修苦行,每天只吃一餐,后来七天进一餐,穿树皮,睡牛粪。六年后,身体消瘦,形同枯木,仍无所得,无法找到解脱之道。于是便放弃苦行,入尼连禅河洗净了身体,沐浴后接受了一个牧女供养的乳糜,恢复了健康。之后他渡过尼连禅河,来到伽耶城外的荜钵罗树(后称菩提树)下,沉思默想。

据说,经过七天七夜,终于恍然大悟,确信已经洞达了人生痛苦的本源,断除了生老病死的根本,使贪、瞋、痴等烦恼不再起于心头。这标志着他觉悟成道,成了佛,佛即佛陀,意为觉者、知者。这一年释迦牟尼三十五岁。

释迦牟尼成佛后,开始他的传教活动。首先在鹿野苑找到曾随他一道出家的阿若陈如等五个侍从,并向他们讲说自己获得彻悟的道理。释迦牟尼不久又旅行各地,足迹遍布恒河流域。

所到之处,专心讲道。奠定了原始佛教基本教义,并组成了传教的僧团。弟子据说有五百人,著名的有大迦叶、舍利弗、目犍连、阿难陀、优婆离等十大弟子。佛、法、僧这佛教的三宝已具备,佛教正式形成。

传说佛陀在成道后,首先赶往婆罗奈城郊的鹿野苑,寻找曾随他一道出家的五个侍从,并向他们讲说“四谛”之理。由于从不同角度讲了三遍。

佛陀还主张要坚持“中道”原则,即既要避免极端苦行,又反对性情纵欲,只有“中道”才是解脱的“正道”。这是佛陀首次宣讲佛法。盘陈如等五人信仰了佛陀教义,成为他的首批僧侣,号“五比丘”。

佛陀一天的活动似乎很有规律,他黎明起床,坐禅静思,近中午时,外出乞食。有时在午饭前访问某些沙门。中午饭后,到聚落外的静寂处坐禅沉思。黄昏为弟子宣法,或到聚落里向俗人传教,一直到晚上。他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是漫游、布道,雨季停止旅行3个月,称为“伐沙”(坐夏)。

佛陀的这种生活方式,当是早期僧侣的生活缩影,后来就形成了佛教的某些生活规则、戒律的雏型。

佛陀传教所走的道路,基本上是商道。《长阿含·游行经》比较系统地记载了佛陀成道前由北向南所走的路,以及入灭前由南向北走的路,这两条路很少偏离当时的商道。佛陀常年来往于摩揭陀国的王舍城和拘萨罗国的舍卫城,这里沙门运动特别活跃,传说频毗沙罗王之弟迦留曾召集96种“外道”举行大斋。

当时的王室,是沙门运动的支持者。佛院的传教,就一直得到商人和王族的支持。他有两个最重要的经常说法的住处,一处在舍卫城南的盘园精舍,这是拘萨罗国富商须达多(给孤独长者)布施的;一处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竹林是迦兰陀长者所赠,精舍是频毗沙罗王出资建造。

佛陀在传教中经常与“外道”沙门辩论。据佛典记载,佛陀总是在辩论中取胜,使他们纷纷皈依佛教。有一次佛陀走在鹿野苑的路上,遇到一位“邪命外道”沙门,佛陀对他说法,表示自己已经成道,这位“邪命外道”摇头离去,走上另一条路。

《悉达多》讲述了古印度贵族青年悉达多英俊聪慧,拥有人们羡慕的一切。为了追求心灵的安宁,他孤身一人展开了求道之旅。他在舍卫城聆听佛陀乔答摩宣讲教义,在繁华的大城中结识了名妓伽摩拉,并成为一名富商。心灵与肉体的享受达到顶峰,却让他对自己厌倦、鄙弃到极点。在与伽摩拉最后一次欢爱之后,他抛弃了自己所有世俗的一切,来到那河边,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在那最绝望的一刹那,他突然听到了生命之河永恒的声音……经过几乎一生的追求,悉达多终于体验到万事万物的圆融统一,所有生命的不可摧毁的本性,并最终将自我融入了瞬间的永恒之中。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释迦牟尼印度佛教的创始人 以觉悟而成佛”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释迦牟尼:是什么原因 使得觉悟成佛延后了6年

释迦牟尼:是什么原因 使得觉悟成佛延后了6年

释迦牟尼,迦叶,迦叶佛,苦修,阿难,成佛,初心,开示,经历,曼依,佛陀,功德,友谊,因缘,喜看,觉悟,说法,道理,一个叫,惜缘,福慧,太子,天子,上都,好朋友,延后,古印度,信仰,佛教,世间

2008-05-09 #小故事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觉悟成佛 菩提树有何功德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觉悟成佛 菩提树有何功德

菩提树,释迦牟尼,成佛,佛教,苦修,古印度,菩提树下,女神,时候,树木,觉悟,释迦牟,护法,传说,圣物,信仰,功德,大雄,更早,成就,正果,毗湿奴,涅槃,证悟,证道,过程,有关,百尺竿头,何功德,其美

2016-03-28 #短篇故事

佛学:佛教的创立以及释迦牟尼出家 成佛 证道的起源

佛学:佛教的创立以及释迦牟尼出家 成佛 证道的起源

悉达多,净饭王,印度,迦毗罗卫,婆罗门,父亲,苦难,释迦牟尼,达多,释迦族,摩耶夫人,佛教,佛陀,念头,残障,母亲,白发,病人,王宫,沙门,王子,百姓,老人,答案,肢体,首陀罗,出游时,出家修行,出家后,雅利安人

2014-11-16 #故事会

释迦牟尼是佛教创始人 他的师父是谁?释迦牟尼为何被称为如来?

释迦牟尼是佛教创始人 他的师父是谁?释迦牟尼为何被称为如来?

如来,释迦牟尼,太子,悉达多,故名,诸佛,道来,佛教,如来佛,释迦族,迦兰,罗摩子,阿罗,乔达摩·悉达多,梦露,居士,佛学,古印度,圣人,文章,师父,方法,国学经典,这一天,化众生,成正觉,果而,天子,九条龙,如梦

2019-11-05 #小故事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 生而富足 然而出家修行 在告知世人什么?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 生而富足 然而出家修行 在告知世人什么?

释迦牟尼,佛教,人生,信徒,尼连禅,后人,生活,王舍城,一生,人世,佛陀,古印度,天才,故事,教义,方法,父亲,河畔,理想,生涯,经典,苦修,身体,历史人物,各有各,成长故事,亚里士多德,何启,出生于,富贵

2018-03-14 #经典故事

离佛最近的地方|释迦牟尼成佛之地菩提伽耶Bodhgaya

离佛最近的地方|释迦牟尼成佛之地菩提伽耶Bodhgaya

佛陀,佛塔,菩提伽耶,大塔,佛像,释迦牟尼,牧羊女,菩提树下,代表,入口,菩提,乳糜,佛教,印度,圣地,地方,苦修,雕刻,尼连禅河,金刚座,佛教徒,信徒,圆形,寺庙,石栏,菩提树,原柱,尼连禅,毕钵罗,玄照

2019-11-16 #长篇故事

有没有古象雄文化实证 既然创始人传说是释迦牟尼的前世的师傅 难道不是说苯教比佛教

有没有古象雄文化实证 既然创始人传说是释迦牟尼的前世的师傅 难道不是说苯教比佛教

佛教,评论,古象雄,释迦牟尼,苯教,传说,创始人,文化,实证,师傅,更早,不是说,阿富汗,世界,之谜,印度教,地区,教派,文字,文明,藏传佛教,问题,中国西部,藏地密码,伯利亚,孙悟空,如来佛祖,德昆,高深,大山里

2020-08-07 #小故事

释迦牟尼的故事?

释迦牟尼的故事?

释迦牟尼,佛教,佛祖,净饭王,佛教文化,宗教,文化,故事,王子,王后,读者,释迦族,菩提树下,中国,人世,创始人,佛经,古印度,圣人,画册,画面,白象,编者,资料,身体,微笑,有关,多年前,传统文化,意思是

2020-08-07 #故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