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网,网罗全网精彩故事大全。找好故事就来搜故事网!

古人不吃接来食 的故事

时间:2018-05-05 22:23:38

相关推荐

古人不吃接来食 的故事

百科——嗟来之食 [编辑本段]读音 jiē lái zhī shí [编辑本段]出处 《礼记·檀弓下》 [编辑本段]解释 “嗟来之食”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指带有侮辱性的或不怀好意的施舍。嗟:不礼貌的招呼声,相当于现在的“喂”。贬义词。 [编辑本段]故事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互相征战,老百姓不得太平,如果再加上天灾,老百姓就没法活了。这一年,齐国大旱,一连3个月没下雨,田地干裂,庄稼全死了,穷人吃完了树叶吃树皮,吃完了草苗吃草根,眼看着一个个都要被饿死了。可是富人家里的粮仓堆得满满的,他们照旧吃香的喝辣的。 有一个富人名叫黔敖,看着穷人一个个饿得东倒西歪,他反而幸灾乐祸。他想拿出点粮食给灾民们吃,但又摆出一副救世主的架子,他把做好的窝窝头摆在路边,施舍给过往的饥民们。每当过来一个饥民,黔敖便丢过去一个窝窝头,并且傲慢地叫着:“叫花子,给你吃吧!”有时候,过来一群人,黔敖便丢出去好几个窝头让饥民们互相争抢,黔敖在一旁嘲笑地看着他们,十分开心,觉得自己真是大恩大德的活菩萨。 这时,有一个瘦骨嶙峋的饥民走过来,只见他满头乱蓬蓬的头发,衣衫褴褛,将一双破烂不堪的鞋子用草绳绑在脚上,他一边用破旧的衣袖遮住面孔,一边摇摇晃晃地迈着步,由于几天没吃东西了,他已经支撑不住自己的身体,走起路来有些东倒西歪了。 黔敖看见这个饥民的模样,便特意拿了两个窝窝头,还盛了一碗汤,对着这个饥民大声吆喝着:“喂,过来吃!”饥民像没听见似的,没有理他。黔傲又叫道:“嗟(jiē),听到没有?给你吃的!”只见那饥民突然精神振作起来,瞪大双眼看着黔敖说:“收起你的东西吧,我宁愿饿死也不愿吃这样的嗟来之食!” 黔敖万万没料到,饿得这样摇摇晃晃的饥民竟还保持着自己的人格尊严,顿时满面羞惭,一时说不出话来。 本来,救济、帮助别人就应该真心实意而不要以救世主自居。对于善意的帮助是可以接受的;但是,面对“嗟来之食”,倒是那位有骨气的饥民的精神,值得我们赞扬。 [编辑本段]原文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2。有饿者,蒙袂辑屦3,贸贸然来4。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5!”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6,终不食而死。 曾子闻之,曰:“微与7!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嗟来之食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年,齐国发生了一次严重的饥荒,一大批穷人由于缺粮少食,而被活活地饿死。 有一位名叫黔敖的贵族奴隶主在大路旁摆上一些食物,等着饿肚子的穷人经过,施舍给他们。 一天,一个饿得不成样子的人用袖子遮着脸,拖着一双破鞋子,摇摇晃晃地走过,黔敖看到后,便左手拿起食物,右手端起汤,傲慢地吆喝道:“喂!来吃吧!”那个饿汉抬起头轻蔑地瞪了他一眼,说道:“我就是因为不吃这种‘嗟来之食’才饿成这个样子的。” 黔敖也觉得自己做得有点过分,便向饿汉赔礼道歉,但那饿汉最终还是不肯吃而饿死于路旁。 这个成语来源于《礼记·檀弓》: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屡,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饿者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编辑本段]注释 ⑴本节选自《檀弓》下。 ⑵食sì:通“饲",拿饭给人吃。 3蒙袂mèi:用衣袖蒙着脸。辑屦j ǚ:身体物理迈不开步子的样子。 4贸贸然:昏昏沉沉的样子。 5嗟:带有轻蔑意味的呼唤声。 6从:跟随。谢:表示歉意。 7微:不应当。与:表示感叹的语气词。黔敖:春秋时期的贵族。 8执: 盛 9奉:拿 [编辑本段]译文 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供路过饥饿的人来吃。有个饥饿 的人用袖子蒙着脸,无力地拖着脚步,莽撞地走来。黔敖左手端着吃食,右手端着汤,说 道:“喂!来吃吧!”那个饥民扬眉抬眼看着他,说:“我就是不愿吃嗟来之食,才落地 这个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终于饿死了。曾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恐怕不该这样吧!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则可以去吃。” [编辑本段]分析 这个故事写了一个宁可饿死也不肯接受“嗟来之食”的有骨气的穷人。后世以“嗟来之食”表示侮辱性的施舍。吴晗在《谈骨气》中引用这一故事为论据,说明了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是有骨气的。范晔《乐羊子妻》中的乐羊子之妻以这个典故奉劝丈夫,要他做一个品行廉洁而有志气的人。这个故事流传千百年,有着积极的意义,引导我们要做一个象他那样的人。 [编辑本段]读解 “不食嗟来之食”这句名言就出自这个故事,是说为了表示做人地骨气,绝不低三下四地接受别人地施舍,哪怕是让自己饿死。咱们的传统尤其看重做人要有骨气,用通俗的话来说,人活的是一口气,即使受苦受难,也不能少了这口气。还有一些类似的说法,比如人穷志不短,不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都表示了对气节的看重,对人的尊严的强调,对人的饿精神的重视。 即使是在今天,这一传统观念依然有其存在的价值与合理性。在人的饿精神和肉体之间,在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之间,在人的尊严和卑躬屈膝之间,前者高于、重于后者。在二者不能两全的情况下,宁可舍弃后者,牺牲后者,不使自己成为行尸走肉,衣冠禽兽。人之所以为人,而非行尸走肉,区别大概正在这里。 [编辑本段]要点指引 1、《礼记》亦称《小戴记》或《小戴礼记》。儒家经典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儒家学说的重要参考书。 2、本文塑造的宁可饿死也要维护人格尊严的齐人形象一直为后人所推崇。 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685参考资料: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古人不吃接来食 的故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古人劝古人学习的故事

古人劝古人学习的故事

晋平公,时候,师旷,形容词,于师旷,分句,吾年,师旷曰,主语,蜡烛,炳烛之明,君王,动词,名词,之光,古义,安有为,平公曰,人臣,善哉,国君,少年,想学,师说,就如同,人生,光亮,副词,孰与,岁数

2009-09-24

古人劝古人学习的故事

古人劝古人学习的故事

晋平公,时候,师旷,形容词,于师旷,分句,吾年,师旷曰,主语,蜡烛,炳烛之明,君王,动词,名词,之光,古义,安有为,平公曰,人臣,善哉,国君,少年,想学,师说,就如同,人生,光亮,副词,孰与,岁数

2015-01-19

有关古人机智的故事 古人!!!!!

有关古人机智的故事 古人!!!!!

侯白,徐之才,众人,王元景,一样大,卢元明,唐玄宗,贺知章,唐伯虎,儿女,老妇,席间,杯子,牛犊,启颜录,有一次,这个字,伯虎,元明,吴中,天宝初,子宜,解颐,阳王,隆基,和屋,赐名,一言既出,九天仙女,人们

2012-12-04

古人发奋努力的故事 古人发奋读书的故事

古人发奋努力的故事 古人发奋读书的故事

故事,仲春,传统,历史,祭祖节,本站,我国,为大家,对大家,有所帮助,最开始,精心准备,又称

2020-06-18

古人发奋努力的故事 古人发奋读书的故事

古人发奋努力的故事 古人发奋读书的故事

故事,仲春,传统,历史,祭祖节,本站,我国,为大家,对大家,有所帮助,最开始,精心准备,又称

2020-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