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小故事 > 正文

放弃父母的“控制欲” 培养孩子的“自控力”

时间:2018-05-08

但也有很多人,懂得这个男孩的痛苦:相信这不是他妈妈第一次打他,你责骂,甚至打你的孩子,他不会选择放弃爱你,但他会选择放弃爱自己

提示:本文共有 478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0 分钟。

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Summer姐姐 / 文

最近有一条新闻让人痛心不已:

更让我难过的,是有很多人对孩子的行为表示“不理解”:现在的孩子,心理素质也太差了吧?说不得骂不得,这样还让老师和家长将来怎么管教孩子啊。

但也有很多人,懂得这个男孩的痛苦:

“相信这不是他妈妈第一次打他,你责骂,甚至打你的孩子,他不会选择放弃爱你,但他会选择放弃爱自己。”

“对于孩子,最大的光应该是来自父母,如果父母都不能成为支撑孩子的动力,那孩子真的会撑不下去。”

作为父母,究竟应该怎样养育孩子?有人提倡严厉管教,孩子做错了事情必须接受惩罚;有人觉得应该实行奖励制度,用各种“奖赏”来激励孩子的进步。

但无论是惩罚还是奖励,其实都是一种外在行为和动机,真正能让孩子掌控自己的,是他们的“内在动机”。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不奖不罚—如何让难管的孩子拥有自控力》。

本书作者是来自美国的凯瑟琳·雷诺兹·刘易斯,她是一位屡获殊荣的记者,也是一位家庭培育师。

作者认为,如果家长严格管教孩子的不良行为,反而会破坏孩子的一些性格特质,而这些特质,正是孩子们能够成长为自律、高效的社会成员的关键。

如果孩子表现好了就奖励,表现不好就惩罚,短期来看也许有用,但从长期来看,这样做不利于孩子自我管理意识的建立。

而自我管理的意识与能力,正是在学习、工作以及人生更广阔的的范围内走向成功的关键。

更可怕的是,如果父母的奖惩方式过于偏激,还有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父母的育儿目标,应当是培养一段强韧而健康的亲子关系,把自己变为给孩子提供资源的人,而不再是他们前进的障碍。

孩子们面临的“自控力危机”

说起现在屡屡攀升的青少年心理问题和自杀率,总会有成年人不解地感慨:“当年我们这一代成长的时候,为什么没有发现这么严重的情况呢?”

事实上,除了媒体报道越来越透明,人们获取信息越来越便捷、渠道越来越多的因素之外,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确实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根据美国精神卫生研究所科研团队的调查显示,18岁以下的孩子当中,每两个当中,就有一个会有情绪、行为失调或者药物滥用、烟酒依赖的问题。

而美国儿科医生的一项研究则显示,因自杀念头或者自残行为而被送入儿童医院的孩子,在十年间翻了一番。

与此同时,疾控中心的数据显示,13到19岁青少年的自杀率上升了28%,10到12岁青少年的自杀率上升了52%。

自杀率攀升最快的,是10岁到14岁年龄区间的孩子。

不只是美国,青少年自杀率上升,可以说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书中提到,随着每天、科技、生活方式以及其他社会条件的变化,我们的大脑不可抑制地发生了变化。

虽然并不能把这些变化都归咎于父母,但是,如果能够支持孩子,并且对于育儿知识有足够了解的教养方式,是可以有效地帮助孩子应对各种心理疾病,同时有可能减轻相应症状的程度和影响。

换句话说,新的教养方式势在必行。

不是一味地铁腕教养,更不是无原则的“宽容溺爱”,当今的父母正在试图在早期铁腕型的教养模式,与20世纪80、90年代的“宽容型”教养模式之间,探求一种平衡。

在本书中,作者称这种新型模式为“学徒型”养育模式。

真诚联结

我的一个朋友就曾经抱怨过:“家里什么活儿都不让我儿子干,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我们不指望别的,就指望他能好好学习,怎么他还一天到晚那么多脾气,说两句就生气啊!我这是图啥?”

的确,当代中产阶级家庭,会把孩子当做成长中的人才来栽培,而不再把他们当做家庭的重要劳动力,但是这样做也会产生弊端。

作者认为,这样更容易让孩子们有一种错觉:他们的价值都建立在能否成才的基础上。而实际上无论要在哪个方面获得成功,都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而将所有家务大包大揽的家长,实际上也让孩子丧失了增进新技能的危机,让家长失去了和孩子沟通、联结的机会,这一切都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主动机,也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心理学当中的“自主理论”认为,人要想把生活过好,就需要自主、有能力并且能够跟他人建立有效联系。

同样的道理,缔造强健亲子关系的第一个重要工具就是——真诚联结。

联结有着神奇的力量,如果你可以和孩子建立良好的联结,就可以帮助发脾气的孩子冷静下来,以便让他们有机会、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激活大脑中解决问题的那一部分。

专家认为:“父母在场,能够对孩子大脑中负责情感区域里的一系列唤起反应,起到强大的缓冲效果。”

哈佛大学的教授们,将数十年间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压缩到了“波士顿五大要素”当中,总结出了“家长需要做到的五件事”,来和还处在婴儿时期的孩子建立安全联结,同时给孩子将来求学和融入社会打好基础。

这五件事分别是:

把爱最大化,以及控制压力。比如在婴儿时期多将孩子抱在怀中,让他获得充足的安全感。

说话、唱歌和手指点。婴儿一出生,家长就应该为孩子讲解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以便帮助他们培养语言能力。

数数、分组还有比较,帮助他们为数学打好基础。

在活动和游戏当中进行探索。家长应当留意孩子对什么感兴趣,要意识到孩子玩耍并不是浪费时间。

给孩子读故事,并跟他们讨论故事内容。

这五条要素,每一条都有利于打造强健的亲子关系,建立稳固的亲子联结,呵护孩子身心健康。

另外,家长需要意识到,你哪怕是在拒绝孩子的要求,也是联结的一种。

身为父母的责任,并不是让孩子每时每刻都很开心,只是需要在拒绝他一些不符合家庭规矩的要求的时候,带着同理心理解孩子的情绪,安慰或者抱一抱孩子,这样也可以与孩子建立有效的联结。

积极沟通

新型教养模式的第二个重要工具是——积极沟通,概括来说就是不包办、少命令,以及共情式聆听。

回到本文开始那个令人痛心的事件,那个男孩的妈妈,可能从未认真地聆听过孩子的感受,也从未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过问题,在公开场合说打就打,那这个孩子在家中遭受过怎样的羞辱,可想而知。

有评论说,如果你的父母让你一直很绝望很痛苦,别怀疑,他/她就是不爱你。

男生自杀事件新闻下网友的评论

有时候,孩子们,尤其是年幼的孩子,是没有办法约束自己的行为,而不是有意“捣乱”。

如果在发现问题之后,家长能够把“沟通”放在“顺从”之前,先听听孩子的想法和原因,而不是给孩子命令和说教,更不是直接给孩子一个现成的解决方案。

当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对他们的话做出简单的回应,并且表示理解,大部分孩子会很快冷静下来。

记住,很多父母总是希望自己有一个“听话”的孩子,这个“听”字,实际上指的就是顺从,还是父母的控制欲在作祟。

作为家长,首先要进行思维模式的调整,当问题出现时,要相信孩子一定有一些我们所不知道的原因,等待着我们去倾听,孩子的行为,其实是在向我们发射一种信号,不要忽略这些信号。

在聆听的时候,家长需要使用专注、能及时给予回应的模式,确保自己真的能听明白孩子在说什么,并且明白孩子的感受是什么。如果有问题反复出现,那就需要想办法引导孩子继续讲述,并且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来。

家长需要更关注孩子的进步,而不是某一件事的结果。与其为了孩子进了一个球而夸奖他,不如关注他的传球准确度提升了,这就是有针对性的关注,虽然对于家长来说这样更难,但却能够证明你真的对他的事情感兴趣,也能表达真实的评价,让孩子感受到价值感和被尊重感。

我们必须时刻提醒自己:孩子简单顺从父母要求的时代,早就一去不复返了。

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提升自我管理能力,是新型教养模式的第三个重要工具,我们要引导孩子学会解决问题。

比如让孩子参与家务,让他们来决定自己做那一项家务,并且自己决定如何做和什么时候做。

家长可以通过教导孩子做家务,来提升他们的能力以及时间管理的技巧;而孩子也可以通过完成家务来获得自信感和意义感。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开始这项任务的时候,要以孩子的兴趣和年龄适合为准,而不是以家长希望孩子“如何如何”为准。

还是那句话,要放弃自己的控制欲,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人来尊重和对待。

对于孩子做家务的期待要合理,要以孩子的年龄、能力以及性情为出发点,循序渐进,提升孩子的个人能力。

除了家务,另一种方式对孩子来说更为重要,这就是提升他们的社交以及情感技能。

在家中的环境,家长可以通过和孩子一起玩扮演游戏的方式,来帮助他们学会如何进行行为控制和情绪管控。

家长可以故意做出一个不恰当的行为,给孩子一个纠正你的机会;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商量一些“密语”,比如当孩子们忘记跟别人说“谢谢”的时候,家长可以用这个“密语”来提醒他们,而不是当众“教导”孩子,伤害他们的自尊。

孩子们在游戏过程中,不断提升着自身的控制能力,也发展了社交能力,这会为他们成人之后提供坚强的支持与底气。

确立界限,规约行为

提倡父母把亲子关系放在第一位,并不意味着可以对已经商量制定好的家庭规矩置之不理。

孩子有时候的确会对家庭规矩表示不满和愤怒,但家长有责任让孩子知道,规矩就是要拿来遵守的,这样反而会让孩子产生一种安全感。

因此,确立界限,规约行为就是新型养育模式的第四个重要工具。

当然,坚守底线,并不意味着家长一定会感觉良好,也不意味着孩子会立刻开心地配合,但是如果家长能够做到共情,理解,并且坚持原则,

有一件事很重要,如果孩子们感到心情沮丧,其实是没有问题的,有时候正是那种不开心或不舒服的感觉,能够促使人们产生变化。

可以多给孩子一些选择,但是要避免那些“伪选择”,就是说你给孩子了选择权,但实际上并没有让孩子产生合作的意愿,这几个选择可能只是为了满足你自己的需求,而并没有给孩子真正的选择余地,这只不过是家长控制欲的一个“变种”而已。

一个行之有效的解决计划,必须具备以下几点要求:

这个解决方案是跟你面临的问题有关且有效的。

这个解决方案是合情合理并且体现了对孩子的尊重的。

这个解决方案是你提前告知过孩子的。

接下来,你要做的就是,把这个决定用一种实事求是的口吻表述出来,而不是用“威胁”的口吻。

当孩子即将要做出一个你心目中“错误”的选择时,不要跟他们形容到底会出现什么样的局面(这也是一种变相的“威胁”,很容易引起“亲子争斗”的场面),顺其自然就好。

这种方式的关键点在于,家长要把孩子的行为所需要承担的后果,提前告诉孩子,而不是在争执的过程中才“甩”出这个决定。

比如,你可以告诉孩子,他可以选择刷牙或者不刷,但是如果他选择不刷牙,那么今天的睡前故事不会取消,但是妈妈可能就不能抱着他讲了,只能坐的离他远一点讲故事,让孩子自己来选择。

刚开始,孩子可能并不会在意或者记住这个后果,但是反复体验之后,他们也许就会意识到这个情况,从而发生一些改变。

孩子做作业也是一个道理,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制定做作业的计划和质量追踪的工作,剩下的就交给孩子自己处理,而且这方面的权责交接完成得越早越好。

一句话,孩子需要在家长有爱的指引下,在生活中进行长期学习,在这期间没有捷径可走,家长的理解、陪伴和支持必不可少。

写在最后的

其实,抛弃“控制欲”,放弃要一个“听话”小孩,事情就会有转机。

一旦没有了什么都想要掌控的家长,孩子们也就失去了需要反抗的对象。

一旦全家人都开始在情感上建立联结之后,就越来越能够准确判别出孩子“调皮捣蛋”的类别和原因,也能因此恰当选择最有效的育儿手段。

与此同时,孩子们也会渐渐恢复遵循往日的一些常规要求,变得“听得进话”(这和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听话”不是一个含义)。

身为父母,与其试图去控制孩子的人生,不如帮助他发展自身的控制力。

记住,有权掌控孩子人生的,只有他自己。

以上。

你继承了父母怎样的养育方式?欢迎留言。

「 壹荐」

《不奖不罚—如何让难管的孩子拥有自控力》

【美】凯瑟琳·雷诺兹·刘易斯 著

张越 译

青豆家教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作 者 -

Summer姐姐

资深电视人、综艺达人

热爱一切八卦,对世界永远好奇

猫奴、吃货、爱购物

在意生活品质,更喜欢种草

坚决不过“没必要”和“差不多得了”的生活

倡导美好的亲子生活方式

文章版权归壹父母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壹父母助理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放弃父母的“控制欲” 培养孩子的“自控力””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心理学家的两次棉花糖实验 告诉家长孩子的自控力要这样培养!

心理学家的两次棉花糖实验 告诉家长孩子的自控力要这样培养!

孩子,自控力,父母,棉花糖,实验,规则,手机,行为,影响,管理员,精力,写作业,可以通过,玩手机,给孩子,让孩子,大部分,家庭,意义,方面,朋友,榜样,玩具,结果,自制力,集体,发展,做一件事,培养孩子,孩子们

2010-07-28 #短篇故事

棉花糖实验被推翻:勿入延迟满足误区 培养孩子自控力要这样做

棉花糖实验被推翻:勿入延迟满足误区 培养孩子自控力要这样做

孩子,棉花糖,实验,自控力,蜡笔,内心,环境,父母,麻麻,都会,家长,动力,安全感,成就感,时间,结论,能力,过程,愉悦感,诱惑,为了让,兑现承诺,实验人员,教育孩子,更容易,给他们,空头支票,言而有信,应是,米切尔

2017-03-10 #故事会在线阅读

为啥有的孩子专注力好 有的却很差?五个原因很常见 父母别忽视

为啥有的孩子专注力好 有的却很差?五个原因很常见 父母别忽视

孩子,专注力,父母,玩具,游戏,老师,活动,发育,都会,时候,注意力,任务,兴趣,环境,大脑,对孩子,刺激物,妈妈,目的,绿巨人,自控力,英语,语言,影响,培养孩子,让孩子,上课时,事物,幼儿园,故事

2009-07-06 #短篇故事

3岁前的宝宝爱打人?这4招帮你培养有自控力的宝宝

3岁前的宝宝爱打人?这4招帮你培养有自控力的宝宝

孩子,打人,宝宝,动作,东西,偶像,方式,时候,父母,行为,不一样,妈妈,坏习惯,大人,时间,玩具,桌子,爸爸妈妈,言行,问题,骂人,发育,示范,他自己,对世界,是最好,这个时候,佩奇,来博,上时

2017-02-07 #故事阅读

棉花糖实验后续研究:孩子缺乏“自控力” 根源是家长的“哄骗”

棉花糖实验后续研究:孩子缺乏“自控力” 根源是家长的“哄骗”

孩子,自控力,棉花糖,妈妈,实验,家长,同事,小女孩,影响,情绪,父母,画笔,绿色,对孩子,帮助孩子,买给,游戏,奖励,研究,考验,米歇尔,培养孩子,让孩子,习惯,人们,原因,因素,学会,教授,方法

2020-03-09 #长篇故事

心理学家的研究:棉花糖实验 延迟满足对孩子自控力发展的影响

心理学家的研究:棉花糖实验 延迟满足对孩子自控力发展的影响

孩子,自控力,棉花糖,家长,实验,培养孩子,时候,发展,学习上,心理学家,好的,事情,妈妈,延后,时间,步骤,社交能力,需求,训练,诱惑,会比较,到一个,字面意思,如果我们,就需要,对孩子,自控能力,让孩子,上都,还可以

2018-09-13 #小故事

“不听话就是不孝” 控制欲太强的父母 只懂得爱自己

“不听话就是不孝” 控制欲太强的父母 只懂得爱自己

父母,孩子,人生,控制欲,对孩子,改变自己,时候,机会,对自己,给孩子,妈妈,大人,处境,性格,权威,精神,行为,一条狗,不要轻易,将自己,父母控制,给自己,中出,好的,爱的,枷锁,不合理,东西,人生道路,亲情

2020-03-07 #经典故事

父母“控制欲”强 其实是教导孩子的“悲哀” 该放手还是得放手

父母“控制欲”强 其实是教导孩子的“悲哀” 该放手还是得放手

孩子,父母,对孩子,事情,控制欲,给孩子,监管,想法,时候,教育孩子,人际关系,妈妈,家长,意见,结果,拉得,不喜欢,孩子好,有哪些,这么做,在这种,好的,人生,任务,原因,差错,建议,情况,才能,朋友

2013-06-12 #故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