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后 给出3大理由 却没有1个是真实的

时间:2018-05-31

大多数人认为唐玄宗李隆基是个开明的皇帝,但也是他导致唐朝的没落,就觉得他也是存在一定的人生污点

提示:本文共有 2282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唐朝时我国历史有名的一个朝代,这个统治中原近300年之久的大唐王朝,曾经有过许多的辉煌时刻,历史有名的就是唐玄宗时期的“开元之治”,还有唐太宗时期的“贞观之治”。大多数人认为唐玄宗李隆基是个开明的皇帝,但也是他导致唐朝的没落,就觉得他也是存在一定的人生污点。而唐太宗当政之后,就一直促使朝廷蒸蒸日上,没有犯下过什么特别大的错误。

但实际上,唐太宗一直有一个污点,那就是他早年还是皇子的时候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死了自己的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为了掩盖他这一个污点,他还给出了3大理由,但实际上,这几个理由没有一句是真实的。

我们来看看到底是哪3大理由,为什么这些理由不真实?

一、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第一个提倡,因而他有资格继承大唐的皇位

我们暂且当李世民是第一个提倡起兵反隋,那么他就有这个资格成为皇帝了吗?事实上李渊起兵不算早了,在他之前就有很多地方势力已经起兵,那最早起兵的人不就最应该当中原的皇帝了吗?这显然是不合理的,毕竟在古代战乱时期,有实力才是王道,真正推翻了隋朝,统一中原,结束纷争的人才有资格成为皇帝。

其实太原起兵也不是李世民提出的,而是李渊一早就有了反叛之心,虽然李渊同隋炀帝是表兄弟关系,但李渊一直同这个亲戚有矛盾,而且李渊是拥有右关十三郡兵的唐国公,反叛的条件一直都有。

《旧唐书·唐俭传》中记载:“高祖在太原留守,俭与太宗周密,俭从容说太宗以隋室昏乱,天下可图。太宗白高祖,乃召入,密访时事。”

这段明确说明是唐朝的开国功臣唐俭提出反隋之意,而不是唐太宗李世民提出,而且那时候的李世民还没满14岁,哪里有什么宏图大志。其实李渊之所以太原起兵,最关键的还是他自己有这样的想法。他身为唐国公,一开始不但没有反隋,还帮助隋朝平定战乱,但反叛的军队越打越多,他也明确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天下的大势已经形成,隋朝注定是要灭亡,于是自行思考良久,在太原起兵。

我国现代有名的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曾经在《隋唐五代史》中讲述道:“唐高祖李渊起兵,说唐太宗有意建议父亲是没问题的,但说全是李世民的主意那就是错误的。”

二、李世民认为反隋之战,他立下的功劳是最大的,他能成为皇帝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我们从很多的影视剧了解到,李世民确实是一个领兵打仗的能人,仅仅他的手下就有尉迟恭、张公瑾、刘师玄等猛将,这些都是他常年征战带出来的人,对李世民十分信任,后来都成为他发动政变的有力支持者。但实际上,这些人,大多是唐朝建立之后,李世民才认识的。

真正在反隋之战开始之时,李世民才14岁,即使李世民这么小就很有才华了,李渊也没那么大的心将自己的军队交给李世民打理,起义的太原军队,都是李渊亲自带的,不过李世民跟着自己父亲征战多年,确实长进不少,后来确实能过担任领袖,但他一般都是充当副将,而主将是他大哥,也就是太子李建成。

不得不说,李建成也是一个很有才华的皇子,甚至可以说他的能力还要比李世民强,不然李渊也不会一直将他当作接班人培养,三军统领的位置一般都给大儿子李建成,唐朝建立之前,领兵杀敌的主要将领还是李渊同李建成,并不是李世民。

李建成打下西河之战之后,为唐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李渊曾经这样评价他的大儿子:“以此用兵,天下横行也。”由此可见,李建成是一个战功卓越之人,得到李渊的高度评价。

虽然消灭了隋朝,建立了唐朝,但中原还是有其他的军阀,例如王世充和窦建德两人的势力就十分强大。而太子李建成需要处理朝中的内务,这些征讨之事就落在了李世民的手上,在对王世充和窦建德的征讨之战中,他逐渐养起了自己的亲信,为后面发动政变做准备,但这都是建国之后的事情了。

三、“玄武门之变”的发动是迫不得已的事情,太子等人想要加害于李世民,他这么做是为了自保

实际上,太子同李世民有矛盾之事确实是真的,李世民想成为皇帝的事情可谓是人尽皆知,而太子李建成才是嫡长子,他才是最有资格成为皇帝的人。虽然他们存在这样的矛盾,但李建成从始至终都没有想过杀害李世民,至少不会通过不正当的手段除去他的弟弟。

李建成当上太子之后,身边自然会有许多人为他出谋划策,毕竟连秦王李世民身边都无数的谋士和将领身为唐朝未来的皇帝,李建成身边有谋士也是很正常的。其中“千古第一谏臣”魏征一开始就是为太子李建成服务的,他很早就同李建成提议,尽早处决李世民,以免后患无穷。而且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弟弟齐王李元吉也十分支持太子,他甚至曾经对太子李建成说:愿为兄长手刃了李世民。

不过李建成都拒绝他们的好意,他不忍心下手杀死自己的亲兄弟,他还希望日后兄弟之间能重归于好,但李世民却十分无耻,暗地谋划下手杀害兄弟。当时李世民掌握着兵权,而且也有一大批的人愿意跟随着他,太子之人想要杀害于他,也很难下手,如果他没有争夺皇位的心思,别人也不会无故去侵犯于他,更不敢加害于一个皇子。

总结

李世民发动政变成功之后,如愿以偿地成为太子,没过多久也就成为了唐朝的第二个皇帝,但他明确知道他获得皇位的手段是见不得光的,这将会成为他一生的污点,即使他开创了“贞观之治”,为大唐王朝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他始终害怕后人讲述这件不风光的事情,有损他“明君”的形象。为此,他还多次篡改历史,想通过自己给出的3大理由,洗白自己。但历史的真相就是这样,他就是靠不光彩的手段成为了皇帝。

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就在《读通鉴论》中对李世民这么评价:“太宗亲执弓以射杀其兄,疾呼以加刃其弟,斯时也,穷凶极惨,而人心无毫发之存者也。”

即使李世民多次篡改历史,真相还是被人们掘出,王夫之骂他穷极恶煞也是在理的,毕竟李世民给出的那3大理由,根本就是为自己杀害兄弟找的借口,而且还是自己编造出来的假话。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后 给出3大理由 却没有1个是真实的”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李世民后宫佳丽众多 却偏偏独宠长孙皇后 为何没有雨露均沾?

李世民后宫佳丽众多 却偏偏独宠长孙皇后 为何没有雨露均沾?

李世民,长孙皇后,唐太宗,长孙氏,李渊,长孙无忌,高士廉,皇后,丈夫,父亲,爱情,玄武门之变,长孙,魏征,原因,嫔妃,皇帝,的哥,秦王,不离不弃,唐太宗李世民,代明,于昭陵,明君,多施,孙皇后,文德皇后,杨玄感,李元吉,李建成

2017-02-09 #故事会在线阅读

为什么李世民在登上皇位之后?没有把手握兵权的大臣给杀掉

为什么李世民在登上皇位之后?没有把手握兵权的大臣给杀掉

李世民,皇位,兄弟,时候,皇帝,网络,有才,玄武门之变,事件,兵权,玄武门,不能够,却没有,对自己,子都,明君,李渊,长孙无忌,中大,不稳,一条线,个儿,事变,人们,原因,弟弟,孩子,哥哥,后果,大臣

2011-12-18 #故事阅读

李世民承诺善待侄子 却因为大臣的一句话 出尔反尔痛下杀手!

李世民承诺善待侄子 却因为大臣的一句话 出尔反尔痛下杀手!

李世民,刘安,刘长,玄武门之变,侄子,父亲,孩子,大臣,兄弟,汉文帝,皇位,他杀,李渊,淮南王刘安,做法,子弟,条件,一句话,因为他,没有影响,唐太宗李世民,李建英,李元吉,事已至此,举兵,人们,位置,以绝后患,儿子,叔叔

2012-06-02 #故事阅读

解读“贞观之治”中最大的误区 还原真实的李世民 魏征

解读“贞观之治”中最大的误区 还原真实的李世民 魏征

魏征,李世民,唐太宗李世民,玄武门之变,鞠文泰,大唐帝国,皇帝,贞观,李建成,窦建德,长孙皇后,贞观之治,君臣,大业,大唐,诚心,明君,李密,太子,中原,事实,公元,历史,国王,帝王,形象,才能,时代,时期,武德

2014-08-16 #故事会

唐太宗李世民的真实死因是什么?或许与一位印度“骗子”有关系!

唐太宗李世民的真实死因是什么?或许与一位印度“骗子”有关系!

李世民,唐太宗,那罗,仙丹,印度,谎言,骗子,公元,贞观,身体状况,中国古代史,长生不老药,忧国忧民,长生不老,侯君集,唐太宗李世民,王朝帝,李承乾,玄武门之变,王玄策,秦始皇,胡僧,胡僧长,使者,太子,万丈光芒,中国,伟人,中将,享年

2014-04-25 #故事阅读

飒露紫 李世民 丘行恭。我以为看的是神话故事

飒露紫 李世民 丘行恭。我以为看的是神话故事

复兴,李世民,玄武门之变,中共中央,历史,全世界,政府,将帅,疫情,曙光,正史,男人,结果,真实性,绝境,今天我们,不能说,不可怕,仿佛看到,内容是,都不敢,处理模式,就不要,多年前,对自己说,智勇双全

2020-05-28 #故事会在线阅读

唐太宗李世民为何要修改国史 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历史真相

唐太宗李世民为何要修改国史 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历史真相

唐太宗李世民,历史,皇帝,史书,唐太宗,史官,皇位,唐王,李世民,玄武门之变,今天我们,都知道,事情,使馆,后人,时候,理由,李建成,然后呢,太子,一生,史学家,原因,后代,君主,建树,国史,父亲,真实性,老百姓

2018-05-20 #长篇故事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上位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上位

李世民,李建成,李渊,李元吉,太子,玄武门,尉迟恭,武德,李建,杨文干,成和,公元,玄武门之变,地位,射向,射中,府上,民和,民为,消息,皇位,秦王,集团,威胁,两个月后,割据势力,李渊便,世充,向东,唐高宗

2016-01-30 #经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