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做中华传承文化的坚定捍卫者

时间:2018-07-20

日本强盗杀戮我上千万同胞,抢掠我无数财富,血债尚未偿还,如今又欺世盗名,混淆黑白,到处煽风点火,散布侵略无定论和中国威胁论,企图以此蛊惑人心,

提示:本文共有 2681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4 分钟。

纵观中国历史,审视中华民族近百年来的屈辱史,尤以日寇侵华最为惨烈。日本强盗杀戮我上千万同胞,抢掠我无数财富,血债尚未偿还,如今又欺世盗名,混淆黑白,到处煽风点火,散布“侵略无定论”和“中国威胁论”,企图以此蛊惑人心,浑水摸鱼,重温侵略老梦,是可忍,孰不可忍?!

世人皆知,自张骞出使西域,到郑和七下西洋,再到当代的一带一路工程,从历史长河中一路款款走来的大义凛然的中华民族,从未侵占过别国的一寸国土,从未抢掠过别人的一分财富,一向以爱好和平,友善兴邦,温良恭俭让,亲诚惠容著称于世,这样的民族基因里,哪里有丝毫的霸权思维和侵略野心?!所有的倒是被列强欺凌蹂躏的不幸历史。

然而,列强亡我,贼心不死,为什么我们这个民族尚能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呢?这虽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其中重要的一条,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饱含的,国际反法西斯同盟鼎力相助的,中华传承文化自信中孕育的,“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及由此形成的民族凝聚精神。

正如《于丹心得书系·孔子心得·孔子与世界同在》中所说:“孔子思想对18、19世纪法国影响尤为巨大,法国哲学家从孔子思想中悟到:征服者可以毁坏有形的物质,但毁坏不了无形的道德。法国作家伏尔泰对中华文化推崇备至,在读了《赵氏孤儿》后,将它改为五幕‘孔子伦理观’,并说,假如世人都像孔子那样仁义,就不会发生战争了。他还把孔子的塑像放在自己的书房里,朝夕膜拜。同样,在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人权宣言’中就曾写道,‘自由是属于所有人的,做一切不损害他人权利之事’,其原则是自然,其规则是正义,其保障是法律,其道德界限则在下述格言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于此可见,文化自信是我们民族之魂、民族之根、民族之力、民族心目中毁坏不了的万里长城!

鉴于此,大家自然会反思:中华文化的源头在哪里?它由哪些部分所组成?各部分之间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和共识?其核心内涵是什么?在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对于这一连串的问题,我们不可不知。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它涵盖着法家、农家、兵家、纵横捭阖家、阴阳家等诸子百家思想,但总以易、道、儒、释、(中)医诸家主导着中华文化的脉络和社会发展取向。

中华文化的源头是《易经》,而《易经》完整思想体系的形成,在中华文化史中跨度最长,这可以回溯到上古伏羲仰观天文、俯视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对大自然的宏观观察,并由此创作天气预报挂于高处的卦象,中古文王和周公完成世称《易经》的《周易》,近古孔子研读、诠释《周易》后,所著的被后人称为《易传》的《十翼》上。至此方把自然科学有机地融入社会人生,使《易经》插上腾飞的翅膀,成为《易》《诗》《书》《礼》《乐》《春秋》六经之首的人类唯一智慧宝典。而道家、儒家、释家、(中)医家思想,都是从《易经》智慧中发祥和融入进来的。

因此,中华传承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世间的一切事与物合起来为太极,分开来为阴阳(其实阴阳不可分,所谓分是为了研究的方便而已),事物的性质由阴阳统属,阴阳的作用由道统属,道是世间一切具体事物中不可逾越的规律和法则,而这一规律和法则的表现形式就是“一”和“中”。一言以蔽之,以“一”和“中”思考宇宙哲理,认识生活现象、培养人格修养、探索社会法则、促进科学发展、助推社会进步,是中华传承文化的主旨和真谛,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寓含的核心价值观,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是以此为根基,融入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构建和发展起来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换言之,亦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形成的当代马克思主义。

中华文化之始以“一”画开天,“一”是什么?是太极。太极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宇宙,而太极中的一切事与物,皆由既相互对应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所组成,这两个方面就是代表物质及其性质的阴,和代表功能及其作用的阳,彼此相互和合,从而构成了太极的阴阳两仪体系。

宏观看太极,太极指整个宇宙。因为任何事物的物质含量都含盖于宇宙中,故言太极其大无外;微观看太极,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核内质子和中子组成,由此无限分解下去,都含盖于太极的概念里,故言太极其小无内。

如是,太极两仪的阴和阳,实为对一切事与物相对应两个方面的一种表述方式。例如:手心在内属阴,手背在外属阳,二者构成完整的手。五脏藏精气而不泻属阴,六腑传化物而不藏属阳,二者构成人体生命活动完整的中心。水性寒凉而就下属阴,火性炎热而灼上属阳,二者构成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统一要素。日光明亮火热属阳,月光黯淡清凉属阴,二者构成大自然昼夜协调的景观。天行健在上属阳,地厚德载物在下属阴,二者构成统一的宇宙。春夏温热万物生长发育属阳,秋冬寒凉万物肃杀收藏属阴,二者构成完整一年的生化往复。丈夫气盛擅长强力劳作属阳,妻子血脉充盈能孕育子女属阴,二者构成完整的家庭式社会体系。总之,凡属于物质的、静的、黑暗的、寒凉的、在内在下的、向内向下的、收敛的、沉降的、消退的......皆属于阴;凡属于功能的、动的、光明的、温热的、在外在上的、向外向上的、发散的、升浮的、增进的......皆属于阳。

人类从漫长的社会实践中意识到,阴阳是互根互统、互对互补的统一体。互根互统是指一事物两个方面互为存在的根据。例如,在人类社会中,男与女是阴阳两性统一的群体,谁也离不开谁,否则人类社会就无以繁衍而灭绝。互对互补是指一事物两个方面相互对应又相互补充,例如,火为阳水为阴,人们常说万物生长靠太阳的光合作用,但是若仅有属阳的日光之照,而无属阴的雨露滋润,万物都将枯死。“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素问·生气通天论》),中医治疗血虚往往重在补气,因为“气为血之帅”,补气能从阳中求阴,增强造血功能,达到补血的目的;治疗气虚,又往往离不开补血,因为“血为气之母”,补血能从阴中求阳,增强补气的物质供给,达到补气的目的。

诚然,中华文化在阴阳关系的表述上,习惯说阴阳双方相互对应而不说对立,因为对立含打斗之意,容易引发误解。例如夫为阳妻为阴,若夫妻对立打斗则家无宁日。以此类推,父子之间、兄弟姊妹之间、亲朋邻里之间、乃至国家民族之间皆不可对立,只有这样才能使整个社会和谐安顺。当然,从某种意义而言,阴阳是矛盾的互词,然而阴阳更注重对事物本质性的表述,因此阴阳观讲和谐,并不排斥斗争,但那是对敌人的。例如,树欲静而风不止,对台独分子分裂祖国的图谋,日本右翼的反华行径,西方一些学者、智库(如美国兰德公司)、乃至政要的冷战思维,必须给予有力回击和坚决斗争。

总之,阴阳双方的关系可以进一步明确表述为:“阴阳和则生,阴阳离则灭,阴阳错则变,阴阳平则佳,把握阴阳则统御整体”(王以雍·《易经解析与致用》)来概括。例如,风调雨顺是农业丰收的可靠保证,这晴雨相宜是阴阳和则生。荒漠中有日照无雨水,地球两极有冰川无日照,皆罕见生命,此为阴阳离则灭。正常的生命过程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生气通天论》),一旦这种动态平衡被打破,就会发生疾病,此为阴阳错则变。夫为阳妻为阴,夫妻平等、相互尊重、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地和谐相处,此为阴阳平则佳。在社会管理层面,周朝灭亡时,其王公贵族不忍其亡,问史官史伯:“周何以致此?”史伯说:“周朝后期犯了弃和取同的大错,定亡无疑。”并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则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是以和五味以调口,刚四支(“肢”的通假字)以卫体,和六律以聪耳,正七体以役心......于是乎先王聘后于异性,求财于有方,择臣取谏工而讲以多物,务和同也。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国语·郑语》)。春秋时,晏子的一段话与史伯交相辉映:“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左传·昭公20年》)这里的前一个“他”是一物,后一个“他”是另一物,用现代话语来说,“和”是多样化的统一。若只有一物独存,不是孤阴,就是独阳。由于“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只有不同的元素相结合构成的整体,才会产生出比原来内容更丰富、更优良、更富有生命力的新事物,故能“丰长而物归之。”如果把完全相同的东西拼凑在一起,绝不会烹出美味之羹;总是重复同一个音调,绝不会演奏出婉转动听的乐章。现代科学认为,系统有序程度的提高,有赖于系统内包含的差异,即多样化的增加,这就是史伯和晏子都反对“同”,主张“和”,认为“ 和”使万物繁荣昌盛,“同”令万物衰败灭绝的哲理所在。当代世界的经济全球化离不开各地域、各国家民族的共同参预,而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在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合作共赢中,又造就一个繁花似锦、五彩缤纷的壮丽世界。在男女婚配中,最常见的近亲或同姓(指亲缘近的小姓)结合,其前途多同则不继,而亲缘远有益于人类的繁衍和民族的兴旺。所有这些都是把握阴阳则统御整体的佐证。

古往今来,中国人常把“老天爷”挂在嘴边,这“老天爷”不是别的,是大自然。如是,从意识形态来看,中华上古以来是以无神论主导社会取向的国家。中国哲学认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是宇宙大爆炸形成的。因此,无论世间的电闪雷鸣、昼夜相推、寒暑相移、万物枯荣,所有这一切的变化,都是阴阳相互作用的征示,一阴一阳产生了宇宙万象,天地阴阳的氤氲化育功能产生了万物和人,此之谓孔子所言:“一阴一阳之谓道。”

老子与此亦有共识,他认为自然界阴阳的变化不自为而为地造就了生物和人。生物和人必须在自然界阴阳给予的条件下才能求得生存。“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刑之,而器成之”(《道德经》)。是阴阳之道缔造了万物,阴阳之德养育了万物,周围的阴阳气候环境使万物成长为各异的形态,而由此形成的各种自然力量又制约它的成长,生态系统必须遵循阴阳之道固有的规律运动,才能循环往复、生生不息。以实践证之:春季阳气升发,大地回暖,万物蒙生;夏季阳气旺盛,大地暑热,万物繁茂:秋季阴气渐至,大地清肃,万物收获;冬季阴气极盛,大地寒坼,万物封藏。因此,万物的生长收藏化育功能,皆受阴阳变化之道的制约,故说阴阳的作用由道统属,道是世间万事万物不可逾越的规律和法则。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灵枢·玉版》也说:“且夫人者,天地之镇也,不可不参乎。”“镇”,最重要。“参”,适合。作为天覆盖之下,地承载之上,天地之间的人类,若要成为自然的主人,既要接受自然的作用与影响,又要提出顺应自然的主张,即心物一体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超自然的能力,从而掌握自然界阴阳运动变化的规律,在这个自然王国里获得较多的自由和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因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只能弘道,道不能弘人,亦即人能发现、掌握、利用自然规律,自然规律不能发现、掌握、利用人。

医易同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天地”,自然界。“道”,法则、规律。“纲纪”,纲领、纲要。“父母”,根源、根本。“生”,发生。“杀”,死亡。“本源”根本原因。“神”,事物内部的默然变化。“明”事物外部的昭著表现。“府”,所在之处。“治病必求于本”,治病必须找到阴阳动态变化中失衡的内在根本原因。《周易·系辞》曰:“阴阳之义配日月。”“易从日从月。”《说文》中注:“日月为易,象阴阳也。”因为任何事物皆由既对应又统一的两个方面组成,所以代表两方面的阴阳可作为一切事物进行归纳分类的总纲领。大自然的阴阳变化成为万物生长变化的根源,万物产生和消亡的根本原因也就是阴阳运动变化的结果。事物内部的变化和外部的表现都是阴阳相互作用的征示,所以称阴阳为神明之府。治病必求于本即强调治病必须从探求阴阳的变化入手,而阴阳是自然变化的客观规律,基于人与外在环境的统一性,说明人体一切组织结构和整体生命活动,都是建立在阴阳对应统一规律基础上的。因此生命的本质,就是机体内部阴阳对应运动和自然界阴阳变化,保持统一协调作为基本法则所进行的活动。如果这种高度有序的关系被打破,就会使阴阳失去平衡而发生各种病变。如因阳偏盛出现热证;或因阴偏盛出现寒证;或因阳虚不能制阴出现虚寒证;或因阴虚不能制阳出现虚热证。因此治病重在调整阴阳。这阴阳既对应又统一的辨证关系里,寓含着事物本质间普遍性的联系,又岂能仅限于中医用于治病而已!

阴为阳之体,阳为阴之用,“万物负阴而抱阳”,(《道德经》)阴的作用是为长身体储备物质能量,阳的作用是为消耗能量用于换取制造新的物质,这是能量守恒的规律。在气功修练中,静功练阴动功练阳。因此静功修练的过程就是降阳的过程。阳降阴必升,使生理时钟慢于自然时钟,久而久之,使时光倒流呈返老还童之势。唐代惠昭和尚身居武陵开元寺,290岁还健在,后移他寺,记载中断,终年不详(见《名人大辞典》)。因此在社会人生中,心绪正常者阳分亦正常,生理时钟与自然时钟同步,生理年龄与社会年龄就相当。生活环境纷乱,心绪焦躁不安,或贪瞋痴欲望强盛者阳分就高,生理时钟快于自然时钟,人就早衰。心宽气平,遇事安然愉悦,不为外力所动,不为得失所扰者,其阳分低,生理时钟慢于自然时钟,其人就长寿。戏剧中伍子胥过昭关,一夜间愁白须发,文艺看似夸张,却不失生活真实。爱因斯坦在校园里遇见他的学生,学生们问他:“老师,你的相对论真难懂,能再给我们讲讲吗?”爱氏说:“如果你和你的女朋友坐在公园里凳子上谈情说爱,时间过了两小时,你却觉得才过了五分钟;如果你坐在滚烫的火炉上,才过了五分钟,你却觉得已过了两小时,这就是相对论。”不难理解这里的相对论就是从阴阳观中外延出来的。

中华传承文化的思想源于《易经》,而《易经》是最根本最朴素的阴阳辨证观。科学家讲构成物体最小的元素时,无论如何也讲不出阴阳是宇宙万有中最原始最本质的概念,因此也就无法揭示宇宙万有中万事万物及人类本质间的联系来,然而《易经》做到了。《易经》开卷有益,其核心内涵以阴阳为辨证说理的依托,“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张载),给人类智慧的理念插上十只搏击有力的翅膀,并照亮通往世界大同的理路,既囊括跨越时空之智慧,又提挈无可批驳之哲理,在与科学媲美中,使科学上得到的定律,往往以后者推翻前者,成为短命之作。而《易经》阅历自有其所示符号以来数千年人间沧桑,其智慧的科学牢固性如日月经天,亘古不衰。社会发展至今,无论科学最新的原子物理学,还是全球网络信息数字化的开辟,都不越《易经》中易理所阈。

在国内,尽管研究《易经》的文献已多达4000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都无法穷尽《易经》的智慧。在国外,对《易经》的评价同样甚高。目前已知受其思想影响获诺贝尔奖的学者有六位:华裔的有李政道,杨振宁。外籍的有德国人洪森堡,丹麦人玻尔,比利时人普利高津,日本人汤川秀树。玻尔是量子学创始人之一,在物理学方面颇有建树。丹麦政府为了表彰他的功勋,为他颁发勋章,勋章的图案就是玻尔征得丹麦政府同意后由他自己亲自设计的,以太极阴阳鱼为中心的图案。玻尔认为中国哲学的阴阳观甚有见地,使他收益匪浅,受此影响,他以相对论的互补原理获得了诺贝尔奖。直面当代中国,我们党提出并实施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惠及人类的一带一路工程,更是这一原理空前宏伟的落地生根。

太极的阴阳鱼图像里寓含着无穷无尽的哲理和智慧。它昭示世人,太极是由形似阴鱼和阳鱼双方的平台共同构筑起来的整个宇宙。其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根互统、互依互补,共存于太极中无法剥离。阴阳互相转化,转化的过程是阴极必阳、阳极必阴,否极必泰是宇宙万有的必然规律。以实践证之,天下大势分久必合是任何人抗拒不了的自然法则。浩瀚宇宙中,地球是圆的,太阳、月亮乃至整个宇宙都是圆的,并且都在万有引力作用下不停地作圆周运动。圆的东西又不易伤害人。试看有史以来何曾发生过星际大碰撞?!因此人类要效法自然,不要三头六臂、带角带棱,智慧皆从圆通中来。然而圆通绝不等于圆滑,圆滑是无原则性极度自私自利的体现,这不可能得到世人的宽容。做人的正确原则应当是,内刚以养正气,外柔以待世人,大事晓之以理,小事动之以情。以实践再证之,在中华民族统一的大是大非上没有任何调和的路可走,这是海峡两岸炎黄子孙意志之共识!任何域外势力干涉我统一大业,都将遭到我坚决地痛击!所有这些世易道恒、智圆行方的义理,都是不容许任何人撼动的!

受《易经》思想影响,在认识宇宙人生的漫漫征途中,儒家以智慧入世,释家以智慧出世,然后到大乘阶段又转为既出世又入世,道家则二者兼顾。入世涉有为法,出世涉无为法。有为法为外求,属阳;无为法为内生,属阴。中医则是以平衡阴阳为手段审视和诊疗疾病的。而无论出世与入世、无为与有为、阴与阳的理念,都是通往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念,都是传播向善从仁正能量的智慧之学,都是以太极之一体与阴阳之两仪为依托,认知宇宙人生的哲学性社会科学,都属于东方思想文化体系的范畴。

人的认识能力由知识和智慧两个部分所组成,而二者的含意迥别。知识是对于以往认识的积累,为外求、他入、属阳,可用于继承过去;智慧是对于未来认识的开启,为内生、自出,属阴,可用于创造未来。知识可通过办学校、编课本、印讲义、做实验等传道、授业、解惑的方法使众生获得;而对于智慧,有经验的家长和老师,可以用抛砖引玉的方法来引导和启发,无经验的家长和老师,却无论怎样填鸭式注入也不二法门而无能为力。因此可以说二者虽然同等重要,但若比较而言,智慧更为根本。

若把知识和智慧同作以比喻,那么知识就如同砖,智慧就如同玉。我们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抛砖引玉,把知识学活用活,在前人营造的知识基础上构筑智慧的社会宝塔。而对于智慧,正如佛家所说,乃是人类如其本来生而具有的灵性。如果人们不能用心感悟开启它,它就永远处于休眠状态,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如果人们能用心感悟开启它,就能使它发挥应有的作用而大放异彩,用来发现认知自然的规律,以规律而行,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服务于社会,创造人生价值。

在智慧一词中,智与慧是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合起来说为智慧,构成事物一体的概念,分开来说又各有侧重:智偏外属理性;慧偏内属灵性(亦称觉性)。智为外求、他入,属阳性、有为、有分别、科学多用之的世间法行为;慧为内生、自出,属阴性、无为、无分别、佛家多用之的出世间法行为。把分别、有为降到最低的零时,就是无分别、无为、生慧(灵性)的佛家行为;把无分别、无为升到阴阳交感而合时,就是有分别、有为、生智(理性)的科学行为。对于人类的认识全过程来说,二者皆须兼备。

智慧源于灵性,人为万物之灵,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一切发现、发明、和创造皆来自灵感,而灵感来自思维。人类的思维可分为两类,一类来自直觉感性,一类来自抽象理性,二者形成思维的太极阴阳交感交合关系。由“阴阳和则生,阴阳离则灭”的原理推理可知,“阴阳和合的小合则小灵,中合则中灵,大合则大灵,不合则不灵”(王以雍·《易经解析与致用》)。当阴阳交感交合匹配程度达到平衡状态时,可获思维最佳值,亦即出现最高灵性,这时的创造性自然最强。善于思维者又必须懂得放松,因为自然的规律是张与弛属于阴阳的两个方面,动静和谐时思维效果最佳。因此,当张之阳与弛之阴松紧平衡、互相交合时才会出现灵感。有人称之谓“思之,再思之,思之不得,神鬼告之。”这“神鬼”便是交感交合的心有灵犀一点通,此幽默之言确实令人玩味。由于阴阳交感而合的瞬间非常短暂,灵感的出现往往稍纵即逝,所以善于求知做学问者,若要及时捕捉灵感,又必须随时记好笔记,做好随读之书的眉批,因为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而对于临场发挥的考生,要排除紧张情绪的干扰,以平常心放松自己,使张与弛调息均衡,从容不迫非常重要。

中国人常说,“知人者为智,自知者为明。”以阴阳观观之,知人为外察,属阳;自知为内省,属阴。世间法,做人谋事时二者必须并重。外察乃是捕捉信息,以中医诊病为例,中医基于“有其内必形其外”取类比象的义理,对病人必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望是望气色神形,闻是听声音、嗅气味,问还备有十问歌诀,切是切脉和按诊。经过四诊,把获得的大量有用信息,即觉性或称感性材料加以梳理、分析,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之八纲辨证、三阴三阳之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等辨证方法,找出主症及其病因病位所在。尤其对那些疑难重症患者,更须准确无误地辨明其阴盛格阳所致的真寒假热;阳盛格阴所致的真热假寒;真虚假实所致的至虚有盛候;真实假虚所致的大实有羸状等疑难病症,然后才能作出正确的治疗,这属于内省的功夫。一个称职的中医师,必须把属于直观觉性的外察,与曲感理性的内省有机融合,进行科学的辨证求因,才能避免似是而非的诊疗误判。

所谓“知人者智”就是通过觉性外求,调查捕捉信息,以达知彼。为达知彼,好的坏的信息都必须捕捉。捕捉的信息愈多、愈系统、愈全面、愈赋有本质性,知彼的程度就愈高。所谓“自知者明”,就是把心识牢牢地固定在无杂染、无执见上,使心净(静)如水,心明如灯,心境愈清净(静)淡定和明亮,就愈赋有慧。中文的“慧”字,佛家用得最多,诸如本慧、净慧、大慧、慧昭、慧通、慧能、戒定慧......。从中文的造字涵义来看,“慧”由三部分组成:上部的

“丰丰”为扫帚,中部的“ 彐”为手,下部的“心”为心的本体。其涵义是手持扫帚在心上扫为慧。扫得愈干净,慧的程度愈高,灵性愈大。掃什么?掃一切思虑杂染和执见念头,好的坏的念头都要掃,当掃到不思善不思恶时,就见到心体原来的状态了,这个状态叫“真如”、“如来”,真正如其本来的那个灵性,王阳明称之为“无善无恶心本体,有善有恶意(心)之动”,称“虚灵(胎息无漏之灵)不昧”。因此,心愈清净(静)就愈能知己,慧的程度就愈高。行为科学于此认为,以此外化为行为,付诸实践,就能因为无为收到无不能为的效果,把事情办得恰到好处,圆满成功,这就是孙子《兵法》之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再如修练,若说静功修练是练身,尚未达上乘,修行则是修心,可谓上乘之举。佛家对于修心,常用“慧门鉴空”和“智门照有”作形象比喻。行为科学认为,只有心净(静)才能生定,把意念聚焦于要关注的某一点上。定才能思,对这一点形成确切的认知。思才能虑,对其进行分析、推理和判断,从而形成心计。虑才能有所得,决定取舍适从而有收获,使定为慧的载体,慧为定的践行结果,定慧不二而为行为之事完整的一体,从而产生智慧。于是得出结论:智慧生于净(静)中悟,亦即一阳之智,通过诸如观察、分析、推理、判断,形成心计,使心意慧及的阴与外察的阳交感而合,形成佛家所谓的“智门照有”。而“智门照有”离不开“慧门鉴空”。若用更形象语言表述这一现象是:静生定,而定是灯,慧是光,一般物理之光遇障便遮,这种定慧之光却无境不照。说它是光,又实则为场,为自然形成的觉性(亦即灵性)之场,从而由“慧门鉴空”对“智门照有”产生无可遮掩的睿智。若把这种睿智用在修身上,可达修行上乘,亦即成佛,因为所谓佛者,觉悟之人也。而用于求知做学问,或为人处世的世间法行为,能知其何所为何所不为,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修行,儒家与佛家殊途同归,有着广泛不谋而合的共识。儒家在《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同革新的“新”)民,在止于至善。”认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三字经》)(孔子:人性向善;朱熹:人性本善)。人们生而具有的明德,入世间后,被物欲横流的灯红酒绿所掩,需要经过《大学》之道的教化,才能重新焕发明德,革新民心,达到尽善尽美的道德境界。对于《大学》的具体内容,儒家又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这里,儒家在阐述了“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三纲后,紧接着阐述作为“八目”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安天下”。而“八目”中“修身”、“正心”是根本和关键,因为只有通过修身,才能明了事物的道理,达到心物一体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与天地共谋发展而元亨利贞、生生不息。佛家则认为众生出世前皆有一颗如其本来的智慧明珠,出生后这颗智慧明珠被世间贪瞋痴恶魔般的邪执邪见所蒙蔽、染污,因此需要以持戒、布施、忍耐、精进、禅定、智慧的六度修行,以闻思修达戒定慧的自律武器,守护好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门头,征服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恶魔般的邪执邪见,才能达到自觉觉他、自利利他、自救救他,以大乘之车普度天下众生,到达涅而不缁的境界。欲达此高层禅境,六度修行中的禅定是关键,因为“禅”为外不着相,“定”为内不动心,只有禅定,才会产生坚如磐石的内定力,管束好自我,战胜邪执邪见而不被邪执邪见所俘获。对此,六世禅宗惠能又提出“无念、无相、无住”的“三无”修习准则。“无念”就是主观意念不出,“无相”就是客观形象不入,“无住”就是不留恋任何对象。“三无”的核心是无念,因为这是产生内定力,战胜自我的根源,这又与《易经》中降阳的意念相通相融。

对于“三无”的修习准则,老子《道德经》用“无为而无不为”加以概括。“无为”和“有为”是一事物阴阳的两个方面,二者皆不可偏废,否则“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由此可见,为学为事皆当内求外求并重。内求乃修身养性,提高主观灵性;外求乃提高认识水平,服务于社会实践。内求属先天本性,生而知之;外求为后天本性,学而知之,最终目的是认识,亦称唯识。佛家的“二道相因,生中道义”其意念与之相通。是故六世禅宗惠能又指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菩提是梵语,义为觉悟的境界,觉悟的唯一标准,当是感悟认知宇宙人生的自然规律,并以自然规律而行,使有限的自然生命释放出无限的社会生命的能量,活出人生价值来。欲知修行达到的程度,及思想言行正确与否,又必须置身社会实践中去检验,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此即“不离世间觉”的真谛。

老子思想的精髓,在于“上善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在于提倡心物一体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在于兼顾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的“无为而无不为”,这与易家、佛家思想寓含的朴素唯物观互通互融、殊途同归。

中华民族习惯用虎守杏林、龙蟠橘井和悬壶济世为中医点赞,这是因为自古中医皆被世人称为不谋名利、救死扶伤的仁术。古有名医董奉救治病人不取报酬的故事,每当他义务救治一位患者时,病人就在他的家前院后植一株杏树。日久天长,他家成了一片颇具规模的杏林。此故事感人肺腑,给后人留下温馨的传世佳话。

综上所述,易、道、儒、释、(中)医诸家,都是智慧之学,都以人性本善为出发点,都认为非善皆因世间混沌染污所致,都提倡修身正心是解决社会现实的根本路径。正如净慧法师所说:“生活禅,觉悟人生,奉献人生,性在行中。”如是,凡益之道,皆当与时俱进。

儒家以世间法阐明宇宙人生哲理,佛家以出世间法阐明同一道理,道家又二者兼顾。佛家认为众生修行到上乘圆寂高层时,虚灵不昧,肉体虽亡,精神永驻。中国文化对此视为人已超化,进入神明之域,可称之为神。神是人修练达到圆寂超化形成的虚体,具有信息功能,但仍属于生理现象,这与西方有神论不同,却与佛家理念相通。这可由中国人所造的“神”字中证得,所谓神者,伸出衣外之灵魂也,可见灵魂可超越时空。是故圣贤释迦牟尼、孔子和老子虽已亡故2500年之久,然其精神形成的信息感应功能并未殁灭,不仅没有殁灭,而且永恒地融入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相传的遗传基因中。

古之亚圣孟子善养浩然之气,他认为,“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孟子·公孙丑》)意思是说,内心的志向是义气的主导;义气是充满浑身的力量,这种气最伟大最刚强,用正直去培养它才没有妨害,就能充满天地之间。这种气要跟义与道相配合,如果不是这样,就会缺乏力量,这是积累了正义才产生的力量。”(《于丹心得书系·孟子心得》)。孟子的这种浩然之气,被“春江水暖鸭先知”之一代代充满正义感的知识分子书成巨匾,悬于明堂,感化、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给中华民族铸就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形成了中华民族的遗传基因,成为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支柱,润育了苏武、岳飞、文天祥、史可法、郑成功、林则徐、孙中山、李大钊、左权、杨靖宇、张自忠、薛岳、李宗仁、刘胡兰、黄继光、董存瑞、邱少云、雷锋、王杰、焦裕禄、时传祥、郭明义、钱学森、袁隆平、潘建伟、屠呦呦、南仁东、朱枞鹏、黄大年等一代又一代民族精英。这正是“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的史实写照!

若以现代科学对暗物质的研究可知,暗物质也是物质的客观存在。这种信息感应功能是否包括在内,这要留给科学界研究鉴定了。然而有一点世人当心知肚明,这就是人类需要谦虚。因为人类对宇宙王国的认识总量远远小于太极之量,人类尚未察觉感知的领域,只因为科学尚未发达到足以察觉感知它的程度。例如:有些人对中医经络学说,一直持若有若无的怀疑态度。而西医则完全否认经络的存在,其理论根据是,解剖研究中根本见不到经络的实际存在。然而中医却认为,所谓经者路径也,络者网络也,人体中确实潜伏着网络般以手、足三阴三阳、督、冲、任、带为主干的、联络体表与脏腑内外的信息传导系统——经络。不然,诸如针刺远离肚腹的足三里穴,为什么能治疗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急性胰腺炎、溃疡、小儿消化不良、腹泻、痢疾等疾病呢?现代科学经多年实验研究,终于发现了人体中确实存在的,犹如江河川流不息,具有特异传导功能的新物质——腺体流。这种腺体流存在于生命的始终,生命一旦结束,气门一闭,便不复存在。所以解剖过程中永远发现不了它,而它又确实存在,这才揭开了经络的神秘面纱。梧桐皆能知秋,羔羊尚知跪乳,天体万类万物共有的信息感应功能,岂能独况人没乎?!故而由人修行到极高层次成为释家所称的佛,儒家所称的圣,道家所称的仙,其信息感应的气质功能则是不朽的,这就是众生修行到高层皆可为尧舜,而能感悟天机的道理所在。

人们常说:“有的人活着,其实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其实他永远活着。”台独分子数典忘祖,出卖灵魂,已成为行尸走肉,自然属于前一种人。2500年前的释迦牟尼、孔子和老子就是这样虽死犹生的气质长养之人。因为他们不以物喜和己悲,看破、放下而超越了自己,具备了许多超自然的魅力,智慧地意识了这个自然王国的许多规律,值得我们景仰和点赞。当然,我们还要点赞那些以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舍生取义、精忠报国、忘我敬业的民族精英和时代楷模,并弘扬他们的精神,砥砺自己,奋勇进取,使之无愧于新时代新思想新作为的新人。

这里说的规律是什么?是世易道恒,亦即世事虽无常,然其属于事物间本质性联系的法则却不变。说世事无常是包括人在内,世间的一切事与物时刻都在变化之中,运动变化是自然的普遍法则;说法则不变是说无论怎样变来变去,皆不越阴阳之道所内涵的法则“一”和“中”所阈。因此,人们应当应对的正确方略是智圆行方,亦即既善于变通,又不失其原则性。

对于“一”和“中”,儒释道三家异曲同工,有许多相同或相似的共识。

关于“一”:

佛家

【经文】依般若①波罗密多②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③。(《心经》)

【注释】①般若:智慧。②波罗密多:要度到彼岸。③涅槃:可作黑色染料的矾石,这里用作超脱生死崇高精神境界的比喻。

【讲解】以佛的智慧,可超脱世间法执著的烦恼束缚,消除忧虑和恐怖带来的幻想,超脱自我,心情愉悦地到达涅而不缁的彼岸。

“彼岸”是比喻说法,对证悟者来说根本不存在“此岸”与“彼岸”。若非言其有,沉迷其中,乐而忘返为“此岸”;破灭幻想,超越生死为“彼岸”。沉迷“此岸”的根本缘由在于一心。只要一朝顿悟,就能正觉涅槃,到达“彼岸”,不再被世间法执著的杂染困扰,油然无惧地离开贪瞋痴三有之界,到达涅而不缁的出世间境界。

【经文】一①即一切,一切②即一。(《坛经》)

【注释】①一:指净心出现的无分别心识意境(感知自然规律的意境)。②:一切:指由灵知灵觉感悟到的万事万物的本质联系。

【讲解】修行达到圆寂的梵我同一无分别心净境界,这时的灵性能感知自然的规律,通晓万事万物本质之间的有机联系。

【感悟】这句经文的思想意念大致与易道儒医诸家契合。剖其义理,这里的“一”就是“道”所代表的心物一体的普遍规律和法则。这正因应了《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理。道:自然的规律。一:太极。二:阴阳两仪。三:交感交合的功能和效应。万物:宇宙万有。道生一:自然的规律缔造了太极。一生二:太极生阴阳两仪,或者说太极由阴阳两仪组合而成。二生三;阴阳两仪天然具有交感交合的功能和效应。三生万物:这种功能和效应自然而然产生了宇宙万有。例如:自然界阴电荷与阳电荷交感交合,产生电闪雷鸣。日之阳与月之阴交相作用,产生昼阳夜阴此消彼长。寒暑阴阳四季推移,形成万物生长(阳)收藏(阴)的生化往复,阴阳男女交感交合孕育子女,形成生命衍续等等。总之,众生经过感悟,都能懂得“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的哲理。

【经文】圣智①无知②,万品俱照;法身③无象,殊形④并应。(《维摩诘经序》)

【注释】①圣智:慧。②无知:无分别。③法身:佛家术语,指清净(静)心识产生的向外透射的灵性。④殊形:各式各样的形象。

【讲解】在无分别中能发出灵性,其灵性之高,无所不能照;一旦自心清净(静),可以出现灵性场(觉性场),此场能无遮掩地察觉一切物象。

【经文】定①:是慧体,慧②是定用,定慧一体,不是二。(《坛经》)

【注释】①定:清净(静)的心识。②慧:灵性。

【讲解】一旦净心,灵性即现,定是慧的载体,慧是定的体现,定时在慧,慧时在定,故说“定慧一体,不是二”。

【经文】不得般若①,不见真谛②。(《肇论》)

【注释】①般若:智慧。②真谛:真实正确的道理。

【讲解】得不到智慧,就无法掌握真实正确的道理。

【经文】三世诸佛①,依般若波罗密多②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③。(《心经》)

【注释】①三世诸佛:过去现在未来所有的佛。②般若;智慧。波罗密多:要度到彼岸。③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

【讲解】世间十方三世所有的佛,都是按照可度到彼岸的智慧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的。

【经文】释迦牟尼成道时,诧①曰:“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德相,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无妄想执著,则自然智,无碍智,一切智,即时现前。(《华严经》)”

【注释】①诧:惊讶。

【讲解】释迦牟尼成佛时连声惊讶地说:“奇怪呀!奇怪呀!世间众生本都具有与生俱来圆寂无漏的智慧德相,但都被世间贪瞋痴的欲望染污了。若不是这样,就会自然无碍地将所有智慧从法身道场上显现出来。”

道家

【经文】天得一以清①,地得一以宁②,神得一以灵③,谷得一以盈④,万物得一以生⑤,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⑥、(《道德经》)

【注释】①天得一以清:自然界的阴阳之气和合;就清气得升,地气上为云;浊气得降,天气降为雨。②地得一以宁:由于清阳之气得升,浊阴之气得降,寒暖气流交互往复正常,就晴雨相得,寒暑相宜,自然界呈良性循环态势。③神得一以灵:阴阳变化相得益彰,事物内部的质和外部的形都呈规律性变化。④谷得一以盈:由于寒暑燥湿呈正常规律性变化,自然界风调雨顺,就五谷丰登。⑤万物得一以生:整体生态系统在阴阳规律正常作用下,就会循环往复、生生不息。⑥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社会的统治者(或说领导者)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法则治理国家,就会把国家治理得和谐安顺。

【讲解】从略。

【经文】为学日益①,为道日损②,损之又损,以至无为,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

【注释】①益:增益。②损:减少。

【讲解】对求知者来说,学的知识愈多,受益愈多。对修行者来说,修身层次愈高,执见杂染抛弃得愈干净彻底。抛弃到没有任何执见杂染时,心识灵明,就清楚明了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了。

【经文】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①,见天道②。其出弥远③,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道德经》)

【注释】①窥Kui,从小孔或缝隙里看。牖you,窗户。②天道:世间奥妙。③弥远:弥mí,遍、满。弥远:很远。

【讲解】:人们修行到无执见时,不作过度观察求证就能洞察宇宙人生的秘密。不需出户远行就能把事情料理得很圆满。

【经文】嗜欲①深,天机浅;静悟②,见天机③。(《庄子》)

【注释】①嗜欲:由欲望产生的杂染执见。②静悟:清净(静)安定的心识产生的悟性。③天机:自然界重要而又不可泄露的秘密。

【讲解】欲望高产生的执见就高,灵知灵觉就低。只有清净(静)安定的心识才能感悟自然界的一切道理。

儒家

【经文】吾心即宇宙①,宇宙即吾心②。(宋·陆象山)

【注释】①宇宙:自然界。②吾心:我的心识。

【讲解】由于我的心识感悟到心物一体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之理,我的心与自然融于一体了。

【经文】心①即理,心外无理②。(明·王阳明)

【注释】①心:清净(静)的心识。②理:世间一切道理。

【讲解】清净(静)的心识能感悟世间一切道理。

【感悟】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这里的天命是什么?是人们净心悟得事物理法心识的自然规律和法则。人人皆知天命法则可依不可违,台独分子却自以为挑战法则,挟洋自重,紧抱美日大腿,就能实现其黄粱美梦,那就等着焚身碎骨吧!

【经文】吾道①一②以贯之。(《论语·里仁篇》)

【注释】①道:忠恕之道。②一:一个基本思想。

【讲解】我的学说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这就是忠诚无暇和推己及人的宽容仁爱之心。

【经文】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忿懥①,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②,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为修身在正其心。(《大学》)

【注释】①忿懥的“懥”zhi,发怒、愤怒。②心不在焉的“焉”:兼词用法,犹言在此,比喻不专注。

【讲解】所谓提高自身品德修养,关键在于端正自己的思想。自身有所愤怒,内心就不能端正;自身有所畏惧,内心就不能端正;自身有所享乐,内心就不能端正;自身有所忧虑,内心就不能端正。

思想不集中,看见了东西就像没看见一样,听见了声音,就像没听见一样,吃了食物,却不知道食物是什么味道,这就是说,提高自身品德修养的关键全在于端正自己的思想。

【经文】君子坦荡荡①,小人常戚戚②。(《论语·述而篇》)

【注释】①君子坦荡荡:有德之人胸怀宽广坦荡。②小人常戚戚:无德之人永远局促忧愁。

【讲解】从略。

【感悟】有德之人乐为善,心无疚而安,通智善谋,循规行事,即使暂处困境,终必大事有成。无德之人惯为恶,心有愧不安,通愚痴,悖道行持,即使暂时得势,终必身败名裂。以实践证之,台独分子以骗术瞒天过海,得登宝座,以牺牲2300万台胞利益换取私利,心有愧不安,心猿意马,意欲螳臂当车,又知不自量力,屡屡乘黑鹰直升机做逃亡演习就是例证。

由以上诸条可以悟得,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是中华民族传承文化的灵魂共识。易道儒释医诸家殊途同归、不谋而合绝非妄言。正因为有了这种共识,才形成了朴素唯物主义的文化基因和民族信仰。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有机融合,于是孕育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的核心价值观,和画出最大“同心圆”,求证最大“公约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着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共识的社会发展导向。因此可以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中国共产党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对马克思主义智能化的划时代发展,而其核心内涵的深邃造诣就是,把心物一体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与“致中和,天地位,万物育”践行到为中华谋复兴,为人类谋发展福祉,和共建世界大同的伟业中去。

关于“中”

儒家

【经文】天命之谓性①,率性之谓道②,修道之谓教③。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④,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⑤,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⑥,莫显乎微⑦,故君子慎其独也。(《中庸》)

【注释】①天命之谓性:天命即天理,性指人性,之是助词。全句为,人性皆由上天赋予。②率性之谓道:率为遵循,道为事物运动变化必须遵循的普遍规律。全句为,人道应遵循自然人性。③修道之谓教:按照道德的原则修养自身,教为教化,全句为人能修人道用于教化人。④须臾:片刻,一会儿。⑤戒慎乎其所不睹:戒慎是警戒谨慎,睹是看见。全句为君子对做人的道理虽不目睹,也要提高警惕,谨慎对待。⑥莫见乎隐:隐为隐蔽的地方,全句为君子对待人道即使在隐蔽处也要寻找它。⑦莫显乎微:微为细微事物,全句为君子对待细微的事物也要表现人道。

【讲解】上天赋予人的品德就是“性”,遵循事物本性和运动规律的原则就是“道”,圣人把道加以修明并推广于民众就是“教”。“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能片刻离开,那就不是道了。因此,君子应在无人看见时也要谨慎检点,在无人看见时也要以戒惧心加以注意。没有什么比处于幽暗中更显著的,也没有什么比置于细微处更明显的了。因此,君子独处在一个人行事时要特别谨慎。

【经文】不偏之谓中①,不易之谓庸②;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

【注释】①中: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适可、适中。②庸:不以时空概念改变的永恒平常道理。

【讲解】不偏不倚叫做“中”,经久不变叫做“庸”。中是普天下的正道,庸是普天下永恒而又平常的定理。

【经文】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①;发而皆中节②,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③;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④。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

【注释】①中:正好合上,符合、合乎。②中zhòng节:发了既不可太过又不可不及,而是适度。③大本:天下一切事物的本源。④达道:天下皆可通行。

【讲解】人们没有接触外界事物时,自身的喜怒哀乐没有表露出来。中庸将人们内心处于虚静安然、不偏不倚的境界称为“中”,发而皆中节是说,人们将喜怒哀乐发出来,也能既不太过又不不及,而是适度叫“中节”。发了皆中节叫做“和”。“大本”是天下事物的本源。“达道”为天下皆可通行。全句为,喜怒哀乐情感没有表现出来时称为“中”,表现出来而又符合社会法度常理称为“和”,“中”是天下一切情感和道理的根本;“和”是天下所有事物的普遍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就其位,运行不息,万物便各得其所地生长发育了。

【经文】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①;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中庸》)

【注释】①时中:每时每刻都恪守中庸之道。②无忌惮:无所禁忌。

【讲解】孔子说:“君子的言行常守中庸的道德标准;小人的言行则违反中庸的道德标准。君子之所以能常守这一标准,是因其每时每刻地恪守中庸之道;小人之所以违反这一标准,是因为其所作所为毫无禁忌。”

【经文】子曰:“道①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②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③,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④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中庸》)

【注释】①道:中庸之道。②知:通智,智慧之义。③明:彰显出来使人明白。④不肖者:德行不好的人。

【讲解】孔子说:“中庸的道理不能通行,我知其原因,在于聪明人做过了头,愚笨人又达不到要求。中庸的道理不能昭示于世,在于贤能者做过了头,德行不好者又达不到要求。这就像人们没有不吃不喝的。却很少有人知道其中的滋味一样。”

【经文】子曰:“舜其大知也与①!舜好问②而好察迩言③,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中庸》)

【注释】①知zhì通智,智慧。②好问的“好”hào喜爱,好问是喜欢请教别人。③迩音ěr,近之义。

【讲解】孔子说:“舜帝真是个极富有智慧的人,他喜欢向别人请教,又善于对那些浅近的道理仔细审察,包涵别人的短处,表扬别人的长处,掌握人们认识中的过与不及,取中庸之道施行于民众,这就是舜所以成为舜的原因吧!”

【感悟】包容是做人的一种美德,能化解矛盾,使社会温馨和谐。对人应取这种态度。然而对己则不应包容,而应见贤思齐,见不贤自内省,因为严于律己,己少犯错误;宽于待人,人乐于行善,这是中庸之道外延的道理。

【经文】子曰::“人皆曰‘予知’①,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②,而莫之知辟也③。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④。”(《中庸》)

【注释】①人皆曰“予知”:知,通智。人人都说我是聪明的。②罟音gǔ,捕鱼鸟用的网。擭音huō,一种捕兽的机关。③辟通避bì,避免。④期月的期音j,一整月。

【讲解】孔子说:“人们都说‘我是聪明人,然而在利欲驱使下,却像禽兽一样落入捕网、木笼、陷阱,不知逃避。人们都说我是聪明的,但是选择了中庸的道理,却连一个月也坚持不下去。’”

【感悟】世间的罗网陷阱很多,只要有非分之念,就易钻进去,当时时处处小心哟!

【经文】惟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①,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③;齐庄中正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⑤,足以有别也。

溥博渊泉⑥,而时出之。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⑧。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⑨;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中庸》)

【注释】①睿知的“睿”,思想敏锐;知通智,智慧。睿智为英明有远见卓识。②发强刚毅:“发强”为奋发强健; “刚毅”为刚正持久。③执:决断。④齐庄中正:“齐”通斋,斋戒;庄为庄重;中正为适中正当。⑤文理密察:文章的条理详细明辨。⑥溥博渊泉:“溥”为大;“博”为广;“渊”为深。这句是说圣人行事好象广大渊泉的泉水。⑦见音xian,通“现”。⑧说音yuè,通悦,喜悦。⑨蛮貊的“貊”音mò,蛮貊:古代两个边远部落族的名称,此作未开化的少数民族解。队:音zhuī,通坠,坠落。

【讲解】只有天下最圣明的人才能聪明睿智地临视事物,宽厚温和地包容天地,奋发刚毅地决断事物,端庄公正地赢得他人恭敬,条理清晰地辨识邪正是非。

圣人的美德博大精深如不断涌出深渊的泉水。普遍广博像天,渊源一样像泉。百姓见到没有不尊敬他的。他的话百姓无不信服。他的行为百姓无不喜悦。所以他的名声遍及中原大地,远播边远少数民族。凡是驱车能到之处,人力可达之处,天所覆盖之处,地所承载之处,日月照耀之处,霜露坠落之处,凡是血气所属,无不尊崇敬爱他,故说其德行可与天相匹配。

【经文】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①,辟如登高必自卑②。《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③,和乐且耽④;宜尔室家,乐尔妻帑⑤。子曰:“父母其顺矣乎⑥!”(《中庸》)

【注释】①辟如行远必自迩:辟pì,譬如,迩ěr,近处。譬如行远路必从近处起步。②辟如登高而自卑:卑,低处。譬如登高必从低处开始。③翕音xī,和顺、协调。④耽:音dān,《诗经》作湛,深之义。⑤好合:相亲相爱。帑音nú,同孥,儿女。⑥父母其顺矣乎:父母一定很安乐。

【讲解】君子遵循的道,像走远路一样,一定要从近处出发,像登高山一样,一定要从低处开始。《诗经》说:“你和兄弟和睦相处,和气安乐,感情深厚。你建立美好的家庭,使家人幸福无忧。”孔子说:“能够如此,父母大概就能如意安心了。”

【感悟】家就是小国,国就是大家,而人是小国(家)的一个分子。因此,做人首先要修身自好,学会治家,然后才会治国,而治理好家,也是对治国的重要贡献。

【经文】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①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②,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③。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故时措④之宜也。(《中庸》)

【注释】①自道:自己引导自己。②已:中止、停止。③知:同智。④措:用,实施。

【讲解】真诚是人的自我完善,而道是自己引导自己。诚实贯穿于事物的始终,无诚则无万物。因此君子以守诚为贵。诚不仅是成就自己,还要成就万物。成就自己是仁,成全他人是智。这是天性所具之德,内外共有之理,因此随时施行都是合适的。

【经文】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中庸》)

【注释】①惟:只有。②赞:辅助。

【讲解】只有天下最真诚的人,才能最大限度发挥自己天赋的本性;最大限度发挥自己天赋的本性,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其他人天赋的本性;最大限度发挥其他人天赋的本性,才能充分发挥万事万物天赋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万事万物天赋的本性,就能同天地化育万物,能与天地相匹配,而立于天地之间,与天地共谋发展了。

【感悟】诚实是立人立国的根本。世间一切事物皆以诚为贵,不诚则无仁、无果无万物。农民不诚实,不给庄稼施肥,就秋后收获少;商人短斤少两,以次充优,就丧失回头客;学生不懂装懂,不能伏下身子孜孜不倦刻苦钻研,就什么知识也掌握不了;人际交往不诚实,人生之路就愈走愈窄;政客们不诚实,欺瞒世人,就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总之,人若失却诚实,就会失去一切。

【经文】推恩足以保四海①,不推恩无以保妻子②, 古之人所以无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孟子》)

【注释】①四海:这里作整个社会解。②妻子:妻和儿女。③而已矣:罢了。

【讲解】把仁爱他人的恩德广布于全社会,就能保住整个家国和谐安宁,反其道而行,就会连自己的妻子儿女性命安危也保不住了。古代贤明的君主没有什么过人的地方,只不过善于设身处地地把仁爱自己推广到仁爱众生罢了。

【感悟】君子当以非仁不足以立人,非义不足以弘人,非礼不足以待人,非智不足以知人, 非信不足以服人警戒自己,才能成为合格的人。

【经文】人心惟危①,道心惟微②,惟精惟一③,允执厥中④。(《尚书·大禹谟⑤》)。

【注释】①危:险恶,不好。②微:作用有限。③惟精惟一:只有一个好办法。④允执厥中:“中”是中庸之道。全句为,只能用中庸的道理对民众进行教化。⑤大禹谟:“大禹”是夏朝的始君,“谟”是策略、大政方针。“大禹谟”是大禹治理国家的策略和大政方针。据典籍所传,这个方针是尧传舜,舜传禹,最后由禹落于文字的,又称“儒家16字心经”。

【讲解】“儒家16字心经”说的是,人心不好,私心杂念太重,道心又太少。道心是发现事物理法的心识,然而却不足以匡正人心的自私自利。心识欲达高处,必须修行到无分别的“一”的心物一体境界,像仁爱自己一样仁爱世人。若要修行到这种高度,又必须在实际生活中实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才能使社会和谐,长治久安。

道家

【经文】上善①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②,故几于道③。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忧。(《道德经》)

【注释】①善:至高无上的善德善行。②恶:讨厌,这里作众所不愿居的下位解。③道:自然的规律和法则。④正:通政。

【讲解】最高的善德善行像水一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之相争名利。它停留在众人不喜欢停留的低洼之处,所以接近于道。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语言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像水那样待机而动。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

【经文】人法①地,地法天②,天法道③,道法自然(《道德经》)

【注释】①法:效法、学习。②天:天体、宇宙。③道:自然的规律和法则。

【讲解】人类要学习大地的无私奉献以生养万物和藏污纳垢的若大包容胸怀以待众。大地要学习宇宙天体从来不差分毫自强不息运转精神以奋发有为。天体要学习规律诚信守恒的责任担当精神以作为。规律要学习自然从不居功自傲、居功自恃的精神成为良好的德性。

【经文】不知常①,妄作②,凶③。(《道德经》)

【注释】①常:世间事物的常规和法则。②妄作:白白徒劳地作为。③凶:不可预知的恶果。

【讲解】世间万事万物的规律皆有变又有常。感知这一规律,从而知常达变,方能无往不胜。但若不知常地我行我素,胡作乱为,那就离招惹灾祸不远了。

【经文】知和①曰常②,知常曰明③。(《道德经》)

【注释】①和:这里作中庸之道寓含的和谐观解。②常:不变的规律和法则。③明:明白、明智。

【讲解】和谐是宇宙万有必须遵循的规律和法则,知其义理并驾御规律行持的人就是有智慧的明白人。

【经文】天之道①,高者抑②之,下者举③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损有余而补不足。(《道德经》)

【注释】①天之道:宇宙万有的共同规律。②抑:压制、抑制。③举:往上托,扶植。

【讲解】宇宙万有的规律是,对过高者要抑制其增长,对过低者要扶植其增长,对过剩有余者要减少其增长,对短缺不足者要补充其增长,用多则减之、少则增之的调节法,使生态系统保持动态均衡,这符合唯有和谐才能生生不息的自然法则。

【感悟】人的能力各自不同,对于劳动分配,若搞绝对平均主义,就会抹煞劳动者的积极创造性。若分配差额过大,又会形成两极分化而动乱不安。因此,进入新时代后,党和政府又把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作为治理社会主要矛盾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上来。

【经文】我有三宝,持而有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道德经》)

【注释】从略。

【讲解】(老子说),我有三件处世法宝,一是仁爱众生,和霭慈善地为人谋福祉。二是不铺张浪费一切社会财富和资源。三是不逞强,不主动去生事,去招惹是非。

佛家

【经文】二道相因①,生中道义②。(《坛经》)

【注释】①二道相因的“二道:指世间法的生灭门和出世间法的真如门。“相因”是互融互通,不能离开。②生中道义:行持于二门之间。”

【讲解】佛家经过 长期深修,感悟到人世间是个诸行无常生灭不已的相对世界。而涅槃圆寂后,由生灭变为不生不灭的绝对世界。但对一般人做不到。若要做到,就必须经过入深无为地深三昧修持。一旦进入其境,灵性不降反升,变为无上限的无上菩提。这对于没经深湛内修者难以体会,但对于深修者,由于灵性极高,确实能察觉虚实,一心开二门,了脱生死,进入不生不灭的无上菩提境界,自觉觉他,自利利他,自救救他,以大乘之车往返于二门之间,搭救执著于贪瞋痴三界生死轮廻中的苦厄众生,使二门相融相通不相离。

总之,儒释道三家的广泛共识体现在:“三家之道皆不离于心,三家之旨皆同根于心性,三家规范皆同属于人身三宝精气神,三家戒条皆同为五气圆和,三家学说皆是修真悟道、练心静定的真功夫。三位圣人留给后人的经典说的都是性理心法,即最上乘法、真功正法。按这些理论练功,都是先 诚意、正心、明理、通化、大觉、大悟、克己、助人、取义、立德、待人以诚,他难如己难,推己及人的同等互爱、同乐以上为。所有练功人必备的品德都是做人的规范。”(王以雍·《易经解析与致用》)。虽然三家对修练到最高层次的称谓不同,释家称佛、儒家称圣、道家称仙,但是佛圣仙皆由人修练而成,皆根源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朴素唯物观,皆属于东方无神论思想文化范畴。

清代乾隆年间,著名学者纪晓岚主编《四库全书》时说:“世间的道理和事情都在古人书中说尽,现在如再著述,仍超不出古人的范围,又何必再多著述。”此乃一则名言。因此,他一生中只有《阅微草堂笔记》一册问世。试看当今世界,各国学者的思想学术著作,哪一个不是拾中国古人的牙慧之作。所以近在日韩,远如欧美,乃至大洋洲的人们,无一不喜欢儒道之作,孔孟及黄老(黄指黄帝治世谋略及《黄帝内经》代表的中医学,老指老子的道家思想)之作,在国际社会中影响着愈来愈多的人们。”例如“德国人卫礼贤跟随军队来到中国,学习儒家文化,学成回国后,担任法兰克福大学教授。在教授学生时,他的这样一句名言传遍了德国:“所谓经济学说,社会学说,皆不如孔教。西方兴推倒前人学说而代之,中国则以孔教通贯数千年。”“1722年,英国出版了世界历史名人录,孔子列榜首。”1844年美国学者爱默生说:“孔子是中华文化教育的中心,是哲学上的华盛顿。”“1974年,美国成立孔子文教基金会,其成员皆为各国政要,开始推动世界尊孔运动。”“今天,在美国旧金山公园里伫立着一尊孔子塑像。”在人流最多的地方,他面容和善,智慧满腹,备受尊崇。在西方物质文明发达的今天,人们遇到了诸多解不开的难题,匆忙而来的人们期盼着从这位和善老人的思想中找到答案。当代新儒学代表,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说:“对西方文明提出的诸多课题,孔子思想是应该有回应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已经不仅是中国的了,他是全世界的。”(《于丹心得书系·孔子心得·孔子与世界同在》)。众多到过美国首都华盛顿的人士都知道,在华盛顿特区的联邦最高法院东大门三角门楣位置上,有孔子的雕塑坐像。这位世界级的圣贤已经端坐在那里几百年了。他的治世格言“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也早已在美国游人如织的一些公共场所产生了若大的醒世效应。而当代的德国,对老子的推崇同样如此。据国际资料统计,在德国全社会中,平均每四家就有一册老子《道德经》持手就读。这说明德国不少家庭中,都在研读汲取老子道家思想中的哲理和智慧。

如是观之,世人尽知文化是国家民族的生命缐,亦即最根本、最持久、最巨大的源动力,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旺则国运旺。民族的复兴全赖文化精气神潜能量的推动,已成为不争的史实。因此我们要特别重视对中华传承文化的捍卫和传承。当然,我们传承中华文化,并不是对其不加识别地兼收并蓄,而应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观看待中华文化,学古不泥古,师法不师圣,对其富含社会发展规律的、本质性联系的、积极向上的、赋有正能量的积淀,花大力气去发掘、梳理、提炼、传承和弘扬,使之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以便古为今用,这才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全社会志士仁人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

1968年美国的斯佩里和莱维从实验研究的基础中提出,人的左右两个半脑分工不同,各司其职。左半脑长于抽象和语言;右半脑长于形象和空间。二者相互协作时思维则佳;不协作时则各自呈强相互干扰。同时提出,人有两种认识能力,左半脑长于思维;右半脑长于感觉。左半脑主曲感理性思维;右半脑主直觉感性思维。左半脑主客观逐一地分析功能;右半脑主整体性感受功能。左半脑有时间概念,按部就班;右半脑主记忆。左半脑主回答为什么?右半脑主回答是什么?男子偏于用左半脑;女子偏于用右半脑。西方传统文化教育重视抽象性理性思维;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重视直观性觉性思维。因为左半脑属阳,右半脑属阴,所以从阴阳和谐观的太极两仪关系来看,偏于哪一方面都存在缺失,只有当两个半脑同时开发,构成协调一致的完整思维网络,阴阳两仪交感交合时,人的思维最佳,灵犀最高,最富有睿智,人类的智慧才会最完善。

由东方文化偏于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信仰可知,这种观念可开发灵性,陶冶情操。就道德观而言,甚为珍贵。故外国学者大为赞扬,并称之为东方神秘文化。然而,由于思维模式偏于重视右半脑的开发运用,致使属阴的右半脑与属阳的左半脑交感交合有欠缺,固化为内向型人本主义价值观的遗传基因,而西方文化偏于重视左半脑的开发运用,致使属阳的左半脑与属阴的右半脑交感交合有欠缺,固化为外向型侵略、扩张、掠夺、霸凌、的所谓普世哲学,及丛林主义价值观的遗传基因,习惯于以自然科学的公式推理演绎社会科学的模式,亦即用生物界弱肉强食的达尔文主义,取代万物之灵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智慧。例如,有的西方学者、智库(包括美国的兰德公司),乃至政要,不认可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之间存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我只有融合,才能惠通的互根互补、互融互惠、和则两益、斗则两损的和谐共存态势,却以仅有200余年建国史,犹如血气方刚、强则必霸青少年之心,度我有5000余年不称霸文明史,犹如温良恭俭让智慧老人之腹,唯心臆断为二者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使之引发相互对抗的误判,陷入不能自拔的冷战思维,从而有失于对社会发展自然法则的正确认同。

中华传承文化的理念昭示世人,中国的国家名称来自中和之土国家名称的简化称谓,出于中华民族对中庸之道的广泛共识。中庸之道简称“中道”, 又称“中和”。“中”为不偏不倚,取中以为正,无过无不及。“庸”为穿越时空、不可变更、带有广普性的平庸道理。格物致知,究其义理,“中和”寓示着宇宙万有中本质性的联系,把握着事物的规律性,驾御着事物发展的方向,既是事物运动变化中阴阳和谐、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生生不息地元亨利贞最佳状态,又是众生极高明广为致用的法宝。因此,论其天理、地理和人理,皆不可废弃。否则就会走上“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令万物衰败灭绝的极端。故唯有“中和”才能使阴阳和谐,使万物“丰长而物归之”,呈欣欣向荣发展态势。领悟了这些,才会对中华民族传承文化中蕴含的深邃思想实质,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里寓含的核心价值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有个正本清源的认知,从而剔除揣心叵测的政客对“侵略无定论”和“中国威胁论”的挑唆利用,对饮鸩止渴、养虎为患者有个清醒明了是非曲直的认知,使之回归到正常理性逻辑思维中来。

如是观之,中华传承文化的核心和精髓皆凝聚于“一”和“中”之中了。从数理学的角度来看,“中”所代表的只不过是数轴上无数数字中一个极短的点,所以《中庸》又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由此可见,中华民族的祖先很早就意识到,单独的“中”实为“阳春白雪”,虽美不易把握,“中和”为“下里巴人”,寓含着事物间多样化的协调统一。而今由“中和”衍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是中华传承文化朴素唯物主义,融入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产生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这个理论富含着中华民族对宇宙人生哲理,既普遍又深度的洞察思维,对多样化统一的多边主义,和共建地球村法则的热切诉求,对画出人类最大“同心圆”, 求证人类最大“公约数”,构建和谐发展国际新秩序美好愿景的由衷期盼。因此可以说,习近平新时代新思想新作为,是对“中和”理念划时代的升华,是引领人类社会迈向世界大同高屋建瓴的当代马克思主义。

数典几千年人类社会发展史,皆往返重复着由乱到治的社会演变过程。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若要跳出这一动乱不安的社会治理怪圈,不二法门,只有一个办法,这就是顺天应道。这里的“天”是自然和人类社会,“道”是客观自身发展的规律和法则。然而就和平发展的大环境而言,规律根源于天人合一的自然行为,法则则是依自然规律而定,并须国际社会共同遵守,走互依互存、和平和谐、合作互融、共同富裕发展的道路。因为在高度发展的当代世界民族大家庭中,大家的事情要由大家协商着办,谁也休想恃强凌弱,自己说了算。当代中华民族秉承祖训,“一慈,二俭,三不敢为天下先”(就是不主动去生事),不搞中国优先的利己主义,而谋互利互惠、和谐发展;不做冷战思维,而以温良恭俭让、亲诚惠容的立人立国之本待众;不谋世界霸权,而负大国诚信的责任担当。如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引领着人类社会正确发展的导向,向世界民族大家庭发出了,和谐观是进步人类终极追求的时代强音!

若要对这一时代强音求得世界民族大家庭的广泛共识,必须融合东西方文化理念为一体。这在早年的北京大学教授,美学家宗白华先生就有过论述。他在“五四”时期的《中国青年的奋斗生活与创造生活》中曾说:“将来的世界新文化一定是整合两种文化的优点加以创造的。这种融汇两种文化的事业,以中国人最相应。因为中国人吸收西方文化以融合东方,比欧洲人采撷东方文化以融合西方较为容易,以中国文字、语言艰难的缘故。中国人天资极聪颖,中国学者心胸思想本极宏大,若再养成积极创造的精神,不流入消极悲观,一定有伟大的将来,于世界文化一定有绝大的贡献。”(《王以雍·易经解析与致用》)当代中华民族正处在大震荡、大变革、大重组的百年全球大治理攸关节点,而行进中的一带一路工程,又适逢人类第四次工业大革命,惠及着欧亚非,乃至世界国家和民族。13亿9000万中华儿女,及港澳台骨肉一家亲同胞,还有6000万海外侨胞,千余万从事一带一路建设和留学各国的华人游子,数百所孔子学院,千余个孔子学堂中传播中华文化文明理念的天使们,当以孟子“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孟子·公孙丑》)除非是上天不想平治天下,上天若想要平治天下,当今之世,除我之外,还有谁足以当此重任的除我莫之能御,勇于担当,和“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道德经》)就是说,创造财富却不独自占有,而是与众共享发展成果,做出贡献又不依仗功劳骄傲自大、恃强凌弱,而是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关爱世界民族大家庭共同富裕发展的亲诚惠容时代精神,乐迎和平和谐、幸福温馨世界新曙光的降临!

中国人乐于言“道”又言“德”,二者关系怎样定位?答案是:道为德之体,德为道之用。道无德不立,德无道不行,行也者,所以行德为质、道为统浩然正气也。这种浩然正气,正在气贯寰宇,正为世界民族大家庭所广泛共识,正将“侵略无定论”和“中国威胁论”驳得体无完肤。在这天使与魔鬼共舞的当代世界舞台上,魔高一尺,道就自然会高一丈,让那些政客以招摇闯骗欺瞒世人的异端邪说见鬼去吧,凤凰涅槃必将带给人类金碧辉煌的大同世界!

谨以此文告慰先贤①、叔父,暨先贤的国学大师——无锡国学院创始人、翰林大学士、皇师唐文治先生,国学大师、近代思想家、社会活动家章太炎先生,先贤寒窗学友、中国人民大学前党委书记兼校长的郭影秋先生的在天英灵!

① 先贤:专指国学传承人、亡故的第二、三、四届河南省夏邑县人民代表、人大委员、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的吾父(张世英)。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做中华传承文化的坚定捍卫者”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传承中华节日 坚定文化自信

传承中华节日 坚定文化自信

...二实验小学,力量,中华文化,中国,内心深处,其本质,亲人,传承者,传承文明,传统节日,全体师生,修文县,制度,历史,基础,国务院办公厅

2018-04-18 #经典故事

坚定文化自信 传承优秀中华经典

坚定文化自信 传承优秀中华经典

儒学,研究会,文化,教授,传统文化,长春文庙,会议,理事单位,经典,研究,习近平,谢地,高长山,雷锋,先进个人,书院,新时代,中华,会员,儒商,全省,协会,公益活动,听众,受众,吉林省,吉林,学者,忠信,志愿者

2009-11-25 #经典故事

传承红色文化 坚定理想信念——2020

传承红色文化 坚定理想信念——2020

学生,比赛,中国梦,故事,民族,红色,坚定理想信念,红色文化,武宁,追梦人,中华民族,凝聚力,共同理想,同学们,力量,年级,志向,文化,掌声,执着,接班人,机会,青少年,自豪感,演讲比赛,激情,班级,精神风貌,祖国,翅膀

2017-06-02 #故事会在线阅读

孟得明:传承传统文化 坚定文化自信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孟得明:传承传统文化 坚定文化自信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小康社会,文化,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小康,发展,中华,奋斗目标,力量,精神,习近平,实现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人民,人与自然,历史,人类,传统,共同体,创造性,创新性,和文,总书记,经济,社会,礼义,群众,建设,中国人

2018-11-03 #故事会在线阅读

一路走来 国风音乐企划《忘川风华录》坚定做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一路走来 国风音乐企划《忘川风华录》坚定做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歌曲,天下,作品,广播剧,世界观,传说,国风,成就,歌会,青山,青鸟,突破,于上海,虚拟偶像,于微,刘邦,张国风,张良,翟巍,贾邱,中国日报网,共青团中央,网易,腾讯,游戏,动画,二次元,专辑,上官婉儿,主题

2012-07-10 #故事大全

中华历史怎么传承 文化想要传承 其实并不难

中华历史怎么传承 文化想要传承 其实并不难

文化,中华,东西,国家宝藏,好的,中华文化,乐器,历史,节目,知识,国家博物馆,博物馆,国家,基础,老一辈,茶文化,中华历史,去了解,于心,史文化,家有,都会,下一代,中华儿女,宝藏,古文明,先驱,中华民族,中国,京剧

2009-03-29 #故事阅读

中华传统文化故事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故事

中华传统文化故事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故事

故事,中华传统文化,曹操,公明仪,郭泰,中国,黄牛,中国传统,传统礼仪,曲子,父母,礼仪,陶宗仪,使者,传统故事,持之以恒,人们,大讲堂,道理,树叶,白天鹅,青少年,袁绍,袁军,中国人,人生感悟,宋元时期,中华,个人,为人处世

2020-05-12 #经典故事

中华传统文化故事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故事

中华传统文化故事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故事

故事,中华传统文化,曹操,公明仪,郭泰,中国,黄牛,中国传统,传统礼仪,曲子,父母,礼仪,陶宗仪,使者,传统故事,持之以恒,人们,大讲堂,道理,树叶,白天鹅,青少年,袁绍,袁军,中国人,人生感悟,宋元时期,中华,个人,为人处世

2020-06-25 #故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