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小故事 > 正文

吴姐姐讲历史故事9.pdf

时间:2018-07-21

吴姐姐讲历史故事pdf

提示:本文共有 28501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8 分钟。

我国从秦朝、汉朝以来,按照传统的习惯,皇帝的宝座,一向是父子相传。可是,宋太祖赵匡胤逝世之后,他明明有两个儿子,却传位给他的弟弟赵光义,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宋太祖灭后周之后,尊母亲杜氏为皇太后,然而皇太后却不怎么开心,一天到晚闷闷不乐,大家都觉得很奇怪。甚且,当宋太祖拜太后于朝廷之上,文武百官齐声道贺,杜太后仍旧皱着眉头,一副愀然不乐的样子,好像大难临头似的。宋太祖满脸尴尬,不知如何是好。左右臣子纷纷对杜太后进言道:“臣听说母以子贵,今天你的儿子贵为天子,还有什么好不快乐的呢?”杜太后不以为然地摇摇头道:“我听说做一个君主是很困难的,若是做得好,当然十分尊贵。假使做得不好,再想当一个普通的老百姓,都不可能。所以,我非常的忧虑。”原来,杜太后亲眼见到五代时期国亡身灭的惨状,短短五十年之中,换了十二位君主。因此,杜太后的忧虑绝不是杞人忧天。也许正因为杜太后不断地耳提面命,宋太祖目睹前代覆亡的悲剧,他了解帝王权力的可爱,也知道无限制权力背面的可怕。因此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解除悍将的威胁,同时勇于纳谏,勤劳俭朴,战战兢兢,惟恐有失。不知道是杜太后没有福气,或者成天担心儿子皇帝当不好,成天发愁,????吴姐姐讲历史故事就在宋太祖即位第二年(建隆二年,961 年)六月病倒病危之际,杜太后把宋太祖和她最信任的宰相赵普叫到身旁,她用微弱的声音询问宋太祖道:“你知道你怎么得到天下的吗?”宋太祖哭得窸窸窣窣,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呜咽得说不出话来,只不断地用衣袖擦眼泪。杜太后很不高兴,教训宋太祖道:“我正要跟你讨论大事,你不断地哭干什么?”然后杜太后又追问了一句:“你仔细想想看,你凭什么能够取得天下?”宋太祖眼泪汪汪地回答:“这都是因为我们祖宗的余德,加上太后的庇“不对,不对,”杜太后正色地说,“这是因为柴家立了一个七岁的小孩为天子,你才有今天。倘若后周新天子是个年纪比较大的,哪儿轮到你来当皇帝。”接着,杜太后吩咐道:“你和光义都是我生的,我要你在你百年之后,传位给你的弟弟光义,如此,则四海至广,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宋太祖顿首泣曰:“敢不受太后教 !”杜太后又命令赵普把她说的话一字不漏地记下来,并且要赵普签名作杜太后训子,选自明刊本《帝鉴图说》。????为见证,把遗嘱藏在金柜里,以为凭据。然后她老人家才放心地闭上眼睛,与世长辞,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金柜之盟。宋太祖和他的弟弟赵光义感情一向很好,远在陈桥兵变之际,赵光义已是策划人之一,兄弟二人推心置腹。根据史书记载:有一次赵光义生病,宋太祖亲自取了艾草为他针灸,赵光义痛得叫了起来,宋太祖为了表示同甘共苦,亦取艾自灸。又有一次,赵光义在宴会中喝多了酒,醉得歪歪倒倒,没有办法骑马,宋太祖站了起来,亲自扶着他回去。宋太祖常常对左右近臣说:“晋王(指赵光义)龙行虎步,必为太平天子,他的福气不是我赶得上的。”然而,又有不少史家怀疑金柜之盟的真实性。开宝九年(976 年)冬天,宋太祖生了重病,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晚上,太祖召见赵光义托以后事,左右的人皆不得闻,只见遥远的烛影之下,晋王时而离席,好像是在逃避什么,不久,又听到斧头落地的声音,宋太祖一命归天。宋太祖新娶的年轻皇后宋太后(二十五岁)见到了晋王,哭哭啼啼地贺后骂殿,清杨家埠年画。????吴姐姐讲历史故事说:“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皇帝之意)。”晋王也哭泣着说:“共保富贵,毋忧也。”这就是平剧之中很有名的一出戏——《贺后骂殿》,叙述宋太祖死后,贺后(其实应该是姓宋)斥骂宋太宗篡位,宋太宗尊贺后为皇太后的一段有些史家认为宋太祖是被宋太宗一记斧头解决了性命,所以才死得这么快,根本也没有什么金柜之盟。而且,宋太宗后来也是把皇位传给儿子,并没有遵照杜太后所指示兄终弟及的原则。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金柜之盟极有可能,因为宋太祖和唐太宗一样,是历代创业帝王之中,最能体会殷鉴不远的皇帝。尤其,太祖、太宗手足情深,他为了宋代的基业,把皇位传给能干的弟弟,也说得过去。宋太宗若是把宋太祖给杀了,他一定要把宋太祖的儿子斩草除根,免除后患,我们证之史实,却没有发现太宗毒害太祖之子。总而言之,斧声烛影乃千古疑案,宫闱秘事,外界莫得而知。????戏剧中的杨家将我国民情忠厚,最喜欢听牺牲奋斗、为国壮烈成仁的故事。提起杨家将三个字,大家就眉毛一挑,开始兴奋,凡是喜欢唱平剧的,都爱哼上两句《四郎探母》中的“我好比笼中鸟,有翅难展”,就是在幼稚园中的小弟弟,也喜欢握着小木棍,把自己当成杨文广。杨家将的故事,就在一代一代的流传之中,为人们所熟知,佘太君、萧太后、穆桂英,大概是民间最熟悉的历史中的女子。然而平剧、地方戏剧、歌仔戏、港剧之中所演出的杨家将,确有其人、确有其事吗?答案是肯定的。在北宋一百六十七年的历史当中,执戈卫国的杨家将,先后五世,经历宋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五个朝代,可以说占了北宋一半以上的时间。杨家将的遗迹很多,其中以今天山西、河北省境内长城岭的“杨延昭挂甲树”,居庸关八达岭附近“杨六郎点将台”,山西应县木塔中心莲花座下埋藏的杨业忠骸,衡山北麓金龙峪“老令公屯兵处”及古北口建立的“杨无敌庙”最为著名。据说抗日期间,这些遗迹都还存在。杨家将虽然确为一门忠烈,然而一千多年来,民间戏剧流传的故事,却多与史实不符,我们先看一看戏剧中的杨家将,再介绍正史中的其人其事。杨家将的主角是杨业,武艺高强,骁勇善战,人们称他为“无敌将军”,又尊称为“杨令公”,他一共有七个儿子,两个女儿,个个英勇,加????吴姐姐讲历史故事上孙儿、孙媳、曾孙,合称为杨家将。老令公杨业,他在年轻的时候,从征佘塘关,女将佘赛花,舞枪而前,点点纷纷,如梨花遍洒,杨业落荒而逃,见路旁有一座七星庙,赶紧躲入。佘赛花在门前扬言,将命士卒焚庙,杨业情急之下,与佘赛花相约两人徒佘赛花进入七星庙,杨业将她一把推倒,用绳索绑住。他发现佘赛花貌美赛花,不忍伤害,两人在神前立誓,结为夫妇。佘赛花即为鼎鼎大名的佘太君是也。宋太宗之时,辽邦与宋朝大臣潘洪串连,诱骗宋帝至幽州,设下双龙会,想要效法鸿门宴,在宴席中杀死宋太宗。杨业长子杨大郎延平,假扮宋帝前往赴会,结果大郎二郎均战死,三郎踏死马蹄下,四郎被擒,所剩生还者,只有五郎、六郎、七郎而已,宋兵元气大伤。宋朝对死者一一追封,对生者五郎、六郎、七郎加官晋禄。然而五郎受此打击,不受官禄,决意在五台山出家,当和尚去了。后来,宋辽再度失和,杨令公兵困两狼山,他派遣七郎向元帅潘洪求救,不料潘洪非但不发一兵,而且把七郎给杀了,以报私仇。杨令公久久等不到救兵,晚上梦到七郎的冤魂,醒而大疑,他一面命六郎突围而出,自己则单身杀到苏武庙。在月光之下,杨令公看到树旁的一块大石碑,上面刻着“李陵碑”三字。这李陵原是汉朝名将,讨伐匈奴失败,屈节投降,司马迁因为帮李陵说情,惨遭腐刑。杨令公一心报国,不料同袍相残,他不愿意被番军捉去当俘虏,摘下金盔,双眼一闭,向石碑猛撞而死。六郎杨延昭,在五台山巧遇五郎,兄弟意外相逢,悲喜交加,六郎央求五郎下山助战,五郎表示,非要取得穆柯寨的降龙木,做为斧柄,方能取胜,非有此木不肯下山。六郎之子杨宗保,奉命前往穆柯寨盗木;遇到定天王穆羽的女儿穆桂英,她天生两臂神力,惯使三口飞刀,百发百中。????杨宗保与穆桂英,两马相会,枪来 刀 挡, 刀 去 枪迎,不分胜负。穆桂英使了一招,拨马便走,杨宗保不知 是 计, 飞 马 追去;忽然一支箭飞来, 正 好 射 中 马背,杨宗保翻倒在地,穆桂英笑盈盈地活捉杨宗保。穆桂英这才发现此位青年英雄帅极了, 心 生 爱 慕,逼他成亲之后,予以放回。杨宗保回营之后,他的父亲杨延昭大怒,痛骂儿子临阵招亲,违反军法,立刻喝令推出斩首,佘太君闻讯赶来,为孙儿说情,杨延昭不听。正在千钧一发之际,穆桂英前来,呈献降龙木,忽然见到夫婿被绑在辕门外面,气得不得了,便请杨延昭赦免。杨延昭起初不肯,可是见她厉害,不得已只好答应,众人都为杨宗保娶了这么一个年轻貌美、英姿焕发的女将而高兴。再说,杨四郎延辉在幽州为辽所败被虏,改姓名为木易,辽国太后将他配以铁镜公主,一晃就是十五年。萧天佐寇宋,杨延昭率领一批人马,浩浩荡荡,向飞虎谷进军。佘太君宝刀未老,押粮抵营。杨四郎延辉,听到母亲和六郎前来,一时思母心切,独自坐在那儿唉杨延昭阵前斩子,选自《戏剧图册》,清人绘。??10??吴姐姐讲历史故事声叹气,双泪涟涟。铁镜公主看到了,大为惊奇,一再追问。最后,四郎把实情一五一十坦诚以告,并且恳求公主到萧太后那儿,偷取一支令箭,出关见母。一家团聚,悲喜交集,到了四更天,四郎不得不挥泪而返。后来,杨四郎掌握兵权,与杨延昭里应外合,大破幽州,洗刷了宋朝的耻辱。在平剧之中,杨家将是最常出现的,例如:《佘塘关》、《双龙会》、《五台山》、《李陵碑》、《雁门关》、《穆柯寨》、《清官册》、《白虎堂》、《四郎探母》、《八盘山》、《破洪州》、《八郎探母》、《太君辞朝》、《洪羊洞》、《瓦桥关》、《演火棍》、《五台会兄》等都是。戏剧中的杨家将,大家都很熟悉,正史中的杨家将到底是如何的呢???11??正史中的杨家将我们叙说了戏剧中的杨家将,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宋史》之中的记载:杨业的父亲叫杨信(一名弘信),在戏剧中称为火山王杨滚,可能因为杨信做过麟州刺史,麟州附近有火山之故。杨业本名叫杨继业,小时候不喜欢读书,只爱骑马射箭,性尚侠义,特别爱好打猎;每次打猎,所获得的鸟兽,总比别人多好几倍。他曾经自豪地夸道:“你们看,将来要是我当了大将军,用兵列阵,也就好像指挥鹰犬追逐雉兔一般。”当他二十岁的时候,在北汉主刘崇手下担任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名。刘崇死后,刘钧即位,收他为义子,赐姓为刘,改名为刘继业。后来,又升他为建雄军节度使,立下了不少战功,北汉人都称他为无敌将军。宋太宗讨伐太原的时候,就已经听说过他的威名,北汉孤垒甚危,根本不是宋朝的对手,杨继业劝北汉主投降。因此,北汉降宋之后,太宗大为高兴,授杨继业为大将军,他在北汉为将,共历四帝,为时二十余年。当杨继业降宋之时,已经五十多岁,因此人称之为老令公。杨继业拜受诏书之后,第二天就调集军马,来到宋太宗的御营。宋太宗见到这位英勇大将,大为高兴,立刻任命他为右领军卫大将军,而且亲自把跪在地上的老令公扶起,慰勉有加,要他复姓杨氏,单名一个业字。宋太宗看上杨业对边疆事务熟悉,派他担任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12??吴姐姐讲历史故事署,刚好契丹入侵雁门,杨业带领麾下数千骑兵,由小径绕到雁门北边,大败契丹,杨业因功迁为麟州观察使。从此以后,契丹只要远远望见旌旗上有一个杨字,不由担心他挺枪滚滚杀来,三十六计走为上策。因为杨业威名太盛,戍边主将心怀忌恨,不断地上书,诽谤杨业,宋太宗看过之后,向来不理,把奏章封好之后,寄给杨业,杨业对于君主这一份信任,感动极了。雍熙三年(986 年),大兵北征,朝廷以忠武节度使潘美为云、应路行营都部署,杨业为他的副将,王侁为监军。连克云(山西大同)、应(山西应县)、寰(山西朔县东)、朔(山西朔县)四州,这是自从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以来的第一次光复。可是过了没有多久,契丹国母萧太后,又攻下了寰州。这个萧太后,是历史上一位精明强干、足智多谋的女中豪杰、巾帼丈夫。大家还记得,耶律阿保机那位厉害的述律皇后吗?述律皇后也是萧氏,辽国的耶律家之子,似乎非萧家女不娶,萧家之女似乎也非耶律家子弟不嫁。这位在历史上被赞誉为“明达治道、闻善必从”的萧太后,乃辽国魏王萧思 温 的 女 儿, 小 名 燕 燕。她的姊妹很多,全家就属她最聪明,连扫地都比别人扫得干净,所以她父亲萧太后,佚名绘。??1??常常夸奖燕燕这个女孩子,将来必能成家立业,有所作为。由于她的才干与魄力,均超过她的丈夫辽景宗,因此成为名副其实的贤内助。辽景宗二十二岁即位,三十六岁就短命而死;十二岁的辽圣宗即位,国家的重责大任,就由身为太后的萧燕燕一肩挑起。萧太后富有机智,爱才任贤,臣子们都愿意为她效命,尤其是耶律休哥,更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萧太后文武全才,每次南征,她都亲自披甲上阵,杨业知道这位女将勇猛,不容易对付。杨业对潘美等说:“现在辽兵来势凶猛,兵源众多,我们不能出兵迎敌,目前最重要的,是掩护寰州等地的百姓,退入雁门关,辽宋第二次幽州之战。宋太宗统和四年(986 年)正月,宋三路攻辽:东路曹彬、米信主力指涿州、新城;中路田重进自定州北上飞狐口;西路潘美、杨业自雁门指向云州。预备会攻幽州(今北京)。中路连下飞狐口、灵丘、蔚州;西路连下寰、朔、应、云诸州;东路主力:一为米信部自雄州渡巨马河,破辽军于新城;一部曹彬率领,克固安、涿州。面对宋主力,辽耶律休哥取守势,并出兵至宋后方,断其粮道。曹彬至涿州后,粮尽返雄州。补充后,又向北进攻至涿州,忽闻萧后大军南进,遂向西南撤退。辽纵军追击,五月初连败宋军于歧沟关、巨马河,宋残部退回高阳。辽军腾出兵力转攻宋西路,收复诸州,全歼杨业一部。中路田重进部安全返回。??1??吴姐姐讲历史故事使他们不受到屠杀,我军应北上应州,派一千名弓箭手,抵挡追兵,让民众安全往南撤退。”监军王侁听了,嘿嘿冷笑两声:“你率领数万精兵,竟然如此胆小懦弱,依我看,你应该领兵出雁门关,向前推进。”“不可以,不可以,如此只有损兵折将,于事无补。”杨业辩说道。王侁忽然站了起来,冷冷地对杨业说:“杨将军向来号称无敌,这次却吓成这个样子,莫非有他志?”杨业气得握拳顿足,耳中嗡嗡一片,他也站了起来,气愤地说:“我杨业不是怕死,只是时机不对,白白牺牲士卒,今天你责备我胆小,我就去打头阵。”杨业出发以后,流着眼泪,对主帅潘美说:“我这次出击,形势大为不利,杨业本为太原降将,应当处死,皇上非但不杀我,反而派我担任将帅,授之兵柄,我时时刻刻希望立尺寸功,以报国恩。现在,被人怀疑我畏惧、逃避,我还不如第一个死在敌人手里。”说着,杨业用手遥遥指着陈家谷说:“你们在此驻守步兵,加派弓弩手,分为左右二翼,等待接应,等我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不然,我军一个也不得生还。”潘美和王侁在陈家谷口布下兵阵,从寅时到巳时,王侁不断派人登上托逻台瞭望,只见黄沙一片,渺无人烟,王侁忽然念头一转,莫不是契丹已被杨业打得落荒而逃。所以,杨业才故意把我困在陈家谷,想要一个人独得全功啊。于是,王侁立刻带兵追了上去,他可不愿让杨业独享战功。??1??佘太君与穆桂英在《正史中的杨家将》之中,我们说到老令公杨业,奉命攻打辽国,辽国萧太后来势汹汹,杨业急于撤退百姓。谁知监军王侁责备杨业贪生怕死,杨业迫于无奈,只好勉强出征,临行之前,请求主帅潘美、监军王侁在陈家谷接应。谁知,王侁久不见杨业兵马,为了争功,回马引军离开陈潘美想要制止王侁,王侁在马上大声地说:“别忘了,我是监军。”说罢,扬长而去。潘美也只好随着王侁北进。他们沿着灰河走了二十多里,接到前哨飞马跑来报告,杨业兵败,辽军紧紧追杀过来。王侁慌乱地下达命令:“退军 !”再说,杨业且战且走,一路逃跑南奔,回头一望,辽兵人喊马嘶,像潮水一般冲杀过来。到了傍晚,好不容易逃到陈家谷,满以为步兵强弩会在此接应;谁知,山谷之中,空空如也,他气得痛哭失声,只闻山谷之中传来阵阵的回音。杨业捂着伤口,杀开一条血路,他还手刃数百辽兵。这时,杨业的兵马,七零八落,只剩下一百多人,杨业长叹一声道:“你们各有父母妻子,不必跟我一起死,赶快退走还报天子。”军士们个个洒泪,舍不得离开老将军,老令公常与士卒同甘共苦,边疆一带,气候寒冷,他却从不生火,表示要冻大家一起冻。??1??吴姐姐讲历史故事当杨业被辽兵捉住之时,身上大大小小有几十个伤口,杨业仰天长叹道:“皇上待我优厚,希望我讨伐贼人,捍卫边疆,谁知,反为奸臣所害,王师大败,我还有什么面目活在世界上呢!”绝食三日而死。他的部下感激杨业恩义,一起战死,无一生还。宋太宗听说这件事情,万分痛惜,追赠杨业为太尉(太尉与司徒、司空合称为三公),并且下诏:“执干戈而卫社稷,尽力死敌,立节迈伦,独以孤军,陷于沙漠,有死不回,求之古人,何以加此。”赐其家布帛千匹,粟千石。处罚不和他配合的大将潘美,连降三级。革除监军王侁所有的职务,发配金州。在戏剧中,把杨业之死,完全归罪于潘洪——其实就是潘美,真正的祸首王侁反而不为人们所知。杨业不识字,忠烈武勇,极有智谋,他一共有七个儿子,名字和戏剧中有所不同,依次为延玉、延浦、延训、延环、延贵、延昭、延彬。(请参考篇末《杨家将世系简表》)这七个儿子中,以杨延昭最为著名,他本名延朗,幼时沉默寡言,喜欢玩骑马打仗的游戏。杨业常常说:“这个儿子像我。”每次出征,都带他去。太平兴国中,担任供奉官,后为江淮南都巡检使。咸平二年(999 年)的冬天,契丹骚扰边境,杨延昭当时驻守遂城,城中毫无戒备。契丹攻之甚急,长围数日,大家心里都很害怕。聪明的杨延昭,提了许多水,从城墙上往下灌,由于天气寒冷,到了第二天早晨,冻为一座冰墙,又硬又滑,契丹根本爬不上去,败下阵来,杨延昭因功升为莫州刺史。真宗皇帝指示诸王说道:“延昭父业为前朝名将,延昭治兵护塞,有父风,深可嘉也。”这年冬天,契丹再度南侵,延昭在半山埋伏,自北掩击,再获大胜。景德元年(1004 年),杨延昭上书皇帝:“契丹驻兵澶渊,离开北境千里,人马俱乏,若是扼其要路,可以一举歼灭。”可惜朝廷没有接受他的建议。其后延昭再以功绩调任本州防御,大中祥符七年(1014 年)病卒,享年五十七岁。《宋史》之中记载杨延昭智勇善战,他所得到的俸赐,全部用??1??来犒享三军,从来不管家里的事。驻守边防二十多年,契丹闻之丧胆,尊称为杨六郎。当他去世的时候,真宗非常难过,河朔一带的人民,都望着灵柩哀哀哭泣。他一共有三个儿子,其中最著名的是杨文广。(在小说之中,杨延昭之子为杨宗保,杨宗保之子为杨文广,史书中没有杨宗保这个人)杨文广字仲容,以讨贼张海有功,授殿直。大文学家范仲淹很赏识文广,置于麾下。后来文广跟从大将军狄青南征有功,升为广西钤辖。宋英宗说:“文广为名将之后,而且有战功。”再升为成州团练使、龙神卫西厢都指挥使。神宗熙宁七年(1074 年),辽使来争河东地界,杨文广献上阵图,攻取幽州之策,朝廷却不敢开战。过了没有多久,杨文广就死了。杨家将不只是杨令公一人忠心耿耿,他的子孙经历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五朝,执戈卫国,确为一门忠烈。再说杨家将之中,脍炙人口的巾帼英雄,以杨业之妻佘太君、杨文广之妻穆桂英为最有名。其余杨排风、杨八妹、杨九妹都不可考。佘太君是折(shé)德扆(yǐ)之女,小说中称为“佘太君”,又讹为“蛇太君”,她性情精敏,曾经辅佐杨业建立战功,后来上书皇帝,说明杨延昭注水冰城,选自《马骀画宝》。??1??吴姐姐讲历史故事其夫战死之由。生有七个儿子。至于穆桂英(一作木桂英),在《保德州志·烈女》中记载:“慕容氏,杨业孙文广妻,州南慕塔村人,雄勇善战。”戏剧中,把杨文广的妻子升为他的母亲,倒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中国古代,重男轻女,因此,正史中对于女子的记载,只有寥寥数语,佘太君与穆桂英的英勇,也许在民间流传甚广,史书中记载太过简略。不过,由此可知宋初女子,仍有唐代女子骑马射箭的遗风,并非弱不禁风,只会躲在闺房中绣花。扬家将世系简表??1??寇准正气凛然宋朝重文轻武,一直是个积弱不振的朝代,打从建国之初,不断受到北方契丹的威胁,这是因为五代后晋高祖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拱手让给契丹。后周世宗、北宋太宗都曾北伐,却被打得大败。契丹即为辽,也是前三篇杨家将故事中宋朝之劲敌。宋军在太平兴国四年(979 年),趁着灭北汉的余威,与辽军大战于高梁河,宋太宗身中流矢,吓得乘了一辆骡车落荒而逃。到了雍熙三年(986 年),宋太宗鼓起勇气再拼一战,结果又有歧沟关之败。经过了这二次战役,辽军看透了宋朝之虚,从此,宋朝的北方几乎没有国防线可守,辽军经常长驱直入,骚扰宋朝边境地区。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 年),辽圣宗奉其母萧太后之命大举入寇,来势汹汹,一下就冲到了黄河北岸的澶渊。宋真宗是一个遇事紧张、胆小懦弱的皇帝,碰到这种十万火急的事,抓耳挠腮,简直不知如何是好。“臣以为立刻迁都金陵,避开危险的开封城。”王钦若首先提出意见。这位以主编《册府元龟》出名的大臣是江南人,因此建议迁都到江南的金陵,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城。“不,臣以为不如迁都到成都较为妥当。”另外一位四川籍的大臣陈尧叟有不同的看法。接着,宋真宗又请教寇准的意见,寇准假装不晓得王钦若、陈尧叟说??20??吴姐姐讲历史故事些什么,他声色俱厉地说:“此时此刻,若有人建议迁都,他就是国家的罪人,该杀 !”接着,寇准又解释道:“今陛下神武,将臣谐和,若大驾亲征,到澶州前线去,契丹军队必退……”朝上的臣子都吓坏了,大家一块转脸去看这口出狂言的集贤殿大寇准是陕西省渭南县人,年少英迈,精通春秋三传,年十九中进士,分发到地方担任知县,由于表现良好,被调回京中任官。由于寇准有学问,敢讲话,宋太宗对他十分欣赏,拔擢为枢密院直学士。寇准秉着知识分子的良心,时常犯颜直谏,不考虑皇上之爱恶。有一回,寇准又顶撞了太宗,太宗实在火了,一言不发,怒气冲天站了起来,直往后宫。不料,寇准居然一步向前,扯一扯宋太宗的衣袖,好像在说:“你不要这个样子嘛,有话慢慢说。”他把太宗硬请回座位,缓缓地道:“陛下,不管你是否生气,事情总要解决才行。”宋太宗对自己竟然没有龙颜大怒,颇为自得,他告诉左右:“朕得寇寇准,选自《历代名臣像解》。??21??准,犹唐太宗之得魏徵。”淳化二年(991 年)春天,大旱灾,宋太宗询问左右因何而起,寇准站起来便说:“这是因为天下刑罚不公平。”宋太宗十分不高兴,按古代帝王拥有无限权威,“伴君如伴虎”,凡是在皇帝身旁做事的,无不小心翼翼,惟恐遭到杀身之祸,哪有像寇准一样的该说就说,全无顾忌。宋太宗勉强平抑了怒气,把寇准找来问个明白:“你说说看,哪儿不公“祖吉贪污受贿,被判死刑,王淮同样贪污,只被打了一顿,仍然当官,这不是不公平?”寇准理直气壮地回答。宋太宗认为寇准有理,再升他为左谏议大夫。可是,有一次,寇准在大殿之上与王宾二人争得太厉害,太宗一气之下把他贬到青州。寇准到了青州之后,宋太宗对他又十分思念,又不好意思说出来,故意问身旁大臣:“寇准在青州快乐吗?”“青州是个好地方,当不苦也。”大臣据实以答。过了没几天,宋太宗又把原样的话,再问了一遍,左右这下了解皇上的心意了,改口道:“听说寇准日夜纵酒,大概是思念皇上。”宋太宗默默不语,明年又把寇准召回,担任参知政事。当时,太宗在位已久,冯拯等上奏,请皇帝立储君,太宗十分恼火,把冯拯等斥退岭南,然而私心里又晓得这是一件大事,于是,把寇准找来,悄悄问话:“朕诸子之中,哪一个可以付托国家大事?”“陛下为天下择君主,不可以与妇人、宦官商量,不可以与近臣讨论,只有陛下自己能选择符合天下之愿者。”宋太宗不发一语,低着头想了半天,然后屏退左右,低声地问:“襄王“知子莫若父,圣上既然以为可,即可决定。”就这样,宋太宗以襄王为开封尹,改封寿王,立为皇太子。消息传出??22??吴姐姐讲历史故事之后,京师之人挤在道路之上,彼此道贺:“少年天子。”宋太宗吃醋了,把寇准再召来说:“人心均属太子,欲置我于何地?”“此社稷之福也。”寇准叩头道。宋太宗又转怒为喜。等到宋真宗即位,老早想用寇准为相,又担心他过于刚直,现在,寇准果然又表现了他的耿直,竟然力劝皇上亲征,他说:“契丹大军虽然到达澶州,但是他们是孤军深入,河北州县仍在我方之手,他们不得不担心后援不继,加上,澶州附近我军人数众多,如果陛下亲至澶州,必可鼓舞??2??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 年),契丹萧太后与辽圣宗大举南侵,宋朝大为震动,王钦若等主张迁都,寇准则建议皇上亲征,维系人心。由于朝廷上下被寇准慑人的气势所笼罩,不待真宗返回后宫,寇准便催皇上起驾。宋真宗迷迷糊糊来到澶州,眼看契丹兵威强壮,大家都劝真宗暂且先驻扎下来,以观动静。寇准十分着急道:“陛下倘若不肯过河,则人心益危,也不能压住敌人的气焰,这可不是取威决胜的好办法,况且王超、石保吉等大将早在黄河北岸布置妥当,四方赶来赴援者又多,我军在澶州力量强大,为何还要怀疑不肯前进?”大臣们依旧嘀嘀咕咕,议论纷纷,因为皇帝渡黄河,他们势必也得跟着上前线,万一中了流矢什么的,那可不是开玩笑的事,因此很想打退堂鼓。主张迁都的王钦若又在说,此时迁金陵,还来得及。寇准看在眼中,万分着急地抢口:“陛下只有进一尺,不可退一寸,河北诸军,日夜企望着皇帝銮驾,皇上到了澶州,士气已百倍,若是不渡黄河,必然万众瓦解,敌人乘势追击,连迁都金陵都不可能。”正在争执不下之际,寇准遇到了前线回来的高琼,寇准问他:“你身受国恩,今日何以报答?”??2??吴姐姐讲历史故事“琼,武人也,愿为国效死。”于是寇准领了高琼来见真宗,寇准高声地说:“陛下不以臣的话为然,何妨听听高琼的意见?”高琼朗声答道:“寇准说的没错,陛下假如渡过黄河,我军士气必然大寇准立刻在旁接口:“机不可失,请皇上即刻启程。”说着,高琼指挥卫士拉来皇帝的御车,扶着真宗渡过黄河,真宗因为胆小,也不敢反抗,心中十分害怕。御车过了河,登上澶州的北城门,宋军远远见到了代表皇帝的黄伞盖,兴奋莫名。古代君主权威高于一切,向来不轻言出宫,如今竟然亲上前线,这对宋朝弟兄的鼓励太大了,人人挤来挤去,努力想跳得更高,看得更清“皇上万岁 !”“皇上万岁 !”“万岁 !”宋军踊跃欢呼,声闻数十里,契丹军从来没见过宋军如此威猛,大吃一惊,契丹军的首领气得大叫集合,可是契丹军竟然被吓得军不成列。宋真宗把军事的指挥权完全交到寇准手上,寇准全权指挥,号令严明,士卒都极为喜悦。初上战场,宋真宗真是紧张得直冒汗,虽然宋军气势大振,甚且把契丹统军挞(tà)览送上了西天,真宗还是不放心。他偷偷派人去打听,寇准到底在干什么。打听的使者回来报告:“寇大人在与杨亿饮酒、赌博、唱歌、戏谑。”“寇准如此轻松,大概没有太大的问题吧。”宋朝这只睡狮被寇准唤醒了,于是契丹派人到宋营谈和,宋军正在大胜,怎可轻言和谈?偏偏真宗胆小,急着罢兵。寇准禀明真宗:“总该要契丹交出幽州才能谈。”“有人先前告诉我,你拥兵自重,我还不相信。”宋真宗用不信任的眼光瞅着寇准咕哝着。??2??欲 加 之 罪, 何 患 无辞,寇准本为一片忠心,皇帝却故意歪曲,又有什么办法,何况宋真宗要 撤 兵 之 意 甚 为 坚 决,他慷慨表示:“只要每年一百万以内都可以谈。”真宗虽然有这句狂言在前,寇准一心为国家省钱,他把派出和谈的 代 表 曹 利 用 叫 来 道:“皇帝虽然开了一百万,你答应契丹的条件,若是超过三十万,我就斩了你的脑袋。”曹利用来往交涉的结果,与萧太后订立了澶渊之盟。其条件为:(一)宋每年给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二)宋辽约为兄弟之国,辽主尊宋主为兄,宋主尊萧太后为叔母。时为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 年)十二月。澶渊之盟后,宋朝对契丹年年纳币,维持一段长时间之苟安。有人批评澶渊之盟为宋朝国耻之开端。皇帝意志不坚,又有什么办法,假如没有寇准力争,更不知会有何结果。由于寇准过于刚直,人缘不佳,有一次退朝之后,王钦若对真宗说:“陛下敬重寇准,因为他对社稷有功是不是?”“对啊 !”“澶渊之役,陛下不以为耻,反而认为他对国家有功,太奇怪了。”“这有什么不对?”真宗惊愕道。“城下之盟,《春秋》耻之,况且,皇上有没有听说过赌博,快要赌输宋真宗,选自《乾隆年制历代帝王像真迹》。??2??吴姐姐讲历史故事的赌徒,往往倾其所有,孤注一掷,称为孤本,寇准就是把皇上当成孤本从此之后,真宗渐渐不信任寇准。当然,皇上亲征,本来是有一点儿冒险,皇帝为国担一些风险亦不为过。好人未必有好报,忠臣往往不善终。有人说,看看忠臣之下场叫人寒心。其实,中外都是一样,耶稣基督救人救世,结果还不是被钉在十字架上。然而人类有一种向上的力量,使得许许多多可爱的傻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追求真、善、美,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就是有寇准之类正直之士,我们才能绵延至今。??2??富弼的外交在上篇《澶渊之盟》之中,我们说到,寇准力劝宋真宗亲自出征,讨伐契丹,维系中外人心。结果果然军心大振,可惜真宗畏惧,草草退兵,签订了澶渊之盟。澶渊之盟之后,寇准成为国之功臣,却引起了全朝大臣之不满,尤其是王钦若,屡次在真宗面前,诋毁寇准,说他以皇帝为赌本,孤注一掷,实在太危险。真宗听了,毛骨悚然,在景德三年(1006 年),罢免寇准的相职。从此,真宗时以澶渊之盟为耻,郁闷不乐。王钦若又献计道:“陛下若能发兵收复幽州、燕州,可雪其耻。”“河朔生灵百姓,方免兵革之苦,朕怎忍如此?”“不然,”王钦若接口,“只有去泰山行封禅之礼,同时制造种种祥瑞,必可镇服四海,夸耀外国。”按封禅之礼,乃为古代君主去泰山祭天,古代交通不便,除非国势鼎盛之际,通常臣子都会反对如此劳民伤财。至于祥瑞,则是将天下出现的许多奇异之事,解释为吉祥的征兆。王钦若自己常说:“我小时候经过圃田,半夜起来,仰望天空,忽然看到‘紫微’两个字。后来,我到蜀国,在褒城道中,碰到一位贵人,这位贵人告诉我,将来我会做到宰相,等到此位贵人走远之后,才发现他是宰相裴度。”(裴度是唐宪宗时的宰相,本书前面已经说过裴度的故事)??2??吴姐姐讲历史故事由于这段往事,王钦若对神仙之事深信不疑。同时,帮助真宗制造大量假符瑞,在景德五年(1008 年)正月初一,伪造天书放在皇宫的承天门上,然后,大惊失色般令人取下宣读,又郑重其事藏在金柜之中,集合朝臣道贺,祭告天地宗庙,大赦,改远为大中祥符。到了六月,又称在泰山得到新的天书。这下不得了,十月间真宗亲往泰山举行封禅之礼,典礼归来之后,群臣莫不争颂功德。伪造天书,称颂符瑞,老实说,真是一件荒唐的事,可是既然皇帝喜欢这一套玩意儿,上行下效,群相附会,大家一起来玩怪诞的游戏,使得宋真宗一朝,符瑞之事层出不穷,成为最荒谬的时代。由于不断有假天书出现,不断可以让臣子大做文章,把真宗捧得半天高,真宗倒是挺乐,然而符瑞的迷信终究只能自欺欺人,朝政日益浑浑噩噩,宋朝的政治更走向败亡之途。宋真宗去世之后,宋仁宗即位。在辽国方面,辽兴宗即位,正当英年,胸怀大略,他看准宋朝国势不振,又为西夏所困(西夏的故事,我们以后再详细讲),派人向宋朝索取十城之地。宋仁宗听说这件事,忧心忡忡,不知道该派哪一位臣子前往交涉,问来问去,没有一位敢去,宰相吕夷简建议:“不如找富弼。”富弼,字彦国,河南人氏,为人有雍容大度,范仲淹一见之下,惊为奇才,对人说:“此人乃王佐之才也。”并且很热心地把富弼的文书拿给王曾、晏殊传观。晏殊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也是中国史上有名的词人,一见其文,大为赞赏,把富弼收为乘龙快婿,将女儿嫁给了他。富弼为官极其正直,当时西夏有二人来投降,富弼认为应该用厚赏来吸引降者,不能随随便便安插一个小职位,而宰相吕夷简起初不知道,富弼叹息道 :“这个哪儿是小事,宰相怎会不晓得 !”吕夷简听到批评颇为不悦。庆历二年(1042 年),开封城中出现许多假和尚,富弼主张用官吏对付伪僧,把他们关入狱中,吕夷简更不高兴。于是,当仁宗找不到适当出使契丹的人,吕夷简立刻推荐富弼,公报私仇。??2??不料,富弼很高兴地接下此一艰难的任务,他叩头曰:“主上忧烦乃臣子之辱,为臣者岂敢贪生怕死?”仁宗听了,大为动容。到了二月间,辽使者特默(特默是在《续资治通鉴》中的名字,《宋史》之中称为萧英)果然来了,仁宗遣中使加以慰劳,特默故意蔑视宋朝,上身略弯道:“对不起,我足疾,不能拜。”富弼立刻接口道:“我曾经前往北方出使,病卧车中,听到命令,立刻下拜,今天中使到了你却不肯下拜,这算是什么礼?”特默只好不情愿地起身,让人扶着腋下下拜。经过这一番周折,辽使特默反而敬重富弼,两人开怀畅饮,微醺之际,特默悄悄告诉富弼:“辽主所要求的,可以依从的,依他;不能依的,拿一件事搪塞他,也就是了。”由于有特默这张底牌,最后,宋仁宗准许每年增加岁币,但是仍然不准与宋朝结亲。富弼办了一场漂亮的外交,宋仁宗大为欣赏,授富弼为礼部员外郎枢密院直学士,哪知富弼竟然拒绝接受,他谦辞道:“国家有危急,臣子应该惟命是从,不需要用官爵赐赏。”过了五个月,宋朝再以富弼为报聘契丹使,前往辽国,正式订约。到达辽国之后,有辽国官员六符对富弼说 :“我北朝皇帝坚持一定要割地。”富弼说:“此必败盟,果然如此,南朝只有执戈相待。”富弼明明晓得宋朝不愿意开战,他将如何迎接更困难的一场外交战呢???0??宋辽的关系宋辽订立澶渊之盟之后,辽见宋朝与西夏用兵,国势衰弱,向宋朝提出种种要求,宋宰相吕夷简因与富弼不和,建议宋仁宗命富弼办交涉,结果富弼在第一回合之中不辱使命。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 年)七月,富弼前往契丹谈判,他对辽兴宗道:“两朝继好,已四十年,为何忽然要求割地?”“不是这样的。”辽兴宗摇首道,“此因宋朝违约在前,塞雁门关,疏导溏水,修治城隍,增加民兵,这些都是针对我朝。我朝群臣都赞成大兵南下,朕以为不如先礼后兵,如果你们不答应归还关南故地,朕再用兵,为期不晚。”富弼一听,心中倒抽一口气,但是仍然不慌不忙应对:“北朝(指辽)与我朝通好,则君王专享其利,臣下毫无所获,若是与我朝用兵,利益全归臣下而君王只有灾祸,所以凡是劝陛下用兵者,都是为自己谋利,不是为国家打算。”“噢?”辽兴宗不料富弼有此一招,满面狐疑地问道,“怎么说?”“晋高祖(石敬瑭)欺天叛君,求助于北,末帝(李从珂)昏乱,人神共弃,当时中国狭小,上下离叛,所以北朝全师胜利,虏获的金币牛马大都在大臣家中,现在中国精兵数以万计,北朝用兵,有把握一定胜利吗?”“不能。”说着,辽兴宗低下了头,默默沉思。??1??富弼眼看辽兴宗心思有些动摇了,赶紧解释:“宋朝阻塞雁门关,为的是防备西夏;疏导溏水,早在订盟通好之前;至于城隍倒塌,不能不修;民兵缺额,不得不补,这些都不能算违约。”辽兴宗被此一驳,哑口无言,过了半晌才道:“然而朕所要得的,只是我祖宗故地。”富弼说:“晋高祖把燕云十六州割给契丹,周世宗收复关南之地,这都是前代之事,岂能算旧账?不然,再往前推,燕云十六州该算是我祖宗故辽兴宗又不知如何回答。第二天,兴宗邀请富弼去打猎,兴宗缓缓骑马靠近富弼道:“假如宋朝归还我关南之地,则两国盟好,可万世不移也。”富弼半点不松口:“北朝若以得地为光荣,南朝必以失地为耻辱,既然是兄弟之国,岂可一荣一辱?”两人又说不拢,最后,兴宗说:“但愿两国通婚,永结盟好。”富弼不愿和亲,他推托道:“结婚之后,亲家之间容易起争执,夫妇之间情好难久,人的寿命也不一定,或长或短。”辽人武骑,像载《番骑图卷》,宋人绘,美国波士顿博物馆藏。??2??吴姐姐讲历史故事“南朝皇帝必然有女儿。”“有是有,才四岁,总要再过十多年才能成婚,而且本朝长公主出嫁,嫁妆不过十万缗,远不如每年送岁币。”最后,辽兴宗要富弼先回国,再带誓书(即盟约)前来,他选择议婚和金帛之一签约。于是,富弼回到了京师,准备好了国书(即身份证明书,凡外国使者前往他国均需携带,所以外国大使来华第一件事就是呈递到任国书)及誓书再到辽国。誓书中记载,若是议婚就没有金帛;若是辽人能让西夏向宋朝称臣,每年增加岁币二十万,不能称臣的话,每年增加十万。另外,富弼又上奏,要求在誓书之中增加三件事:第一,两国国界附近不能开发建设,免生事端;第二,双方不可无故增加兵马;第三,不能收留逃亡人民。富弼走到乐寿,忽然心忖:“我所建议的三件事,都是上次与辽谈好的,万一誓书中没有写,那可怎么办?”他愈想愈担心,最后,偷偷拆开誓书,果然不出所料,赶快飞报朝廷,所得到的答复是,这三件事口头答应辽国便可。口头上说说岂能算数,辽国万一看到誓书之中所记载的,与富弼当初答应的不一样,天晓得会出什么事。富弼当机立断,一面派副使先把礼物送到辽国,同时自己马不停蹄飞奔回京师,见到了宋仁宗。他怒不可遏道:“执政(指吕夷简)如此做,简直欲置臣于死地,臣死不足惜,可是会耽误大事啊 !”仁宗也不知出了什么事,吓得赶快召见吕夷简。吕夷简不慌不忙,不当一回事地回答:“噢,这是一点小笔误,改过来也就是了。”富弼见他一派轻松,更是愤怒。在庆历年间吕夷简当道,与范仲淹对抗,是为朋党之争,属于范仲淹这一派的多半是正人君子,如韩琦、富弼、杜衍、欧阳修等,这段故事我们慢慢再说。????富弼拿了改好的国书再去辽,辽国表示不要求婚,还是增加岁币,但是要求誓书之中改为宋朝“献”币或是“纳”币,不能只说“输”币,富弼绝不肯答应这种有辱国家之事。辽兴宗不悦道:“宋朝既然给我大笔金钱,明明表示怕我,又何必差此富弼说:“不对,本朝兼爱南北之民,爱好和平,所以委屈自己,增加岁币,哪里可以称得上畏惧?”辽兴宗见富弼声色俱厉,也就不再坚持,可惜富弼争了半天,最后,仁宗还是接受晏殊的意见,称为纳,每年宋向辽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澶渊之盟乃十万两)《宋史》中记载,在奉使这一段期间,富弼死了一个女儿,又生了一个儿子,他都没过问,看到家书拆都不拆,一把火烧掉,他说 :“徒乱人意耳。”????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许多人尊称他为宋代文学之父。他不仅是照耀古今的诗人、词人,更是出色的史学家,有道德的政治家,是值得详加介绍的历史人物。欧阳修,字永叔,宋朝庐陵(江西吉安县)人,但他出生于今天四川省绵阳县,时为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 年)。欧阳修的父亲欧阳观当时任绵州军事推官。欧阳修没有兄姊,欧阳观五十六岁才生下这一个男孩,老年得子,兴奋异常,可惜四年之后就因病去世,他的夫人郑氏出身江南名族,此时不过二十六岁。欧阳观没有留下半点遗产,郑氏夫人孤儿寡母,带着欧阳修及欧阳修的一个妹妹,举目无依。郑氏夫人虽然知书达礼,颇有文才,但古代不作兴女人出外做事,纵有才学有能力也毫无帮助。欧阳观有一个弟弟欧阳晔在隋州担任推官,顾念手足之情,把寡嫂及一对侄儿女接来任上,住了短暂一段时间。郑氏夫人是一个有骨气的女子,坚持搬了出去,靠着缝缝补补,非常吃力地带着两个小孩。当欧阳修到了五六岁大,眼看邻居小孩都夹着书本,三五成群一块去私塾,他也想去。于是睁着一双大眼睛问妈妈:“娘,我想去上学。”一听此话,郑氏夫人心一紧,眼泪再也忍不住地不断往下落。小小的????欧阳修吓呆了,不晓得自己说错什么话,更不明白他一语正中母亲最痛心、最敏感的伤口。其实这件事在郑氏夫人心中盘算好久了,奈何家用拮据,能撑住一口气活下去已经不容易了,哪有余钱缴学费呢?忽然之间,灵光乍现,郑氏夫人一咬牙道:“明天起,娘教你读书。”第二天,欧阳修满怀兴奋跑到母亲跟前,东望望,西瞧瞧,咦,没有看见书啊 !“一开始,不用书本,先认字。”说着,郑氏夫人拉着欧阳修的小手,拿起一根荻(芦草)茎,在沙地上画了一横,口中念着“一”。于是,就用这种方式,欧阳修不但认了字,而且会背《诗经》、《左传》,这些都是在沙上制成的书本,由此可见,欧母真是良母,也是一位才女。一直到十岁,欧阳修没有摸过一本书,但他真是着迷似地喜爱书本。他认识一个小朋友叫李尧辅,是隋州的世家大族,深宅 大 院 之中, 装 满 了书本,欧阳修仰望着书本,注视着笔墨纸砚,真有说不出的羡慕。李尧辅的功课比较差,时常请教欧阳修,为了感谢欧阳修,他送了一套笔砚给小欧阳修,从此小欧阳修每天忙着抄书, 虽 然 累, 他 忙 得 很 辛 苦,学得更扎实。有一天,欧阳修在李家丢弃的旧筐中找到《韩昌黎文集》六卷,喜爱极了,李尧辅顺手欧阳修,选自《晚笑堂画传》。????吴姐姐讲历史故事把这本旧书送给他,欧阳修如获至宝,虽然其中有些文句不甚明了,但是他对韩愈文字中的气格雄壮,不用陈言俗语和硬句奇字极为佩服。从此,欧阳修对古文兴趣大增,这年他不过十岁。后来,欧阳修在文学、政事上都大放异彩,李尧辅只成为一个秀才,两人长大之后,仍然时有往来。欧阳修是个感恩的人,曾经写过《李秀才东园记》追述少年之事,对李尧辅当年赠送《韩昌黎文集》,不但念念不忘,还为这本书一次又一次校勘。欧阳修自幼丧父,然而,父亲对他的影响很大,郑氏夫人时常对他说:“我嫁到欧阳家时,你父亲刚脱去母亲丧服一年,逢年过节一定痛哭流涕:‘以前吃不饱,现在衣食有余,却又来不及奉养母亲。’当时我以为你父亲是丧母未久,后来发现他每次尝到美味,总是食不下咽,原来,又想到母亲了,可见得你父亲是多么地孝顺。”郑氏夫人又经常对欧阳修道:“你父亲做官,总在半夜里点着蜡烛批阅公文,不时停下来摇头叹息,我就问他:‘你叹什么气呢?’“‘这件案子应该要判死罪的,我想找个理由,让他不必判死刑。’你父“我再问:‘找得到生路吗?’“你父亲说:‘我尽量地去做,如果实在找不到,当然应该依照法律,那么,我和死者都没有怨恨遗憾了。像我这样常求其生,还不免其死,何况许多官吏,还经常求其死罪呢。’由这些小事,可见你父亲为人仁厚。”郑氏夫人每次说起这些往事,总是眼泪汪汪,摸着欧阳修的头:“修儿,你要努力啊 !”欧阳修自小自母亲口中崇拜父亲,他日夜苦读,努力不懈,到了十七岁那年,已在家乡小有名气,人人誉为神童。这一年欧阳修在隋州应试,考试的题目是《左氏失之诬论》,就是要应考者指出《左传》这部书中的缺点。欧阳修熟背《左传》,又有心得,随便摘出几段加以评论,就是一篇文理俱胜的好文章,可是他竟落榜了,这是怎么一回事?????欧阳修嫉恶如仇在《欧母画荻》之中,我们说到宋朝文学之父欧阳修年幼丧父,家境清贫,母亲郑氏夫人极为贤慧,用荻在沙地上教欧阳修认字读书,当他十六七岁已小有文名。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 年),欧阳修在隋州应试科举,他自己很有把握,人们对他也一致看好,可惜在一篇赋之中押错了韵,名落孙山。这次打击使得欧阳修垂头丧气,他失魂落魄般回家,郑氏夫人虽然相当失望,仍然不断地鼓励欧阳修。这时,欧阳修再把小时候从李尧辅家中破筐里找到的《韩昌黎文集》拿出来研究,爱极了韩愈朴质载道的文章,与当时流行的艳丽堆砌,充满形容词又毫无内容的西昆体相比较,风格全然不同,他再三赞赏:“韩愈的文章如日月,写文章就要这样。”经过三年苦读,欧阳修二十岁那年,他再度应试,满心以为一试而中,谁料又落第了。这怎么可能呢?欧阳修愈想愈伤心,几乎丧失了所有的自信心,郑氏夫人再三地鼓励劝说,他才勉勉强强振作起精神,他冷静下来客观地检讨,检讨了半天,更加地不能服气。于是,欧阳修带着一批文稿,前往汉阳,去拜谒名重一时的文人胥偃,他要求胥偃品评一番。胥偃看过欧阳修的文章,发现他不但饱读经史,而且气格雄伟,简直不像一个二十二岁的青年所能写出来的。????吴姐姐讲历史故事胥偃原是一个爱才的人,见欧阳修文质彬彬,儒雅不俗,落落大方,无论古文、诗词样样来得有见解、有内容,一喜之下,马上就把他留在门下,过了没多久,更把自己的掌上明珠许配给他。“世伯 ! 世伯……您不是开玩笑吧?”欧阳修以为自己在做梦,就凭他一贫如洗,两次落第,毫无凭借的穷小子,怎有资格娶堂堂胥大学士的千胥偃可不是说着玩的,欧阳修回到隋州,把母亲迎到汉阳,正式与胥女慧贞举行文定。第二年,宋仁宗天圣七年(1029 年),欧阳修第三度应考,皇天不负苦心人,这回他不但中第,而且名列榜首。天圣九年(1031 年)三月,他被任命为西京(今洛阳)推官,得以跟随尹洙学古文,议论天下大事,又交梅尧臣为友,以诗歌相唱和。他三人联合当时文友,共同提倡古文,由于他们多是卓绝妙文,一时传诵,欧阳修的文名冠于天下。就在此时,欧阳修与恩人胥偃爱女慧贞成婚,最开心的当然是郑氏夫人,可惜慧贞福气不佳,生下一男 不 久 便 去 世了,后来欧阳修再 娶 杨 氏 夫 人,婚后不到一年又撒手西去。最后再 娶 薛 氏 夫 人,总 算 是 一 件 喜事。幸亏欧阳修是位男士,否则一定被骂为命太《欧阳修文钞》,明代闵凌刻套印本图录。????硬,扫把星。景佑三年(1036 年),范仲淹因事得罪了宰相吕夷简,被贬饶州,当时高若讷担任谏官,他不但不上言皇帝,反而指出范仲淹种种不是。欧阳修与范仲淹并无深交,但是激于义愤写了一封信给高若讷,大加责备。他在信中说:“足下担任谏官这个职位,又不敢讲话,便当离去,不要妨碍其他可担当此工作的人。你现在还能出入朝中,昂然自得,没有一点羞愧与畏惧,正表示足下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也。”高若讷接到欧阳修的信,气得发抖,将欧阳修的信呈给仁宗,派他一个离间君臣的罪名。结果,仁宗还是听了宰相吕夷简的意见,把欧阳修贬为夷陵令。夷陵在今天湖北省宜昌县东,乃偏远之地,欧阳修由于见义勇为,拔刀相助,落此下场,他自己倒不足惜,只是连累母亲,内心极为不安。郑氏夫人倒一点也不以为忤,她笑嘻嘻不当一回事道:“修儿,我们家本来就穷,早已习惯了,你不用担心,也不必愧疚。”从这番话,可知郑氏夫人真是一位明理又识大体的母亲,难怪能够教养出这样的好儿子。后来,范仲淹复起,被派经略陕西,他立刻奏准朝廷,请欧阳修担任书记。这一方面是范仲淹感激欧阳修当年两肋插刀,仗义执言,另一方面欧阳修也的确是能办事的大将之才。不料欧阳修竟一口回绝了范仲淹的美意,舍弃了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大好机会,他对母亲郑氏夫人说 :“我以前所为,岂是为自己的利益;范公被贬,我也被贬,同退也就罢了,用不着同进,否则人家真把我们当朋党了。”范仲淹接到欧阳修的信,大为佩服他的光明磊落,至刚无欲,的的确确是标准的正人君子。连宋仁宗这位时而糊涂的皇帝,看到欧阳修的论事切直,嫉恶如仇,也不禁对侍臣说:“像欧阳修这种人,何处得来?”但是好人老是被恶人进谗言,除了被诬为朋党外,欧阳修又遇到了一桩窝囊事。??0??庭院深深深几许在上篇《欧阳修嫉恶如仇》之中,我们说到,欧阳修为了范仲淹得罪宰相吕夷简,结果也连带被贬为夷陵县令,后来范仲淹复起,辟欧阳修为书记,欧阳修以“同退不宜同进”为由,婉拒了范仲淹的好意。庆历五年(1045 年),朝廷之中小人又起朋党的谗言,范仲淹、富弼、杜衍、韩琦等正人君子都被罢去外州职位,欧阳修又激于义愤上书给皇帝:“臣见古来小人想要谗言忠贤,只有两个办法,指责他们为朋党,诬赖他们专权,这是为什么?因为赶走一个善人,其他善人还在,不合小人利益。同时这些善人都是皇上所信任的,不可能以他事动摇,只有专权是皇帝所最痛恨的,所以小人要诬指范仲淹等人专权。”这封奏疏呈上去以后,皇帝久久没有批示,但是朝廷之中一批小人愈加痛恨欧阳修之鲠直,非去之而后快。于是他们想到一条毒计:原来欧阳修有一个妹妹(见《欧母画荻》),嫁给张龟正为续弦,张龟正不久去世了,欧阳修之妹未生子女,就带着张的前妻所生之女(大概七岁左右)回娘家,这个小女孩长大之后行为不检,收押在开封府。老实说,外甥女张氏犯法,与欧阳修八竿子扯不上关系,况且这名外甥女还不是欧阳修之妹亲生的,但是小人之流暗中支使狱吏硬把欧阳修扯在一块,使得欧阳修被贬涤州。涤州山明水秀,民风淳朴,以欧阳修的治事长才将涤州治理得井井有??1??条,深得民众之爱戴。他在治理公事之余最爱游山玩水,寻幽访胜。有一天,他在深山之中发现一座惠觉寺,住持智仙法师,言语不俗,两人相见甚欢,在草亭之中,一坐就是老半天。此一草亭下临清泉,野花遍布,欧阳修当即命名为醉翁亭,他自称为醉翁,并因此写了一篇《醉翁亭记》,其中有一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家喻户晓的名句。在涤州过了两年,他又被迁往颍州、扬州,在外十二年,宋仁宗方才召他入京,仁宗命他修《新唐书》、《五代史》。后代修前代之史书,乃为中国历史之惯例,通常史书上的作者只列官位最高的一人,当时欧阳修官位最高,可是新书成立之后,他却在上面加了宋祁的名字,欧阳修说 :“宋祁先生早在我之前,对列传一部分的撰写,花了很大的工夫,我怎能掩其名而夺其功?”当时的人听到这件事,都赞美欧阳修气度宽宏,为人谦虚。嘉祐二年(1057 年),欧阳修担任主考官,这个时代的青年学生喜欢写一些奇涩怪异的文字,欧阳修一向痛恨这种用形容词堆砌,让人看不下去的矫情文章,决心用考试改正歪风。考试领导教学,中国自古皆是如此,一直到现在。当时有个人叫刘几,最爱用辞涩言苦之句,却是大家模仿的对象,欧阳修在阅卷时,看到密封的卷子中有一篇特怪,他拿起朱笔写上“试官刷”三个字,然后一路涂抹到底,并且贴出榜示。说明凡是再写这种怪文者一律名落孙山。这次考试,欧阳修录取苏轼、曾巩、苏辙等贤才,却遭到刘几等写怪文者不满,欧阳修回到家中,竟然收到一封《祭欧阳修文》,诅咒他早死,欧阳修一笑置之。从此之后,宋代文体又趋于典雅正派,连刘几也改名为刘辉,两年后重新参加考试,也获得录取。欧阳修是苦读出身的穷学生,他早年受到胥偃等人协助,丝毫不敢稍忘,现在他自己功成名就,更效法胥偃的爱才心理,不论青年才俊、老年才俊,只要是人才他都提拔,并毫不吝啬地赞美、鼓励,苏东坡、苏洵、王安石、曾巩都出自他门下。??2??吴姐姐讲历史故事由于欧阳修的方正,当他奉使契丹时,契丹主派了四位贵臣陪宴,并且特别声明:“这可不是我们的常规,而是因为你的名重。”当然,欧阳修之所以被尊为宋代文坛盟主,他自己的文才也是一流的,他不仅是古文大家,诗、词、歌、赋样样精通,无论是赞成他的或反对他的,都佩服他的文学作品,苏东坡赞美欧阳修的文章是:“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推崇备至。这四个人的故事,我们都介绍过,有兴趣的读者不妨翻翻前面,互相参照。最后我们以一首欧阳修著名的词《蝶恋花》结束对此一大家之介绍。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话,乱红飞过秋千去。(庭院深深,到底有多深?只见丛丛杨柳笼罩在烟霞之中,仿佛隔了许多层纱。我骑着一匹有翠玉马勒、华贵马鞍的骏马到处逛逛,但见楼台矗立,找不到当年的章台路了。三月里,雨暴风狂,就算闭门锁住黄昏,也没法锁住春天。我含着泪水向花儿询问,花儿不开口,只见一片片红色花瓣飞过秋千而去。)《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词意图,明刻版画。????狸猫换太子的真相在《欧阳修嫉恶如仇》之中,我们说到,欧阳修为了替范仲淹抱不平,被贬涤州,现在就来谈谈范仲淹的故事。范仲淹,字希文,唐朝宰相范履冰的后代,苏州吴县人。他的身世非常凄惨,两岁的时候,父亲去世,母亲改嫁长山朱氏,他也改姓为朱。年纪稍大之后,范仲淹知其家世,流着眼泪拜别母亲,一个人住到山东长白山醴泉寺读书,后又前往睢阳应天书院就读。由于缺乏经济来源,范仲淹的书念得非常辛苦,他没有钱买米,只好每天煮一碗粥,待粥结冻,用刀切为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折断数茎野草沾着盐巴胡乱果腹。到了冬天,气候严寒,无火取暖,他也照样用冰水洗面,昼夜苦读不息。皇天不负苦心人,后来范仲淹果然考取进士,做到广德军司理参军,把母亲大人迎回家中奉养。大文学家晏殊在应天府为官时,闻知范仲淹的 范仲淹,明人绘。????吴姐姐讲历史故事才名,推荐他担任秘阁校理。范仲淹博通六经,尤其对易理极有研究。他在《岳阳楼记》这篇文章中述说“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天下人还没有忧愁之时,我先忧国忧民,等到天下人都享乐了,我再享乐也不迟。范仲淹这种精神,感动了宋朝一些有为青年,共同提倡气节,蔚为风气。天圣七年(1029 年),范仲淹上疏请刘太后还政仁宗,没有结果。这刘太后是何许人也?乃是家喻户晓“狸猫换太子”故事之中的老巫婆——刘后。根据《七侠五义》、《包公案》及平剧等民间故事之中记载:宋朝包拯前往陈州放粮,回经赵州桥,忽起一阵怪风,把轿顶吸去了,包公知道是地方上有冤屈,立刻住入天齐庙,通知老百姓,前来申告。于是有一位瞎眼的老婆婆,一拐一拐前来喊冤,她说自己是当今皇太后李娘娘,因为被刘妃陷害,流落赵州桥,在寒窑之中乞讨为生。岳阳楼,选自《三才图会》。????包公原先不信她的话,等到老婆婆拿出一块黄绢,上面有寇准题句,隐隐叙述冤情,乃请老婆婆上座而拜叩之。老婆婆眼中流泪,滔滔不绝地告诉包公,在二十年前,宋真宗两位贵妃——李妃、刘妃都怀了孕,真宗十分高兴,决定哪一位生了儿子,立为正宫娘娘,孩子也封为太子。李妃先生了一个男孩,刘妃为了害她,便命总管太监郭槐拿了一只剥了皮毛、光溜溜、血淋淋,看起来叫人起鸡皮疙瘩的死狸猫,换了刚生下的太子。再把太子装在藤篮之中,要宫女寇珠扔到金水桥下。真宗皇帝发现李妃生下一个妖怪,大为生气,把李妃打入冷宫。同年十月,刘妃也生下一个小男孩,真宗大喜,立刻封刘妃为皇后。过了六年,刘妃生下的太子因病去世,真宗万分痛心。有一天,某王爷入宫请安,带着他的第三个儿子,这小男孩与死去的太子年岁一般,真宗愈看愈喜欢,传旨立为太子。其实,这位三世子正是李妃之子,乃当年宫女寇珠不忍心杀害太子,由宫人陈琳悄悄抱出宫,让王爷抚养长大,是为仁宗皇帝。包公了解原委之后,当下请李娘娘上座,暂认李娘娘为母亲,一块回然后,包公命军民在宫外演花灯,专演一些不孝儿子的戏,请仁宗同往观看。仁宗看到这些花灯很不高兴,责备包公为何花灯尽是不孝之人,应该处罚那些制作花灯之人。包公立刻跪下,大胆地对仁宗说:“不要处罚那些制作花灯之人,眼前就有一个不孝之子。”仁宗很惊奇地问是谁,包公乘机把李后之事奏明圣上。仁宗当然不信,含怒转回宫中,召见陈琳询问,陈琳一一道出,此时宫中忽然传出刘后自尽,仁宗这才相信,遂得母子团聚。以上所讲的是一般传说狸猫换太子的大概,事实上,根据《宋史》记载,仁宗亲生母亲确为李妃,她原本是刘妃的侍女,生下一子之后,刘妃据为己有,李氏也不敢反抗。????吴姐姐讲历史故事真宗去世之后,十三岁的仁宗即位,由刘太后垂帘听政,刘太后性情精敏,通晓文史,号令严明,把国家大事治理得井井有条。仁宗皇帝一直不知他另有亲娘,也没有人敢在仁宗面前饶舌,一直到了李氏得了重病,才有人提议,应该加封李氏为宸妃。李宸妃死了,刘太后要用普通人之礼葬之,宰相吕夷简力争,刘太后结果还是用水银宝棺,以一品之礼葬了李宸妃。第二年,刘太后也死了,仁宗亲政,有人告诉他这个事实,仁宗嚎啕痛哭。范仲淹认为此时不宜多指责刘太后之恶,他委婉劝仁宗:“应该掩其小过,全其大德。”仁宗开棺,发现李宸妃面色如生,冠服亦如皇后,这才知道刘太后似乎也没有大家说的那么坏,遂尊生母李宸妃为庄懿皇太后,刘太后为章献生育之恩固然伟大,养育之恩也很伟大,正史中的真相虽然比较无趣,是不是比传说中的狸猫换太子多一分人情味?可见中国人是十分厚道的。????波上寒烟翠在《狸猫换太子的真相》故事里,我们说到,宋仁宗发现生母为李妃,不是刘太后以后,颇为激动,厚道的范仲淹劝皇帝多多思念刘太后养育之恩,不要听信挑拨之词。于是,宋仁宗下诏“毋谈论太后之事”。天圣七年(1029 年)冬末,江淮一带起了蝗虫之灾,以忧国忧民为己任的范仲淹请求赈灾,没有结果。他直言地问宋仁宗:“假如宫中半天没有粮食,可不可以呢?”仁宗听了,起了同情之心,遂派范仲淹去开仓赒济在仁宗庆历年间,吕夷简是最红的一个大臣,他在中书省任宰相二十年,宋仁宗对他是完全信赖,他所任命的官员都出自其门下,或者与他有特别的交情。范仲淹看不过去,画了一幅百官图呈了上去,对吕夷简说:“你看,这样升迁是公平的,那样是不公平的,凡为破格任用的官吏,其决定权可不能全操于宰相之手。”过了两天,他二人又因为建都之事起了争执,吕夷简对仁宗说:“范仲淹所言,全是迂阔不切实际的理论。”范仲淹则献“四论”给皇帝,隐隐约约指出,若是再对吕夷简深信不疑,他日必有王莽之祸。吕夷简上书仁宗,指责范仲淹:“离间君臣,引用朋党。”最后,范仲淹被贬饶州。当时朝中正人君子纷纷为他打抱不平,欧阳修由于气愤谏官????吴姐姐讲历史故事高若讷身为谏官却不阻止,骂他“不知人间有羞耻事”,也连带被贬斥(请参考《欧阳修嫉恶如仇》篇)。由于有太多舆论倾向范仲淹,仁宗似有悔悟,其后西夏李元昊叛变,仁宗再度起用范仲淹、韩琦防御西夏。西夏拓跋氏,原为党项族,因为助唐讨平黄巢之乱,赐姓为李,宋真宗时封李继迁为西平王,其子李德明继立,对宋朝也颇恭敬。李德明之子元昊通晓汉文,他屡次劝父王不要再对宋朝称臣,德明说:“我早已经厌战,何况我族十年来身上穿着锦绣全为宋朝所赐。”元昊不以为然地反驳:“何必贪图锦绣,称臣于人?”因此当他继立之后,在仁宗宝元元年(1038 年)自立为帝,建国号为大夏,使得宋朝大为头痛。原先派遣范雍去对付西夏,由于范雍为人平庸懦弱,被西夏打得落现在改用范仲淹,一开始便气象不凡,他一到边境,加强训练,不时检阅州兵,西夏人彼此互相警告:“今天这个小范老子,腹中自有数万甲兵,不容易对付。”到了来年正月,范仲淹分析:“正月塞外太冷,不如待春天,贼马瘦人饥,大军再出发。”可惜这项策略没有被接受,以致宋军大为失利,方才改用严密的防守政策。韩琦与范仲淹同心合力开发边区,范仲淹在庆州一带招抚六百多位羌酋,誓死不为西夏所用,羌人对范仲淹十分敬爱,因范仲淹为龙图阁学士,都尊他一声龙图老子,边境还流行一首歌谣:“军中有一韩,西贼(指西夏)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用以赞美韩琦、范仲淹。元昊大惧,遂对宋朝称臣。由于有此功绩,到了庆历三年(1043 年),当时谏官欧阳修,盛赞范仲淹有宰相之才,仁宗任命范仲淹与富弼同时为相。那时,宋仁宗表现出锐意求改革之意,范仲淹明明知道中国历史上改革变法不易成功,还是上了《十事疏》,提出十大改革计划。主要的重点为????澄清吏治,赒济民生,改革兵制,建立国家威信。其中第一点“明黜陟”,就引起既得利益大臣之不满。黜,革除之意;陟,升职之意。范仲淹的意思是要明明白白订出凭功过,决定升级降级。由于当时宋朝规定文官三年一迁,武官五年一迁,也不管你做事做得好不好,反正大家看年资,这种贤与不肖同时并进,当然阻碍了国家发展。范仲淹拿起簿子一一审查官吏,凡不才者一笔勾去。富弼见了不忍道:“一笔勾去很简单,焉知这一家人哭得多伤心 !”范仲淹回答:“一家哭,何如一路哭。”对啊,赶走一个不合适的官吏,他一家当然难过,可是朝中庸官充塞,不是使全国每个人都一路哭到底?新法颁行之后,对于一班没有用、贪吃懒做的官员自然是一个大打击,于是又群而攻击范仲淹,又起“朋党之论”,范仲淹无可奈何,变法未成,只有再与富弼去守边境,死在任上。范仲淹不但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他也是一位大词家,譬如人们所熟悉的一首词《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碧蓝的青空,黄叶铺满大地,一片秋色,氤氲一江岚翠,远山映着斜阳水天一色,可叹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黯乡愁,幽幽旅思,除非每夜都有一个美梦,伴人入睡,否则又只好对着明月,独在高楼低回独倚,或者借酒消愁,更惹来无限血泪相思 !)??0??狄青的刺青提起“狄青”二字,可说得上是历史上响叮当,大家所熟悉的一号人物。狄青,字汉臣,汾州西河人,从小善于骑马射箭,为人谨慎小心,沉宝元初年,西夏李元昊起兵作乱,仁宗下诏选择卫士远守边疆。宋朝重文轻武,士卒胆小畏惧,狄青倒是向来不怕,时常自请为先锋,短短四年之中,参加二十五场重要战役,前后中了八次流矢。有一回,在安远之役中,受伤颇重,一听说贼人前来,跨上骏马又奔向前线。狄青冲人敌阵时,总是披头散发,脸上戴着青铜面具,猛看像个鬼,武功又高强,所向披靡,个个见他都怕。尹洙发现了这个人才,大喜过望,把狄青推荐给韩琦、范仲淹。范仲淹频频微笑道:“此良将也。”并且送了一本《左氏春秋》给狄青,诚恳地对他说:“一个做将领的,若不知古今,充其量仅仅是匹夫之勇而已。”狄青捧着《左氏春秋》回去,努力研究将帅兵法,对历史有所了解,从此之后,更闻名天下。由于军功彪炳,先后做过西上阁门副使、秦州刺史、惠州团练等高官,渐渐的,连京城里的皇帝都闻知狄青的大名。皇佑四年(1052 年),狄青被征入京师拜为枢密副使。当他入得宫中,行完大礼,一抬头,仁宗发现狄青脸上有着丑陋明显的刺青——这是宋朝军人共有之标志。??1??原来,宋朝有鉴于五代之时,武将跋扈,易君废帝视同儿戏,存心剥削武将之权,压低军人的社会地位,甚且带领大军的统帅也用文人,例如范仲淹便是文人。在这种情况下,武人普遍受到轻视,谁还愿意当兵?宋朝是采用募兵制,遇到荒年,活不下去的农夫只好心不甘情不愿地上战场。可是当灾荒一过,这些军人又纷纷逃回田中,为了防止逃兵,宋朝政府采取一项很不人道的措施——在脸上刺上番号,让兵士一辈子难逃掌握。狄青脸上的刺青,一晃已有十多年了。宋仁宗见其为国立下汗马功劳,还画着刺青到处走,便拿出特殊配方的良药,要帮狄青把脸上的字去掉。不料,狄青指着自己的脸道:“陛下由于臣子有功,不问出身,臣所以有今日。愿留此刺字,用以鼓励军人,知陛下但重功勋,不问门第。”我们今天国内有些歹徒,在脸上身上刺了许多龙蛇一类的花纹,自以为是英雄人物,江湖气概,却因为没有读过历史,不知道刺青是羞耻的象征,真是可怜。当然,宋朝在军人脸上刺青,是大大破坏军心士气之举,难得的是狄青不以为忤。皇佑元年(1049 年),南方的蛮族侬知高造反,进攻邕州(广西南宁),广州骚动,仁宗非常发愁,狄青上表,自请出征,他说:“臣狄青,选自《马骀画宝》。??2??吴姐姐讲历史故事出身行伍,非战伐无以报效国家,愿擒拿贼首向陛下致敬。”仁宗乃命狄青为荆湖宣抚使。狄青治军一向严明,他到达之后,当下传令:“不得帅部命令,不许擅自出兵交战。”可是广西陈曙竟然自率八千步兵,偷袭昆仑关,被侬知高打败。狄青火大了,一大早召集诸将,把陈曙等三十多人以“令之不齐,兵所以败”的罪名推出去问斩,吓得其他将领两只腿不断地哆嗦。然后,狄青休兵十日,故弄玄虚,第十一天,侬知高以为宋军还在放长假,狄青人马却已杀到昆仑关。蛮兵本有一股中原军比不上的蛮力,但是眼见狄青手执白旗,指挥着两旁夹击的骑兵,简直像变戏法,侬知高窜入大理,狄青杀死蛮族数千人,获得金帛数万、牲畜数千,大获全胜。依知高两年后病死大理,动乱平定。想当初,侬知高作乱,朝廷束手无策之时,曾有交趾愿出兵助讨,朝廷颇为心动。狄青反对,他上奏仁宗:“假外兵,除内寇,万一交趾贪得忘义,因而作乱,又该如何?”狄青是读过唐朝借助回纥兵,结果无法收场的历史,才有此先见之明。狄青为人,不喜多言,但其运筹作战,必有事先详密的计划。他对部下治军极严,另一方面又与士卒同甘共苦,而且立了大功,总把功绩推给部下,所以极受士兵敬爱,每逢出入枢密府任所,士卒百姓都举起大拇指,甚且包围欢呼,害得狄青的马匹都动弹不得。宋朝最怕军人揽权,狄青功在国家,操守又好,简直挑不出毛病,于是,有人谣传狄青家中的小狗头上生了一对角,甚为奇怪,又说京师淹水时,狄青家人逃入相国寺,行止殿上,颇为可疑。过了不久,朝廷召狄青出守陈州,不让狄青掌管兵权。又过了一年,狄青死在任上。北宋积弱,不论对契丹、对西夏,都是十打九败,而且还要每年赔上银两、绢帛,狄青平南,是何等威风,却又对他疑神疑鬼,牺牲一位可贵的将才,宋朝真是活该对外连连失利了。????王安石自甘淡泊在《狄青的刺青》之中,我们说到,狄青平侬知高乃北宋一件大事,因为宋朝对西夏、对契丹用兵连连失败,每年要缴巨额的岁币,宋朝是又弱又穷,看在有心人眼中,真是痛心疾首,急思改革。“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是如此,今天我们要介绍的王安石更是如此。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北宋抚州临川(江西省临川县)人。他天资聪敏,超人一等,过目即终身不忘,写起文章来,动笔如飞,旁人看他仿佛不经意随手写写,等到看过他写的文章,又无不赞美一声:“妙 !”他有一个好朋友名叫曾巩,也是宋朝有名的文学家,曾经把他的文章拿给欧阳修看,最懂得爱才的欧阳修也赞不绝口。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 年),王安石入京城礼部参加考试,考上进士第四名,这时他不过二十二岁,历任鄞县县令、舒州通判、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官。最奇怪的是他一再拒绝高职,始终只愿意担任外郡的小官,在地方上筑水坝、改革学校、帮助农民贷款。因为政绩出色,使得满朝文武都想一见这位会写文章、会办事的干练人才。王安石是一个非常淡泊、完全不考究衣食享受的人。据宋朝人文集的记载,有一次几个朋友陪他去庙里的澡堂洗澡,朋友嫌他老是不换外袍,趁他洗澡之时,偷偷把旧袍收起,换了一件新袍,王安石沐浴之后,自然而然穿着新袍步出,完全没有发现朋友的玩笑。????吴姐姐讲历史故事又有一天,王安石的朋友对他太太说:“我现在发现了,他最喜欢吃兔肉。”“ 哪 有 这 回 事, 我 不 相信。”王太太笃定地摇头,“他从来不晓得自己吃些什么,怎么会突然开始喜欢吃兔肉呢?太奇怪了。”“因为一桌的菜他都没动,只一个劲儿吃兔肉。”王太太想了半天才开口:“那盘兔肉摆在哪儿?”“就在他面前。”“难怪了,你们明天拿一盘别的菜,放在他面前,再看看结果。”于是,第二天,朋友再请王安石用餐,盯着他瞧,发现王安石果然只吃面前的菜,全无视于放在桌角,他昨天猛夹不停的兔肉。另外,在司马光门生邵伯温的一本书《邵氏见闻录》中记载一则故事:王安石考中进士不久,在扬州担任太守幕僚,每晚读书,通宵达旦,到了黎明,手倦抛书,在椅子上打瞌睡。往往一觉醒来已经太迟啦,来不及刷牙洗脸,蓬头垢面就急奔衙门。太守韩琦见王安石一脸狼狈,以为他纵情声色,以前辈资格告诫他:“我劝你不要贪玩,多利用时间用功。”王安石也没多加解释,退下来对友人说:“韩公不了解我。”韩琦的的确确不了解王安石,王安石没有心思去想穿衣、吃饭这些生活小事,他日日夜夜苦思如何让宋朝强大起来。当时宋朝是又穷、又弱,政治消沉,委靡不振。王安石,佚名绘。????为什么会穷呢?原来宋朝有四种沉重的负担:一为养冗兵(冗是多而无用之意)。宋朝是募兵制,国家要负担一大笔经费,再加上宋朝削弱地方兵权,扩大中央禁军,禁军愈加愈多,费用一天比一天大。二为养冗官。宋朝重文轻武,对文官待遇极高,又想用官禄套住读书人,官员名额日益膨胀,尤其宋朝官吏之子孙承祖上余荫,小小年纪已获一大笔俸禄,对国家财政而言,不是一件好事。三为郊费。郊费是指祭天地所用的费用,在前面《富弼的外交》中,我们说过宋真宗到泰山祭天地花费惊人,这实在是一种毫无任何意义的浪费。四为纳币。宋朝与契丹、西夏用兵,打了败仗,每年要奉上大批金银,国家焉能不赤字连连。宋朝之所以积弱不振,其根本关键在于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之后,他害怕武人专权,削弱地方大权,用文人代替武将;他又怕文人跋扈,鼓励谏官弹劾执政。怕来怕去都是消极的防止弊端,于是,武将没有力量造反,却也没法作战,文人不敢跋扈,却也不能有所作为,整个国家没有一点蓬蓬勃勃的积极气象。不但王安石看到这种病态,富弼、司马光、欧阳修也深以为忧虑,苏东坡形容当时天下人民“骄惰脆弱,论起战斗,就缩头股栗,闻到盗贼,便掩耳不听,士大夫也不谈兵事,认为是生事扰民”。宋仁宗嘉祐年,派王安石为三司度支判官,一向不肯入京的王安石终于来了,大家都很兴奋。他入朝后,立刻上了一封长达万言的奏章,他指出财政方针应“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这是一篇了不起的政见,可惜,仁宗看过之后,顺手搁在一旁。两年后,仁宗去世,英宗即位,王安石也因为母丧,返回江宁。整个英宗一朝,没有再启用王安石,一直到了神宗时代,王安石才再度出马。????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对饮食享乐完全没有兴趣,一心一意希望把积弱不振的宋朝,带向富国强兵,可是宋仁宗、宋英宗都没有重用他。到了宋神宗时,情况不一样了。宋神宗是一个好学深思的君主,非常孝顺,也懂得尊师重道,当他还是太子之时,韩维为记室(秘书),两人相处极佳,韩维每每对国家大事有精辟的见解,神宗听得相当入神,韩维总是谦虚客气地回答:“这不是我想出来的,这些都是我的好朋友王安石的看法。”一次又一次,每一回神宗拍手叫绝的主意,韩维都说是王安石的,久而久之,神宗对王安石仰慕极了。神宗即位时,年方二十岁,年轻的皇帝,对暮气沉沉的国家忧心忡忡,他热切地希望能把国家带向新的气象。神宗一当上皇帝,立刻起用王安石出任江宁知府,过了几个月,又召他为翰林学士入京,神宗终于见到了心仪已久的王安石。神宗问王安石:“治理国家以何为先?”“以术为先。”王安石回答。神宗又问:“唐太宗如何?”唐太宗一直是神宗最钦佩的贤君。王安石却说:“陛下应当效法尧舜,尧舜之道,至为简易而不复杂,至为重要而不迂阔,至为简单而不困难,可惜,后代的人不能明了,以为高不可及。”????神宗听了,颇为动心地 说:“ 卿 可 以 辅 佐 朕,共同达到尧舜之道。”以后上朝,神宗总是屏退其他朝臣,与王安石二 人 密 谈, 愈 谈 愈 有 味道,君臣二人非常投机,有如刘备见到诸葛亮般如终于,在神宗熙宁二年三月(1069 年),以王安 石 为 副 宰 相, 主 持 变法,这是中国政治史上一件重大之事。首 先, 王 安 石 请 立“制置三司条例司”。所谓制置是编订的意思,三司指的是北宋户部司、度支司、盐铁司三个财政机构,条例即法规之意。王安石设立这个机构的目的,是在统一掌理编订国家预算财政法规的枢纽。王安石在民政方面的措施有:“青苗法”。中国古代农民很可怜,尤其当稻田中的苗还是绿色青青,放在仓库中的粮食已卖光吃光,在这青黄不接之际,只有向豪富借钱,然后用高利贷偿还。王安石的青苗法就是要各州县贷款给农民急救。“免役法”。为免除农民劳役之苦,命百姓按贫富,分等出钱,再由政府雇人服力役。“方田均税法”。方田是清理田籍,均税是平均田赋,即土地重划 , 公“农田水利法”。即加强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吴姐姐讲历史故事9.pdf”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吴姐姐讲历史故事8.pdf

吴姐姐讲历史故事8.pdf

宦官,杜牧,白居易,郑注,唐文宗,元稹,王守澄,宋申锡,李商隐,李训,牛僧孺,宰相,皇帝,辛谠,唐宪宗,李德裕,文宗,朝廷,吴姐姐,仇士良,泗州,庞勋,吐蕃,徐州,历史故事,御史,天下,妓女,宪宗,杜甫

2020-07-26 #故事大全

吴姐姐讲历史故事8.pdf

吴姐姐讲历史故事8.pdf

宦官,杜牧,白居易,郑注,唐文宗,元稹,王守澄,宋申锡,李商隐,李训,牛僧孺,宰相,皇帝,辛谠,唐宪宗,李德裕,文宗,朝廷,吴姐姐,仇士良,泗州,庞勋,吐蕃,徐州,历史故事,御史,天下,妓女,宪宗,杜甫

2020-07-26 #故事大全

吴姐姐讲历史故事8.pdf

吴姐姐讲历史故事8.pdf

宦官,杜牧,白居易,郑注,唐文宗,元稹,王守澄,宋申锡,李商隐,李训,牛僧孺,宰相,皇帝,辛谠,唐宪宗,李德裕,文宗,朝廷,吴姐姐,仇士良,泗州,庞勋,吐蕃,徐州,历史故事,御史,天下,妓女,宪宗,杜甫

2020-07-26 #长篇故事

吴姐姐讲历史故事8.pdf

吴姐姐讲历史故事8.pdf

宦官,杜牧,白居易,郑注,唐文宗,元稹,王守澄,宋申锡,李商隐,李训,牛僧孺,宰相,皇帝,辛谠,唐宪宗,李德裕,文宗,朝廷,吴姐姐,仇士良,泗州,庞勋,吐蕃,徐州,历史故事,御史,天下,妓女,宪宗,杜甫

2020-07-27 #小故事

吴姐姐讲历史故事8.pdf

吴姐姐讲历史故事8.pdf

宦官,杜牧,白居易,郑注,唐文宗,元稹,王守澄,宋申锡,李商隐,李训,牛僧孺,宰相,皇帝,辛谠,唐宪宗,李德裕,文宗,朝廷,吴姐姐,仇士良,泗州,庞勋,吐蕃,徐州,历史故事,御史,天下,妓女,宪宗,杜甫

2010-04-10 #小故事

吴姐姐讲历史故事10.pdf

吴姐姐讲历史故事10.pdf

完颜,阿骨打,方腊,天祚帝,契丹,辽太祖,女真,辽道宗,韩延徽,皇帝,太子,怀太子,耶律乙辛,吴姐姐,宣懿,耶律德光,皇后,辽太宗,宣懿皇后,海东青,李胡,宋徽宗,朱勔,太后,历史故事,耶律阿保机,中国,太宗,母亲,童贯

2020-07-26 #短篇故事

吴姐姐讲历史故事10.pdf

吴姐姐讲历史故事10.pdf

完颜,阿骨打,方腊,天祚帝,契丹,辽太祖,女真,辽道宗,韩延徽,皇帝,太子,怀太子,耶律乙辛,吴姐姐,宣懿,耶律德光,皇后,辽太宗,宣懿皇后,海东青,李胡,宋徽宗,朱勔,太后,历史故事,耶律阿保机,中国,太宗,母亲,童贯

2020-07-26 #长篇故事

吴姐姐讲历史故事10.pdf

吴姐姐讲历史故事10.pdf

完颜,阿骨打,方腊,天祚帝,契丹,辽太祖,女真,辽道宗,韩延徽,皇帝,太子,怀太子,耶律乙辛,吴姐姐,宣懿,耶律德光,皇后,辽太宗,宣懿皇后,海东青,李胡,宋徽宗,朱勔,太后,历史故事,耶律阿保机,中国,太宗,母亲,童贯

2018-09-08 #小故事

吴姐姐讲历史故事9.pdf

吴姐姐讲历史故事9.pdf

欧阳修,范仲淹,寇准,杨业,富弼,仁宗,狄青,宋太宗,契丹,王安石,皇帝,吴姐姐,宋太祖,真宗,吕夷简,宋真宗,杨延昭,杨家将,宋仁宗,杜太后,历史故事,母亲,西夏,郑氏,夫人,陛下,皇上,刘太后,王安,穆桂英

2020-07-26 #故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