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网,网罗全网精彩故事大全。找好故事就来搜故事网!

传承好家风 分享好故事|百年家风:王家人的一盏心灯

时间:2018-07-28 13:56:23

相关推荐

传承好家风 分享好故事|百年家风:王家人的一盏心灯

传承好家风 分享好故事

第二期,小新给大家带来的是

定海白泉王家的故事。

王有利家族家风:

崇学重技,孝亲睦族

导读

白泉协成王氏家族,是历史上的一大名门望族,文风昌盛,家风敦厚。王氏后代发扬光大先辈懿德善行,砥砺前行。第十二代“有”字辈王有利、王有星两位兄弟,他们敦厚朴实,崇学重技,友爱兄弟,和睦乡里,让百年家风传承发扬光大。家族中的几位女主人,知书达礼,善待家人,礼让邻舍,默默承担起子女的教育,对子女是慈爱有加,让男人们全身心地扑在工作上,为企业发展尽心竭力,她们任劳任怨,不辞辛苦,对子女的人生观、世界观、幸福观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白泉镇协成王家,历史上的名门望族,自定居白泉第三代起,从农桑之家到书香门第,二百余年间,王家出过举人1个,武举人1个,还有廪贡生12个,邑庠生(俗称秀才)18个,邑武生(俗称武秀才)11个,以及国学生30个。清宣统三年(1911),定海厅学教谕沈廉称王家是“子姓率服畴食德,以勤俭世其家”。

历史上的协成王氏,家风敦厚,文风昌盛,勤俭持家,丰衣足食,海岛城乡大户殷实人家纷纷与王家联姻。王家男丁所娶不少是贡生家、廪生家、邑庠生家以及孝善人家之女,如第七代“修”字辈、道光乙酉顺天科举人王修允长子王慈德所娶之妻是紫微经学大儒黄式三长女,第九代“行”字辈王行堃、王驭行所娶的则是咸丰九年(1859)在城举人大挑教瑜沈震的二个女儿;第十代厅庠生王昌适娶定海富商、上海“涌记煤号”的创始人韩之鹏之女。王家女子所嫁不少也是进士、举人、邑庠生、国学生等有科举功名之士。如第五代“圣”字辈廪膳生王显英,其七个女儿,夫婿家个个都是名门大户,其中四女所嫁的是清康熙开海禁以后定海首个进士、内阁典籍陈庆槐。名门家族之间联姻,有效保证了对家族后代的文化教育,也促进了良好家风家训的传承与发展。

如今王家人不仅铭记前人之懿德善行,更是砥砺前行,发扬光大先辈之功德荣耀,以贻惠于继往开来之后代。2019年8月,本人在白泉协成王氏孟凤房第十二代“有”字辈王有利、王有星两位兄弟家,就王氏家风家训建设情况进行了几次交流,从他们非常平和低调的言谈中,深深感到王家人的敦厚朴实,他们对先辈的崇敬,对自身的严谨,对后代的慈爱,弥足珍贵,让百年家风像一盏明灯,点亮了王家后代人前进的方向。

严父慈母之家传

严父慈母,这是传统家庭教育中的一大文化特色,“男主外,女主内”,夫妻有别,严父慈母,虽说现代社会环境、家庭文化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然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家庭教育形式与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其存在的价值。在与王有利、王有星交谈中,我发现他们的家庭是非常典型的严父慈母型,当然是现代版的。

王有利,今年87岁,妻子余亚仙,84岁,共同生活已近60年,二位老人相敬如宾,同甘共苦。余亚仙老大姐告诉我,她丈夫王有利,一直是做企业的会计,从1962年担任白泉绳索厂会计开始,一直做到1987年企业倒闭,后来又到其他几家乡镇企业当会计,直到77岁才正式在家休养身体。他做事极为认真仔细,财务账目做的是析缕分条,一丝不苟,从未出过差错。定海县二轻总公司对白泉绳索厂的财务报告、账目是非常放心,都夸王有利工作认真细致。余亚仙说,王有利一心放在企业上,家务活基本是她一人为主,教育子女也主要由她来承担。王有利在家里话虽然不多,但丁是丁,卯是卯,原则问题绝不让步,如发现家中孩子生活态度上有一点儿不好的苗头,就会严厉呵斥,进行教育,家里三个孩子都非常听话,守规矩,这与王有利的“严父”形象有很大关系。

余亚仙,是一位心底善良的好母亲,她出生于一个大户人家,从小就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四书五经”的传统文化教育,孝顺仁爱的女德教育,深刻影响着她的为人处世。余亚仙告诉我,她父亲长年穿长衫,戴礼帽,家规很严,小时候我们兄妹都怕他,不敢有所逾越。父亲对人很大方,修桥铺路,修庙造祠,积善行德,做了不少好事,小展西田沙不少公益事业,如果捐助的钱不够,都是她父亲来“包箩底”。她的母亲是一个传统女性,出身于大户人家,慈悲为怀,邻里关系非常好,对家里的雇工如同家里人一样看待。良好的家教,让余亚仙从小就知书达礼,善待家人,礼让邻舍。嫁到王家后,作为大嫂,更是处处以身作则,对婆婆是恪守礼节,对弟妹是嘘寒问暖,对子女是慈爱有加,协成四合院里的大家庭气氛是非常融洽。

王有利说,那时候,他是忙于厂里事,家里的事就顾不着,余亚仙除了忙做家务外,为了减轻家里经济负担,还经常被人家请去做裁缝,还到其他村去当裁缝老师,家里的小孩又小,有时候冷暖照顾不全,一旦儿女身体不适,余亚仙是痛在心里,着急万分。有几年,为了给儿子治病,她是不顾路途遥远,为了省一二角钱,不坐公交车,独自一人背着孩子翻山越岭到干缆部队医院去看病。

在王有星家里,也有这样类似的事情。王有星,今年71岁,19岁就开始到白泉食品厂上班,从最基础的工种做起,后来成为技术骨干,以后十多年间一直是企业的主要负责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有好多日子是出差在外,家里的孩子教育、家务事全然顾及不到。王有星的妻子王雪芬告诉我,他们结婚成家以后,她开始在白泉后岙村小当民办老师,王有星一出差就是半个多月,孩子小,没人带,她是每天5点钟就起来,一大早出门背着孩子到学校去,直到天黑才回到家,孩子是跟着受苦受累。那时候,食品厂用蕃菇渣生产固体白酒,王有星是高中生,厂里叫其负责生产技术,工作较忙。我总不能拉他后腿,这些苦只能自己默默承担起来。虽然他没多少时间教育孩子,但他一心为厂,做事认真负责的行为,孩子们是看在眼里,学在心里。

崇学重技之家宝

崇学重技是王家人治家之本,是王家人世代相传的一大家风,王家先祖就是靠这一“家宝”,成为令人敬仰的书香门第殷富之家。王家人都知道他们的第七代先祖中有个举人修允公,修允公幼时承家学,蜚声庠序。这位举人老爷,清光绪《定海厅志》有记,清代浙东经学大师黄以周曾为其撰写《沈丘知县王君石农志传》。清嘉庆二十二年(1816)前后,王修允因“贤而能文”为学政汪廷珍赏识。道光五年(1825),三十六岁的王修允中顺天举人,大挑一等,授江西大庾县知县,以后又任江西鄱阳、河南沈邱县知县。王修允为官勤勉,重儒学,为政以德,亲力亲为。其任大庾县知县时,大庾县连年灾异,王修允下车伊始,“定济荒策,除暴安良,威德并济”。在调署鄱阳县之时,“大庾之民如失慈父母,远送之境上”。后又任河南沈邱知县,该地“民风强悍,尚争斗”,王修允就大力兴办学校,讲礼让,薰其德,以此教化民众,改良乡风。

以前,王家先祖为了让家族后裔能够不因生活困顿而弃学,高瞻远瞩,设置义田、贤田,其一大用途就是资助家族中无力供养子女上学的家庭,使他们能够接受教育,奖励读书科举优秀子弟。先祖的崇学举措,惠济于家族生生不息,声名显赫百余年,崇学好学之风一直得以延续,晚清、民国时期,王家人依然是视读书为生活最高目标,清光绪间,第八代贡生王昌科在王氏宗祠设私塾,广收学童。光绪末年,废科举,兴学堂,不少王氏子弟来到县城学堂就读,如第九代王行启,为上海圣约翰书院学生,王昌科三子王行炼,就读定海中学堂。

王有利他们孟凤房这一支也是如此。他的高祖父昌棣公,就是国学生,曾祖父行宰公和曾叔祖行让公、行简公都是国学生,祖父王仁体,生于同治六年(1867)四月,由增广生补廪膳生。正是基于整个家族这种独到的重视教育的眼光,使得白泉王氏家族几百年来一直能够生气勃勃,卓有声誉。

重视教育,重视文化,这样的治家理念深烙于王家人的心里,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世易时移,社会变化很大,不少家庭生活发生剧烈变化,王有利父辈这一代家境已大大不如从前,但对子女读书仍然十分重视。王有利告诉我,小时候,家里只靠父亲做点糕饼收入维持生活,平常家里吃的是大麦糊,但他父亲还是让他读书。14岁时,他在王家祖堂读小学四年级,二阿伯从湖南长沙回来,看到他们家生活这么困难,就带他到湖南去,在湖南长沙,王有利继续读书,一直读到初中一年级。1950年湖南解放,各行各业需要大量人才,王有利被中国人民银行招工,参加了半年培训班学习业务知识,分配到湘西源陵做信贷员,在那山区一做就是十年。

王有星对父母重视儿女文化教育也深有体会,白泉初中毕业后,1965年,他到岱山中学读高中,靠的也是父亲在食品厂工作的那点收入,和母亲辛劳持家的结果。读书对他的人生道路起到了重要作用,王有星说,在遍地都是大学生的当下,高中文凭几乎已是拿不出手的文凭,但那时如果不坚持,就没有高中文凭,就没有以后不断自学的能力。1968年10月,他到白泉食品厂上班,开始做的是最底层的工种,磨小麦粉,蕃薯加工。后来厂里准备用蕃薯渣加工生产固体白酒,需要学习掌握工艺技术操作人员,他被厂选为技术负责,最初到北蝉一家蕃薯烧酒作坊去取经学习酿造工艺技术,由于有文化知识基础,回厂后,自己几次试制,成功出酒,并且规模逐年扩大。

1978年,白泉食品厂为扩大白酒生产规模,开始搞液体发酵生产白酒,生产设备及工艺技术都有很高要求。王有星是负责工艺技术的,在杭州临平师傅及厂家派员指导、按装、调试下,生产顺利进行,产品一炮打响,质量合格。以后在其带领下,开发生产各类花色酒产品,白泉酒厂名气逐渐扩大。1984年,筹建浙江紫竹林啤酒厂一分厂,这是白泉镇与浙江紫竹林啤酒厂的合营企业,王有星就从白泉酒厂调到定海啤酒厂,成为主要负责人之一。1991年,与北京啤酒厂联营,成立定海啤酒厂,酿制“北京”、“海中洲”、“紫竹林”啤酒以及“力士”干啤酒,畅销闽、沪、皖、浙和舟山本地市场。“海中洲”啤酒1991年被舟山市民评为最受欢迎商品(商标)一等奖,1992年荣获浙江省首届食品博览会银奖。定海啤酒厂的一步步发展,王有星是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曾被选为白泉镇党代表,参加县党代会。如今,虽然年逾七旬,还是不辞辛劳,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和王氏家族里的一些事情,他还被推荐为白泉镇乡贤理事会理事。

孝亲睦族之家教

“百行孝为先,百善孝作首”,

“克明峻德,以亲九族”,

孝亲睦族,是亘古不变的美德,

是家风的根本和基础。

白泉协成王氏家族历史上

都有至孝尽礼的楷模,

一直为族人所赞誉。

清宣统三年(1911)修纂的《王氏宗谱》就记载了孟凤房第九代王行柄“割肉疗亲”的故事,王行柄年少时,父亲过世,与母亲相依为命,“事母有至性,其母晚年多疾病,奉养能尽心力”。24岁时,母亲病剧,眼看无法医治,他就“隐刲股肉和药以进”,“母饮之而疗”。过后一直是“匿其创痕不以告”。过了五年,母亲去世,邻里族人“追述其事”,光绪戊寅年(1878),定海厅学教谕题写“克敦庸行”匾额,以予表彰。这样的孝悌故事在《王氏宗谱》中还有不少,如第八代王昌桂之妻曾氏,孝行闻于乡里,咸丰元年(1851)定海厅同知王承楷闻知其孝,奖给“风追东海”匾额,其事迹《定海厅志》“列女传”有载。第九代王懋德(举人王修允次子)之妻俞氏,同治丙寅(1866)闽浙总督左宗棠题给“荼若松青”匾额,光绪戊寅(1878)钦旌节孝。

先辈的修身立德故事,让王氏后裔懂得了怎样做人做事,怎样敦亲睦邻。87岁高寿的王有利说,当年29岁时,他从湖南源陵毅然辞去公职,其中一大原因就是家里大哥过世后,弟妹幼小,急需他来挑起家庭生活重担,为父母分忧。王有星告诉我,他进白泉食品厂后,所有工资收入都是交给父母,他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事,自己有能力赚钱了,就不能忘记父母养育之恩,工作开始几年,父母给他3元零用钱,后来才是5元。

这种敦厚家风也影响着王家的媳妇们,余亚仙嫁到王家已近60年,一举一动都力求能为家人做出表率,她不仅孝待公婆,邻里之间也是一团和气。对待邻舍,她是有求必应,有难必帮,老老少少都非常尊敬她,称她为“好大嫂”。以前,家里经济条件虽然并不是十分富裕,但如果有邻居家有难处来借钱借粮,她都是尽力帮忙。那时候,她给邻居家上半年做的衣服,到下半年才收到工佃,但她从不放在心里。邻居家如需要缝缝补补的,她总是会放下手中的活,先满足邻舍的需要。这些好事邻居们都是记在心里,现在家里吃的蔬菜,好多都是邻居家送来的,邻居们都把她当做大嫂一样,她觉得非常开心和自豪。

百年家风成风化人,家传家教代代相承。王有利、王有星两兄弟家的故事,看起来似乎很平常,但从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家族良好家风是怎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代人。家风,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而是几代人的坚守与履行,是一个个生活日常“水滴石穿”般的日月累积,让我们就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共同点亮家风这一盏心灯。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传承好家风 分享好故事|百年家风:王家人的一盏心灯”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好家风小故事50 好家风故事五十字。

好家风小故事50 好家风故事五十字。

吉鸿昌 朱德 钱钟书 钱基博 朱敏 父亲 司马光 曾国藩 子女 瓷碗 曾家 家风 人生 事情 天下 穷人 辈子 教育 好家风 司马氏 尤切 徐志摩 望汝 毛主席 汝文 胡适之 蒋介 诸葛公 陶渊明 上许

2020-04-29

好家风小故事50 好家风故事五十字。

好家风小故事50 好家风故事五十字。

吉鸿昌,朱德,钱钟书,钱基博,朱敏,父亲,司马光,曾国藩,子女,瓷碗,曾家,家风,人生,事情,天下,穷人,辈子,教育,好家风,司马氏,尤切,徐志摩,望汝,毛主席,汝文,胡适之,蒋介,诸葛公,陶渊明,上许

2020-06-23

好家风小故事50 好家风故事五十字。

好家风小故事50 好家风故事五十字。

吉鸿昌,朱德,钱钟书,钱基博,朱敏,父亲,司马光,曾国藩,子女,瓷碗,曾家,家风,人生,事情,天下,穷人,辈子,教育,好家风,司马氏,尤切,徐志摩,望汝,毛主席,汝文,胡适之,蒋介,诸葛公,陶渊明,上许

2020-07-04

好家风小故事50 好家风故事五十字。

好家风小故事50 好家风故事五十字。

吉鸿昌,朱德,钱钟书,钱基博,朱敏,父亲,司马光,曾国藩,子女,瓷碗,曾家,家风,人生,事情,天下,穷人,辈子,教育,好家风,司马氏,尤切,徐志摩,望汝,毛主席,汝文,胡适之,蒋介,诸葛公,陶渊明,上许

2020-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