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网,网罗全网精彩故事大全。找好故事就来搜故事网!

华容道时 诸葛亮为何要放走曹操?不放他们就完了

时间:2018-08-28 08:58:14

相关推荐

华容道时 诸葛亮为何要放走曹操?不放他们就完了

三国时期的魏蜀吴中,蜀汉的实力是最弱的。当时的蜀汉与东吴联手抗曹,不可否认的是,曹魏在三国中实力是最强的。三国时期是历史上人们非常熟悉的一段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出版,让后人对三国乱世变得非常熟知。

三国演义中,作者描写了很多桥段。比如说三顾茅庐、桃园三结义等等,这些都是三国演义中人们非常熟悉的情节。只不过在正史上,这些描写都没有出现过。面对曹魏这样的敌人,蜀汉和东吴联手,恐怕也不是对手。

鲜为人知的是,在蜀汉征战的过程中,有一个机会是能够将曹操一网打尽的。可惜的是蜀汉没有这样做,那么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当年在华容道发生的事。这一地区地形复杂,是歼灭曹操的好地方。

赤壁之战后,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这时候的三国逐渐形成。诸葛亮的巧借东风和周瑜的火攻计让蜀汉取得了胜利,曹操在这场战争中,号称80万大军,结果失败而逃。就在曹操逃跑的时候,他走入了华容道。

打了败仗的曹操就像是一个落荒而逃的丧家之犬,失败的情况下,曹操只能够走华容道,他别无选择。曹操逃跑的时候,经历了武林道、葫芦口以及华容道。那么在华容道,蜀汉是有机会将曹操赶尽杀绝的,可是蜀汉没有这样做。

那么大好的机会就在眼前,为什么蜀汉不这样做呢?蜀汉没有这样做的原因有两个。首先曹操不能死,虽说魏蜀吴争霸,那么曹操死了不是更好么?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假如曹操死了,那么就只会让东吴一家独大。

此时的刘备还没有建立属于自己的诸侯国,这时候的东吴肯定会一统天下,成为天下霸主。一统天下之后,也就没有蜀汉什么事了。凭借当时蜀汉的兵马,根本抵挡不了东吴的进攻,仅凭这一点,华容道必须放掉曹操。

还有一点原因就是,关羽在华容道根本不会杀曹操。曹操对关羽有“收留之恩”,重情重义的关羽肯定不会这样对待自己的恩人,其次在诸葛亮的眼中,曹操也没有衰亡之象。关羽看到曹操战败,在曹操最危难的时候,关羽如果趁虚而入,恐怕后人就不会将关羽看成是忠义的象征。关羽将曹操放走,也属于是报恩了。诸葛亮事先给关羽立下了一个军令状,果然不出所料,关羽最后放走了曹操。

关羽肯定不会将曹操杀死,不过诸葛亮可以借此机会将关羽收归自己。也就是说让关羽更听命于自己。这样的计策才是诸葛亮的想法。曹操败走华容道,诸葛亮不杀曹操,总的来说原因只有这两点。诸葛亮虽说有机会将曹操赶尽杀绝,但是他为了刘备,肯定不会这样做。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华容道时 诸葛亮为何要放走曹操?不放他们就完了”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为什么诸葛亮一举擒杀曹操 却派关羽把守华容道 从而放了曹操?

为什么诸葛亮一举擒杀曹操 却派关羽把守华容道 从而放了曹操?

曹操,关羽,刘备,孔明,诸葛亮,东吴,集团,关公,利益,华容道,司马懿,孙权,赤壁,势力,历史,后果,基业,大乱,大雨,天道,气数,未尽,诸侯,命不该绝,一理,关一,关立,刘备才,刘备之,华容

2015-01-13

太可惜 关羽华容道放曹操 诸葛亮失算了吗?

太可惜 关羽华容道放曹操 诸葛亮失算了吗?

关羽,曹操,诸葛亮,华容道,刘备,任务,孙权,向关羽,诸葛,赤壁之战,蜀国,个人,事情,军令状,感觉,局势,悬念,时候,本意,机会,魏国,重情,这个任务,刘备联,于华,刘备才,合东,曹营,张飞,方都

2016-04-05

曹操败走华容道 为何诸葛亮故意让关羽去把守?

曹操败走华容道 为何诸葛亮故意让关羽去把守?

曹操,关羽,诸葛亮,结果,华容道,时候,演义,刘备,孙刘,徐晃,惨败,人情,军令状,赤壁之战,现实,角度,追兵,就没有,张郃,张翼德,张辽,战之力,曹军,赵云,马大,大环,三国演义,个人,人家,关二爷

2009-01-08

华容道关羽放走曹操 其实是刘备和诸葛亮的阴谋

华容道关羽放走曹操 其实是刘备和诸葛亮的阴谋

曹操,诸葛亮,刘备,赤壁之战,关羽,华容道,东吴,实力,荆州,关云长,周瑜,诸葛,发展,张飞,赵云,任务,人马,军令状,战役,方面,目的,襄阳,不希望,创造出,就没有,最后还是,立足之地,华容,关羽也,刘封

2015-03-06

诸葛亮派关羽在华容道放走曹操有何深意?

诸葛亮派关羽在华容道放走曹操有何深意?

诸葛亮,关羽,曹操,刘备,华容道,孔明,军令状,是非,权威,赤壁鏖兵,华容,义气,个人,图片,时候,趁此机会,关云长,关羽也,周瑜,原文中,孙吴,孔明曰,玄德曰,次大,诸葛,观乾,上将,好的,新三,一石二鸟

2011-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