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故事会 > 正文

旧年记忆之东北民俗“撒路灯”

时间:2018-11-09

正月十五撒路灯,就是辽西凌源一带的独有特色风俗之一

提示:本文共有 2105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辽西地区的很多民俗源自于老热河,与东北其他地区既有相通之处,也有很多地方特色。正月十五“撒路灯”,就是辽西凌源一带的独有特色风俗之一。

故老相传的传统,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既代表着春节的结束,也是正月节日气氛的最高潮。这一天,老家每个村里都会组织极具地方特色的活动——撒路灯。

这个习俗是什么时候传下来的,已无历史可靠。据老人们传说,“撒路灯”这个风俗从爷爷的爷爷的那辈儿即已有传,为的是在正月十五这天,随着春节结束,也把污秽邪气赶走,祈求新的一年村里和睦有序、国泰民安。

旧时,娱乐项目不如现在丰富,东北农村春节最大的娱乐项目就是扭大秧歌。每个村里几个德高望重的人,都会被村民推举为秧歌会的“会首”。农村人说,宁领千军,不领一会,意思是“会首”这个角色难当,如果没有几把刷子,很难把各怀心事的村民组织起来。

随着农村经济逐渐发展起来,农村的娱乐生活也随之逐渐丰富多彩起来,春节扭秧歌等传统习俗,已逐渐被各种新型娱乐方式取代,让人们人为的将之“束之高阁”。只有正月十五撒路灯这些少数习俗,因为寓意吉祥,得以被保留传承下来。

正月十五这天,人们早早的吃完晚饭,“会首”或村里秧歌会的头面人物就开始组织人,把尘封一年的锣、鼓、镲、喇叭还有各色秧歌服饰,都取出来发给村民。锣鼓喇叭很快让几个老乡呛呛咣咣的敲打起来,村里人听到鼓点声,都迅速集结到集合点。村民里有很多扭大秧歌瘾头的,按耐不住已跟着鼓点扭摆起来,原本旁边还有些扭捏的几个人,看到有人带头,很快也汇入到扭秧歌的队伍中。

这种不踩高跷的秧歌,在老家也叫“地蹦子”,不分男女老少,谁都可以下场里扭起来。孩子们更是围着秧歌场子钻来转去,在人群里撒了欢的打闹。大人们此时都倍加宽容,注意力全在扭秧歌和撒路灯上面,只要不打架哭闹,没人去干涉他们。

锣鼓喇叭想起来的同时,另一帮人开始准备撒路灯的材料。几个壮小伙子专门到锯木头的木匠家里灌来几麻袋锯末子,也有的地方会用谷糠代替,有人骑着摩托车买来几大塑料桶柴油,把这些东西倒在地上一起搅拌均匀,重新用几辆手推车装好。这就等着天儿一擦黑,会首一声令下,撒路灯就走起来了。

最早的撒路灯,没有喇叭,只有锣鼓和大镲作为乐器。当时也不设秧歌队,但会有由村里秧歌队里平时扮丑角或比较滑稽的人扮起红脸的“灯官爷子”和“灯官娘子”两个角色。随着鼓点儿“砰砰嚓、砰砰嚓”的节奏,俩人举着吉祥灯或其他物件儿,摇头晃脑的走在中间表演,挨家逐户的撒上路灯。人们一方面是为了看撒路灯驱邪迎祥,另一方面更为了看“灯官爷子”和“灯官娘子”俩人的滑稽表演取乐,说万人空巷也不夸张。

后来,如前所述,随着人们娱乐生活的不断丰富,秧歌会已很难成正带月的组织起来了,特别是随着村里喜好这方面乐子的老人逐渐凋零,“灯官爷子”和“灯官娘子”的扮演者也不那么容易找了。所以,现在基本都在保持热闹的同时,换了一个方式,以“地蹦子”秧歌,替代只有“灯官爷子”和“灯官娘子”俩人表演的形式。这样既丰富了民俗表现形式,也加大了参与人数,让那些平时有着想过秧歌瘾的老乡都能加入进来,一举多得。

撒路灯的队伍,几乎把全村人都聚集起来,在队伍的最前面是铜锣开道。“咣咣咣”,三声锣响,撒路灯正式开始。手推车打头,推着拌好柴油的锯末,从村里第一家开始,挨家挨户门前撒上一堆儿,并用柴油火把点燃。此时,家家户户把正月里没有燃放完的二踢脚、烟花、鞭炮在门口和院子里放起来,一时间,村里火树银花不夜天,空气里弥漫着不一样的火药味儿。鼓乐声里,人们追着撒路灯的推车慢慢流动,喇叭匠吹着滴滴答答的秧歌调,踩着点儿扭动腰肢的秧歌队,挤的水泄不通的村路,让人恍惚之间,不知身在何处。按规矩,秧歌队在每家门前扭上两分钟,主人家拿着刚打开的烟盒,挨个给乡亲们发烟,以表谢意。

按旧俗,撒路灯的本意是驱赶邪祟,以保村里平安。所以,撒路灯不能厚此薄彼,必须做到无论此房有无人居住,从村头第一户一直挨门挨户撒到村尾最后一户,并一直撒到村外的很远很远的地方,赶走邪祟,保护村庄平安。这一晚下来,往往得折腾四五个小时,撒掉几车的锯末,但所有人都虔诚的跟到尾,看的玩儿的,似乎都意犹未尽的感觉。整个撒路灯大部队,远远望去,乡间小路上,一条火龙绵延数百米,预示着新的一年红红火火,平平安安。。

在撒下最后一个路灯的时候,秧歌队停下脚步,在此“圆场”———也就是在这里按传统秧歌“阵法”扭上一回,“会首””或“耍公子”(秧歌队的领舞人,主唱)会圆场唱上一段:

“走下那个场子,听我言呐哎;各路的‘瘟神’细听全呐哎;且向那个天宫言好事哎嗨;村里的老老少少四季平安哎。”

随着“耍公子”唱罢,带来的二踢脚和鞭炮都被点燃,锣鼓声伴随着鞭炮声,还有人们的欢呼声,撒路灯的仪式才算告一段落。

自从离开家乡参加工作以来,已有十几年没有参加这种热闹的场面了,似乎也渐渐远离了那些记忆。但是,骨子里,还是会隐秘留存着某些固执的印象,就像潜伏的对家乡的眷恋一样,小村里那些名场面,一旦有了某些撩拨,鲜活的场面就会在脑海里跃然而出。

随着回乡的次数越来越少,那些当年喜闻乐见的乡情民俗,也只能找找记忆里的故事了。

唯此,祝愿我的父老乡亲,平安喜乐,万事遂心吧。。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旧年记忆之东北民俗“撒路灯””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东北民俗的记忆:跳大神中的活犄角(也叫过阴人)!

东北民俗的记忆:跳大神中的活犄角(也叫过阴人)!

瘸子,村长,老光棍,先生,小花猪,村子,跳大神,人群,犄角,萨满,老王家,一炷香,光棍,历史,媳妇,羊毛疔,一般人,我老婆,老母猪,都知道,钟钟,一直流,小村庄,地多,老东北,信息,书归正传,世界,东北人,乱说

2008-05-15 #故事大全

体验浓缩版东北民俗风情 来威虎山“雪村”给你童年“回忆杀”

体验浓缩版东北民俗风情 来威虎山“雪村”给你童年“回忆杀”

雪村,原生态,体验官,包饺子,冰上,威虎山,村民,民俗,民风,爬犁,雪地,饺子,孙悦,陈超,马拉,卫星,农家乐,林场,家庭,小体,展示区,文化,景观,柴河,民俗风情,游客,篱笆,老家,记忆,雪景

2009-10-12 #故事会

旧年一礁回忆录

旧年一礁回忆录

人生,短文,评论,来提,王小波,回忆录,少年,幻想,时间,工作,才拿出,老实说,余华,姜鹏,张嘉佳,得累,比别,许阳,一直以来,和意,奶茶吧,旧年,写文章,一生,云彩,书店,不幸,专栏,书房,书柜

2015-06-26 #经典故事

旧年鬼故事之血佛头

旧年鬼故事之血佛头

马君,阿雄,宿舍,金衣,阿武,开关,石田,钥匙,女生,时候,高中,老太婆,被子,警方,白影,外宿,声音,室友,尸体,感觉,干尸,房门,男生,窗户,胆子,蜡烛,锁孔,佛头,作者,公安局

2008-01-12 #长篇故事

旧年鬼故事之荒寺鬼僧

旧年鬼故事之荒寺鬼僧

苏生,苏原,老和尚,贫道,公子,道长,小和尚,主仆,老道,老鬼,苏家,客栈,性命,拂尘,施主,斋饭,苏员外,出家人,大明,举子,京城,小生,山洞,杭州,手指,时分,歹人,样子,灯光,点点

2020-04-14 #长篇故事

东北民俗“捏”出来

东北民俗“捏”出来

凤玲,作品,泥塑,创作,黏豆包,东北人,场景,故事,东北民俗,东北人和,东北农家院,代表作品,主食,冰糖葫芦,小伙伴,协会会员,原作者,哈尔滨市,口红,哈尔滨,土特产,大烟,文化,市民,工作室,微缩,执着,手工,技艺,新作

2014-11-08 #故事会在线阅读

东北民俗小故事

东北民俗小故事

小孩,红肚兜,大人,人参,极品,红线,千年人参,大人们,采参,时候,货郎,大官,小孩子,玩伴,篱笆,孩子,野山参,回家,一起玩,亲戚

2020-04-04 #经典故事

《呼兰河传》:东北民俗纪实

《呼兰河传》:东北民俗纪实

人们,萧红,娘娘,老爷,大神,民俗,活人,重男轻女,妇女,孩子,戏台,男女,男人,神仙,身子,鬼神,呼兰河传,跳大神,万里雪飘,买买买,管笛箫,高大威,地主,中人,了头,好的,小世界,新中国,塑造了,一角

2009-11-13 #短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