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郑和下西洋 一位中年大叔的面子工程 还是重塑文化的形象工程

时间:2018-11-25

如此一个V字形的人生轨迹,在短时间内充满了巨大的落差,就现实中很多人而言,就像是操盘股市的时候,遇到了猛跌猛涨的过山车式的走势,轻则让人癫狂、发

提示:本文共有 3389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7 分钟。

曲折的人生轨迹

朱棣,一个三十岁时,意气风发、战功赫赫的皇室贵族的英雄式人物,在四十不惑的时候,却游走在了皇室专属高级监狱的门外,紧接着,却实现了全天下所有雄性荷尔蒙的梦想,成为了亿万人之上的皇帝。

如此一个“V”字形的人生轨迹,在短时间内充满了巨大的落差,就现实中很多人而言,就像是操盘股市的时候,遇到了猛跌猛涨的过山车式的走势,轻则让人癫狂、发晕,重则让人意识颠倒,对于你轻易取得的财富,外人会将暴发户等词语冠之于你的头顶,或者讽刺你的财富来得不是正路。

作为人生赢家的朱棣,虽然拥有了决定亿万人生命的大权,但是一样不能摆脱这样一种规律,人们在背后将他称为篡位者,即使在数百年后的今天,人们对他也依旧是褒贬不一。

登上皇帝宝座后的朱棣,每天看着大殿下那些唯唯诺诺的文武官员,心里明白,这些人每一个看得上他,表面对他唯唯诺诺,背后却对他口诛笔伐。

酝酿阶段

那时候的朱棣,感觉到自己必须要做出一些成绩,一些千古帝王没有的成绩,来证明自己这个皇帝是上天指定的,也是符合黎民苍生的。

但什么样的政绩才算得上是千古帝王都没有的政绩呢?开疆拓土?北边的蒙元骑兵虽然被赶进了草原,但大明朝的铁骑显然是没有能力像汉朝时候的霍去病一样封狼居胥的,守得住玉门关就已经很不错了。

于是以北扩西进为代表的开疆拓土的伟业,显然是走不通了。那么向南边呢?还有一个不老实的安南可以为自己的政绩加加分。

于是朱棣大笔一挥,征安南的大军就浩浩荡荡的开了出去,但安南太小,且那时候,两广地区基本都是政治文化关注的盲区,说得好听点,即使是征服了安南,那帮文人最多也就给朱棣记一个“收服蛮夷”,更何况这征讨之战是水无常势兵无常形,充满了各种变数,稍有不慎就会被记一个穷兵黩武。

思来想去,朱棣想到了汉朝向西域地区派遣使者,以兵不血刃的方式收服诸国的做法。但明朝不可能再向西域派遣使者,一方面路途遥远,一方面汉唐早已收服西域,明朝早去也算不得是千古帝王之功绩,更为重要的是,河西走廊一直都面临蒙古军队的威胁,明朝的使团根本出不去。

于是,朱棣将目光看向海上,从那里出发,一样可以招抚诸国,却不会受到什么军事威胁,更为重要的是,这确实是前无古人的事,用这个行动来证明自己的功绩,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由争议到认同

朱棣将自己的这个想法告诉了满朝文武大臣,并且为自己即将受到的反对意见,找到了一个所有人都无法反驳的绝佳理由。

当朱棣说自己要派遣舰队远航,以彰显大明帝国的强盛和招抚更多番邦之时,如朱棣所预料的一样,朝堂上立刻炸开了锅。

绝大多数的朝臣,都以浪费国力为由,劝阻朱棣放弃这个想法。另外关于以朱棣名为彰显国力,实为派遣海军外出寻找建文帝的议论也纷纷传到了朱棣的耳朵之中。

说朱棣对建文帝没有芥蒂,那肯定是不符合心理学研究成果的,但说朱棣为了寻找建文帝,而派遣远洋舰队远航的说法,实际上也不符合舰队后面的行动轨迹,毕竟史料证明,郑和和他的部下几乎都没有采取过类似的情报侦查行动。

面对群臣的争议,朱棣这才慢慢说出了,那个他酝酿已久,让所有人都无法反驳的理由。

他说泱泱华夏千年的历史都是一部文明史,这种文明史由周至汉唐,再到两宋,以博大的文明内涵,吸引了诸多蛮夷番邦加入到对中原文明的朝贡体系中。但蒙元帝国的建立,却打破了这种惯例,它以武力征服世界为目标,持续不断的对外发动战争,严重损坏了中华的文明形象。

于是朱棣解释道,舰队远航的最终目的,是重塑已经被蒙元帝国损坏的中华文明形象,派遣舰队彰显国力和财富只不过是达成这一目的的手段而已。

朱棣的话说得很有儒家内涵,这是这个农民家族培养出的皇帝中,第一次提到了形象的问题。

其实饱读诗书的群臣们比朱棣更为清楚,某种程度上讲,这就是一个关乎“面子”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历朝历代中,都是家常理短的话题,但到了明朝却一下子成了禁忌,不少人因为“面子”的问题,落得个身首异处,甚至是诛灭九族的惨境。

朱棣首次把“面子问题”提上了朝堂,无疑是让拘谨了多年的明朝社会一下子轻松了许多,于是这舰队远航的事情,也就因为大家对面子问题的一致认识,而顺利的通过了御前会议。

确定人选的标准

通过了御前会议,剩下的就是组织实施了。按照之前讨论阶段,朱棣定下的调子,这是一个重塑形象的工程,也就意味着,它的目的重在展示而非实际的攻掠,因此虽为远航舰队,但不能由军人来统领这支舰队。

朱棣在舰队司令的人选上可谓是下了功夫的,军人是肯定不能了,文臣也没有几个让他放心的,毕竟在孔孟之道的字典里,他就是一个篡位者,更何况文人出门,言语之间必定代表的是国家和天下,往往都不把他这个皇帝放在眼里。

而只有那些自称奴才的宦官才会言口必出“皇上、陛下”,这不正是朱棣所想的吗?一个长期遭受质疑的四十多岁的皇帝,在乎的其实只是他自己的面子和名声而已,国和家,最终不都是他们朱家的吗?于是跟随他长大的郑和,便成为了统领这支舰队最好的人选。

里子不及面子

确定好人选之后,郑和便从1405年开始,开启了中国历史上七下西洋的壮举。

在这七次下西洋的过程中,郑和舰队最多的一次带有100艘大型船只,海军官兵30000余人,最少的一次也有40多艘大型船只,海军官兵20000余人。

郑和的远洋行动以互赠礼物为媒介,明朝通常向海外番邦赠送丝绸、黄金和瓷器等,而海外番邦则回赠一些当地的土特产,比如各种异域的动物,如狮子、犀牛等。

总的来讲,郑和的远洋行动为异域番邦的提供了更丰富的生活用品,提升了他们的生活质量,满足了明朝皇室和权贵对各种怪异事物的好奇心。

从商品交易的原则来看,明显明朝是在做亏本买卖。

相比起这买卖过程中的亏损,为了维持郑和船队,明朝财政的亏损就更大了。

根据史料统计出的数据,朱棣在位期间,维护的明朝现役海军共有舰船3800余艘,其中巡逻舰1350艘,战斗舰1350艘,400艘大型舰只全面用于拱卫南京,400艘运输船用于运送军粮,200多艘远洋船只专门用于郑和船队的货船。

如此庞大的海军数量甚至超过了近代建立日不落帝国的大英帝国的海军数量,其军费开支也就可想而知了。

在郑和第二次下西洋时,庞大的政府开支所造成的国库亏空的问题已经非常明显了,朝臣中认为远航劳民伤财的声音再次开始起此彼伏了。

其实,那时候的朱棣已经差不多四十五岁的年纪,早已过了汉武帝远征匈奴时的血气方刚的阶段,对于朝臣所提出的劳民伤财的意见,这个农民皇帝的后代是深有考虑过的。

但当时的另一个场景是跟随郑和船队源源不断的各国使臣,他们将朱棣称作大皇帝、天皇帝等,这些类似于唐太宗天可汗一类的至高荣誉,同时在那一时期,连蒙元军队都没能征服的日本,也自愿加入了明朝的朝贡体系,这让朱棣感受到了自己距离千古伟业越来越近的感觉,仿佛他所谓的形象或面子即将重塑成功一般,他不忍心放弃这一切。

于是当财政亏空之时,他下令对沿海一带的富裕省份征收特别税,以补充财政亏空;当沿海居民不堪特别税重负,而纷纷搭着郑和船队远航的便车,与海外各国开展贸易之时,朱棣又深深的觉得,自己的风头和政绩有可能被这些草民抢走时,他又下令严禁私人下海开展贸易。

在这种情况下,那些不堪重负,又没有其他活路的人,便只能“背叛”这个正在重塑形象的帝国,转而成为了一个个郑芝龙一样的人物。

郑芝龙们的不断产生,导致明朝的税收进一步减少,朱棣当然是注意到了这种情况,这种完全能够动摇明朝基础的里子的问题,但任谁也挡不住那些天花玉坠的各种荣誉,毕竟不管大明国内如何的不认可他的皇位,但至少在四海之外,人们只认可他这一个皇帝,这种认可比起朝堂上的那些士大夫和孔孟之言显得更为公正。

于是朱棣为了维持这种认可,增加财政收入,他选择了开足马力印刷钞票的方式,其结果自然是以通货膨胀的方式变相的掠夺百姓手中的财富,最终导致民间放弃了在交易中使用大明宝钞,到15世纪30年代时,明朝的社会经济倒退回了使用白银交易的场面,大明宝钞对白银的兑换率几乎接近于0。

如此一来,朱棣为了面子而放弃里子的做法,便创造了更多培育郑芝龙们的土壤,但朱棣的面子就此而保住了吗?

朱棣死后,不断恶化的财政和金融危机,最终导致明朝放弃了这一重塑文化形象的伟大工程,在北方威胁和内部不稳的情况下,朱棣的子孙们虽然沿袭了他不顾里子的传统,但是似乎面子的事情也不再那么重要了。

或许只有人至中年的亲历者,如朱棣一般的大起大落的人生,才能充分体悟到形象的重要性。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历史有风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郑和下西洋 一位中年大叔的面子工程 还是重塑文化的形象工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郑和下西洋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带了一船女人 只是面子工程?

郑和下西洋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带了一船女人 只是面子工程?

郑和,下西洋,船队,明成祖,洪保,我国,布鞋,弊政,皇帝,老婆婆,铭文,鞋袜,面子工程,余人,永乐皇帝,郑和奉,一双鞋,上洪,向新,旧港,物回,一带,南亚,东海岸,东方文化,人数,中国,再加,印度洋,印度尼西亚

2015-03-11 #故事会

泱泱大国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故事

泱泱大国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故事

郑和,郑和下西洋,文化,影响,中国,永和,经济,中华儿女,南洋,原则,后世,国家,多国,岛国,政策,气魄,盛世,胸襟,规模,船队,下西洋,这才是,泱泱大国,区的,德威,才可,斯里兰,方都,明成,明宣宗

2015-10-22 #小故事

揭秘!关于郑和下西洋 你了解多少?

揭秘!关于郑和下西洋 你了解多少?

郑和,中国,舰队,印度洋,贸易,东南亚,沿途,影响,交易,国家,宝船,宝石,方法,远洋,传播,发展,马欢,龙涎香,海外贸易,郑和下西洋,天妃宫,开辟了,来源,丝绸,地区,太仓港,奢侈品,妈祖庙,文化,珍珠

2013-08-12 #故事会

南方钱邮藏品之《郑和下西洋》背后的故事

南方钱邮藏品之《郑和下西洋》背后的故事

郑和下西洋,中国,方面,建文帝,明成祖,郑和,西洋,藏品,发展,贸易,明成祖朱棣,下西洋,信仰,印度洋,时间,年间,妈祖,官船,文化,海域,皇位,规格,影响,有人认为,区的,哥伦布,向海,明成,祖之命,曾达

2020-09-05 #故事阅读

王朝的强盛与少年的梦想 海上的千古壮举:郑和下西洋

王朝的强盛与少年的梦想 海上的千古壮举:郑和下西洋

郑和,世界,国家,下西洋,船队,伊斯兰教,郑和下西洋,发展,古里国,明成祖,公元,建文帝,欧洲,梦想,七下西洋,壮举,愿望,舰队,野心,永乐皇帝,影响,人们,中国,交易,千古,大海,宝船,技术,时期,文化

2017-07-23 #小故事

郑和下西洋的小故事

郑和下西洋的小故事

郑和,中国,船队,东南亚,使节,货物,非洲,非洲国家,拉瓦,和民,绿宝石,亚丁港,世界各地,摩加迪沙,巅峰,仪式,宾客,国家,医药学,制造业,双方,多国,外交,官方,年间,成分,政治,文化交流,植物学,环礁

2020-05-28 #故事会

郑和下西洋的小故事

郑和下西洋的小故事

郑和,中国,船队,东南亚,使节,货物,非洲,非洲国家,拉瓦,和民,绿宝石,亚丁港,世界各地,摩加迪沙,巅峰,仪式,宾客,国家,医药学,制造业,双方,多国,外交,官方,年间,成分,政治,文化交流,植物学,环礁

2020-05-30 #长篇故事

郑和下西洋的小故事

郑和下西洋的小故事

郑和,中国,船队,东南亚,使节,货物,非洲,非洲国家,拉瓦,和民,绿宝石,亚丁港,世界各地,摩加迪沙,巅峰,仪式,宾客,国家,医药学,制造业,双方,多国,外交,官方,年间,成分,政治,文化交流,植物学,环礁

2020-09-04 #故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