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百家姓苗姓 关于它的来源你知道吗?带你去了解一下

时间:2019-01-19

苗姓是一个中国人的姓氏,在宋版百家姓排行53,在2013版按人口多少排列的百家姓排行为146。苗姓人口较少,但人才辈出。全国均有分布,相对分布较多的省为

提示:本文共有 8051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7 分钟。

苗姓是一个中国人的姓氏,在宋版百家姓排行53,在2013版按人口多少排列的百家姓排行为146。苗姓人口较少,但人才辈出。全国均有分布,相对分布较多的省为河南、山东、山西、河北、浙江、安徽、江苏、四川、广西、湖南等,约占全国人口的0.07%,约有110万人。寻根溯源:(1)出自芈姓。据《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及《风俗通》等所载,春秋时楚若敖之孙、楚大夫伯棼以罪诛,其子贲皇奔晋,食采于苗(故城在今河南济源西),其后以邑为氏。(2)据《姓氏五书注》所载,相传上古有名医曰苗父,苗姓当始于此。

(3)出自他族或他族改姓而来。百济(朝鲜古国)大姓有苗姓;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拉祜族黑苦聪人阿沙普氏,汉姓为苗;今满、彝、畲、蒙古、维吾尔、东乡、回等民族均有此姓。[1](4)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旗分内尼堪姓》记载:满族乌扎库氏,亦称乌札库氏,满语为UjakuHala,世居噶哈里(今吉林珲春图们江沿岸)、倭济石(今吉林图们与珲春之间)、绥分(今中俄交界的绥分河流域),其后裔中有议政大臣、江宁将军苗齐纳,在他的子孙中,有冠汉姓为苗氏者,世代相传至今。满族康仪理氏,亦称康吉里氏,满语为KangyiliHala,汉义“苗条”,世居费尔塔哈村(今吉林市西南二百五十公里处),后大多冠汉姓为康氏,亦有取汉义为姓氏者,称苗氏。

(5)源于回族,出自明朝太祖皇帝朱元璋赐姓,属于帝王赐姓改姓为氏。回族中的苗氏,源自明朝皇帝朱元璋的赐姓。据《赛典赤家谱》记载:“咸阳王(赛典赤)奉旨征平西夏,以得胜之兵戍守宁夏、渭南等处,所有兵将保属哈密征调。以名为氏。明太祖朱元璋定鼎金陵后,历代明朝皇帝赐予回族将领许多汉姓:闪、者、白、苗、冶、乌、达、木、金、陕、翦、千、保、卯、张、马、丁、郑、朱、安、薛、禄……等等。此后,在回族中即有苗氏一族。

苗氏回族今天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及青海等地。得姓始祖:苗贲皇。楚国公族,伯棼(又名斗越椒)之子。伯棼为楚国大夫,素怀不臣之心,后趁楚庄王问鼎中原之机,发动兵变,但不久即被诛杀。贲皇恐祸及己,遂亡命晋国。晋待他礼遇有加,并令其食采于苗地。后晋楚交恶,在鄢陵大战,时楚军势大,晋军将士均怀恐惧之心,贲皇使献计于晋君,告之楚之精兵俱在中军,可先击左右两军,然后乘胜合攻中军,定可一举击溃楚军。晋君纳之,大败楚军。是故史传楚材晋用之佳话。因贲皇食采于苗,后世子孙便以邑为氏,称苗姓,并尊贲皇为其得姓始祖。

繁衍迁徙:苗贲皇的苗邑,据考就在今河南济源的西部,现在该地还有一处地名“苗亭”,据说就是二千六百多年前苗邑的遗址。苗姓最初的发源地,当然也该在个地方。三家分晋后,苗姓因仕宦等原因,在今山西、河北等地落籍。战国后期,秦国穷兵黩武,中原是其扩张的第一个目标,苗姓祖居地济源也深受战火侵扰,故大批苗姓或北徙今山西长治,或东迁今山东定陶一带,后经繁衍发展,昌盛为苗姓上党郡望和济阴郡望。

两汉时期,见诸史册之苗姓有兵技巧家苗子,王莽国师苗讠斤,刘秀时代的父城(今河南宝丰)长苗萌,幽州牧苗曾以及汉末的苗祀,尤可一提的东汉时东阿侯苗光,史书称其保全了封邑,则表示苗光子孙落籍于今山东东阿。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激烈动荡,苗姓同其它中原士族一样,为了躲避兵火,取道南下,跨过长江,进入江东。其中一支苗姓辗转于今浙江金华一带,后经繁衍,形成了苗姓历史上的第三大郡望——东阳郡。当然,在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之际,苗姓主要还是昌盛于上党、济阴二郡,如苗姓历史上唯一一位宰相苗晋卿便是上党壶关人。

唐代中后期,有陕西之苗姓为避国都附近纷扰不断的战乱,迁居今甘肃、宁夏一带。两宋之际,苗姓以上述三大郡望为主源,散布之地更广,尤其在宋赵王室偏安江南后,苗姓人在今南方省份,如安徽、江苏、浙江、湖南、江西等地定居。需要指出的是,繁衍于今山西长治一带的苗姓依旧名人不断,竞现于史。明初,山西苗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甘肃、江苏、陕西等地。明中叶以后,苗姓已分布于全国大多数地方,并有渡海赴台者。清中叶以后,伴随闯关东的风潮,有冀鲁豫地之苗姓入迁东三省。如今,苗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山东、甘肃、河南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之苗姓约占全国汉族苗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二。目前苗姓人口列全国第一百五十四位。

郡望堂号:一、郡望:(1)上党郡,秦时所置,治所在壶关(今山西长治北),西汉移治今山西长子西;(2)济阴郡,汉为定陶国,后置郡,治所在今山东定陶;(3)东阳郡,三国吴所置,治所在长山(今浙江金华),南朝陈改称金华。二、堂号:惠化堂:源自唐朝潞州壶关人苗晋卿事。唐李固的《幽闲鼓吹》中,曾记苗晋卿一事。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东阳。②自立堂号:余庆等。

宗族特征:1、苗姓是比较典型的北方姓氏。其源于北,亦盛于北。2、苗姓虽不算人口大族,但其汉族苗姓各行各业人才却不绝于史书,尤其是唐宋以后,苗姓名人就更多了。3、苗姓源于楚国公族大夫,荆楚十八姓之一,人才辈出,可谓翘楚。4、苗姓没有同音姓。5、渊源单一,血统纯净。字辈排行:山东文登苗氏字辈:“福有喜国……”山东威海苗氏字辈:“国宝丰华延祺”。山东日照苗氏字辈:“玉中为文石现春”。 山东济宁苗氏字辈:“田征士如树之西恩培仲”。

山东青岛苗氏字辈:“中京福启春”。山东沂源苗氏字辈:“希永兴本传记士衡”。山东章丘苗氏字辈:“万士庆长有”。 山东寿光苗氏字辈:“得洪乃青……” 河南睢县苗氏字辈:“忠孝传家久勤俭绍业远守成克永茂崇学方荣显建国先立志金光照华。 历史名人,苗晋卿,潞州壶关人,唐代宰相。进士出身。玄宗逃亡入蜀后,被肃宗拜为左相。唐军还师国都后,封为韩国公。代宗时,吐蕃曾占领京都,其被胁迫而闭口不言。其子苗丕,历任监察御史、户部员外郎,郎中,官终河南少尹。

在唐王朝由盛而衰之际,有一位三朝为官、身高位显的宰辅之臣,他为人谦柔宽厚,处事恭谨。幼年时苗晋卿勤奋好学,文章尤佳,因而在科举取士的时分,得以高中进士。他先后活泼于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三朝的政治舞台上。起先,他久滞县尉一职,后调入朝廷,任过侍御史和度支、兵部、吏部员外郎等职。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今后连连高升,至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成为正四品大员吏部侍郎,掌管了科举取士的大权。天宝二年(743年)他因开科取士不公,被贬为健康太守,转任过魏郡、河东、扶风等地太守,因政绩而封为高平县男,后又再度调入朝廷,历任工部尚书、东京留守、宪部尚书等职。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苗晋卿被委以左宰相的重担,料理军国火事,其年十二月因功封爵为韩国公,食邑五百户,今后又转任过中书侍郎、侍中、太子太傅,唐代宗时为太子太保。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暴乱发生后,唐王朝很快丢掉京城。苗晋卿身为唐宪部尚书,因声威甚高而遭到独断国政的杨国忠的妒忌和架空。

暴乱一开始,杨国忠奏请唐玄宗,让苗晋卿去担任陕州刺史、陕虢两州防范史,妄图把他挤出朝廷,到前哨领兵交兵,与安史叛军对立。他以年事已高、沉痾在身为由决断辞去所授之职,这引起了唐玄宗的不满,虽答应了他,但又解除了他宪部尚书的职务。但他依旧跋山涉水,饱经艰幸,到金州流亡,后又曲折回到唐肃宗的行在。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吐蕃戎行又占据长安京城,一些叛臣勾通吐蕃另立朝廷。那时,苗晋卿被唐代宗由侍中降职为太子太保,因病老卧床家中不能行走。伪朝廷想借他的声威打扮门庭,派人抬着肩舆,威逼利诱他参与伪政府。

而苗晋卿一言不发,不予理睬。苗晋卿不计个人恩怨,一直保护唐王朝的控制,不管个人安危,忠于唐廷,保全节操,确实难能可贵啊!其二是地治郡有方,深得民意,苗晋卿在做当地官时间,宽厚待人,为官清凉,又长于抓大政战略,所到之处均有政绩,尤其是在魏郡做太守三年时间,政治清明,很得民意。

当他调任之后,魏郡庶民因敬重和思念他,在他生前就为他树立祠庙,树碑立表,树碑立传。其三是他捐资办学,谋福桑梓。苗晋鲫做魏郡太守时间,曾回乡探亲,在回乡途中,走到能望见壶关县城的当地,他就下了车马,步行行进,以示对乡邦的恭顺。手下小吏劝止说:“太守德高望重,不该当这样自轻贱”,他却说:“过公门都要下马,何况是父母之邦呢?对父母之邦的全部都应该敬重,你啥也别说了”,硬是步行到城里。到乡里之后,父老乡亲有向他献酒的,他都一概走下台阶接手中恭顺地饮尽,其时大家都赞许他这种谦敬的美德,他还拿出个人俸禄万钱献给乡学为经费,开展教诲,谋福于桑梓。

永泰元年(765年)苗晋卿病老逝世,终年81岁。唐代宗因而辍朝3日,为他举丧,谥号“懿献”,后又改为“文贞”。大历七年(772年)他作为重臣列入唐肃宗祭庙享用祭拜,封建时代人臣的最辉煌时刻苗晋卿全部得到了,活着时候位居宰相,死后作为重臣列入唐肃宗祭庙享用祭拜,这是封建时代对一个臣子贡献的最直接肯定。

苗晋卿,祖苗夔,追赠礼部尚书。父苗殆庶,官至绛州龙门县丞。晋卿幼好学,能写文章,又能诗,王维谓其“时人以为鲍参军、谢吏部为更生云”。苗晋卿共十子,分别是太子通事舍人苗收、驾部员外郎苗发、河南少尹苗丕、苗坚、给事中苗粲、苗稷、苗垂、苗向、户部员外郎苗昌。苗晋卿一门辉煌数代,人才辈出。可见苗氏在迁居上党之后,其家族发展之盛,代不乏人,屡有位列卿尹者。苗氏一族由上党繁盛之后,又逐步迁散到了附近的泽州、永济、河曲等地。苗发,唐,(约公元七五六年前后在世)字不详,潞州壶关人,大历十才子之一。苗晋卿十个儿子之一,生卒年均不详,约唐玄宗天宝末前后在世。初为乐平令,授兵部员外郎,迁驾部员外郎。仕终都官郎中。发常与当时名士酬答。苗海潮,下邳(今江苏邳州)人,隋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六一三年聚众起义,不久并入杜伏威部,抗击隋军于江淮一带。后降唐。苗台符,苗台符六岁能作文章,聪明无比。十几岁博览群书,著《皇心》三十卷。十六岁考中进士。张读也是很小就擅长吟诗作赋。十八岁中进士。跟苗台符是同年。两人又一起在少师(官名)郑薰(任宣州地方官时)那里作佐官。两人经常在宣州西明寺的东廓下,张贴他们的诗作。有人暗中批注说:两个前进士,一对小孩子。苗台符十七岁死去,神童英年早逝。张读做到礼部侍郎。著作有:苗台符《古今通要》四卷。苗蕃、苗忄音、苗恪,潞州壶关人,唐代大臣。父子三人均为进士出身。父苗蕃累官至太原府参军。苗忄音娶宰相牛僧孺之女,官至户部郎中。苗恪历官洛阳令、翰林学士、户部侍郎,后出任山南西道节度使。苗训,河中人,宋初大臣。善天文占候术,曾于营中预言赵匡胤陈桥兵变。宋初,累官至检校工部尚书。苗时中,宋代名宦。字子居,其先自壶关徙宿州。以荫主宁陵簿。邑有古河久陻,请开导以溉田,为利甚博,人谓之苗公河。调潞州司法参军。郡守欲入一囚于死,执不可。守怒,责甚峻,时中曰:“宁归田里,法不可夺。”守悟而听之。熙宁中,以司农丞使梓州路,密荐能吏十人,后皆进用,人卒莫之知。讨蛮时以创立折运法,使得军粮供应无缺,因功升迁两阶,为发运副使、河东转运使,加直龙图阁、知桂州,进宝文阁待制、户部侍郎。苗仲先,通州人,字子野,为北宋徐州太守。苗贵妃,开封人,宋仁宗妃。以容德入侍仁宗,封仁寿郡君,拜才人、昭容,进德妃。因善待儿时的英宗,英宗即位后,诏拜贵妃。苗授,潞州上党(今山西长治)人,北宋将领。以荫补官,在攻打羌、西夏等战役中,屡立战功,累迁武泰军节度使、殿前副都指挥使,后以保康节度使知潞州。其子苗履亦为宋将,累官至天武都指挥使。苗 履,累官至天都节度使。苗傅,上党人,南宋将领。累官至统制官。后与刘正彦发动叛乱,逼高宗让位于太子,被勤王之师击败,并被俘杀。苗翊,南宋将领,参与了清君侧的苗刘兵变,企图威逼利诱赵构抗金。苗再成,南宋官吏,抗元三杰之一。累官至真州知府。文天祥败走真州时,被其请入城中,共商抗元大计。后死守孤城,城陷,不屈而死。苗道润,金朝大臣。因河北屡遭蒙古军蹂躏,他结寨自保,被推为义军队长。金授以同知节度使事,后升任中都(今北京)经略使。因与其他节度使发生内讧,而被袭杀。

苗善时,元朝词人,留有词作《步蟾宫》和《望江南》:阳复乾纯阳姤午。象帝先、是吾玄祖。一气氤氲降甘雨。始恍然、火浮黎土。无极极中诚密锢。玉龙蟠、幽囚金虎。主人轻鼓没弦琴,全不属、宫商律吕。志道体真仙。养浩虚中吹玉笛,凝神真乐吸琼笙。清净莹心天。离欲海,放倒我人山。玄素采阴魔畜道,娄公邪术执为玄。休效损丹田,苗道一,元朝全真教第十二任掌门、第十七任掌门,回首王重阳祖师创教至今的八百年来,至苗道一,元武宗在至大三年(1310)。

加尊全真教的祖师和重要弟子,北五祖由真君升帝君;北七真由真人升真君。其后,孙德彧、兰道元、孙履道、完颜德明等相继掌教。自苗道一起,每任掌教皆授封为真人、演教大宗师、知集贤院道教事。大约在元代中后期,南北归宗,又合并了真大道、楼观道和部分净明道,成为唯一的一个上层丹鼎大派。

苗好谦,我国古著名农学家,元代成武焦村(今成武县汶上集镇前苗楼村)人。初任都察院属员,延祐三年(1316)年升任淮东廉访司佥事,因“善课桑农”,皇帝“赐衣一袭”,后入朝为司农丞,著有《栽桑图说》和《农桑辑要》,受到皇帝赞许:“农桑衣食之本,此图甚善”。遂命刊印千册,散之民间。并晋升苗好谦为御史中丞。

苗道润金朝大臣。因河北屡遭蒙古军蹂躏,他结寨自保,被推为义军队长。金授以同知节度使事,后升任中都(今北京)经略使。因与其他节度使发生内讧,而被袭杀。苗衷,凤阳府定远(今属安徽)人,明代大臣。永乐年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有《史阁纪闻》、《归回录》、《雪窝稿》。苗汝霖明代军事家,生卒不详。嘉靖五年丙戌科二甲进士(第四十二名),山西朔州人,官至兵部郎中,其父、子均为兵部名将,曾驻守山海关。善诗,现存作品仅余一首,墨迹至今保留于山海关: 登亭试问秦皇岛,海上神仙信有无。今古几人能化羽,乾坤何处是蓬壶?苗朝阳,山西河曲人,明代官吏。万历五年进士。历任新蔡、杞县知县,以廉能称。升兵科给事中,官至太仆少卿。苗焕,字尔章,又字文峰,生于嘉靖二十二年(1543)六月十三日。21岁时中嘉靖四十三年(1564)甲子科举人,列第22名;28岁时登隆庆五年(1571)辛未科进士,会试第68名,殿试为三甲225名,赐同进士出身,同年即授宝丰知县,“性戆直,果敢有为,冰操自历,属吏清风”,祀宝丰县名宦祠。万历六年(1578)任平山知县,万历三十四年任鲁山县知县,修鲁山城池。后升任四川保宁府知府,时监司有人蜚语中伤,遂谢政归乡。万历四十七年(1619)春卒,寿年七十有六。崇祯三年(1630)祀泽州乡贤。生有三子。苗有土,字培真,号侍峰,万历十三年(1585)乙酉科举人,万历三十五年(1607)选盐亭知县,甫三月丁母司恭人忧归乡;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补河阴知县,任官第五年时因“中飞语降级,遂不复出”;崇祯二年(1629)卒于正寝,葬于上辇祖茔。苗广土,号象峰,生于宝丰县官邸,志在恬夷,如例授金吾左卫指挥佥事。崇祯十五年(1643)八月卒。苗胙土,字叔康,号晋侯,万历十七年(1589年)七月初九日生于保宁府官邸,万历四十六年(1618)中戊午科举人,列第二十七名;天启二年(1622)登壬戌科进士,会试第297名,殿试二甲58名,赐进士出身,刑部观政;天启四年(1624)四月授户部福建司主事,崇祯九年担任佥都御史、郧阳巡抚,称为正二品大员,达到了其事业的顶峰。苗胙土曾平定邓玘兵变,又督兵在今湖北、河南一带和起义军多次作战,并在荆州取得大捷,斩首2000余人。

顺治二年三月,时任山西巡抚马国柱向朝廷推荐苗胙土,于是苗胙土应诏出山,被授予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顺治三年(1646)卒,享年五十七。履历详见于《大中丞苗晋侯先生文集》自撰年谱及《清史稿》等。崇祀襄阳名宦、泽州乡贤。著有《汉滨旧话》、《抚郧杂录》、《解鞍小录》、《新饷志》等。苗胙土有子二人,苗士寅和苗士容。苗士寅是监生,做过四川安县知县,苗士容则是武举人。乾隆朝苗家还出了一个著名诗人苗令琮。

苗国综,清汉军镶白旗人。雍正二年武状元,授头等侍卫。官至天津镇总兵。苗夔:直隶肃宁(今属河北)人,清代经学家。道光十一年优贡生。授徒穷乡,后主讲翼经书院。治《毛诗》,尤精声韵之学。有《说文声读表》、《毛诗韵订》等。苗坦之,清代乾隆至咸丰年间江苏省连云港人,南宋苗再成十九世孙。在世七十多年,十五岁时陪父苗培元到海州衙门打官司,开始诉讼。十八岁中秀才,辅许乔林编校《海州文献录》一书。因其劲悍剽轻、机智超群,官府便黜其廪生资格。虽平生布衣,但苗不畏强暴、斗贪官、惩劣绅、治恶痞、助穷苦、济贫弱、平冤屈、扬正气、深受广大群众称颂,其故事在民间广为传播。

苗自芬,清代乾隆至咸丰年间江苏省连云港人,嘉庆辛末科进士,官国子监学正衔。苗沛霖,安徽寿州人,清朝地主团练头目。秀才出身。初办团练,以抗捻军与太平军。后因势孤,先入捻军,后附太平军,被封为太平天国奏王。一八六二年,诱执陈玉成献于胜保。次年又起兵反清,为僧格林沁部击败,旋为英王旧部所杀。苗 夔,清代语言学家。字先麓(1783-1857),直隶肃宁人。不好制举文,嗜六书形声之学。治许氏《说文》,精研力索,若有夙悟。后又得顾亭林《音学五书》,慕之弥笃,曰:“吾守此终身矣!”年二十余,即纂《毛诗韵订》,继又纂《广籀》一书。授徒穷乡,教帖括不中程,学子稍稍引去,弗顾也。县令王君闻而敬异,聘主翼经书院。道光辛卯,举优贡生。高邮王氏父子睹其著述,折节下交,与畅论音学源流,由是誉望日隆。初佐汪编修振基衡文山右,继入江苏学使祁文端公幕,所至甄拔名宿,复以暇日编摩撰述,从事于其所谓声韵之学。

祁还京,乃醵金刻所著《说文声订》二卷,《说文声读表》七卷,《毛诗韵订》十卷,《建首字读》一卷。大旨以为叔重遗书多为后人妄删或附益者,乃订正《说文》声类八百余事。顾氏《音学》所立古音表十部,宏纲已具,然犹病其太密;而歌、麻既杂西音,不应别立一部。于是并庚、清及蒸、登于东、冬部,并歌、戈于支、脂部,定以七部,檃括群经之韵。

书出,识者叹其精审。后数年,襄校山东,未毕役先归。至是亦齿衰而倦游矣。居京师,自祁公外,恒与何绍基、张穆、陈庆镛诸人游。并为曾文正公所推服,时时徒步过从,与辩论前世音学,暨江、戴、段、孔诸家部分之多寡,意指之得失,褒讥亭决,穷日夜不倦。卒年七十五岁。余书尚有《说文声读考》《集韵经存韵补正》、《经韵钩沉》各若干卷,未刊。其他,因任官、经商、避兵、躲难迁徙离开得姓故里济源后向全国发展三大郡望。其中更是名人辈出,称雄于史。汉有兵枝巧家苗子、新莽国师苗欣、父城长苗萌、幽洲牧苗曾、苗礼、东阿侯苗光。隋有义军首领苗梁、唐有宰相苗晋卿、御史苗丕、博士苗舜卿父子三人。苗番、苗习愔、苗恪、父子三进士,大历十才子诗人苗神客、谏议大夫苗拯、画家苗龙。宋有军师苗训、子太子洗马苗守信、兵部侍郎苗时中、破鬼章的苗援、讨生羌镇洮西的苗都指挥使苗履、统 官的苗博,与文天祥联兵抗元就义的苗再成。金中都(今北京)经略史苗道润。明兵部尚书作 苗衷、太子少师苗朝阳、佥都敕史苗昨士。清天津镇总兵苗国综。

作家苗萁,太平天国奏王苗沛林。山西襄垣县大黄庄村苗氏家族依然人才辈出,苗雨润,字霖森,日本帝国大学毕业。留学归来,维护民国,护法有功,荣获“宝光大授嘉禾“奖章,是北京第一届参政院议员。致力教育事业,创办公立小学141所,私立霖森高级小学一所,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人才;苗逢澍,曾任西康省委副书记,省政协主席,四川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苗逢润,曾任航天工业部624研究所党组书记,所长;苗枫曾任晋中地委书记;苗润生曾任焦作市委书记;苗满余曾任安阳市文化局长;苗茂林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16集团军司令部直政处长;苗鸿喜曾任湛江市二轻局长。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百家姓苗姓 关于它的来源你知道吗?带你去了解一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百家姓禹姓 关于它的知识你知道吗?带你去了解一下

百家姓禹姓 关于它的知识你知道吗?带你去了解一下

大禹,部落,洪水,夏禹,大禹陵,大禹治水,宗神,传说,水患,石柱,首领,九州,夏族,阳城,夏后氏,王城岗,中国,人民,文献,时代,禹州,诸侯,铁索,夏王朝,部落联盟,皋陶,三过家门而不入,儿子,说法,后人

2007-12-05 #长篇故事

华蓥山天池镇背后的故事你知道吗?带你去发现你未曾见到的小镇

华蓥山天池镇背后的故事你知道吗?带你去发现你未曾见到的小镇

小镇,天池镇,碉堡,三线建设,华蓥山,古桥,天池,李子,来到了,三线工业,历史,李子园,华蓥市,时间,建设者,湖泊,湖面,老爷爷,诗句,漫步在,如来佛,得多,李子树,黄宾虹,上都,四大金刚,家国,小西湖,建筑中,一方水土

2007-10-02 #故事会

百家姓苏姓 关于它的知识 带你去了解一下

百家姓苏姓 关于它的知识 带你去了解一下

黄帝,苏武,颛顼,部族,一带,中原,陆终,苏轼,单于,苏洵,活动,传说,匈奴,封于苏,苏辙,史书,地区,汉姓,生活,祝融,苏威,国家,堂号,始祖,天下,武功,洛阳,苏氏,轩辕,百家号

2020-06-22 #故事阅读

百家姓苏姓 关于它的知识 带你去了解一下

百家姓苏姓 关于它的知识 带你去了解一下

黄帝,苏武,颛顼,部族,一带,中原,陆终,苏轼,苏洵,单于,活动,传说,匈奴,封于苏,祝融,苏辙,史书,地区,汉姓,生活,苏威,国家,堂号,始祖,天下,苏氏,武功,河南省,洛阳,轩辕

2015-12-19 #故事会

百家姓霍姓 终于知道它的来历了 带你去了解一下

百家姓霍姓 终于知道它的来历了 带你去了解一下

霍氏,公元,霍州,霍邑,霍山,霍国,时期,霍叔处,民国,西省,霍光,一带,宗谱,上联,下联,印本,姓氏,木刻,汉姓,活字,望立堂,地区,梁国,河东,满族,赵城,霍去病,纂修,匈奴,史籍

2014-06-22 #故事会

百家姓里面的柯姓 终于知道它的来历了 带你去了解一下

百家姓里面的柯姓 终于知道它的来历了 带你去了解一下

柯氏,人口,始祖,柯相,卫国,姓氏,中国,时期,仲雍,齐襄公,柯邑,一带,春秋时期,满族,郑国,齐郡,江西,济阳,史籍,后裔,吴王,子孙,汉姓,浙江,羌族,齐国,古公,居邑,柯卢,望立堂

2007-10-28 #长篇故事

中国有许多的姓氏 俗称百家姓 但是你知道百家姓的由来吗?

中国有许多的姓氏 俗称百家姓 但是你知道百家姓的由来吗?

部落,黄帝,姓氏,小梅,东郭,家乡,孩子,起源,炎帝,蚩尤,后代,地方,地位,子孙,指向,时候,来源,母亲,生产力,男人,田家,社会,资源,发展,比较多,炎黄,那个时候,刘邦,多古,周武王姬发

2014-07-30 #故事大全

百家姓不只100个 你知道你的姓氏由来吗?

百家姓不只100个 你知道你的姓氏由来吗?

荣贵,百家姓,吉祥,姓氏,官运,富贵,由来,单姓,复姓,学识渊博,民族,隆昌,荣贵之,晨翔,英俊,兴家,名的,儿童,一大,上身,一生,傣族,儒生,助人,可达,原因,后裔,吉凶,名利,吴越

2014-03-19 #故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