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网,网罗全网精彩故事大全。找好故事就来搜故事网!

不会写作文的孩子 大多都输在了仪式感……

时间:2019-03-18 14:13:08

相关推荐

我中学那会儿,最犯怵的就是写作文,因为实在憋不够字数,人家都哗哗地写背面去了我还跟那儿数还有几行到800字……

更难受的是,一到考场上写作文,就满脑子都是孔夫子、司马迁、爱迪生之类,毫不怜惜这几位老人家被一届届学生从小学念叨到高中的劳苦功高,不说阅卷的老师看着烦,其实我也写得心惊肉跳、视死如归——从下笔的那刻起,我就知道这次作文又要低分飘过了……

那么就有人说了:“你肯定是书看的少了,肚子里没有存货,怎么会写的出来呢?”

这点我也很冤枉,我从小喜欢看各种杂书,经典的作家如矛盾、海明威、钱钟书、托尔斯泰、雨果,冷僻的如沈复、丰子恺,地理杂事、心理杂志几乎本本不落,勉强蹭一个“博览群书”,然而就恰恰应了那句话——“道理我都懂,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在我这儿,就是“书看了不少,全都白搭”。

原因在哪呢?当年我没明白,后来我懂了,因为我也掉进了很多人都在读书上掉过的坑……

1.读书也要仪式感?没用的!

90后大概是最喜欢折腾的一批人了,蹦养生迪这个梗还没过,今日又默默地兴起了一股新的风潮——仪式感。

比如吃饭的时候一定要看剧(比如小言万年不变的《神探狄仁杰》)、睡觉前要玩手机、玩手机就一定要把书打开……

然而,看透表象看本质,我们都知道,所谓的仪式感都只是为了求一个心里安慰,并没有什么实在的用处。

读书做读书笔记,也是同样的道理。

很多人看书,非常执着于做“读书笔记”,好像只有把书里面的内容记下来、存起来,才算完成任务了,这其实是一种对读书的误解。

我看的书不少,笔记做了一本又一本,但让我去想学到了什么,除了书名,其余的大多空白。

因此,记忆也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也罢,单单强调把书里的东西记下来,是没有意义的。这些内容以原本的面貌囤积起来,就像在饥荒的年代里盛行的“观音土”,虽然能把空荡荡的肚子填满,让人产生饱腹感,却难以被消化和排出,最后把人胀死。

为什么读了很多书,一到写作文的时候就不会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我们只是在完成读书的“仪式感”,却没有对知识进行整合、关联和思考,把它们吸收内化、变成自己的东西。既然不是自己的东西,等到要用的时候,当然不容易捡起来。

理论的东西我们聊的够够的了,接下来,我们来说一点实际点的,怎么才能把书读得更有效率,怎么才能把读过的书用起来呢?

2.读书阶段,延伸地读、有主题地读

高效率的读书,绝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拿过一本书来就细细地从头翻到尾,也不是随便一翻就算完了,其中的技巧,我且一一说来:

①泛读、草草地翻一遍。

这和逛街类似,被某家店的装修或者店名吸引,就进去转转,看看有没有值得买的,有就买走,没有就离开,继续逛。

所以,我们可以挑一个自己觉得舒服的时间段,挑出几本书来,从头到尾快速地翻看一边,几页几页地翻,每页粗粗地留个印象就可以了。

不要以为这样是没用的。事实上,根据神经科学,大多数被我们所接收到的信息,并没有被忘记,只是堆积在长时记忆的底部、难以被主动提取而已。你看过的书,留下的印象,总会在你不经意的时候蹦出来,尤其当你在思考一个问题的时候,它们的出现,就变成了惊喜和灵感。

所以,泛读也是一个素材积累的过程。

②可以围绕一个主题,有目的地读。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有这样的感受:东看一本、西看一本,书看的杂了,就往往不知道自己看了什么。

对于这种情况,可以阶段性地进行“主题阅读”,围绕着同一个主题,阅读相关的书目。快速地把书翻阅即便,搞清楚这本书大概讲了什么,这样一来当你再次需要这些素材的时候,只要记住了“在哪里可以找到”,就能够快速地利用起来。

在这一点上,我所鼓励的“读书笔记”,除了精彩片段的摘抄,还可以做一个“已阅”的读书清单,帮助自己快速定位。

3.读书而不加以思考,白读!

叔本华曾经在他的《读书与书籍》中说,“我们读书时,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犹如儿童启蒙习字时,用笔按照教师以铅笔所写的笔划依样划葫芦一般……读书而不加以思考,决不会有心得,即使稍有印象,也浅薄而不生根,大抵在不久后又会淡忘丧失。”

所以,为了读书不白读,我们最要做的,不是越多越好,而是在看书的时候动脑子。

可以按照下面这些问题自问自答(很像阅读理解……):

①这段话讲了什么?有哪几个要点?

②这些点之间是什么样的逻辑关系?

③把这些新的信息和自己已经熟悉的知识联系起来,重新表述和记忆。

可以把这几个问题的答案记在一旁,也可以单独准备笔记本。总而言之,在看书的时候,对新的知识点进行思考、内化、记忆是非常有必要的。

另外,在看书的时候,不时地回过去想想刚才读了什么,也是提高阅读效率的办法。比如说:

读完一段话、一篇文章,问自己:我刚刚读到了什么?

读到一个关键词,问问自己:这个概念在前文有没有出现过?什么意思?

……

通过这样的回想,可以很有效地促进我们对书本内容的理解和吸收。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并不是说只要书籍的量上去了,作文自然就写好了,而是在看书的时候,把书上的东西内化变成自己的,这样一来,既有了思考的能力,也有了自己的想法和知识储备,写起文章自然言之有物。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不会写作文的孩子 大多都输在了仪式感……”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想培养孩子“高情商” 建议父母巧用“仪式感”

想培养孩子“高情商” 建议父母巧用“仪式感”

孩子,情商,家长,个人,情绪,不一样,培养孩子,让孩子,父母,都会,为人处世,同事,妈妈,时候,智商,毕业典礼,灵魂,过程,生活,是可以,爱的,主持人,事情,人生,仪式,天王,女儿,学会,感知力,教会

2014-10-09

充满仪式感的乐高课

充满仪式感的乐高课

孩子,时候,妈妈,孩子们,环节,机构,机器人,家长,东西,作品,不一样,事情,性格,情绪,方式,时间,父母,班里,老师,教育,提问,什么都,家长们,自己的作品,跟我说,那时候,这件事,在众人,一环,好的

2013-11-25

今日立夏 带孩子做这5件事 给夏日加点仪式感

今日立夏 带孩子做这5件事 给夏日加点仪式感

孩子,季节,藕丝,西施,节气,传统习俗,树阴,水面,诗词,云收雨,小荷,郎笑,比平时,一面,凳子,冰块,意思,小碗,昼寝,植物,民间,江村,种瓜,绿树,绿阴,罗扇,蚯蚓,花朵,镜湖,长丝

2012-02-28

孩子升中班 幼儿园环境惹众怒 老师:升学需要仪式感

孩子升中班 幼儿园环境惹众怒 老师:升学需要仪式感

孩子,幼儿园,黄女,教室,中班,环境,家长们,家具,小班,检测,新教,门窗,人称,家长,换新,桌椅,老师,结果,工作,不放心,教室里,检测报告,给孩子,新安,方老,工作人员,好的,幼儿园教室,新校区,都会

201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