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故事」彩灯爷爷张双志:年味儿里的灿烂灯火

时间:2019-03-24

大年三十晚上,素有点灯放炮的习俗,小孩子们提着灯去外面放炮,点炮的香就用灯火引燃,而这一习俗中的灯,就是彩灯

提示:本文共有 3696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8 分钟。

这是海淀·故事第843篇文章

非遗传承人

系列之十八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煮过香香甜甜的腊八粥,一年的工作也进入总结期,马上就将迎来全家团圆的日子——春节。大年三十晚上,素有“点灯放炮”的习俗,小孩子们提着灯去外面放炮,点炮的香就用灯火引燃,而这一习俗中的“灯”,就是彩灯。

作为海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小灯张”彩灯工艺制作的传承人,年逾七十的张双志老人正在工作台前细心粘贴着一个莲花灯,马上就是朝阳门东岳庙的庙会了,他即将应邀去庙会上展览和售卖彩灯。放眼望去,工作台后面一箱箱码好的都是各式各样的彩灯制品,张双志老人显然已经习惯了每年冬天的忙碌,“这些灯要一直做到阴历年过年之前。”他笑呵呵地道,“一到年底活动就特别多。”

莲花灯火耀京城

提起北京的彩灯,“小灯张”可是一个响当当的牌子,从清末民初时期,张双志的父亲就跟随宫廷中的手艺人,学了一手制灯技艺。每当进入腊月二十三,张父就把灯整整齐齐地码到将近一人高的纸箱子里,每天挑着两箱子灯,到东四牌楼、地安门一带卖灯。由于他制作的灯笼美观大方又精细实用,在当时很是有名,彩灯也十分抢手,所以有人送他一个称号“小灯张”。

张双志是“小灯张”的第二代传人,他在家里给自己辟出了一块地方,当作制灯的工作室。走进张家,家里挂满琳琅的彩灯,在这个寒冬时节,透出掩不住的年味来。

湖绿色的碗状底座上支起两片小小的荷叶,粉红色的花瓣围绕四周,中间用一个闪烁的变色彩灯充作花蕊,这就是莲花灯。莲花灯分为大小不同的型号,花瓣用的是柔软的皱纹纸,一旦喷上漆,表面就会有一层光亮的漆膜,变成硬硬的质地,不容易损坏,再装进特制的锦盒里,就是一个精致的工艺品。

据张双志说,很多礼佛的人家喜欢买了莲花灯回去供在佛前,这种灯做的小巧可爱,也可以买回去放在家里,当作摆件放在多宝格上;还有一种兔子灯,是先搭好骨架,糊出兔子的形状,再用纸剪成“纸毛毛”粘上去,一眼看去毛茸茸的好不可爱;最古色古香的是小方灯,四面或有精细画样,或粘贴着剪纸,拿在手里小巧玲珑。张双志说,如果说最耗时的灯,那当属蒺藜[jí lí]灯无疑。如果说莲花灯从半成品到成品需要一个小时,蒺藜灯就需要一整天的时间。如果做小方灯和莲花灯是四堂课,做蒺藜灯就需要六堂课。

蒺藜灯

蒺藜灯是北京的特色灯,起源于清末民初。蒺藜是一种草本植物,在北京农村的路边经常能看到,它长得圆圆的,有坚硬锋利的刺,很容易扎脚,也被称作“蒺藜狗子”。蒺藜灯就是按照蒺藜的形状做的,因为音同“吉利”,每到春节,用这种灯也有一种吉祥的寓意。

蒺藜灯

蒺藜

它由20个尖角和10个五星片组成,每个部件有固定的尺寸,先分别剪裁好,再把它们连到一起。其中最难的是组装,必须按照固定的步骤来做,否则就做不出来。同时还要在蒺藜灯上扎出密密麻麻的小孔,灯光就是通过这些小孔透出来,一个灯上能有上万个小孔,全部扎好也要一两个小时的时间,很是费力。

但张双志十分享受做灯的过程,在他看来,父亲的手艺这样好,不该消失在这一代。北京的彩灯制作目前已经不太景气,因为习俗,大家只有在年节下才会购买的彩灯,他想要赋予它新的活力。“我做的灯已经不是过年才能买的灯了,而是更倾向于平时的装饰品。”张双志说。

与灯结缘扬光华

说起和灯结缘,父亲的影响当然是最主要的原因。1953年左右,张双志的父亲有了正式工作,在国营工厂上班,做泥瓦匠。但每年过了立秋后,泥瓦匠的活就不多了,为了养家,父亲就继续做灯,过年前后拿去卖。“我是在家庭的熏陶下开始做灯的,那时候做灯是全家动手,一年卖灯一年做风车,所以风车我也做过。”张双志把立在灯旁边的风车指给我看。小时候的张双志在画画上很有天赋,小孩子爱拍的洋画片,小人书上的插画,他都能照着画出来,因此在制灯方面学习得也非常快。“因为家里五个孩子,生计艰难,大哥又参军未归,父亲无力抚育全家,我就先辍学去做学徒工,后来也和大哥一样去参军。”

张双志曾经当过七年兵,专门负责气象,为飞机起飞降落提供天气预测。他总是在二层小楼上,每过一小时观测一次天气和温度湿度等,编成密码发到总站。那段日子也很艰苦,每次吃完饭,碗底都能积累起一层沙土。

1968年,张双志回到原来的工厂,在水电部做模型,这个时候的他,只把做灯当成个普通的手艺。当时正逢民间重视起非遗项目,他开始跟着金马派风筝传人关宝祥学艺。那时许多老手艺人离世,也带走了那些技艺。关宝祥当时入了北京民间艺术家协会和北京民间玩具研究会,这两个组织像救火队一样,开始抢救非遗项目。关宝祥知道了张双志父亲的事,就建议他和父亲沟通一下,请老爷子出山做彩灯。

“我一开始不以为然,觉得一个普通的灯笼而已,说什么出山不出山的,但还是回家和父亲沟通了,父亲是一个实在的手艺人,并不同意。不是说手艺不行,他说我现在有正式工作,虽然休病假,但是国家一分钱都不少给,怎么能一边拿着工资一边出去做别的工作。”张双志回忆说,当时还没有改革开放,父亲在七机部三院的五四七工厂,他觉得业余时间当顾问,就像第二职业一样。张双志向关宝祥传达了父亲的态度,关宝祥说,那你来参加协会吧,把彩灯发扬光大。

北京的彩灯,严格来说不止“小灯张”一家,当时有一位黄松清先生,做彩灯也是做蒺藜灯的,还会做各种动物灯。他以前是裱糊匠,也做婚庆丧葬用品,比如纸人纸牛纸马等等,都是等不得的急活,所以老先生一直认为自己虽然效率快,但并不如张父的灯做得精细。有一年,张双志在大观园展出,做了一个大猪灯,黄先生就在他隔壁,做的是一个像提线木偶一样会动的猴灯。

黄松清先生与猴灯

举行开幕式的时候,黄先生和张双志正好站在一起,“我夸奖黄先生的猴灯做得好,黄先生得知我是张长顺的儿子,马上转过身,向我竖起大拇指,说,‘您父亲可是这个!’,我们都是大糙活儿,您父亲做的可是细活儿。”

黄先生的称赞第一次让张双志领会到父亲不是一位普通的手艺人,他开始正视父亲在彩灯制艺中的成就。以前市面上曾卖过一种折叠纸灯,可以将一个扁扁的圆片拉开,成为一个长冬瓜型的灯笼,但这样的灯笼太轻太薄,如果在里面点上蜡烛,有很大的安全隐患。

而张双志给我看了一种他家自制的灯。外面是一个上宽下窄的罩子,底座是黄土泥或胶泥捏好晾干的泥托,有风刮过的时候,泥托很沉,会随着刮风摆动,里面的蜡烛就灭不了。这是张父根据以前宫廷中的“气死风”灯改良的。“以前宫廷中的灯,形状多是圆灯或冬瓜型的长灯,而我父亲研究的这个灯在造型上更加美观漂亮。虽然现在用的都是电灯,这种设计也有些无所谓,但它的美感是始终如一的,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有美的共鸣’。”

一灯一人非遗路

加入北京民间艺术家协会后,张双志开始一点点将自己的精力放在非遗拯救事业上。协会活动很多,常常忙不过来,为了非遗,张双志50岁就退休在家,专心制灯。“入会以后我参加各种北京民间艺术展览,这一出山就不可收拾了。有一年我参加了在国家美术馆的展览,这个展览还被报道了,只那一次我就出名了,当时还有些犯懵呢。”

他常常和北京民间艺术家协会的委员、烙画手艺人李强老师组织非遗传承人去八大处等地办展览。“八大处那边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可以长期在他们那儿的两间房办活动,所以我们就以个人名义召集剪纸、草编、风筝、泥人儿、面人儿等手艺人,一起办展览。我和李老师比较热心肠,大家在展览上可以卖展品,但所得全部归自己,我们不收费,也不要这些利益。只是觉得如果这个手艺很好,就会盛情邀请对方一起参加,所以很多现在的非遗手艺人都是在那里起家的。”

张双志及家人参加各种民俗活动

张双志名气大,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多家媒体都采访过他。在进入北京民间艺术家协会后,过了两三年,大概在1975年左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普查北京民间艺术家协会。北京市批准了20位联合国民间工艺美术家的称号,其中就有张双志。“为什么我这个彩灯工艺是非遗项目,因为它都是传统的东西。”

现在的张双志除了做灯,就是注重民俗文化的普及,平时他会去参加展览,到少年之家或其他学校教小朋友做彩灯。年底去参加各种不同的活动。“最重要的是维持现状,不能让彩灯的现景更差了。”

张双志获得的证书及荣誉

“我现在不争名不争利,只想着把老一辈的技艺传承下去。”张双志说,现在他的徒弟和大儿子在制灯方面的手艺都已经很好了,“在京郊有几家做大红圆灯笼的工厂,有时候我也会过去教学,给他们提一些改进意见,不能让彩灯技艺在我这里断掉。”

随着社会的进步,习俗在随之改变,只有春节年下亮起来的一盏盏彩灯,还在闪烁着,指引回家的路。新春到,好运开,福气旺,吉利来,马上又到一年中“点灯放炮”的时候,当你触摸这一盏灯的光芒时,一定也能感受到其中浓浓的年味儿。

朗读者:陈里宁

虽已过不惑之年,但仍保有一颗初心,热爱生活,积极工作。

喜爱朗诵、摄影、主持、旅行和瑜伽。

采访、文、编辑 / 张悦

朗读者 / 陈里宁

音频剪辑 / 赵迪

图片提供 / 张双志

更多海淀非遗故事

【故事】宏音斋笙管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吴景馨: 许我一捧竹,还以一泓音

【故事】葛氏捏筋拍打疗法:一部中医界的“武功秘籍”

【故事】国家级非遗风筝哈:六级大风都刮不跑的风筝?秘密都在这里啦……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故事」彩灯爷爷张双志:年味儿里的灿烂灯火”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彩灯艺术讲遂宁故事⑤│新年主题乐园 在遂宁寻得最纯正的年味

彩灯艺术讲遂宁故事⑤│新年主题乐园 在遂宁寻得最纯正的年味

遂宁,灯会,国际,莲花,效果图,彩灯,篇章,艺术,圣莲,故事,荷花,吉祥,湿地,这里有,心宁,中国年,城色,梦幻乐园,人们,人与自然,博览园,力量,城市,文化,流韵,朝山,民俗,江南水乡,湖光,生态

2012-03-03 #小故事

成都年味多了文艺范儿

成都年味多了文艺范儿

梅花,成都,扇面,展览,观众,馆藏,成博,贝林,四川,时代,年味,油画,观众们,成都人,同行,人与自然,作品,咫尺,成都武侯祠,精品展,邀请展,记者,各大,黄金周,主办方,先生,博物馆,大庙,彩灯,形式

2009-12-07 #长篇故事

运城:夜幕降临 新春的彩灯照亮团圆的路

运城:夜幕降临 新春的彩灯照亮团圆的路

彩灯,运城市,汽车,运城,街道,节日,美轮美奂,张瑞斌,河东东,郭女,学苑路,农历,中国,人们,南风广场,城市,声明,立交桥,年味,感觉,散发出,氛围,灯光,种类,稿件,记者,红灯笼,童话,赶着,频道

2007-11-29 #经典故事

正月初八 年味渐退 但这儿的年味却一点不减

正月初八 年味渐退 但这儿的年味却一点不减

华门,尧庙,活动,庙会,临汾,门票,年味,中国,汉服,灯展,特色,春节期间,优惠活动,人们,场景,彩灯,建筑,侏罗纪,尧都,登华,王台,体验馆,和美,大年,习俗,乐趣,井亭,传统,全家人,全家福

2013-03-24 #经典故事

“年味”之元宵节里猜谜语

“年味”之元宵节里猜谜语

谜语,活动,笑面虎,花灯,猜灯谜,人们,传统节日,猜谜语,传统习俗,农历,灯谜,元宵,娱乐活动,彩灯,老爷,创作,娱乐,元宵佳节,节日气氛,吴展,帝城,得干,衣烂衫,越传越,兔子灯,民族风,都会,民间,习俗,中国地区

2010-12-01 #故事阅读

萌到心坎儿里的小故事

萌到心坎儿里的小故事

金鱼,大象,记忆,记忆力,好的,世界,生命,生物,眼睛,能力,什么也,当然是,人和事,人们,事物,动物,小事,姿态,小白,时候,情景,水草,经历,老师,运气,许会,记性,谚语,身躯,重负

2010-08-31 #故事大全

平淡温馨的家庭生活故事:小院儿里

平淡温馨的家庭生活故事:小院儿里

女人,男人,蔬菜,小院,太阳,院子,子都,摘的,院子里,作者,小酒,故事,房子,黄花菜,晓晴,游云,平淡生活,生活故事,内容,一家人,仰脖,世界,光芒,图片,凉水,嘴巴,喇叭花,喇叭,凸凹,半山腰

2020-04-15 #故事阅读

平淡温馨的家庭生活故事:小院儿里

平淡温馨的家庭生活故事:小院儿里

女人 男人 蔬菜 小院 太阳 院子 子都 摘的 院子里 作者 小酒 故事 房子 黄花菜 晓晴 游云 平淡生活 生活故事 内容 一家人 仰脖 世界 光芒 图片 凉水 嘴巴 喇叭花 喇叭 凸凹 半山腰

2020-04-29 #长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