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纪念孔子诞辰2571周年 重温《论语》经典

时间:2019-05-31

在职业细分还不明确的古代,作为跨界奇才,包揽了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等多项头衔

提示:本文共有 499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0 分钟。

孔子是谁?历史上当之无愧的全民网红教师,文化圈“一哥”,稳坐头把交椅两千多年。

在职业细分还不明确的古代,作为跨界奇才,包揽了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等多项头衔。

去世后摇身一变成了行走的“荣誉收割机”,被历代“尊孔”的君王追赠了“文圣”“先圣”“先师”“宣父”等重量级称号。

一提起孔老夫子,很多人首先联想到的是教材里的人物形象:

他是位笑容温和、德高望重的老先生,身材不高,还有些驼背,走起路来颤颤巍巍的。还有,他跟自己的学生有许多经典对话,记录在《论语》这本书里,然后被收录在教材里,要求我们“理解并背诵全文”。

2020年9月28日,是孔子诞辰2571年。

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社会发展,推动世界文明的进程。

当代人重读《论语》才发现,原来我们今生的人生困惑,孔子在前世早就回答过。人生没有答案,但有参考书。

下文整理自馒头大师(张玮)所著《写给孩子的论语课》

孔子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我们先来说说孔子的出生年代和故乡。

孔子出生在公元前 551 年,也就是距今大约 2600 年前。

那个时候,中国处在一个叫“春秋”的时代。我们常说的“春秋战国”,其实是两个时代,一个叫“春秋时代”,一个叫“战国时代”。战国时代之后,就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秦始皇建立的秦朝,统一了中国。

孔子生活的那个时代,已经是春秋末期了。他是鲁国人,他的家乡在中国现在的山东曲阜, 孔子其实有自己的名字,名丘,字仲尼(古人有名也有字)。所以,他其实叫“孔丘”。那我们为什么要叫他“孔子”呢?因为“子”是一种尊称,就是“先生”的意思,“孔子”就是“孔先生”。我们看《论语》里总是有“子曰”“子曰”,“曰”就是说话的意思,“子曰”其实就是“先生说”的意思。大家如果看过一部叫《武林外传》的情景喜剧, 肯定会记得里面那个吕秀才一天到晚说“子曾经曰过”,他说的其实就是《论语》。

图片来自《写给孩子的论语课》

孔子是我们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也就是老师自己教学生。所以,我们现在还把孔子奉为教育界的祖师爷——可能有些同学会觉得奇怪:老师不教学生,谁教呢?这里我们就埋个小伏笔,后面会说到。

中国的很多行业都会奉一个古人作为自己的祖师爷。比如木匠行业的祖师爷是鲁班,农业的祖师爷是神农氏,织布业的祖师爷是黄道婆, 而教育这个行业,祖师爷就是孔子。

确实,可能在你们的印象中,孔子就是一个头发花白、满口之乎者也的老学究。但其实啊,他这个人可能和你们想象的不太一样!

图:孔子影视剧照

下面这段话出自《论语·述而》,原文是这么说的: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rǔ)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听上去有点拗口,是不是?没关系,我们来解释一下。

先说一下当时的背景:

那一年,孔子已经63岁了,当时他还在周游列国的途中。楚国有个叶(yè)县。(有的同学可能会提出,这个字你的念法不对,应该念shè,不是念yè。你说的也对也不对,以前确实念shè,但现在词典里对这个读音标注的是“旧读法”,现在可以读叶子的“叶”啦!)一天,这个叶县的首长叶公就向孔子的弟子子路打听。

“请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啊?”(叶公问孔子于子路)

子路表示,自己回答不了。(子路不对)

后来,孔子知道了,就教子路:“哎呀呀,你为什么不这样说呢!”

(“ 女奚不曰”,“ 女” 在这里是个通假字, 就是“ 汝” 的意思, 就是“你”;“奚”在文言文中常被用作副词,意思是“为什么”。)

孔子接着说:“(你和他说)这个人呀,用功起来会忘了吃饭,快乐起来就忘了忧愁,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

没错,这就是那句“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那么,孔子为什么要用这三点来形容自己呢?

我们不妨来看一下这三点。

先看第一点,“发愤忘食”, 也就是用功起来忘了吃饭这一点。这一点看上去没什么了不起的,你们可能会说:大人们为了加班会顾不上吃饭,我自己做作业有时候也忘了吃饭(或许你们玩游戏也会忘了吃饭吧)……这样的事情太常见了。

但我们要知道,孔子其实并没有教人要“忘记吃饭”,恰恰相反,他在吃饭方面还相当讲究呢!《论语》里有专门的段落说他吃饭有多讲究, 其中就特意提到“不时,不食”。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不按时吃饭,不行,不可以。

吃饭要按时,这不光是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修养。比如有些人,遇到不开心或令人担忧的事情会茶饭不思,会说:“唉,都这样了哪还有心情吃饭啊……”其实,这根本无助于解决问题,还会让情况变得更糟。相比之下,一个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按时吃得下饭的人,给人的感觉肯定要靠谱得多,这也说明他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所以,吃饭按时、有规律,对身体和心灵的健康都是有好处的,而且能把自己塑造成一个让人放心的可靠的人。

那么,既然吃饭在孔子眼中是怠慢不得的正经事,那他为什么还会因为用功而忘记吃饭呢?这说明了什么?

首先,这说明孔子不是一个刻板无趣的人。按时吃饭这个习惯固然对身心都好,但是倘若顿顿饭都死守规矩,那就过于僵硬、机械了。孔子教导我们对待规矩的方式可不是这样的,有关这一点我们以后还会进一步了解到。

更重要的是,这说明孔子活着毕竟不是为了吃饭。当然,在这一点上我们每个人都和孔子一样。就像雷锋叔叔曾经说过的:“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不是为了吃饭。”

当然,孔子在这里强调的是做一件事要专注,而不是说可以经常忘了吃饭。这才是“发愤忘食”的关键。有了这样的专注,无论学什么、做什么都会有所成就的,不是吗?

图片来自《写给孩子的论语课》

再来看第二点:“乐以忘忧。”

说起孔子的忧愁,可比我们一般人的忧愁要大,也要多。在学生时代,我们的担忧无非是明天下雨不能出去春游,后天考试还没复习好怎么办。而孔子是忧国忧民,忧这世界会不会变好,忧自己的理想能不能实现。

就算往现实里说,孔子在列国之间奔走,兵荒马乱的,危险总是有的,断粮饿肚子的事情孔子也遇上过,甚至被人追杀的情况也碰到过。如果在所有这些情况下都能保持快乐的心情、忘记忧愁,还是挺厉害的吧?

唐朝诗人李白曾经写过一句诗,叫 “举杯消愁愁更愁”——这算不得“乐以忘忧”。那孔子的“乐以忘忧” 该是什么样呢?

这里举一个孔子传人的例子。

明朝有一位大思想家叫王阳明,他还是大政治家、军事家。可以说,他是孔子在近两千年后最典型的传人之一。有一次,他的一个学生病了,他去探病,问这个学生感觉怎样。学生说:“功夫甚难。”王阳明说: “常快活,便是功夫。”

“常快活,便是功夫”其实就相当于孔子的“乐以忘忧”。

图片来自《写给孩子的论语课》

“乐以忘忧”不是让我们逃避忧愁甚至“借酒浇愁”,而是说,无论面对怎样令人担忧的事,比如考试、生病、国家命运,都要保持“常快活”。其实,这和无论碰上什么不开心的事都能吃得下饭是同一个道理。“常快活”就是汲取正面能量、保持生机,这样忧愁之类的负能量就不成为困扰了,这就是“忘忧”。在“快活”的心态下,问题还是要解决的, 比如积极治病,好好复习考试,像孔子那样不辞辛劳为天下事奔忙,等 等。如果我该做的努力都做了,依然有问题解决不了,那我也可以问心 无愧。失败我认了,但“常快活”不能变——这就是“乐以忘忧”的最高境界。

当然,要达到这个境界,可能对现在的你们来说还有点太早。所以, 我们还是从“无论碰上什么事都要吃得下饭”做起吧!

“乐以忘忧”,其实就是孔子的修养功夫。虽然这个境界很高,但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小事做起。

图片来自《写给孩子的论语课》

最后是第三点:“不知老之将至”,也就是快要老了自己却不知道。孔子说这句话的时候,是 63 岁。这个话题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有点早了。不过,我们依然可以试着理解一下,对于一个 60 出头的人来说, “不知老之将至”意味着什么。

首先,我们要知道,以当时古代人的平均寿命来看,60 岁已经是很大的年纪啦,中国有句老话,也是《论语》里的,叫作: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什么叫“耳顺”?就是不管你讲好话坏话,我都能听得心如止水、洞悉一切。

当时,孔子 63 岁了。难道他不知道自己已经很老了吗?当然知道。但他这句“不知老之将至”,恰恰说明他不在乎自己有多老,因为他有自己要做的事情,有自己钟情的爱好,有自己要传授的知识,对他而言, 已经不在乎时间了。

嗯,或许有同学会说:孔子不在乎时间,但他还是输给了时间,不是吗?

没错,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无法战胜时间。孔子去世的时候是 73岁,他只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存在了 73 年。这 73 年,在整个人类文明进程中可以说只是电光石火的一瞬间,但是直到今天,但凡全世界有华人的地方,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孔子,没有人不谈论他,而且还有很多人要学习他。可见,他在世界上留下的痕迹直到今天依然没有被时间抹掉。

为什么我们还要读《论语》?

其实从汉代开始,《论语》就一直是孩子们的必读书目。这也意味着,这本书里的所有语句,早就成为中国读书人的基础语言,随着时间的演进,开枝散叶,代代相传,成为华夏文明延续数千年不中断的重要原因,也成了我们中华传统文化这棵大树的一个主根。

《论语》中的儒家思想对人们的思维方式、道德规范、价值观、世界观等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到治理国家,小到自我修养。

书中的话,是历经2000年检验的处世哲学,被无数人终身受用的座右铭,使人在委屈时沉潜努力,在顺遂时谦虚收敛。南怀瑾先生说过,教育是人文、伦理道德观念的培养、普及。这正是《论语》传达给人们的真谛。

我们中的不少人,可能真的未必读过《论语》,甚至会觉得《论语》迂腐,但其实我们一直在用《论语》里的成语,在秉承《论语》里的理念,在践行《论语》里的价值观,甚至给孩子取的名字也来自《论语》。

图片来自《写给孩子的论语课》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论语》全书不过16000多字,放到报纸上,两个整版就能登完,但就是这16000多个字,光我们现在常用的成语就有100多个出自这里。

比如“温故知新”,“侃侃而谈”、“适可而止”、“见义勇为”,“不耻下问”,“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任重道远”,以及我们都知道的“欲速则不达”、“四海之内皆兄弟”、“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些俗语,甚至连“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这种话,居然也是出自《论语》(“颜渊篇”)。

对于《论语》,我们只是“日用而不知”罢了。

畅销书作者张玮老师曾经被一些家长读者追问,希望他能推荐一些适合孩子读的中国传统文化书,他推荐的就是《论语》。

但他说:“《论语》其实并不完全适合孩子读。”

图片来自《写给孩子的论语课》

为什么呢?

因为论语对于孩子来讲晦涩难懂,部分内容对孩子没有过多意义,而且有很多内容可以有多种理解,孩子容易曲解,这其实就需要由我们来向孩子解释。

于是,为了让孩子有一个能够读懂《论语》的途径,张玮老师的馒头说团队经过一年的精心打磨,并请权威导师把关,推出了《馒头说<论语>》音频课。课程对《论语》做了一些梳理和挑选,分析和解读,用孩子们可以理解的语言,专门为8岁到15岁左右的孩子讲论语。

张玮老师说,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应该读一些《论语》了,但不太可能完全理解《论语》,因为整部《论语》,真的是值得用一生去慢慢参透感悟的。

但他希望通过学习这门课,孩子可以:

有一个态度。比如对“学习”的态度。河北中考题考的那句“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究竟该怎么理解?为什么说“学习是件快乐的事?”

学一种方法。比如学习的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到底说明了“学习”和“思考”之间的什么关系?为什么“温故”才能“知新”?

知一些典故。《论语》里有那么多的成语,“三月不知肉味”背后的故事是怎样的?“登堂入室”原来是用在哪里的?

懂一点道理。这其中有做人的道理:“仁者爱人”,为什么说“仁”的一大表现就是要有“同理心”,会“换位思考”?“君子”为什么不分男生和女生?为什么说“不学礼,无以立?”也有处世的道理:为什么要“身先士卒”?怎么才算“君子之争”?到底该不该“以德报怨”?

写一手文章。当然,张玮老师也不排斥应试的功利性:如果孩子真能知道那么多成语,了解那么多典故,说得出那么多道理,难道还写不出一篇漂亮的作文吗?

写给孩子的论语课

张玮·馒头说团队 著

《历史的温度》系列作者张玮新作,专业团队+讲故事+原创漫画,让《论语》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纪念孔子诞辰2571周年 重温《论语》经典”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孔子诞辰2571周年:《论语》中最八卦 竟然是他?

孔子诞辰2571周年:《论语》中最八卦 竟然是他?

孔鲤,陈亢,孔子,论语,对话,老师,父亲,儿子,不学,弟子,时候,教育,陈国,八卦,同学,学生,形式,形象,思想,问题,影响,我回去,这一段,鲤趋而过庭,脱颖而出,于伯鱼,十世,孔丘,子之心,庄子

2017-09-23 #故事会在线阅读

尊师明礼传承经典 鼓一小举行纪念孔子诞辰活动

尊师明礼传承经典 鼓一小举行纪念孔子诞辰活动

活动,孔子像,同学们,学子,恩师,校园,鼓楼区,鼓楼,孔子诞辰,我爱我,孔子,本根,良德,谢薇,关工委,日日新,优秀教师,亲人,人生,教育家,创始人,先贤,全体学生,冠军,名学,右手,国学,品位,尊师,学校

2018-04-26 #长篇故事

望城区纪念孔子诞辰:诵读经典 行开笔礼 传统文化走进幼儿园

望城区纪念孔子诞辰:诵读经典 行开笔礼 传统文化走进幼儿园

孔子,孩子们,幼儿园,望城,经典,文化,传统文化,人员,汉服,国学经典,仪式,国学,学子,弟子规,朱砂,礼拜,老师,活动,用毛笔,头条号,习礼,区文广,拜礼,齐诵,在台,区教育局,好读书,市教育局,生和,中华

2014-04-22 #短篇故事

小学教育:孔子诞辰2571年 3则孔子小故事给孩子一生启迪

小学教育:孔子诞辰2571年 3则孔子小故事给孩子一生启迪

孔子,颜回,子羽,老师,志趣,曲子,神韵,一生,个人,同学们,故事,学业,弟子,技巧,孔子说,印象,对子,成就,曲调,灰土,琴声,鲁国,盖子,貌相,相当好,可依,子与子,孔门,敏于,文王

2019-10-18 #长篇故事

孔子诞辰日话剧《孔子》首演 各界人士热评其守正立新

孔子诞辰日话剧《孔子》首演 各界人士热评其守正立新

孔子,话剧,邱江,历史,山东省,精神,南子,徐向红,人们,儒家思想,剧情,思想,观众,过程,司马迁,蒋海,魏新,山东省人大,中新网,君子,力量,司法,委员会,山东,形象,戏剧,激情,舞台,传播,旅游

2013-02-08 #故事会在线阅读

摩西 耶稣 穆罕默德 释迦牟尼 老子 孔子等诞辰各是哪一天?

摩西 耶稣 穆罕默德 释迦牟尼 老子 孔子等诞辰各是哪一天?

基督教,孔子,文化,犹太教,先知,伊斯兰教,创始人,宗教,诞辰,亚拉,伯罕,摩西,耶稣,中国,影响,传统文化,佛教,儒教,圣贤,圣经,教派,节日,老子,起源,是我国,公元,我国,盘点,耶稣基督,亚伯拉罕

2019-11-05 #经典故事

福州市钱塘文博小学举办纪念孔子诞辰2571周年暨一年级新生开笔礼

福州市钱塘文博小学举办纪念孔子诞辰2571周年暨一年级新生开笔礼

孩子们,孔子,学校,新生,活动,寓意,校长,老师,开笔礼,学生,教授,文博,朱砂,校领导,祭孔,诗文,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乐健,子启,张立,小杏,微微,文博学,林善,明德,明志,林武,齐诵,上芹

2015-11-29 #故事阅读

国学时事|王岐山在纪念孔子诞辰257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致辞原文

国学时事|王岐山在纪念孔子诞辰257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致辞原文

中华文明,文明,大文,思想,智慧,人类文明,历史,习近平,孔子,交流,今天我们,传统文化,世界,中国,女士们,发展,进步,世界上,先生们,明都,东西,主席,互学,人民,佛教,文化,精华,贡献,集团,影响

2018-09-26 #经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