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人间词话七讲》读书做事等种种人生经历的三个阶段

时间:2019-06-19

这本书从叶嘉莹解读王国维人间词话的课堂讲稿整理而来,所以比人间词话本身更通俗易懂,也就更适合作为了解词的入门读物

提示:本文共有 7721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6 分钟。

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本身就是一部说书稿,它就是叶嘉莹的《人间词话七讲》。这本书从叶嘉莹解读王国维《人间词话》的课堂讲稿整理而来,所以比《人间词话》本身更通俗易懂,也就更适合作为了解词的入门读物。在本的解读中,我们可以在叶嘉莹和王国维两位先生的观念碰撞里体悟词的妙处。

王国维和《人间词话》不需要我多做介绍,如果关于中国古代词这个文体你只读一本书,选《人间词话》基本是不会错的。要说理由呢,我觉得有两个。

首先,词话追求“会心”,也就是读者和作者的心通过文字相遇,这就决定了词话的作者在读词的时候必须进退自如,能身居局中知甘苦,又能身处局外有公论,王国维用词人的经验来做批评解析,要比寻常的科普读物多一层同理心,能给你进入中国词很好的抓手。第二个理由,要从书名的前半部分“人间”说起。一般词话都是用作者的号命名的,比如欧阳修的《六一词话》,“人间”是王国维词集的名字,也是他写作中常用的一个词,体现的是他对于诗词和人生的一种态度,既有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亲近,又有种超脱客观的悲悯,所以这本词话不像一般词话那么散乱,而是有一条脉络可以把握的。它有“人间”这个出发点,又参照了西方的文学批评方法,比我国的传统词话更为系统,初步形成了一套理解词的理论框架。而叶嘉莹的讲稿,会为你把这些藏在词话零章断句里的脉络梳理出来。

叶嘉莹是诗词研究的大家,诗词爱好者们把她称作“穿裙子的先生”。她已经九十六岁高龄了,但至今还依然活跃在讲坛上给大众普及诗词鉴赏知识。叶嘉莹是蒙古族,姓叶赫那拉,出生在北京。少年时候在辅仁大学国文系学习,也是在那里拜入了顾随教授门下,成了他的得意门生。在诗词批评方面,顾随教授有自己十分独到的见解,叶嘉莹很喜欢上他的课,也是在这位老师的启发下走上了古典诗词研究的路,最终也取得了不凡的成就。

本文中,我们就跟着叶嘉莹的讲解进入《人间词话》这本书。我们会分成两个部分:首先,我们讲这本书的核心概念“境界”,有了这个概念,我们才能理解王国维的词学理论,明白怎么欣赏、理解、评价一首词;第二部分,我们就把这套理论应用一下,讲讲《人间词话》里提到的几个词人,看看两位大师对他们的评价。我们读书也要像两位先生读诗词一样,既能进得来,也能出得去,所以在最后,我会跟你分享一下当代对《人间词话》的评价

下面我们就直奔主题,讲讲理解中国词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境界。

王国维在开篇是这么说的:“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意思就是词里要有境界,有了境界你的品格就自然高了,句子自然就好了。不过,这个概念其实给得很含糊,和古人常说的气象、格局类似,让人觉得好像能感觉到,实际又看不见摸不着。如何理解境界呢?王国维在第六则补了这么一句:“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看到了这句,我们对境界好像就能摸到一点边了。这句话里隐藏着王国维词学的最高价值观,那就是“真”。他是在说,只要你写出了真感情、真景物,就是有境界,就是好的。你或许会觉得,真有什么难的,不就是写大实话吗?其实并不是,你的所感所想和你真正传达出来的效果是有差距的。我们来看看王国维是怎么解释的。

常人看到了春天里娇红的杏花开得花团锦簇,或许会说“这一树红花开得真美”,这句感慨很真诚,是观者的真感觉,但这不是诗词。如果你拿着这句话让第三个人去复原画面和感观,很难再现那个真正打动了人心的瞬间。那么词人会怎么处理呢?宋祁的写法是“红杏枝头春意闹”,王国维赞他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这个闹字,让人好像感觉到了枝头的花一朵挨着一朵的样子,感觉到了一种热烈快乐的气氛,甚至好像能听见花心里蜜蜂的嗡嗡声,和后面的“长恨浮生欢愉少,肯爱千金轻一笑”衔接,就更有种及时行乐的感觉在了。当然,也有人会觉得闹这个字下得太重,把文人宴会变成了农民画,不够高贵含蓄——但不管你如何品评这个闹字,我们从这个例子都能看出,诗人词人的努力,无非是更明白地再现自己的观感,同时让每个文字都能向读者传递出更丰富的物象和可能来。这种真实和丰富,就是境界。

境界是把握《人间词话》的核心,王国维的整个理论体系,都是围绕这个概念衍生出来的。紧接着,他就给境界的高低做了好几种分类。

第一个分类是“造境”和“写境”。写境比较好理解,就是把看到的事情原原本本地写出来,也就是说,自然本身就构成了境界。那造境呢?这里面的差别就比较微妙了。有时候,心里细微的感觉,真实世界的景物是不足以安放的,就需要词人创造出超出自然的境界。那这是不是就不真实了呢?其实不然,词人恰恰是为了真诚地传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才去选择造境,也就是我们说的内心的真实。比如,和李商隐齐名的诗人温庭筠有一个名句,“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这句话是描写一个美人,但是温庭筠只是在写美人吗?其实从整个词里,你可以读出他想传达的是一种感受:美人不得君王召见,自行梳洗时,仍不肯灰心堕落,还是认认真真装扮自己。这种感觉不只是美人的感受,也是温庭筠自己仕途不得意却依然不肯自暴自弃的写照,但他却没有直说,而是创造了这样一个闺房的布景来诠释他的心情。这就是内心的真实了。

下面一组是“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你也听出来了,这一组的区别在有没有“我”,简单来说,就是环境和人,也就是“物”和“我”的关系不一样。这说法很玄,王国维可能也感到自己说得不太清楚,所以他专门举了几个例子。

他说“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就叫有我之境。这句词的意思是,我含着泪水跟花说话,但花不回答,却化作一片片飞落的花瓣飘到秋千那边去了,也就是飘到墙外去了。无我之境,他也举了一个例子,就是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说我在篱笆旁边采下一朵菊花,转头时正好看到远远的南山。你可能会问,这两句话里都有“我”存在啊,有什么区别呢?如果仔细体会,你会发现,这里面的“我”面对环境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在有我之境里,人物和环境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问花”就是“我”问花,“我”和环境是有互动的;而无我之境里,人物和环境之间没有相互作用,南山在那里,“我”也在那里,如此而已。

这就是“以我观物”和“以物观物”的真实含义。我心里很难过,那么我的景物选择、描写都会把我的心情渲染出来,让词里的世界也和我一起染上难过的色彩:夕阳仿佛在发愁,小雨仿佛在流泪,花落了满地好像我的心被揉碎了一样。那么如果这种渲染成功了,这首诗就是有我之境的写法。相反,同样是心里难过,作者如果能清楚地认识到我只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这小小的难过也是世间百态之一,外物没有必要呼应我的情感:我难过着拈起一朵花,抬起头来,看到天地原来这么大,我看到了远山,看到了浮云,我叹了一口气,这声音化成了风,转眼就没有了,世界没有响应,我也只好用我自己的寂寞,在这世界里消解着我的难过。用这种态度描写出来的世界,就是无我之境。

我们可以用一个物理学公式来解释,每个人下笔有自己固定的力度,诗人的性情和世界交互,也会形成他们固有的摩擦因数,两者合起来看,下笔浓烈力量大、本身性格又激烈的人,就跟世界有很大的相互作用力,这就是有我之境;反之,相互作用力就会很小,这就是无我之境。王维的诗作大多是无我之境,而辛弃疾这种性格浓烈、笔法捭阖的人,当然就很善于调动有我之境。有我之境是浓烈的,无我之境是淡泊的,所以王国维后面说:“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这种态度其实也是普世的,已经脱离了词这个小小的范畴,而可以延伸到诗,到一切言为心声的文体,更是人面对人生的一种态度。

最后,我们来说说有名的读书三境界。王国维这个分类经常被人引用,他说做大学问、成大事业有三个境界:第一层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第二层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层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里的境界就已经完全跳脱出了诗词本身,是在谈人生、谈观念了,你可以把这三句话理解为人生追求的三个阶段。

我们看一下这三句诗。第一句,昨天刮了一夜风,树叶全落了,遮住我眼睛的一切瞬间没有了,我独自登上一座高楼,看到了远远的路。这句话出自宋代晏殊的一首写思妇的《鹊踏枝》,但王国维在此引用想表达的意思是:想做大事,首先我们要懂得跳出那个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世界,经历孤独的思考,看到你真实想要的东西。这是自我成就的第一步:跳出纷扰,找到目标。

第二句是柳永的词,同样出自一首《鹊踏枝》,说词人为了思念一个人,人渐渐消瘦了,憔悴了,但他始终不后悔。王国维在此的意思,当然不是说要谈一场牵肠挂肚的恋爱,而是说我看到了这个目标以后,就去艰苦追求,反复摹想,哪怕付出我的一切也不后悔,我不会因为短期的得失斤斤计较,也不会为最终没有得到而悔恨。这是王国维给出的第二个阶段:孜孜不倦,无悔追寻。

第三句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大意是说,我找了他这么久,突然有这么一个时刻,我发现,就在一个很寻常、很不起眼的地方,我找到了我要找的这个人。虽然第二重境界我们说不要为得不到而悔恨,但到了第三阶段,王国维还是给出了一个完美的结局,就是终于得到了。不过,这里得到的或许并不是你原来苦苦追寻的那个目标,是在经历了寻找、经历了思考以后的顿悟。

我们可以说,王国维是在借词说人生,这也是为什么他的词话跟别的词话不同。他用词句里的意象、情节,搭起了一个新的台子,借别人的诗来造境,形成了三个境界,然后,把自己对人生的体悟安放在里面。这种体悟是一种普遍的人生感悟,但是作为普通人,往往又很难说清楚,所以需要借用词、借用词的境界,才能最好地表达出来。

到这里,第一部分跟境界相关的内容我们就讲完了,下面我们进入第二个部分,看看王国维是怎么用这套标准来讲历史上的词人的,也就是《人间词话》里涉及的人物这条线索。我们就从王国维的好恶出发把词人分成两类:一类是他喜欢、或者至少不讨厌的,代表人物是冯延巳、李煜、晏殊、欧阳修、苏轼、秦观、辛弃疾等人;另一类则是他不欣赏、或者明确表示反感的,代表人物是周邦彦、姜夔、吴文英、张炎等人。

我们先来说一下,这两组人的词有什么区别。前面一组人物,除了辛弃疾都是北宋以前的,而后面一组人物除了周邦彦都是南宋以后的,虽然这个断代有点简单粗暴,但这里面体现了一种风格的变化。北宋时,词还有南唐宫体诗的特点,流转艳丽,讲究气息顺畅,口语化强,感情的表达非常自然,虽然也有直抒胸臆和欲说还休的区别,但是总体看来气韵是线性的。而南宋的词,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口语感没有那么好了,尤其到吴文英等人的作品,他们在词这个小框框里搞文体创新,强调语言上的变化和布置,把感情藏在意象后面,也让词变得更加难懂了。跟北宋相比,南宋的词气韵是断续的,词人们努力用这种断续形成一种更高级的效果,让词在既定的字数下能拥有更大的容量。

我们前面说了,王国维境界的基本要求是真,所以他更喜欢南唐北宋的写法也就不奇怪了。辛弃疾继承了北宋苏轼以古文手段入诗的写法,用情深厚、坦坦荡荡,也属于北宋那一支的;而周邦彦,因为很讲究声律辞藻,词的容量很大,在南宋开风气之先,引领了一群诗人。接着,我们就以早期的词人为例,讲讲王国维喜欢的和不喜欢的词人。王国维喜欢的主要就是南唐的三个人,冯延巳和南唐二主李璟、李煜。

王国维说,冯延巳的词虽然还是五代风格,但是却能开北宋一代的风气,和南唐二主一样,都已经超脱了以温庭筠为代表的花间词那种写小情小调的范围。对冯延巳,王国维用了“堂庑特大”来评价。堂庑是什么意思呢?“堂”是古代建筑物里的厅堂,“庑”是两边的厢房,这句话意思是说,冯延巳的词很开阔,规模很大,而没有停留在一人一事里面。冯延巳的词是你可以捂着名字读的,你不需要知道他的生平、他的遭遇,因为在他的词里你感觉到了一种不得已,这是一种普遍的人生感受。

这种情绪当然和他的身世有关系,冯延巳是南唐的宰相,虽然人品和政治水平在历史上受到过一些非议,但他在国家日渐衰亡的过程中肯定还是很痛苦的。他是怎么表达他的痛苦的呢?他说:“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乍一看,你可能觉得像是寂寞,像是伤春,但反复咀嚼,你会觉得情绪要比这些更丰富。能看到小桥和平林,说明他是站在高处的,而站在高处,也就不再有人可以倾诉,也没有地方可以躲避风雨和寒冷,但他却只能站在这里,看着月亮升起来,看着行人都散去,这一切都好像和他没有关系,他只能自己来领受这种曲终人散的荒凉。这就是冯延巳的写法,他不给你一个忧愁的具体方向,反而让词的情绪更加饱满了。

再往下讲就是李煜。王国维说,词到了李煜,“眼界始大、感慨遂深”,是李煜真正地把词从歌女的高度提升到了士大夫阶级。然后,他还反问了一句,温庭筠和韦庄的词能有这个气象吗?王国维在写《人间词话》的时候还很年轻,喜好和厌恶都表达得非常直接,不过这样也往往会把话说得太满,引来异议。

王国维说,温庭筠的词是“句秀”,韦庄的词是“骨秀”,而李煜的词是“神秀”。我们前面说过,王国维看重情感高于语言,所以对讲求画面设计,也就是“句秀”的温庭筠并不很看重。他说温庭筠的词,品格就像他自己写的“画屏金鹧鸪”,精巧是够了,就是没有活气,没有感情。而韦庄呢,他用了“弦上黄莺语”来形容,这句词是说琵琶的声音好像黄莺的叫声一样轻快流转。王国维对韦庄的评价要高一点,他觉得温庭筠只有画面,而韦庄有了声音,而且是一种很活泼的、有生命感的声音。韦庄的词里是有自己的经历的,写出来的也是自己的真感情,我们从“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里,就很容易能看出来他的遭遇。他的伤感、他的感情是体现在动作和姿态里的,这就是“骨秀”。

那么什么是“神秀”呢?王国维举了一首我们很熟悉的李煜的词《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这首词基本上没有难懂的字,每个字都不会让读者觉得惊艳,甚至可能觉得自己也写得出来,所以当然这说不上“句秀”,而如果不知道李煜的身份,其实也看不出来他在感慨什么事情,所以这和韦庄的写法又不一样,那么这首词好在哪里呢?就好在它在很纤弱的字面里,写出了很浩大的情感。

首先是用韵,一东韵是很宏大、有回响共鸣的音韵,李后主选这个韵,先天就给这首词开了“低音炮”;其次是节奏,“林花谢了春红”是一句带着惋惜的叙述,接着“太匆匆”就是一句全不掩饰的感慨,“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是对这个感慨的说明:满林的花都谢了,我们面临的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这是前半部分,感慨。而到下片,呼应林花和春红的“胭脂泪”是凋谢的最终挽歌,它们好像在说为我醉一次吧,想再重见已经不知何时了。三个很简单的三字句,把惜花花不再的情绪推到高潮。如果换别的人,到这里可能就不知道该怎么收尾了,因为前面已经交代过花的结局了,后面能说什么压得住呢?李后主就会,他说“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这是神来之笔,引入了一个宇宙视角的时间感,把前面伤春、怕风雨、伤别离的氛围,一下上升到了一个人类共有的宏大的无奈感上去。整首词里,我们没看到人,没有看到动作,但我们能感觉到那种比一个人在花前摆 pose 要大得多的悲哀。这种不依赖语言去经营,也不靠读者代入,却还能引起人更大共鸣感的词,就是“神秀”,也是王国维推崇的最高境界。

那么,王国维最不推崇的词是什么样的呢?我们这里就要引入一个概念,那就是“隔”。王国维说,姜夔的词,格调高绝,但是好像雾里看花隔着一层,然后又说南宋的词人很多写景都病在这个隔字上面,后面他用了好几则词话来解释,但好像怎么都说不清楚,于是就举了很多例子。他说苏东坡不隔,黄庭坚就有点隔;同样是姜夔的词,“玉梯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里”就不隔,“酒祓清愁,花销英气”就隔。那隔不隔到底区别在哪里呢?我来试着给你翻译一下。

隔不隔是读者视角的评价,从最简单的维度说,隔就是读起来需要转几个弯,动用理性的思维才能理解作者的想法。比如说“谢家池上,江淹浦畔”,王国维就认为很隔,这是因为这句词用了两个典——谢家池上,指的是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而江淹浦畔,指的是江淹《别赋》里的“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这首词题目是《春草》,这两句都是草的典故,前句是写吟怀,后句是写离别,所以你看,我们要看明白这两句词,需要先知道谢灵运和江淹的作品,还要看到他们的共性,也就是春草,再和前后文联系起来,才能明白作者到底是在讲什么。这就是王国维不太推崇的所谓的隔。

其实,隔是不是一定不好,是存在争议的,尤其在语言学发展了这么多年以后,许多学者指出,适当地用典可以起到让文本内容更丰富的作用,就好像马赛克拼贴画一样,用很多局部和读者的联想能力来拼凑出一个更大的境界,这是纯感性表达所很难到达的境地。当然,这涉及到每个人的审美取向,王国维推崇天然流畅,这也没什么问题。

跟着叶嘉莹的讲解,《人间词话》里最主要的几个问题我们就说完了,总结起来,其实就是三个词:境界、秀和隔。

境界是评判词好坏的维度,意思就是说,词是在再现词人的观感,让每个文字都能向读者传递出更丰富的物象和可能。这种真实和丰富,就是境界。在这个维度上,王国维把境界做了几个分类,有写境和造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还有读书三境界。写境和造境说的是出发点,是写实还是写理想;“有我”“无我”说的是态度,是人和环境之间有没有相互作用力。而读书三境界说的就已经跳出了词的范围,描述出了读书做事等种种人生经历的三个阶段:首先是跳出纷扰,找到自己的目标;之后是向着目标孜孜不倦、无怨无悔地追寻;最后就会在经历了重重追逐后,到达一个顿悟的状态。

第二部分,我们说了王国维对词人境界高低的评价。他喜欢的词人,除了辛弃疾基本都是南唐到北宋的,这主要是因为王国维比较看重感情表达的流畅和真实,而并不太在意辞藻。在这些词人里,我着重为你介绍了冯延巳和李煜这两位他喜欢的词人,他们共同的特点,都是能在不表露身份和动用故事的前提下引起人强烈的共鸣。而王国维不喜欢的词人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隔。在阅读过程中需要动用理性思维,拐几个弯才能理解的写作方式就是隔,这是王国维不推崇的风格。

《人间词话》是近代影响力很大的一本古典文学批评著作,在问世几十年后,它获得了很高的关注度。王国维兼用词人的经验和批评家的眼光完成了这部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它是一部真诚的经典之作,但在认识到这一点的同时,我们也该知道,这本词话是王国维很年轻时候的作品,许多观念都带有很强的个人印记和偏好,因此不免失于偏激。同时,受到古代词话诗话东一句西一句“跑野马”风格的影响,《人间词话》也存在论述体系不完整、概念定义范围模糊不明的种种问题,即使叶嘉莹在书中着意梳理,也不能完全把王国维的一些遗漏补全。在阅读它的时候,我们在感受王国维的理念同时,更应该时刻不忘自己的本心、好恶,不要因为它经典的身份而畏惧它,甚至不敢质疑里面的任何观点,要在尊重自己感觉的同时,去辩证地学习,或者被启发,站在它的肩上往更远的地方看,这才是王国维写出这本词话的初衷。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人间词话七讲》读书做事等种种人生经历的三个阶段”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读《人间词话》有感《人间词话》读后感1700字

读《人间词话》有感《人间词话》读后感1700字

王国维,境界,诗词,先生,人间词话,王先生,千古,小山,弦外之响,成就,气象,淮海,色彩,哲思,李后主,柳永,秦观,有我之境,人生,优劣,关系,后生,思想,太白,情感,意境,方面,王国,概念,言外之味

2020-07-30 #长篇故事

西游孙悟空千年修行 就如你我人生中同样会经历的三个阶段?

西游孙悟空千年修行 就如你我人生中同样会经历的三个阶段?

孙悟空,时期,社会,经历,修仙,玉帝,群星,三个阶段,个阶段,中来,牛贺洲,称王,五圣,大家好,山五,成真,大闹天宫,地方,叫板,六大,仙人,七十二变,人头,五行,人生,低调,传奇,儿童,其成,凡人

2013-09-13 #长篇故事

蜀汉一代伟人诸葛亮 三个人生阶段 经历四大磨难的成长之路

蜀汉一代伟人诸葛亮 三个人生阶段 经历四大磨难的成长之路

诸葛亮,曹操,诸葛,父亲,叔叔,徐州,经历,不幸,屠杀,儿子,朝廷,结果,诸葛玄,刘表,曹军,诸葛丞相,徐州牧,一生,一家,家族,战争,战乱,母亲,目的地,磨难,说法,豫章,南下,一个小小,心理阴影

2013-02-21 #故事大全

大学生有三个阶段所有人都会经历 第三个阶段很容易让人崩溃!

大学生有三个阶段所有人都会经历 第三个阶段很容易让人崩溃!

工作,经历,都会,大学,理想,福利,阶段,生活,对自己,人生,体制,大学生,学校,学生,工资,所有人,过程,你会发现,个阶段,评论区,这个时候,别多,内特,发现了,在路上,好的,比你,一段时间,上自,东西

2020-09-01 #故事会

真正成功的人 往往要经历“这”三个阶段

真正成功的人 往往要经历“这”三个阶段

人生,一些人,趋利,往往是,用自己,方式,目标,阶段,只知道,都会,人品,利益,名誉,岁月,学生,层次,指代,梦想,柴火,物质,知识,精气神,老师,过程,需求,归属,影响,尊重需求,亚伯拉罕·马斯洛,斯洛

2015-03-27 #小故事

人只有经历过最难熬的这三个阶段 才会真正的成长!

人只有经历过最难熬的这三个阶段 才会真正的成长!

工作,时候,父母,感觉,阶段,婚姻,孩子,一段时间,人生,成绩,时间,郭德纲,个阶段,经历,学业,同事,情谊,时期,道理,难熬,富在深山有远亲,工作中,成长阶段,每天都,没有你,穷在闹市无人问,这句话,段时间,好的,我喜欢

2014-05-16 #经典故事

《逆境心理学》:激发超越逆境的潜能 你需要经历这三个阶段

《逆境心理学》:激发超越逆境的潜能 你需要经历这三个阶段

逆境,心理,时候,心态,人生,心理学,过程,突破,控制好,习惯,动力,局面,日子,情绪,点点,生气,经历,能量,因为你,对自己,这本书,有的人,没有人,要知道,情绪低落,别让,巴尔,扎克,托尔斯泰,林肯

2015-08-27 #故事大全

《岁月》中的梁致远逆袭局长 职场人经历的三个阶段

《岁月》中的梁致远逆袭局长 职场人经历的三个阶段

梁致远,闻庆臣,现实,局长,卫生局,时期,高级知识分子,人生,传统,代表,品质,电视剧,岁月,小人,权利,社会,过程,阶层,生活,80年代,压力下,沧浪之水,于和伟,朱衡,梁志远,胡军,闫真,诸葛亮,高洁,副局长

2013-01-01 #故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