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简述老子与他的道家思想

时间:2019-07-02

在古韵中记载老和李的发音相近,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称老子姓李氏,所以老变李是音韵通偕的结果

提示:本文共有 369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8 分钟。

老子姓老,名耳,字耽。在古韵中记载“老”和“李”的发音相近,《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称老子“姓李氏“,所以“老”变“李”是音韵通偕的结果。春秋时并没有李姓,老姓出自于颛顼之子老童,《风俗通义》中说“老氏,颛帝子老童之后。”《史记集解》说颛顼帝“今东郡濮阳是也”,老子是“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濮阳和苦县不远,故而可以说明老子是颛顼帝之子老童之后。

老子图

老子少时善思好学,他的启蒙老师是常枞,教授了他殷周的礼仪,后来常枞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老子在周都守藏室呆了三十多年,览遍天下群书,进而学问高深不可测,这才能写下《老子》。《老子》一书仅五千余字,深刻地影响了后世哲学、宗教、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美学、伦理学、文艺学、心理学、教育学、逻辑性、修辞学诸学科的发展,而且涉及医药、养生、气功、军事、管理、建筑、园艺等众多领域。

老子骑青牛图

《老子》一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德”经,下篇是“道”经,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

《道德经》图

老子对“道”的定义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萧呵,潦呵,独立而不垓,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道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是老子在二千五百年前,从原始道论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个概念,是一个伟大的发明。老子的道是出自形而上,而贯穿形而下的。给中国文化思想的架构,打开了一个极其高远、极富想象力的思想空间。

“道”在老子那里已经超越了世俗社会生活,更加接近于自然法则之道,因为天地万物的始基与母源都在于“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由此,老子用“玄之又玄”来描述道的特殊性与深奥性,这个“道”虽然“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捪之而弗得”,但“道”并不远人。“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道无处不在,不管是个人,还是人类社会,包括天地万物都应该效法道而运行,而道法自然,返璞归真。

道德经全文图

“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因此由道进入德是由自然秩序同向社会秩序的一道屏障,即转而论述人的行为规范。老子又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主张无所事事,一切顺应自然,带有明显的“无为”特征,上德的本质与道之德的本质同于一,可理解为因循自然的行为规范。这种因循自然的德重生命,轻名利,持守清静,戒除贪欲,息心止行,悟道四达, 自然无为,同时以百姓之心为心,将自身与自然融为一体,最后归于道。下德由上仁、上义及上礼组成,需要人实际去实行与推广,带有明显的“有为”特征,注重人为的行为规范。“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失德,失德而后失仁,失仁而后失义,失义而后失礼。”从这里可以看出,在老子眼里,孔子推行的仁义礼智信只是人为教化的结果,没有达致真正无为超脱的上德境界,所以贬之为下德。

老子像

老子之德与孔子之德的区别在于对“礼”都看法不同,世俗之法与礼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某种程度来讲,春秋战国时期,礼法之间是合为一体的。孔子之德在老子看来是属于“下德”范畴,是属于人为规范的领域,而老子认为,上德表现为无为,即不去考虑德与不德的问题, 反而是最大的德。

老子的“德”,既不代表神意,也不能取得天命。“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老子试图以无为和有为做界限,来判断德、仁、义、礼等价值规范。“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老子的“德”是一种先知似的“德”——惟道是从,目的就在于强调清净无为。

春秋时期人物图

老子是春秋时期人,春秋礼崩乐坏,标志着周礼制度的坍塌。文化的发展是“自然”后退与堕落都必然结果,林立的城邑国家,开始兼并成庞大的领土国家。正是这个令孔子哀叹的时代,文字四处传播,产生所谓的历史轴心,奠定了我们所有的文化意识。“这个时代产生了直到今天仍是我们思考范围的基本范畴”。活跃在这个时代的文化巨子,唯有老子和孔子。

东周(春秋)时期各国分布

面对周礼制度的崩塌,老子主张回到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小国寡民近似于霍布斯所说的“单纯自然状况”,君主服从自然法,臣民服从君主。然而老子所处的时代,早已实行习惯法,并且在向法律的制定过渡。兼并战争是这种过渡的驱动力,哪里都没有安静和平。小国寡民是老子对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的描述,我们不能认为那是他真的认为可以达到的状态,而应该理解为,那是他心目中与他精神世界相契合的理想世界与理想状态。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小国寡民的和平安宁环境,靠的就是侯王得道的自然秩序。

老子的道法“自然”有三重意涵:一是天地,就是外在的自然,也是物理自然;二是“自己如此”状态的自然,是人文的自然;三是境界的自然。在《老子》中,与“自然”相合的是“无为”。“无为”客观的解释就是不为,顺其自然而不加以人为,不专断行使自己的意志,就是不会干涉太多。老子主张以本性为心,不要专断地来做,所以老子说“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不要强做妄为,不要集权,不要擅权,不要强权。这就是老子的“无为”观念。“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

小国寡民

老子法天,法道,归结到自然而然,否定了任何主观意志,道是终极的、绝对的,没有“外”,所以“道”就是“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如同水往下流,看着就是了,人不可以做任何干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是彻底的不干涉主义。“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是彻底的放任主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的自然秩序认为,任何事物都应该顺任它自身的情况去发展,不要让外界的意志去制约它。事物本身就具有它原本的规律,不必再由外附加。自然无为既是目的,又是手段,任何的价值判断都以此为尺度。舍此,则无所谓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非正义。

清净无为

老子清净无为的道,可以说是一种理性思维。然而老子自己都觉得没有保证。因此他主张绝智去欲,因而在他的思辨中没有丝毫的激情色彩。“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无论上下尊卑,吃饱喝足就够了。“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任何外在的宠辱毁誉,内在的纵情纵欲都会损害身体;不能贵身爱身的人,是不可以托付天下的。任何可能伤害到自身的欲望和激情,都在剔除之列。“治人事天,莫若啬”,“啬”是对自己控制,管理好自己,该舍弃的绝不多用。

《老子》书法

《老子》中还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认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并能由对立而转化。“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是否定绝对的是与非。美丑、善恶、雌雄、阴阳、动静、虚实、有无、难易、长短都是相互依存的,有此才有彼,有是才有非,有善才有恶。这些表面看来相反对立的概念,实际上又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美之为美,斯恶已”,“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是为“反者道之动”,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所谓“物壮则老,“兵强则灭”、“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事物的发展也是正反两面同时发展,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是一成不变的,正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同时,事物的发展、事物向反面的转化,也并不是一下子实现的,需要经历一个数量上不断积累的过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老子》书

老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形而上思辨的思想家。在哲学的突破中诞生的道家的“道”,超越了伦理意义而成为一种本体论。他的至高无上的道,似乎触摸到了宇宙秩序。

在当时的战乱环境下,老子的讲道尽管不同凡响,却是苍白的,不可能赢得成功和听众。老子没有得到掌声,只可能隐而不彰,符合他自己主张的无为主义。

《老子》,虽然在当时不合时宜,于后世却影响深远,和孔子的《论语》阴阳相生,一体两面,相辅相成。个中的奥妙和关键,在于战国领土国家和秦汉帝国的政治需要。

老子是西方人眼中的东方三大圣人之一。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美国《纽约时报》曾把老子列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伦敦的大英图书馆广场有世界十大思想家塑像,老子为其中之一。老子思想早已突破国界,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简述老子与他的道家思想”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老子的道家思想

老子的道家思想

老子,统治者,人民,哲学,函谷关,政治,少一点,政治上,无为而治,古希,尹喜,人类,中国,世人,创始人,全世界,典章制度,兴亡,内容,农田,原因,史官,后人,君主,思想家,思想,哲学家,姓李,国家,大部分

2015-04-14 #长篇故事

老子的道家思想 基本境界——无为

老子的道家思想 基本境界——无为

思想,才能,本性,道家,功劳,私欲,老子,庄子,人类,法则,欲望,百姓,事物,含义,基础,时候,理想,诸子百家,中国历史,一种精神,世界上,最基本,自然和谐,于最,天之,上处,和精,自然发,春秋时期,战国时期

2015-02-26 #经典故事

文化复兴:老子不是道家思想的开创者

文化复兴:老子不是道家思想的开创者

老子,道家思想,错误,创始人,古人,道德经,道家学派,继承者,王公,孤寡,开创者,思想,文明,结论,距离,道家,认同,五百年前,是我国,生活在,国之福,李耳,强梁者,中国风,家和,国学,书籍,一段时间,主流,传承者

2009-03-27 #故事阅读

老子的道家思想是中华文化的根基

老子的道家思想是中华文化的根基

人民,学说,道家,老子,宇宙,小邦国,意思是,中华文明,天下,智巧,道家思想,道法自然,主张,国家,天人合一,小邦,战争,白话文,老子说,万物,丧礼,事情,思想,文化,时期,时代,根基,道德经,黄帝,自治

2013-12-15 #长篇故事

道家名著 老子经典 其思想值得我们深思

道家名著 老子经典 其思想值得我们深思

道德经,调息,方法,道家,专气致柔,身心,思想,注解,化柔,诸家,个体,世间,人们,心法,生命,步骤,中所,得大,其道,中曾,道相,静柔,中体,主流,作用,价值,功夫,历史,基本思路,同归

2014-07-02 #小故事

河南鹿邑 老子故里 道家思想的发源地

河南鹿邑 老子故里 道家思想的发源地

老子,思想,道家思想,中国,孔子,豫州,中华民族,世界,国家,主张,创始人,发源地,文明,河南,鹿邑县,道家,无为而治,才可,张道陵,李耳,韩非,中华人民,万物,东汉时期,传统美德,九州,信念,信仰,兵家必争之地,先祖

2012-02-26 #故事阅读

老子和庄子的道家的思想 讲述的是什么道理?

老子和庄子的道家的思想 讲述的是什么道理?

道家,科学,万物,极端,本质,规律,发展,东西,世界,人生,修仙,圈子,宇宙,指导思想,思想,时代,比古,真谛,结果,老子,本来就是,有一点,讲的是,道家思想,庄子,多大,胡适,道可道,金庸,高深

2011-06-14 #故事会

老子道家思想与孔子儒家思想 你更接受哪家?

老子道家思想与孔子儒家思想 你更接受哪家?

孔子,老子,思想,君子,圣人,世界,李聃,书经,天道,无可无不可,孔子说,意思是,人生,仁者,儒家,创始人,天下人,德化,意思,礼乐,伯夷叔齐,太史儋,孔子思想,人们,仁义,价值,史记,山水,老莱子,中曾

2014-12-04 #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