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萧武:从隆中对开始 诸葛亮就错了?是刘表死得太早了

时间:2019-07-13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提示:本文共有 4101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9 分钟。

还是先看隆中对: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诸葛亮对荆州和益州的分析是不同的。

荆州的长处在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其带来的地缘战略优势,总结为四个字,“用武之国”。益州就不同了,首先是险塞,这就意味着,主要的地理优势是易守难攻,别人不容易打进来,那么同样的,自己也很难打出去。沃野千里,天府之土,意味着在当时的生产技术条件下,总体来说是比较富裕的。

基于此,诸葛亮为刘备所做的战略规划蓝图是:

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两路北伐的前提条件包括:1,跨有荆益,保其岩阻,也就是说,先立足于做好防守,把篱笆扎紧,让别人打不进来;2,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确保这些少数民族土著比较安定,不会给自己添乱,也不会给敌人帮忙,至少是保持中立;3,结好孙权;4,搞好内政。这四个条件有一个不具备,北伐都很难成功。但问题首先就出在了第三个上,也就是和孙权的关系。

隆中对的时候,刘备还很屌丝,什么都没有,所以,无论是当时已经基本统一北方的曹操,还是已经在江东站稳脚跟的孙权,对刘备来说,都是足够强大的敌人,都不是刘备能够在短期之内消灭的。当时的刘备急需的是一个稳固的根据地,所以,诸葛亮的意思是要先找有缝的蛋,在当时的条件下,比较合适的就是荆州、益州。

这时候孙权还在干什么呢?才刚搞定黄祖。从建安五年接盘开始,孙权先是搞定庐江,接着就开始继续向西扩张,主要是持续的进攻江夏的黄祖。一直到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战之前,孙权才最终搞定了黄祖。黄祖的地盘主要是江夏郡,但辖区不小,最东部实际上到了现在九江一带。

还有一个重要条件是,当时刘表还在,曹操还没南征,赤壁之战还没打,也就是说,刘备要夺荆州作为根据地,也是从刘表手里可以比较轻易的夺来,而不用费之后那么大劲,更不用和孙权有借荆州的纠纷。而且,是占据除已经被孙权夺走的江夏之外的荆州全部。

也就是说,当时的条件下,刘备结好孙权的条件是,承认孙权对江夏郡的占领,而孙权也对荆州其余部分被刘备占领没有意见,能够接受。对孙权来说,江夏是上游地带,也是江东的门户。没有江夏,东吴君臣睡觉都得睁只眼。

有了江夏之后,虽然荆州的威胁仍然很大,但是毕竟有了江夏做第一道防线,就不用那么担惊受怕了。所以,这个战略规划的前提就是东吴只要得到江夏,就可以获得战略安全,不用非得拿下荆州全部不可。

在这种条件下,刘备和孙权不需要结盟,只要保持相互谅解和和平就可以了,而且关系是完全平等的。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刘备在是否夺荆州的问题上犹豫不决,刘表死了,赤壁之战接踵而来,刘琮和刘备反目成仇,束手投降曹操,刘备顿时没有地方立足了,只能在走投无路、极端危险的情况下和孙权结盟,这种条件下的结盟,自然不可能是平等的,站在孙权一方的角度看,说刘备是来投靠的都没问题。

各方面史料对赤壁之战的记载不大相同,现在也说不清楚赤壁之战中抗曹的主力到底是孙权还是刘备,但从东吴一方的角度看,显然认为自己出人出兵,才是抗曹主力,好不容易击退曹操,当然荆州都是我们的,但是刘备却跑来摘桃子,凭什么?自然不能接受。

而从刘备的角度看,就不是这么回事了。抗曹就算你东吴是主力,我也是出了力的,曹操被击退了,荆州当然是谁先抢到手就是谁的,我是从曹操手里抢来的,跟你东吴有什么关系?

这样一来,双方就有了分歧。但这么快就翻脸,双方刀兵相见,结果只会是刚退回去的曹操得利,对孙刘两方谁都不好,所以最后就达成了所谓借荆州的这个扯皮说法。对孙权来说,等于给自己将来要回荆州留个借口,对刘备来说,也是缓兵之计。

之后,孙权开始在淮南一带用力,曹操也多次南征,双方在江淮之间多次拉锯,结果是谁也占不到什么便宜。刘备又趁此机会,拿下益州,并且击退曹操,占据了汉中,成为赤壁之战后最得利的一方。

孙权在江淮之间没有什么进展,只好如东吴的战略分析人士所言,继续沿着长江扩张。这一时期,孙权一边进剿各地山区的山越部族,一边开始在长江上游的江西、湖北一带改变行政区划,大力经营,包括在今天的皖南地区、赣北地区都采取了比较积极的开发措施,同时,重点经营建业和武昌,作为两个主要的军事据点。

随着对江西的经营和开发,武昌防线的重要性就提高了。如果说建业的经营主要是防备北方的曹操,那么武昌的重要性就不仅是防备曹操了,同时也是对处在上游的刘备所占荆州部分的防御。

虽然荆州是抗曹前线,留着关羽军可以替东吴抵御曹操,但是站在孙权一方来看,如果能占据荆州全部,当然更好。毕竟有摘赤壁之战的桃子的前车之鉴,孙权一方对刘备一方的信任早就打了折扣。如果有机会,当然要先发制人。这一点,东吴的战略分析人士说得很清楚:

“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三国志·吴书·鲁肃传》

“南荆之地。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诚是国之西势也。宁已观刘表,虑既不远,儿子又劣,非能承业传基者也。至尊当早规之,不可后操。”——《三国志·吴书·甘宁传》

“然地势陆通,骁骑所骋,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后旬必来争,虽以七八万人守之,犹当怀忧。不如取羽,全据长江,形势益张。”——《三国志·吴书·吕蒙传》

从刘备一方的角度看,荆州的战略意义也是双重的。

始终保持荆州作为前哨基地,不仅是保留了一个重要的北伐基地,同时也保留着对东吴的战略威慑能力。从荆州出兵,不管用兵多少,东吴都是很危险的。而且,有一部分荆州在自己手里,一旦孙刘双方翻脸,刘备也有主动权。毕竟,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再好的联盟,也难免有翻脸无情的时候。

但是,荆州对孙权和刘备的战略重要性是不同的。

失去荆州,刘备只要封锁三峡一线,孙权进攻益州的难度就太大了,历史上几乎只有桓温灭成蜀成功过。没有荆州,刘备一方只是失去了战略进攻能力,自保还是相对轻松的。

而对孙权一方来说,只要荆州还有刘备一方的据点,孙权一方占据的长江中游一带就始终处于刘备的战略威胁之下。所以,荆州对孙权来说是必争之地,就如同汉中对益州的重要性一样。也就是三国志吴主传所说的,直到关羽被彻底消灭之前,孙权对关羽始终是内心比较害怕的。

所以,在建安十九年,双方第一次在荆州归属问题上爆发冲突的时候,孙权一方只是试探性的,虽然出动了两万人,夺占了零陵,长沙,桂阳三郡,但是并没有一劳永逸的解决荆州问题的战略决心,对驻守在公安的关羽军只是监视,而没有主动进攻。

但刘备这时候摆出的架势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边境冲突而已,而是一举率领五万军队出川,进屯公安,同时命令关羽军向益阳方向进攻。

刘备从益州带来的五万军队加上关羽的三万人,就是八万人。这对素有孙十万的称号的孙权来说,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军事冲突,而是有意与荆州附近的孙权主力进行战略决战。

而且,和孙权一样,作为主力的刘备的五万人并没有马上发动进攻,而是在公安驻扎修整,却让关羽的三万人到益阳从侧翼展开攻势。只要拿下益阳,孙权派出去夺占三郡的吕蒙的两万人和在巴丘的主力鲁肃军就被切断了联系,对鲁肃军形成两面夹击之势。

然而这时候三国鼎立的战略格局的麻烦就出来了,当刘备想在荆州和孙权大打一场,进行战略决战,彻底解决荆州问题的时候,曹操在西线对汉中发动进攻,对孙权一方进行了战略策应。汉中对刘备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听到这个消息,刘备马上与孙权议和,达成了和解,也就是孙刘双方以湘江为界,分割了荆州。

在孙权已经占据三郡,而且在陆口,巴丘一带驻有主力兵团的情况下,仍然同意把刚吃下去的一部分肉吐出来,就可以看出刘备带来的五万人对孙权一方来说,压力有多大。如果一点面子也不给,把刘备惹毛了,就地进行决战,孙权一方觉得自己是会吃亏的。

机会终于再次出现在关羽大举北伐,荆州军主力都在北伐前线,而刘备刚结束了与曹操在汉中的大战的建安二十四年,关羽身后的荆州空虚了。

即使曹操派来的增援部队已经和徐晃汇合,对关羽军已经形成人数上的优势,孙权也没有堂堂正正的大举进攻荆州,和曹军两边夹击关羽军,而是采取了非常阴暗的偷袭战术,才一举得手。

之后,刘备在汉中战线已经稳定,后方基本安全的时候,又一次率军大举出川,来与东吴争夺荆州。虽然陆逊在夷陵之战中击败刘备,迫使刘备退守白帝城,但孙权也没有敢趁胜追击,反而是在知道刘备退到白帝城之后就住下来,没有完全退回益州以后,主动派人和刘备议和。和议能够成立的理由不难猜测,刘备一方受到重大挫折,一时半会儿无力组织新一轮攻势,只能暂时默认孙权对荆州的占领,孙权一方则很显然要承诺不主动进攻益州。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主政时期,蜀汉与东吴的战线基本上保持了稳定,双方都未主动发动对对方的大规模攻势。这就意味着,刘备一方失去荆州,失去了战略进取能力,而孙权一方对刘备一方的战略安全需求也基本上得道满足了,达成了均势。

总体来说,如果结果是刘备一方能够完全占据荆州和益州,则对孙权始终是压倒性的优势,所谓的对孙权保持和平则意味着对孙权一方给出安全保证,承诺不主动进攻孙权一方。而在赤壁之战后,这个条件已经变了,刘备未能完全占据荆州,又将主力带去平定益州和汉中,留给关羽的军队并不足以对孙权形成压倒性优势。

兵法说,水无常形,兵无常势。所有的战略规划都是在一定前提条件下做出的,不可能在规划的时候预料到尚未发生的事情,尤其是刘表去世荆州陷入内乱和赤壁之战能来得这么快,所以隆中对也就成了水中月镜中花。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萧武:从隆中对开始 诸葛亮就错了?是刘表死得太早了”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诸葛亮的《隆中对》 为何对刘备如此重要?

诸葛亮的《隆中对》 为何对刘备如此重要?

荆州,刘备,诸葛亮,曹操,孙权,益州,江东,刘璋,刘表,中原,隆中对,四战之地,军阀,兵力,根据地,西川,袁绍,公元,南海,天下,幽州,战略,战争,汉献帝,汉中,汉水,河北,洛阳,自守,计划

2008-11-02 #故事大全

隆中对未必是诸葛亮给刘备的灵丹妙药

隆中对未必是诸葛亮给刘备的灵丹妙药

刘备,诸葛亮,荆州,刘表,曹操,夏口,孙权,益州,将军,朝廷,刘琦,刘璋,陈寿,建安,为援,争锋,中原,偏差,先主,原因,反贼,图谋,天下,实力,帝室,当阳,建议,新野,徐州,战略

2011-06-19 #故事大全

三国时期 诸葛亮神机妙算 但是隆中对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三国时期 诸葛亮神机妙算 但是隆中对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刘备,诸葛亮,荆州,曹操,孙权,刘璋,隆中对,孙刘,天下,蜀汉,全境,地区,益州,西川,集团,刘表,张鲁,诸葛,全国,入川,汉中,进攻,刘琮,周瑜,曹军,荆益,雍凉,历史,事情,军阀

2011-03-23 #故事大全

请简述“隆中对”的内容。

请简述“隆中对”的内容。

刘备,问答题,参考答案,刘表,曹操,徐母,诸葛亮,蔡氏,关羽,刘备别,张飞,水镜先生,程昱,蔡瑁,亲笔信,兄弟,伊籍,冒雪,尽孝,夫人,名义,屯驻,幕宾,幼子,新野,许昌,相离,置酒,继承人,荆州

2020-09-06 #经典故事

诸葛亮屡次北伐失败 原来这一切在《隆中对》中早有答案

诸葛亮屡次北伐失败 原来这一切在《隆中对》中早有答案

诸葛亮,刘备,刘表,诸葛玄,隆中对,合作,天下,诸葛,东吴,分析,曹操,北伐,利益,势力,名士,天下大事,方针政策,时候,白帝城,过程,霸主,问题,十分准确,天下局势,有很大,出生于,刘备征,刘备兵,刘璋,刘备攻

2018-04-07 #故事会在线阅读

隆中对后 刘备不重用诸葛亮 这背后显示的是刘备对人性的了解

隆中对后 刘备不重用诸葛亮 这背后显示的是刘备对人性的了解

刘备,诸葛亮,刘表,诸葛,荆州,曹操,魏略,隆中对,新野,君臣,才能,三国志,身份,陈寿,先主,士族,君主,野心,孙权,裴松之,诸葛瑾,诸葛亮传,这个人,人才,女儿,宾客,志向,时候,刘备之,大才

2010-02-01 #小故事

三国冷知识:鲁肃也对孙权提出过“隆中对” 内容并不比诸葛差

三国冷知识:鲁肃也对孙权提出过“隆中对” 内容并不比诸葛差

诸葛亮,鲁肃,隆中对,刘备,孙权,曹操,荆州,策略,益州,东吴,地盘,汉中,江东,三步走,黄祖,三顾茅庐,三国演义,人家,史学家,地区,将军,成就,方向,根基,蜀汉,天下大势,认为是,关羽,易中天,刘表

2015-10-30 #故事会

隆中对后 诸葛亮献出第一条计策 刘备听后 再也不让他参与军事

隆中对后 诸葛亮献出第一条计策 刘备听后 再也不让他参与军事

刘备,诸葛亮,荆州,襄阳,曹操,能力,诸葛,后勤,庞统,先主,军事,内政,豪族,隆中对,三国志,任务,成都,麾下,集团,刘表,刘琮,并非是,东吴,关系,军师,军事行动,外交,大业,实战,战略

2019-02-10 #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