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小故事 > 正文

小时人物|这是一个让人感动到哭的故事 有一对诸暨婆媳在等待一个奇迹

时间:2019-07-27

徜徉过高山大海,最终还要到人山人海里寻找答案

提示:本文共有 3802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8 分钟。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朱丽珍

人是万物的镜像。徜徉过高山大海,最终还要到人山人海里寻找答案。小时人物,给你奉上与众不同的人物故事。在这里,读懂世相。

一部电视剧《三十而已》,让不少人找到了代入感。什么样的人生,才称得上精彩?

不安于现状的人们,甚至开始嫌弃生活里那些柴米油盐和鸡毛蒜皮。但对有些人而言,为了拥有这些琐碎的日常,他们正拼尽全力。

68岁的诸暨人朱浣林,像村子里很多极易满足的老太太一样,曾以为人生已圆满,两个儿子成家立业,孙子也已长大成人。

然而这一切,都止于一场车祸,儿媳妇冯迪女从此高位截瘫。

连朱浣林自己都没想到,试着照顾儿媳妇,自己就成了专职“理疗师”,一坚持就是三年半。

两个女人,一对婆媳,也曾在夜深人静时埋怨过命运,但从“救治无望”到如今“人在家在”,一切付出和坚持,似乎都值了。

他们仍在等待奇迹,而他们的奇迹,就是你我眼中的那些平淡日子。

改变命运的一场车祸

萧山邻家联合医院5楼康复训练室,47岁的冯迪女坐在训练椅上,两只手靠绑带固定在器材上,随着机器转动的速度,机械地摇动着。

每天保持这样的训练,是为了防止手部肌肉萎缩,让手看着结结实实的,就像正常人的一样。

半个小时后,婆婆朱浣林帮忙,将她的两只手从机器上解开,再将两只脚固定在踏板上,像踩自行车一样运动。

又是半小时。每天如此反复。

这样枯燥无聊又简单的肢体摆动,在冯迪女身上,都要借助机械来完成。外人难以想象,在车祸后的那几个月里,她甚至连“坐着”都无法实现。

“整个人软趴趴,像一堆泥,抱都抱不起来。”如今能坐着完成这一系列动作,哪怕要借助外力,在婆媳俩看来,已是巨大的进步,“只有我们自己知道,当初是什么样的,现在能达到这个状态,已经很满足了。”

日复一日地训练,说起来很容易,但真正做起来,是常人无法想象的艰难。

“脖子以下是没有知觉的,一开始真的很难受,讲不出来的难受,全身酸痛。”这还只是生理上的折磨,从一个正常人到高位截瘫,还有来自心理上的无力感,“只要一想到这个事,心情一下子就差了。还训练什么?都没有意义,浪费钱。”

很多时候,命运是靠对比出来的。拥有时,可能觉得不过如此,但失去后,才知道什么是至暗时刻。

很多人的人生转折,就在短短一瞬间。冯迪女就是如此。

在诸暨市店口镇湖西村,她曾算得上能干。和丈夫冯仲岳经营一家弹簧厂,两人勤劳肯干,2013年在村里造起了三层楼的新房。欧式风格,有卡拉OK音响,还有吧台,洋气得让村里很多人都羡慕。

两年后,两人还上了造房子欠下的债。本以为日子会越过越红火,但2017年3月6日的一场车祸,却让幸福戛然而止。

那天,冯迪女骑着摩托车回家烧中饭,被一辆面包车撞倒。因为情况严重,从镇上的第四人民医院送到诸暨市人民医院,又转送上海长征医院。

只是一级级往上送,医生的结论都差不多:伤到了神经,救治无望,哪怕活下来,也是全身瘫痪。

“人在家在。”哪怕有再多的人劝他们放弃,靠着这个共同的信念,一家人坚持了下来。

术后观察20天,冯迪女的命保住了,但医生说,她高位截瘫,这一辈子都要躺床上了。

想起来就会流泪的日子

一位高位截瘫三年半的患者,会是什么样?有的肢体肌肉已经萎缩,手脚干瘪;有的因为长期卧床,身上长了褥疮;有的因为大小便不能自理,身上有难闻的异味……

但冯迪女看起来,却和普通人没什么区别。手脚结实,身上清爽,在这大夏天,甚至没有一丝异味。

这一切,不仅靠日复一日地训练,也靠身边的婆婆无微不至地料理。

从长征医院出来,冯迪女被送进杭州武警康复中心,这里的高压氧舱有助于神经恢复。6个月后,为了更好地康复训练和治疗,他们搬入乌镇一家康复医院,每个月要负担3万多元的费用。

在这期间,他们也曾想过找护工,但护工更明白,对于一个高位截瘫患者来说,很多付出都是“无用功”,他们的一丝丝不用心,都让婆婆朱浣林不放心。

连换三个护工后,朱浣林决定自己上。

每天5点起床,擦洗、喂食,还要做复健,用自己琢磨的手法,从肩膀到腰部,从手臂到脚趾,一天六七个小时,不间断地按摩……在这期间,她学会了帮儿媳妇插导尿管,学会使用各种治疗仪器。

“虽然有护士,但很多事情都是随时要做的,半夜凌晨还去叫人?总是自己学会了方便。”多少个夜晚,冯迪女排尿困难,都是朱浣林动手插导尿管解决,“我儿子也学会了,偶尔有几次会回家住几天,随时都要用到。”

而更大的困难是排泄。

车祸后,冯迪女无法自主排泄,每次都要通过开塞露解决。“每隔两天用一次,每次都是我用手抠出来的。”对于这一点,朱浣林很自信,“真心话,换做其他婆婆,不一定做得到。”

朱浣林有两个儿子,在她心里,儿媳冯迪女,就等同于自己的女儿。她的照顾,有护工无法做到的细心。哪怕床尾有一点点细缝,会让儿媳的脚往下挂,她都立马会拿起薄棉被垫上。

金钱、时间、精力……大量投入,换来了如今的日常。在朱浣林看来,最难的日子已经过去——那些想要康复却没信心,还要想着省钱的时光。

在乌镇的康复医院住了9个月,每个月3万多元的费用,压得一家人喘不过气。为了省几天费用,婆媳想到在医院边上租一间房。

那时候,冯迪女每一次起来,都需要靠吊床解决,朱浣林都尽量自己动手。“人都吊不起来,那怎么能单独去外面住?”

试着几次成功了,婆媳俩在外面找了一间房。一楼,50几平米,潮湿得不行。

每个周五下午,婆媳俩收拾好各种物品、器械,从医院搬出,每周一上午,再搬上东西,重新办理住院。折腾来折腾去,每周能省下两三千元。

回忆这段日子,朱浣林说着说着就红了眼睛。

“就像一台拖拉机一样,搬来又搬去。”连医院的保安都认识这对婆媳,“经常跟我说,阿姨,你自己也要当心身体啊。”

和身体的劳累相比,更难熬的,是面对一个看不到光明的未来。“这些付出都值得吗?”有时候给儿媳按摩着,朱浣林就会掉下眼泪,“憋回去,不能在她面前哭。”

那时候,朱浣林很羡慕租房边上的那些老太太,一到傍晚,摇着扇子闲谈乘凉。“跟那时候比,现在真的挺知足了。”

期待创造新的奇迹

康复治疗,是一个漫长工程。

车祸的肇事者,是个外地小伙,前前后后只拿出了一万多元。钱的压力,都在丈夫冯仲岳一个人身上。他要撑着弹簧加工厂,又跑业务又管生产,赚来的钱都往医院送,凑不上就去借。到如今已经花掉100多万元。

钱无疑是这家人面临的大问题。面对冯迪女的一脸愧疚,冯仲岳每次都说,到了撑不下去的那一天肯定会说。实际上,全家没有一个人,会在冯迪女面前露出一点为难。

但家里情况怎么样,冯迪女自己最清楚。儿子已经大三,以后还要娶妻生子。“现在肇事者赔偿拿不到,家里的钱也全被我花完了。”采访时,她轻声地问记者,“报道之后,会有好心人来帮一帮吗?”

作为一个母亲,一个妻子,她总觉得,自己是家里的拖累。“其实他们不给我治疗,我也不会埋怨的……”

因为实在无法承受乌镇那家康复医院的费用,2019年12月,冯迪女转入位于萧山的邻家联合医院,费用能降到每月一万元左右,转眼又住了8个月。

医院考虑到她们情况特殊,一间双人病房,暂时未安排其他病人入驻。这样,朱浣林也有床铺可以休息,“照顾她是不能睡一个安稳觉的,但也比之前睡沙发睡凳子条件好多了。”

两张病床,一个独立卫生间,小小空间,成了婆媳俩的“家”。

投入的除了大把金钱,还有朱浣林的全部精力。

每一餐,都是喂完儿媳,安置好她,朱浣林才开始扒拉两口。一日三餐,热菜热饭都是奢侈。而除了正常的吃喝拉撒,一天被各种康复训练排得很满,她要形影不离,推车、调试机器……不仅是一个24小时贴身“保姆”,更是半个专业“理疗师”。

三年半的时间,1200多个日夜,每天将儿媳妇从床上搬上抬下,一遍遍重复训练,耗尽朱浣林所有力气。睡觉的时候,她很多骨头都酸痛,有时还有不知哪来的乌青。长年累月如此,手指和关节也因为过度用力凸出。

负重前行,也加速了朱浣林这台身体机器的衰老进程。她曾因乳腺癌割去左乳,还患有冠心病、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每天六七样药不能停。

就在采访前两天,她又一次累晕,好在医院及时抢救,人很快清醒。

“已经累晕好几次了,不过到这家医院才是第一次。”说起这样的意外,朱浣林笑笑,全不当一回事。和曾经的那些苦难相比,这都不算什么。

朱浣林以前不相信奇迹,但儿媳出事后,她觉得婆媳俩已经创造了奇迹。

一开始,周围人都说治疗没意义,按摩几个月后,儿媳妇脚趾头都能动一动,再到现在,一切还在慢慢变好。“每一天是看不出变化的,训练有没有用?以前心里也没底。只有现在回过去看,才发现是值得的。”

夜深人静的时候,婆媳俩也会说一些体己话。

“如果能换的话,我真想把我的手脚换给你,你这么年轻。”婆婆对儿媳说。

“姆妈,能换的话,那还是把我的心脏换给你吧,我的心脏是好的。”儿媳对婆婆说。

这样的话,听来真叫人落泪。这一对婆媳,早已胜过母女。

世间应该没有人想过这样的日子,坚持着的朱浣林和冯迪女,除了为自己,更是为爱着他们的家人。

前段时间,朱浣林回了一次诸暨老家,无意中翻到了一张自己曾经在村里腰鼓队表演时的照片,远得好像是上辈子的事。

摸着照片,朱浣林又忍不住期待新的奇迹。如果儿媳康复的速度,能赶上自己衰老的速度,全家是不是还能过上曾经的平淡日子……“哪怕就手能动,自己能吃饭,能看手机,都是天大的好事了。”

【来源:钱江晚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小时人物|这是一个让人感动到哭的故事 有一对诸暨婆媳在等待一个奇迹”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小时人物|这是一个让人感动到哭的故事 有一对诸暨婆媳在等待一个奇迹

小时人物|这是一个让人感动到哭的故事 有一对诸暨婆媳在等待一个奇迹

朱浣,冯迪,婆媳,日子,儿媳,婆婆,车祸,训练,费用,高位截瘫,医院,护工,冯仲,康复医院,小时,乌镇,儿媳妇,奇迹,村里,速度,每次都,一间房,钱江晚报,一家,一家人,丈夫,两只手,人生,儿子,全家

2016-08-06 #故事会

小时人物|这是一个让人感动到哭的故事 有一对诸暨婆媳在等待一个奇迹

小时人物|这是一个让人感动到哭的故事 有一对诸暨婆媳在等待一个奇迹

朱浣,冯迪,婆媳,日子,儿媳,婆婆,车祸,训练,费用,高位截瘫,医院,护工,冯仲,康复医院,小时,乌镇,儿媳妇,奇迹,村里,速度,每次都,一间房,钱江晚报,一家,一家人,丈夫,两只手,人生,儿子,全家

2011-08-09 #长篇故事

丢失的护照6小时找回 外宾连称“奇迹”点赞“中国之治”

丢失的护照6小时找回 外宾连称“奇迹”点赞“中国之治”

尔穆,莫塔维,阿卜达,赫迪,阿布,护照,中国,中国蓝,专家,国际,奇迹,记者,新蓝网,论坛上,傅佳,明中,世界,与会者,一带,专业,中东,客户端,中心,主任,中方,亲身经历,全场,国家,宁波,天时

2012-06-23 #小故事

曾国藩小时候夜读书的故事

曾国藩小时候夜读书的故事

曾先生,天分,贼人,曾国藩,天赋,劳动,有一分,扬长而去,大可,那文,章背,上帝,人才,小时候,大本,天才,好处,奇迹,屋檐下,成正比,文章,教训,水平,读书人,篇文章,记忆力,中国历史上,一篇文章,不睡觉,人物之一

2020-06-22 #小故事

曾国藩小时候夜读书的故事

曾国藩小时候夜读书的故事

曾先生,天分,贼人,曾国藩,天赋,劳动,有一分,扬长而去,大可,那文,章背,上帝,人才,小时候,大本,天才,好处,奇迹,屋檐下,成正比,文章,教训,水平,读书人,篇文章,记忆力,中国历史上,一篇文章,不睡觉,人物之一

2020-06-21 #故事会在线阅读

曾国藩小时候夜读书的故事

曾国藩小时候夜读书的故事

曾先生,天分,贼人,曾国藩,天赋,劳动,有一分,扬长而去,大可,那文,章背,上帝,人才,小时候,大本,天才,好处,奇迹,屋檐下,成正比,文章,教训,水平,读书人,篇文章,记忆力,中国历史上,一篇文章,不睡觉,人物之一

2010-09-05 #经典故事

曾国藩小时候夜读书的故事

曾国藩小时候夜读书的故事

曾先生,天分,贼人,曾国藩,天赋,劳动,有一分,扬长而去,大可,那文,章背,上帝,人才,小时候,大本,天才,好处,奇迹,屋檐下,成正比,文章,教训,水平,读书人,篇文章,记忆力,中国历史上,一篇文章,不睡觉,人物之一

2018-03-30 #长篇故事

出生仅30小时!新冠状病毒孩子的病房故事 每个都是生命的奇迹

出生仅30小时!新冠状病毒孩子的病房故事 每个都是生命的奇迹

小时 孩子 病房 护士 故事 情况 生命的奇迹 医生 宝宝 小姑娘 感染者 冠状病毒 都会 全国 体重 时候 早产儿 案例 父母 浙大 肺炎 隔离病房 新型冠状病毒 叶盛 姜婷 房宁 童妈 太和医院 湖北十堰 世界

2020-04-29 #经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