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故事会 > 正文

罗甸蝶变故事之五|产业花开麻山腹地

时间:2019-08-21

地处麻山腹地、有天然温室之称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罗甸县,聚焦八要素,产业结硕果

提示:本文共有 424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9 分钟。

发展产业是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地处麻山腹地、有“天然温室”之称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罗甸县,聚焦“八要素”,产业结硕果。“菜、果、桑蚕、药、畜(禽)、林(茶)、烤烟”七大产业谋篇布局,传统果蔬产业活力焕发,火龙果、哈密瓜、艾纳香、百香果等特色产业优势明显,产业结构调整助推现代山地特色农业迈开新步伐,早熟蔬菜之乡、中国长寿之乡、中国火龙果之乡、全国十佳生态养生旅游名县、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等名片熠熠生辉。

罗甸县逢亭镇祥脚村蔬菜保供基地成为集体经济增收的大平台(董峰应 摄)自2014以来,罗甸县按照“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的要求,把产业扶贫作为助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以“五有”带动模式推动产业“八要素”落地,深入推进罗甸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精心布局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狠抓产业发展关键环节,切实转变思想、转变发展方式、转变工作作风,全县产业扶贫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如今,全县年稳定发展蔬菜30万(亩)次,精品水果种植面积达19.93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达6.67万亩,茶叶种植面积达5.78万亩,产业覆盖177个村2.18万农户,建成省级现代高效农业园区7个,州级以上龙头企业18家,合作社45个1097个社员,种植企业15家,深加工企业2家,罗甸火龙果被列为全省“一县一业”扶持项目,罗甸入选“贵州十大蔬菜生产基地县”。抓顶层设计着力推动产业精准落实冬日的罗甸,阳光和煦。走进罗甸县上隆茶果场,一排排修剪整齐的茶树映入眼帘。满山的青翠间,挂满了金色的脐橙,硕大诱人。

罗甸县逢亭镇上隆村贫困户杨通伦不甘贫困,艰苦奋斗种植脐橙脱贫(董峰应 摄)沿着山路盘旋而上,半山腰处有十多个女工背着背篼,拿着剪子采摘脐橙。家住上隆茶果场移民村的岑成美就是其中之一,因为没有土地,一家人靠着在茶果场帮工维持生活。“儿子在外打工,能够养活他自己。我在这里打工,每天有一百元的工资,全家人的生活开支够了。”岑成美说。罗甸县地处滇桂黔石漠化核心区,属于国家级贫困县,贫困程度深、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脱贫攻坚任务重。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县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要想确保如期脱贫摘帽,同步全面小康,产业革命是关键。在开展生产调查和专家论证的基础上,罗甸结合“天然温室”的气候优势,按照“有企业带动、有村社组织、有市场销路、有红利共享、有综合保障”的“五有”带动模式,落实产业发展“八要素”,采取“短期”与“长期”结合,“规模”与“精品”并重的思路,优选“菜、果、桑蚕、药、畜(禽)、林(茶)、烤烟”七大优势产业;以“菜、果、桑蚕”为主导,“药、畜(禽)、林(茶)、烤烟”为特色的“3+4”产业细分布局,规划制定县、乡主导产业发展布局图,实现了按图施工。

罗甸县木引镇从里村农业观光园(董峰应 摄)同时,按照项目跟着规划走的原则,谋划和建设了脱贫攻坚项目库;出台了《农村产业革命工作要点》《罗甸县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345”路径工作要点》《关于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坚决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建立了县委县政府领衔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工作制度,成立产业扶贫工作专班、产销对接工作专班、技术服务工作组,建立从生产到管理到销售全过程的产业发展助推机制,多举措助推农业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目前全县共建成产业示范基地186个,其中500亩以上集中连片高标准蔬菜核心示范基地6个,100-500亩以上蔬菜基地44个,建成500亩以上精品水果基地33个,300亩以上中药材药源基地6个,年出栏10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场79个,年出栏家禽5000羽以上的养殖场16个、存栏万羽以上的蛋鸡场2个。通过产业扶贫项目的实施,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打造了高标准产业示范基地,推广了新技术新品种,有效增加了农村群众收入。全县农业总产值从2014年的20.1259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28.5456亿元,预计2019年可提升至30.5437亿元;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7159.77元增加到2018年的10483元,预计2019年可提升至11542元,为罗甸提前实现全面脱贫摘帽奠定了坚实基础。抓主体引培着力做好“三大”文章“产业发展的核心是让农民得到实惠、持续增收,所以我们在经营主体引培上考虑的是如何将效益最大化。”罗甸县人民政府常务副县长杨秀和说。近年来,罗甸坚定不移抓好经营主体引培,做好“引”、“转”、“改”三大文章,提高带动能力,实现产业做大做强,农民增收致富。

罗甸县木引镇从里村海升柑橘园(董峰应 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做实“引”的文章。重点围绕“3+4”产业,以500亩以上坝区、重点农业园区、产业扶贫基地为载体,以补链强链为导向,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带动能力强的项目。2014年以来,引进贵州新中盛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贵州艾力康中草药开发有限公司、贵州张扬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凯达尔生态种养殖公司、贵阳农投集团等农业企业17家。推动国企和供销社转型,做实“转”的文章。全力推动国有实体公司和供销社转型参与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农资供销、农产品冷链物流、产销对接等生产经营领域。新组建了罗甸玉湖农投公司以直接投资、混改、入股、整合市场渠道商组建产销联盟体等方式参与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和产业发展,以加快建设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为契机,推动供销社在“罗甸康品·消费扶贫”做实线上产销对接的文章。新组建罗甸玉湖农投公司利用spv项目与贵州罗甸乾开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发展8420亩百香果,与贵州三旭黔川生态农业科技公司合作在边阳镇建设1000亩种桑养蚕核心示范基地,国有平台公司红水河投资公司利用省级火龙果项目资金在沫村建设300亩标准化火龙果基地,采取飞地利益联结的模式,带动土地资源紧缺、产业发展滞后地区。强化政策引导,做实“改”的文章。对凡是吸纳或带动农户尤其是贫困户发展产业,罗甸县在政策支持上予以倾斜,积极推动农业企业“改”为农业龙头企业。目前,整合省级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资金项目、中央财政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农业社会化服务资金)、广州对口帮扶消费扶贫项目等资金,扶持我县农业企业在基地建设、加工、销售上做大做强。2014年以来,全县共培育龙头企业36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7家,州级龙头企业10家,县级龙头企业18家。抓市场销售着力拓宽贫困增收渠道产销对接是农村产业革命成败的关键一环,这个环节如果没做好,前面的生产就前功尽弃,后面的利益联结也无从谈起。罗甸县坚持“以销定产、适销对路”的市场导向,积极与县外农产品流通市场进行对接。

瓜香甜农户笑(刘文俊 摄)建立产销工作专班。在省、州的支持和帮助下,成立蔬菜产销工作专班,县级成立由县长担任组长,县四家班子分管及联系领导担任副组长的农产品促销工作领导小组。仅2019年完成农产品订单销售5000万元,其中线上销售1825万元,线下农校对接519.79吨767.31万元,农医对接269.24吨268.32万元、农超对接885吨1390万元。建立产销对接机制。充分利用贵阳市和广州市帮扶机遇,突出“两个市场、两个渠道”,着力实现农产品销售县内县外一起统筹、线上线下同步推进。目前,在贵阳农产品物流园、贵阳地利农产品物流园等批发市场设立罗甸农产品销售专区,每年为罗甸提供蔬菜5万吨、水果5万吨、家禽10万羽的销售空间。同时,启用广州越秀区对口帮扶罗甸农特产品销售档口,与深圳百果园、广东胜佳超市建立订单合作关系,推动火龙果、百香果等精品水果进入广州销售市场,推进甸货入粤。建立产销服务平台。抢抓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的契机,自建“送惠到家APP”县级公共电商服务平台,建成131个“互联网+”精准扶贫电商综合服务站点。通过电商平台,年共销售蔬菜、水果、粮油副食等农副产品4500余吨,同城配送直销1300余吨。同时,加大“农企”“农校”“农超”对接力度,在农产品进学校方面,采取公司运作、合作社联络、订单采购的方式推进“校农结合”,最大化实现“校农结合”农产品采购向贫困村、贫困户倾斜。抓综合保障着力夯实发展基础组织、资金、技术、保险等综合保障,为罗甸县发展产业革命吃下了“定心丸”,推动罗甸农村产业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罗甸火龙果种植户喜获丰收(董峰应 摄)

强化组织保障。县级成立产业就业及生态扶贫工作专班,农业农村局成立产业扶贫办公室,实行产业扶贫工作月调度、季推进、年结账。同时,建立级领导领衔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工作制度,按照“一名县领导+一个产业+一套人马”的人员配备,落实了种桑养蚕、生态畜禽、蔬菜、精品水果等6个产业县领导领衔专班推进机制,全力保障产业扶贫工作推进。强化资金保障。县级充分整合财政扶贫资金、农林及发改部门专项资金、产业扶贫子基金、坝区结构调整、高标准农田建设配套资金,向上申报产业基础设施地方政府专项债等方式,多方筹资投入产业扶贫和设施建设。强化技术保障。统筹省、州、县三级农业技术培训师资力量,抽调了县农业、林业、供销社、科技、科协等部门专业技术业务骨干,同时向社会企业、科研院所等行业礼聘产业技术教师,建立农业技术服务团队110人,分别组建了蔬菜、百香果、火龙果等7个产业专业技术服务团队。同时实行产业技术服务网格化管理机制,组织农林技术骨干实现下沉基地一线、与村集体合作社结对,包片、包村、包户“一对一”“手把手”开展技术服务,指导农民做好病虫害防治、动物疫情防控,实现产业与技术指导精准衔接。先后培训农民330期次,开展技术服务3.14万人次。强化保险保障。在水稻、玉米、能繁母猪、育肥猪等政策性农业保险基础上,结合我县实际,新增火龙果、柑橘类、生猪价格指数、肉牛、李子、茶叶、杨梅、哈密瓜、艾纳香、砂仁等11品类地方特色农业保险,将政策性保险引入农产品生产和销售领域,实现政府财政补贴扶持、金融小额信贷支持、保险公司提供风险保障的综合保险保障,防范和化解果蔬产业发展风险,有效保障农民利益。仅2019年全县共投保水稻46621.62亩,玉米54871.72亩,能繁母猪2717头、育肥猪19497头、家禽130161羽、水果32987.21亩,其他6553.8亩,累计保费837.67万元,保额2.04亿元。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王铁清 何广

编辑 任诗音

编审 晏海艳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罗甸蝶变故事之五|产业花开麻山腹地”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长春新区创业故事——从手工作坊到高端产业园的蝶变之路

长春新区创业故事——从手工作坊到高端产业园的蝶变之路

林锡,林田,汽车,创新创业,文化产业,标牌,发展,吉林省,企业,公园,智能,空间,行业,顾客,革命,吉林大学,人才,全球,匠心,样品,汽车品牌,精神,教育,汽车标识,公园里,林田远达集团,虚拟现实,业务,人工智能,产业

2013-03-06 #长篇故事

「创业故事」从手工作坊到高端产业园的蝶变之路|记吉林省林田远达形象集团有限公司董

「创业故事」从手工作坊到高端产业园的蝶变之路|记吉林省林田远达形象集团有限公司董

林锡,林田,汽车,创新创业,吉林省,文化产业,标牌,企业,公园,智能,空间,行业,顾客,发展,吉林大学,人才,全球,匠心,样品,汽车品牌,精神,高端,教育,革命,汽车标识,公园里,林田远达集团,蝶变,虚拟现实,业务

2009-11-27 #经典故事

「决战决胜—张家界脱贫故事」慈利县腊树村:强基础设施培扶贫产业深度贫困村美丽蝶变

「决战决胜—张家界脱贫故事」慈利县腊树村:强基础设施培扶贫产业深度贫困村美丽蝶变

树村,产业,省交通运输厅,工作队,村民,深度,贫困村,扶贫,驻村,基础设施,慈利县,全方位,张家界,烤烟,群众,纯收入,贫困户,养殖,产业发展,美丽蝶,跨越式发展,唐云鹏,施策,能望山,谭鹏,赵锐,黄桃,梦都,摘要,下雨天

2014-02-16 #故事大全

菌山蝶变“金山银山”助力发展

菌山蝶变“金山银山”助力发展

菌子,云南,市场,产业,发展,彩云,金山,产业链,人才,品牌,网络,林地,植被,野生菌,蘑菇,银山,研究,经营,有的还,研发,永无止境,各大,姜才,云南野生菌,大收获,蘑菇山,还可以,图片,个体户,世界

2013-09-09 #故事阅读

齐鲁乡村话振兴|李孝玉:乡村振兴华丽蝶变 现代小城渐露雏形

齐鲁乡村话振兴|李孝玉:乡村振兴华丽蝶变 现代小城渐露雏形

玉皇庙镇,产业,乡村,党员,玻璃,李孝,发展,农户,瓦西,企业,合作社,群众,葡萄,玉皇庙,农业,西瓜,大棚,黑皮冬瓜,力诺,产业集群,党建,耐热玻璃,商河县,收入,组织,服务,产业发展,产业链,党委书记,党小组

2013-06-19 #小故事

恒昌书写“桃花源”脱贫记 北纬35度的蝶变富农新生

恒昌书写“桃花源”脱贫记 北纬35度的蝶变富农新生

扶贫,消费,智能,货柜,酉阳,攻坚,贡米,产业,精准,农产品,优势,优质农产品,品牌,恒生,金融,农户,中国,北纬,产业链,农民,分界线,富农,国家,攻坚战,桃花源,酉阳县,发展,年年,花田乡,地理标志产品

2015-01-09 #故事大全

恒昌书写“桃花源”脱贫记 北纬35度的蝶变富农新生

恒昌书写“桃花源”脱贫记 北纬35度的蝶变富农新生

扶贫,消费,智能,货柜,酉阳,攻坚,贡米,产业,精准,农产品,优势,优质农产品,品牌,恒生,金融,农户,中国,产业链,农民,分界线,国家,攻坚战,酉阳县,发展,年年,花田乡,地理标志产品,重庆酉阳,金融扶贫,中国农民

2011-04-12 #故事阅读

恒昌书写“桃花源”脱贫记 北纬35度的蝶变富农新生

恒昌书写“桃花源”脱贫记 北纬35度的蝶变富农新生

扶贫,消费,智能,货柜,攻坚,贡米,酉阳,产业,精准,农产品,优势,恒生,优质农产品,农户,品牌,金融,重庆酉阳,酉阳县,花田乡,中国,产业链,农民,分界线,委员会,攻坚战,桃花源,疫情,发展,年年,地理标志产品

2007-12-14 #故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