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故事会 > 正文

陕西民俗:二月二龙抬头 思念“打豆儿” 回味“旗子蛋儿”!

时间:2019-08-30

这二月二到底是个什么节日?说实在话,今天也没搞清楚

提示:本文共有 2212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刨根百里秦川,问底周秦汉唐,竟请关注“睁眼看西安”

人常说“二月二,龙抬头”。这“二月二”到底是个什么节日?说实在话,今天也没搞清楚。都说“正月里理头发死舅”,只有到了二月二才能解禁理发,小孩言称:“剃龙头”,青年自诩“鸿运当头”,中年人默言“从头再来”。

【龙抬头】

关于“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各种传说异曲同工。都是天下大旱,龙王爷私自降雨,玉皇大帝大怒,将龙王爷压在山下,怒言:“除非金豆开花,否则别想出来”,老百姓为了感谢龙王爷,发明了爆米花,称“金豆开花”,龙王爷最终得救。至此,二月二吃爆米花的习俗算是流传开来。

【炒豆儿】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爆米花是小孩子心中是“奢侈品”级别的零食。“爆米花”现在这个称谓比较高端大气上档次。小时候我们西安农村管爆米花叫“炒豆儿”,和现在路边的炒栗子有些相似。两个最大的区别,一个是“炒”,一个是“爆”。

最早的爆米花是母亲在锅里面自己炒,原材料就是玉米。先找来一些金黄的沙粒,用井水洗干净,在太阳下晾晒备用。三尺的大铁锅放在老灶台上,炉灶里包谷杆生火,将细沙放进锅内来回翻炒,直到炒成褐色,再将金黄色的玉米粒放进沙子里,铁铲飞转,不一会就散出阵阵香味。玉米粒炒成巧克力色,基本就能出锅了。

沙子裹着玉米粒倒进筛子里,筛子旋上几下,沙子顺着筛子的空隙跌落地上,筛子里面全是冒着香味的“土产爆米花”。这种爆米花虽然称其为爆米花,实际上里面找不到几个爆了花的玉米,大多都是“硬豆豆”,但是吃起来特别的脆,吃完了常常有饥渴的感觉,需要大量喝水。也有炒黄豆的,“黄豆”就是“大豆”,我们本地称作“炒毛豆”,炒毛豆味道比炒玉米豆好吃,但是吃得多了爱胀气,放个“牡丹屁”,那气味实在令人窒息。

【打豆机】

二代“爆米花”可以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爆米花”。爆米花已经从“炒豆儿”进化到“打豆儿”。“打豆儿机”是什么时候出现的,现在已经不记得了。打豆机像个黑色的铁质菜葫芦,放在架子上,下面有个小火炉,架子末端有个摇炳,前端装一个压力表。打豆机基本上五分钟就能出一锅,出锅时的声响,在以鞭炮和闪光雷为主的年代,那动静,用我们小时候的话来说:“跟原子弹一样”,虽然大家都没见过原子弹。

【打豆机出锅】

“打豆儿”一般在二月二前后,也不用刻意通知,一声震天动地的炸雷声,就是打豆儿的信号。小孩一人提着个蛇皮袋子,里面装上玉米,向打豆机靠拢。打豆儿的人虽多,也比不上拾豆的人多,拾豆儿的人小孩子是主力军,不管你是否打豆儿,打豆机外面小孩子那是外三圈,里三圈。打一锅1毛钱,里面会放上糖精,“糖精”呈颗粒状,吃起来有些苦,据说这个东西对身体没好处,一锅只放几粒儿,可以保证出锅后爆米花甜甜的口感。

【捂耳朵】

封好了锅,风箱响起,火苗攒动,打豆机摇起来,剩下就是漫长的等待,虽然时间只有5分钟。时间一到,老师傅提起打豆机,这时后外围的小孩跑的比老鼠还快,远远的闪开,两个指头堵住耳朵,脖子朝衣服里面一缩,眼睛紧紧的闭上,时不时还睁开一只眼偷看一下打豆机,那表情有多丰富就有多丰富。有时候放炮除了岔子,好长时间没响,小孩放松警惕,刚把堵住耳朵的指头拿下来,冷不丁一声炸雷,一股白气冲天而起,小孩的鼻涕都震了出来。

当时锃光瓦亮的右胳膊是农村小孩的标配,片刻的蒙圈,右胳膊的黑棉袄在鼻子前划过一道弧线,小胳膊一甩,冲进白雾之中。这可是真正的“爆米花”,打的四散的爆米花像天空中的繁星散落在地上,是孩子们眼中高档的战利品,那捡拾的速度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气息。当时的衣服都是上衣两个兜,裤子两个兜,每个兜都拾的鼓鼓囊囊,但是小孩们走起来确丝毫感觉不到臃肿。现在想起来,大人也不加阻止,好像当时没有“不卫生”这一种说法。

【米花糖】

打豆机能打玉米粒,也能打大米,只是我们长安县西路不产米,所以打米的人比较少。米花不好吃,入口即化,不像玉米花那么有嚼头。后来有人把米花做成圆球状,称为“米花图儿”,一毛钱能卖五个,本地人叫“米花糖”,大人买回来哄娃,戏言“米花糖,米花糖,娃娃吃了不尿床”。

【烧麦】

有人曾用打豆机打过小麦,那味道实在难以恭维,口感和麦秸秆燎出来的“烧麦”差了不止一个档次。还有一种“打棒棒糖机”,原材料是玉米畛畛,放进打棒棒糖机出来是一种中空的棒棒糖,一般要放在尿素袋子里面,因是塑料袋,隔绝空气,吃起来比较脆。这几年这种“棒棒糖机”已经找不到了。

【旗子蛋】

除了吃爆米花,还要吃“旗子蛋儿”。旗子蛋是一种面食,有菱形立方体,也有四楞四正的正方体,形状比较小,有小拇指大小。先是烙饼,在切成“旗子蛋蛋”,后放进锅里炒,加入调料,出锅放凉,吃起来那真叫脆。现在已经没人炒“旗子蛋了”,有机器加工的成品销售,但吃起来老不是那个味。吃的是“旗子蛋”,有时候满嘴都是锅巴味。

【惊蛰】

在返回来说一说主题“二月二,龙抬头”。实际上“二月二,龙抬头”中的龙指的不是“大龙”而是“小龙”和“地龙”。小龙就是蛇,我们本地叫“长虫”;地龙就是蚯蚓,我们本地叫“蚰蜒”。蛇和蚯蚓一到冬天便就进入了不吃不喝的冬眠状态,这便是“入蛰”了。直到来年农历二月初二,正值“惊蛰”节气前后,一声春雷,天气渐暖,蛇和蚯蚓就像从睡梦中惊醒了一般,因此这节令名为“惊蛰”。所谓的“二月二,龙抬头”也就是小龙和土龙,抬头睡醒,万物复苏,春天来临,开始农耕了。节气还是那个节气,龙头也在年年抬,但小时候的情怀却再也回不来了。

丰镐遗子(张新武)书文于2018年3月17日晚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陕西民俗:二月二龙抬头 思念“打豆儿” 回味“旗子蛋儿”!”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陕西省延安民俗文化介绍

陕西省延安民俗文化介绍

秧歌,黄帝,表演,汉族,铁鞭,陕西省,蚩尤,黄陵,传说,形式,秧歌队,舞蹈,风格,活动,始祖,历史,志丹,志丹县,时期,民间,甘泉,盲人,磐石,炎帝,马头关,陕西,中华民族,一带,回音,外形

2020-06-24 #长篇故事

有关陕西纯朴的民风民俗的详细介绍100字以内每一个民俗介绍100字 5个即可再多些 比

有关陕西纯朴的民风民俗的详细介绍100字以内每一个民俗介绍100字 5个即可再多些 比

陕西,人们,民风,民俗,老人,陕北,有关,对你来说,地方特色,安塞腰鼓,挂红灯,开门炮,贴对联,第一件事,民风民俗,详细介绍,起床了

2020-06-24 #长篇故事

陕西府谷正月十五元宵节(民俗文化)

陕西府谷正月十五元宵节(民俗文化)

府谷,人们,单位,县城,九曲黄河阵,民间,文艺活动,高跷,唢呐,妇女,娘娘,旱船,灯展,节目,元始天尊,年年,麻镇,黄甫,中央,二人台,全县,入口,农村,动物类,哈镇,女子,小城,新民,木瓜,清水

2015-02-21 #故事大全

创意民俗儿童剧《二十四个奶奶》入选全国现实题材优秀剧目

创意民俗儿童剧《二十四个奶奶》入选全国现实题材优秀剧目

剧目,陕西,儿童剧,奶奶,陕西省,文化,年度,片区,艺术,舞台艺术,西安,创作,全国优秀,传统文化,现实题材,儿童艺术剧院,专家,中华,二十四节气,亲情,作品展,创意,剧中,戏剧,旅游部,民俗,祖孙,观众,青少年,音乐

2014-08-20 #故事会在线阅读

中国民俗故事文化:杨姓的起源

中国民俗故事文化:杨姓的起源

杨氏,杨震,杨姓,羊舌,堂号,湖南,发展,伯侨,伯石,唐叔虞,杨侯,杨再思,人称,一带,一线,关西,始祖,山西省,山西,族人,晋国,江西,河南,福建,贵州,陕西,南迁,为中心,北宋名将,那个人

2020-09-04 #故事会在线阅读

府谷的民俗文化及简介

府谷的民俗文化及简介

秧歌,县城,府谷县,全国,先进县,陕西省,群众,二人台,十强县,国家,大头人,府谷,形式,旱船,狮子,碌碡,社火,组织,竹马,高跷,清唱,表演,民间社火,演唱形式,于唐宋,元明,居三甲,武秧歌,常和,地带

2009-06-15 #故事会在线阅读

这里曾是丝路第一驿站 今天离此不远处已是远近闻名的民俗村

这里曾是丝路第一驿站 今天离此不远处已是远近闻名的民俗村

马嵬驿,杨贵妃,唐玄宗,杨贵妃墓,驿站,杨国忠,邵力子,兴平,地方,民俗村,献殿,陕西省,安禄山,方都,李亨,西约,米左右,达约,诸皇亲,太子,乾县锅盔,西安咸阳机场,陕西民俗文化,霍去病墓,上自,历史,兴平市,中央,公元,关中

2015-12-18 #小故事

有声书《诡棺画匠》陕西农村真实灵异鬼故事

有声书《诡棺画匠》陕西农村真实灵异鬼故事

画匠,幻思,关中,二十四孝,全集,全文,农村,吉祥图案,匠气,味道,回复,陕西,手艺人,很重,棺材,民俗,公众号,有一种,都是些,在我们

2020-06-29 #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