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两位老人独居山中 我们问需要日用品怎么办?孩子们会上山捎过来

时间:2019-09-16

鹦鹉沟有老房子,但主人大多都已离开,只在农忙时偶尔回来,这些季节性居住的房子虽然打扫得干干净净,却写满了孤独

提示:本文共有 3509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8 分钟。

鹦鹉沟有小学校,但时光飞逝,多年前那些书声琅琅、孩童喧闹的场景,大概除了当事人外,记住的人并不多,已是陈年旧事。

鹦鹉沟有老房子,但主人大多都已离开,只在农忙时偶尔回来,这些“季节性居住的房子”虽然打扫得干干净净,却写满了孤独。

如今,鹦鹉沟已成荒村一个,这里只有无穷无尽的寂寞和冷清。

- 1 -

一把椅子,静静地依靠在入沟之后第一户人家的门边。

如今,鹦鹉沟这些老房子,大多是“尚有人季节性居住的房子”,主人只在特定时节回来,譬如春播时、夏忙节、秋收季,其余时间则在沟外不远处的新房子里生活。

站在屋檐下,透过玻璃窗户望进去,我看见床铺上覆盖着一层防尘布。

防尘布上的簸箕里,还有前阵子新收的一筐辣椒。每一个辣椒,都被主人仔细地摘掉了椒柄。

屋内的桌子上,有一张县里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印发的扶贫卡。

扶贫卡上面除了写得有鹦鹉沟的地址外,还有主人的姓名,以及这一户人家致贫的原因:“缺技术”,扶贫卡填写时间是2018年元月。

山里的一个庄户人家,除了种地还能会啥?但会种地好像并不算懂技术!

- 2 -

“迎新春万事如意,贺佳节百业兴隆。”

从对联颜色的鲜艳程度可知,第二户人家去年过年时,还曾经回到这里来贴对联。

而从门口堆放的高粱或者甜秆穗来看,前阵子秋收的季节,主人也肯定回来住过几天。

站在高处看下面,主人临走的时候肯定打扫过院子,而且每一扫帚都十分用心。

眼前这栋房子,除了使用价值外,其实还有审美价值。

而且随着时间飞逝,这两种价值还会相互变化——一栋房子会渐渐失去它的使用价值,同时却会不断增强其审美价值。

对于主人来说,老房子有着全部的精神寄托。无论走多远,人精神世界的根就在这里!

这种根,牵爬满了心中,叫做乡愁!

- 3 -

时光、岁月,往昔的繁华,确实让人心生感动、唏嘘不已。

一栋老房子,从季节性有人居住,到最终被荒芜废弃,中间只需要三五年、十来年的时光。

第三户人家也是一户“尚有人季节性居住的房子”,院子里还堆放着收获完黄豆剩下的秸秆。

他家的老房子和新房子挨在一起,但大门都紧锁着。

低矮的老房,因为长年失修,已经摇摇欲坠。而后来新建的房子,台阶甚至是水泥的。

鹦鹉沟属于秦岭最深处的小山村,村中的道路上,此刻铺满了从核桃树上掉下的落叶。

春华秋实、落叶化泥,对于山里来说,时间就是一个接着一个的春夏秋冬。

人生不足百年,树木却有数百年寿命。人渐渐老去,树悠悠地生长,见证着一茬茬人的命运。

- 4 -

第四户同样又是一户“尚有人季节性居住的房子”。

两扇木门很敦实、平整,门上还有两个“户对”,想来这定是鹦鹉沟里家底殷实之户。

越是家境好的人家,却越会最早离开山里。

祖辈打下的坚实基础,却留不住子孙对于生活的追求。科技进步,时代逼着人走!

窗台上,三双千层底的棉鞋,静静地斜靠着。一双咖啡色,一双天蓝色,还有一双深黑色。

这种自己动手一针一线制作出来的鞋,如今恐怕只有上了年纪的老人才会去穿。

房门锁着,主人去了哪里?新房子离得远么?多久回来一次?回来后还会穿上这鞋么?

关于家园的念想,也许会终止于这三双棉鞋。

- 5 -

电线杆上红底白字的标语十分显眼,“严禁林区野外用火”,鹦鹉沟是大秦岭的生态保护区。

第五户人家的老房子,已经完全废弃了。

秦岭山中废弃的这些老房子,位置都十分偏僻,往往藏在密林丛中、山沟深处。

由于所处的自然环境很好,如果能够提供基本的水、电、暖,其实是十分宜居的。

背后是陡峭的山体,长满了各类斛、栎树种。树林里,居住着很多羞涩却顽皮的小生命,松鼠、山雀。当然,也有成群的野猪,或者偶尔出现的黑熊。

老房边上被翠竹环绕着,春天的时候,房前屋后的桃树、杏树、李子树,会竞相绽放、次第芬芳。

而此刻,这里只有一栋寂静孤独的老屋。

大门左边,斜放着一根木棍和一根竹竿,主人偶尔回来的时候,必是用它们打掉屋檐下的蜘蛛网。

大门右边,是一把自制的竹扫帚,地上的落叶,台阶上的尘土,虽然明知打扫不打扫并无区别,但谁忍心家园落满灰尘?

门上贴着“满院春光、出入平安”。大门上,还有一把金色的旧锁。

这把锁,锁了有多久?如今,钥匙捏在谁手里?拿着钥匙的人,会不会想这里,或者在梦里回到家来?这是一串没有答案的追问。

- 6 -

第五户人家院子边的枯树枝上,几只山雀警觉地注视着来客,偶尔发出几声清脆的啼鸣,扑腾腾向远处飞去。

这是我们鹦鹉沟时,看到的唯一的活物。如今看这鸟很顺眼,不过一度它却不是什么好东西。

《镇安县志》有一句描述:高山地区鸟兽害严重,人与鸟兽“三七分粮”或“对半分粮”。

工业社会里,鸟兽都成了精,受到严格保护。可谁能想到,在曾经的农业社会,它们都是这样的角色。一半粮食,甚至七成粮食,都被它们吃掉了?

不远处,山体近乎垂直,只在山脚,开垦出了几块土地来。多少代了,秦岭人就在这样的环境中世代生存。

鹦鹉沟不缺石头,房屋的房顶多是石板瓦,而这户人家大门口的台阶,也是石头砌成的。

先铺上一些碎石头,然后把条状的青石慢慢安放上去,放平稳了踩严实了,就成了供主人出入上下的台阶。铺几个石台阶,这是生活的琐事,却充满了温暖。

老屋侧墙上,挂着一个正方形的木框,那是做豆腐时使用的工具。

绕到老房子后面去,菜地里稀稀拉拉还长着些菜苗,大概是萝卜苗吧。

屋檐下堆放的木头,还没有被劈成一截一截的柴禾。房子的后面很干净,只有一面黄土墙。屋顶的瓦片长满了青苔,不过青苔黄黄瘦瘦的,长势并不好。

不远处还有两栋房子,那里会住着人么?

- 7 -

一眼望去,满山枯黄。几丛翠竹里,立着一栋老房子。那是我们在鹦鹉沟即将寻访的第七户人家。

老房子边上,山体很陡峭,不过却开垦出了几块坡地,如纸片一样薄。

仔细看,老房的门还开着,看来还有人住。如今,仍旧居住在这种房子里的,会是怎样的秦岭人?他们为什么不搬出去?

沿着一条勉强能通行农用车的土路,走到尽头,就是第七户人家。

一栋泥墙瓦房,依靠着山体而建。老房边厨房里冒出的炊烟,把房屋顶部的墙体熏得黢黑。院坝的一角,一位穿着蓝格子外套的老大娘,扭头正看着来客。

“老大娘,你好!忙着呢?我们看见有房子,过来看看!”我们大声喊道。

“欢迎,欢迎,过来进屋里坐。”头发灰白的老大娘,虽然看起来很瘦,但精神很好。她的鞋子和袖套,是用同样一块布料缝制的,浑然一体。凳子边,是一堆正在被劈成小段的柴禾。

我想,大概是鹦鹉沟已经许久没有陌生人来过了。

“来,来,来,你们吃棵烟!”老人很热情,搬出了小凳子,让我们坐定之后,转身进到屋里去,不一会儿,拿着香烟递了上来。

寒暄、入座、递烟,老大娘的待客之道,充满了暖暖的人间温情。

我们并不抽烟,婉言谢绝之后,开始细细打量这户人家。

左边是一大串玉米棒子,百十来个。中间的大门贴了两层对联,上面有一对门簪,下面有一背篓、一扫帚和一凳、一盆。右边有一小块蓝底白字的小牌子,上面写了三个字“贫困户”。

- 8 -

征得老大娘同意,我们打算进到屋中去看看。屋内光线暗淡,陈设简陋,果然清贫至极。猛一回头,一个老大爷正笑呵呵地看着我们。

“欢迎你们哈,难得难得!”老大爷像老大娘一样,满脸的慈祥,看来都是好客之人。

“你们从哪里来?”老大爷问道。

“我们是西安的。”我们回答说。

“西安过来不近呀!来一趟得两三个小时吧?你们是省里的扶贫干部?”

“哈哈哈,我们像干部吗?”没想到老大爷来这么一句!行走秦岭,我们被当作找矿的,做生意的,收古董的,搞测量的,但还是第一次被人认作省里的干部!

虽然我们极力澄清我们只是普通的游客,但老大爷还是固执地认为我们应该是省里来的干部。

“您多大年纪了?家里就你们两位老人吗?”好吧,我们像“干部”一样坐下来聊聊家常。

“我今年八十,她比我小点,七十六了!”老大爷十分健谈,“两个孩子都住在山外面,家中就我们俩。外面住不习惯,住了一辈子,这里住着其实挺好的……”

鹦鹉沟如此偏僻,我们询问两位老人,如果需要日常用品了怎么办?老人回答说,孩子们偶尔会上山捎过来。

“年轻的时候,我走小路下山,去一趟回龙镇,一个小时就到了。不过,现在老了,这腿脚不灵便,走不了山路,已经下不了山了。好在山里过日子,也不需要啥!”老大爷十分乐观。

不远处,还有一栋房子住有人。老大爷说,鹦鹉沟里,除了他家,就那一户还有人住!“鹦鹉沟就剩下我们这两户人家了,都搬走了,很少回来。”

在这里停留了有一段时间,起身告辞。老人相送至老房边上,一边走嘴里一边还不好意思地念叨着:“来一趟,饭都没吃一口,再坐一会嘛,我给你们弄点饭吃……”

多么热情、好客、实诚、质朴的秦岭人。直到我们走远了,他还站在房子边上,目送我们一步步离开。

小学校已经是几十年前的事情了,村里其他人也在最近几年搬走了,只有这一户的两个老人还坚守在这里!

作者简介

秦明,笔名专业行走,著有散文集《远村行走》。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两位老人独居山中 我们问需要日用品怎么办?孩子们会上山捎过来”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忻州消防志愿者协会暖心回访兰村乡被火灾吞没所有生存条件的老人

忻州消防志愿者协会暖心回访兰村乡被火灾吞没所有生存条件的老人

老人,志愿者们,志愿者,新家,日用品,火灾,生活用品,齿科,微笑,来临之际,白旭,志愿者协会,来到了,忻州市,兰村乡,兰村,大火,地方,农村,因事,寒冬,女儿,平房,忧心,忻府区,愁容,情况,意识,新房,春联

2018-12-12 #故事阅读

“晒被”故事后续:返校学生献上“神秘礼物”

“晒被”故事后续:返校学生献上“神秘礼物”

阿姨,宿管阿姨,寝室,学生,礼物,章利,孩子们,学校,日用品,蛋糕,鲜花,学生代表,日中,孙良,小礼,林杏,杨婧,胡安娜,郑颖,书院,好的,教育学院,物业公司,宿舍,兴文,全体,功劳,内容,内心,口罩

2015-10-05 #短篇故事

影响力不输奔驰宝马 德国日用品巨鳄 去年在全球捞走1500亿

影响力不输奔驰宝马 德国日用品巨鳄 去年在全球捞走1500亿

汉高,业务,粘合剂,产品,全球,公司,品牌,洗涤剂,领域,施华蔻,美容用品,市场,洗衣粉,宝莹,德国汉高,德国,企业,地区,巨头,日用品,打法,方式,汽车,消费者,玉莹,发展,通用,核心业务,洗碗精,研发出

2019-04-15 #长篇故事

情境认知小百科共11册2~4岁孩子趣味认知大全 动物 植物 交通工具 日用品 幼儿园

情境认知小百科共11册2~4岁孩子趣味认知大全 动物 植物 交通工具 日用品 幼儿园

孩子,物品,情境,游戏,您可以,故事,套书,幼儿园,英文,小百科,让孩子,事物,中英对照,交通工具,动物,动物园,场景,图画,家庭,每页,经历,生活,一起去,丛林里,找一找,小向,丛林,交通,全家,公园

2020-09-25 #故事会在线阅读

北方农村80年代记忆 麦子成万能麦子啥都换 城里人:为啥不用钱

北方农村80年代记忆 麦子成万能麦子啥都换 城里人:为啥不用钱

麦子,人们,日用品,西瓜,新麦,陈麦,都会,一代人,冀东,东西,农村,记忆,年代,山区,玉米,镰刀,集市,孩子们,经历过,那个年代,子季,北北,天刚亮,种麦子,农村人,上店,人和,产量,九十年代,会种

2013-01-09 #故事阅读

久盛品牌:多元化产品品类一览

久盛品牌:多元化产品品类一览

清洁用品,实木地板,厨房用具,宠物,实木,日用品,用品,餐具,领域,地暖地板,久盛地板,不锈钢,主人,产品,家居用品,刀具,品类,宠物用品,型号,宠物食品,家居,方面,扫帚,我家,性能,拖把,清洁剂,洗衣粉,洗衣液,木地板

2024-01-31 #综合

圣诞老人的故事 拿去说给孩子们听吧!

圣诞老人的故事 拿去说给孩子们听吧!

圣诞老人,孩子们,传说,小孩,礼物,奥丁神,助手,拉普兰,耳朵,荷兰,芬兰,传说中,神话中,斯堪迪,纳维亚,诸神,发现了,和助,好的,欧洲,主持人,北欧,冰雪,儿童节目,信件,全世界,办公室,北半球,后裔,叔叔

2020-07-12 #短篇故事

鹏易讲故事鹏易讲故事微信公众号

鹏易讲故事鹏易讲故事微信公众号

...,产品,体育用品,医疗器械,宠物用品,商品,家具用品,技术,日用品,文化用品,文学创作,用品,珠宝首饰,药品,网上贸易,食品,须经,项目,批发,零售,会展服务,医药信息

2020-04-08 #故事会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