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刘邦的一次讲话 张良听懂活下来了 韩信没懂命丢了

时间:2019-09-26

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提示:本文共有 1972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 分钟。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这是刘邦称帝后,在洛阳南宫的一次讲话,是对过去的肯定,也是对未来发展的预告,此次对话是一次承上启下的讲话。

在这次酒宴上,他分析了项羽为何会失败,也总结了自己是如何得到天下。

正如他所说,萧何、张良和韩信,都是当代人杰,而自己能取项羽而代之,大部分都是因为有他们三人相助。

但若从这三人跟刘邦的关系来看,萧何的地位最超然。早在刘邦还当亭长之时,萧何的官位及声明就比他大,而在反秦之火初起时,又是萧何带领全族投奔刘邦,推举他为当地领头人。

所以萧何与刘邦是一个老乡、老伙计、老部下这样一个“三老”的关系。

此后刘邦的每一次前进,萧何都紧紧跟随发挥了巨大作用,直至在跟项羽争夺天下时,形成了刘邦在外,萧何在内的“双核模式”。

后来这种双核模式,也被曹操和刘备使用过,曹操和刘备在外厮杀,荀彧和诸葛亮在家掌管全局。

所以,萧何的地位是最超然的。

张良,在韩王韩成被项羽杀掉后,转投刘邦并死心塌地的为其效力,所以他的地位比较微妙。

因为秦朝时期实行的是中央集权制,项羽时期实行的是分封制,到了刘邦称帝时正是分封制和集权制处于激烈较量的时候。

刘邦的本意是皇权一统,但又不得不面对现实,权衡之后分封了7位异姓王以做缓冲。

那么张良呢?当刘邦要给他齐国三万户食邑时,张良当即拒绝。

显然,张良听懂了刘邦的意思,不惜自贬身价,向刘邦传达出这样一个信息:大王能采纳我的建议是我的荣幸,我张良一生只愿做大王的臣子,而今封我三万户实不敢当,臣只要能有个驻足歇脚之地就心满意足了。

于是刘邦当即同意,张良被封为留侯!

如此,汉初三杰中的前两位,萧何不用表态,刘邦已在心中将他划归为“自己人”这一列,而张良在一番表态后刘邦也神色不动的将其重新拉回到“自己人”这一列。

此时,只剩下了被他封为楚王的韩信没有表态,韩信显然是接受了封王站在了七个异姓王的行列,这是无形中在与刘邦的皇权对峙。

无论当时的韩信是否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这都是他人生悲剧的开始。

须知任何时候,站在领导身边,才是最安全的地方。

因为刘邦的这句话,其实是一个“总结过去,展望未来”的提醒。

过去,因为有你们三人都在我身边,咱们通力协作干掉强悍的项羽,拥有了天下。那么以后呢?

显然,张良懂了,韩信却没懂!

也由此韩信的悲剧拉开了序幕。因为刘邦担心韩信谋反,便给他来了个云梦之游,把韩信从楚王宝座上踢了下来,当了个淮阴侯。

倘若此刻,韩信懂了刘邦的这个安排,他还是有活下来的可能的。

可惜韩信依旧执迷不悟,认为跟周勃、樊哙、灌婴等这些人平级,是极大的屈辱,以至于说出了:“没想到,我韩信竟然跟樊哙这类人,属于同一个圈子了。”

真不知韩信意识到了没有,樊哙、周勃等人,都是站在刘邦身边的人。所以他的这句话后果有多严重?这就是对刘邦的一种鄙视和挑衅。

果然,后来刘邦再次召见他时,跟他闲聊打仗的事,就问:“如我能将几何?”即,你看我刘邦,能统领多少兵马?

韩信笑:“陛下你最多统领十万人马就到极限了。”

刘邦追问:“那你呢?”

韩信说:“这就难说了,有多少就能统领多少,越多越好,没有极限。”

虽然后来韩信意识到问题严重,连忙向回拉,吹捧刘邦是 “统领将帅才是您的首要职能,我们没法跟你比,再牛,还不是你手下”。但可惜什么都晚了。

刘邦之所以非要把韩信降级为淮阴侯,本意是不想杀他的,既然你不愿意站在我身边,那我就把你圈在身边,只要你能安分守己,就稀里糊涂的就过去了。

可韩信却先以站在刘邦身边为耻,跟着就又当着刘邦的面表达出来,由此韩信是必死无疑了。

倘若他能在最初之时,听懂刘邦那句 “总结过去,展望未来”的提醒,学习下张良,韩信是死不了的。可惜他没听懂,或说是故意装听不懂!这才导致了后来被杀的结局。

所以,说话听音,认清自己位置,是相当重要的。

这些东西,往往决定着一个人生存和发展,且要命的是,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不可能失效,且哪怕家庭之中,其实也存在着这种现象。

这是天下大定,刘邦在定陶称帝后于洛阳南宫宴请群臣时与众人发生的一段对话。

在席间,他先是提议与众臣辩一辩项羽为何会失败,自己为何会得天下。然后自己总结道:项羽残暴(经常屠城)、自私(有功之人不赏)、猜疑(一个离间计就让项羽弃范增不用);而自己之所以会得天下,是因为他会用人,他有运筹帷幄的张良、统领后防的萧何、国士无双的韩信。

表面看起来是在拿自己与项羽比较,实际上他是想借这顿酒宴套一套众臣的心思。因为他想实行中央集权制,但因为在打仗时为了取胜,他又许出去了好几位异姓王。

而今的局面就是希望拿项羽的这个分封制的失败来敲一敲群臣。

但奈何众人心实韩信太楞,没听懂刘邦的深层意思。 所以结局就是,刘邦兑现了当时的承诺,封了7位异姓王。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刘邦的一次讲话 张良听懂活下来了 韩信没懂命丢了”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刘邦屠杀了很多功臣 越能干的死得越惨 只有一个最无耻的活下来

刘邦屠杀了很多功臣 越能干的死得越惨 只有一个最无耻的活下来

刘邦,萧何,张良,韩信,项羽,威胁,土地,齐国,放弃了,东西,功臣,名声,天下,民心,百姓,老百姓,节操,韩国,行动,最典型,段时间,秦始皇,萧相国,大功臣,名的,挑吧,两虎相斗,仕途,例子,手下

2012-04-06 #故事会在线阅读

刘邦一向都会听张良的建议 张良为何不阻止刘邦杀韩信?

刘邦一向都会听张良的建议 张良为何不阻止刘邦杀韩信?

韩信,刘邦,张良,萧何,能力,吕后,樊哙,交情,大势,诸侯王,没有多少,于汉室,张良顺,强买,才让,交集,个人,一生,分寸,人缘,关键,作风,军事,力荐,博浪沙,功劳,同级,名声,君王,天道

2009-03-19 #故事大全

刘邦一向都会听张良的建议 刘邦要杀韩信时张良为何却没有阻止?

刘邦一向都会听张良的建议 刘邦要杀韩信时张良为何却没有阻止?

刘邦,韩信,张良,功臣,朱元璋,项羽,臣子,刘备,可治,经萧何,韩信功,高震主,相国,大功臣,都会,飞鸟,人臣,主观,临淄,人各有志,交情,传统,出发点,军队,假手,利益,发动战争,原因,哲学,史记

2014-12-31 #短篇故事

刘邦一向都会听张良的建议 为何刘邦要杀韩信时张良却没有阻止

刘邦一向都会听张良的建议 为何刘邦要杀韩信时张良却没有阻止

刘邦,韩信,张良,韩国,齐国,个人,交集,功臣,家业,使得他,他自己,可以看出,自然是,任国相,关羽,封韩信,彭越,暴秦,英布,项羽,都会,位高权重,全身而退,借口,关系,屡建奇功,名利,天下,地盘,官位

2013-05-26 #故事会

张良深得刘邦器重 刘邦要杀韩信之时 一旁的张良为何没有阻止

张良深得刘邦器重 刘邦要杀韩信之时 一旁的张良为何没有阻止

韩信,刘邦,张良,时候,陈豨,谋士,胯下之辱,项羽,真的是,事情,功臣,齐国,齐王,所以说,吕后,那可,上其,都会,交情,典故,册立,内应,历史学家,后人,大丈夫,天下,建议,性命,手下,找死

2010-03-28 #故事大全

刘邦有三大能臣萧何 张良与韩信 萧何杀韩信 张良为何不救

刘邦有三大能臣萧何 张良与韩信 萧何杀韩信 张良为何不救

韩信,张良,萧何,刘邦,时候,皇帝,陈豨,都会,决胜千里之外,子房,天下,诸侯,两个人,才知道,侯爷,曾言,周勃,多大,张良字,富贵,宫立,曾建,樊哙,留县,陈平,万之众,一面,丞相,事情,代名

2009-11-29 #故事阅读

张良的话刘邦没有不听的 在刘邦要杀韩信的时候 张良却没有阻止

张良的话刘邦没有不听的 在刘邦要杀韩信的时候 张良却没有阻止

刘邦,韩信,张良,吕雉,时候,项羽,不一样,办法,性格,皇帝,开国,两个人,这样的人,刘家,张良真,萧何,先河,事实,书生,人面,作者,儿子,再加,分寸,功臣,功劳,岁数,图片,弄死,感情

2020-02-15 #小故事

刘邦一向会听张良的提议 但为何刘邦要杀韩信时张良却不阻止?

刘邦一向会听张良的提议 但为何刘邦要杀韩信时张良却不阻止?

刘邦,张良,韩信,封赏,时候,贡献,韩国,齐国,汉初三杰,刘备,张平,萧何,张良常,秦始皇,经萧何,项羽,相国,临淄,军队,出发点,建议,宰相,天下,发动战争,同党,大局,屠刀,将军,封一,局势

2007-11-13 #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