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从1到118再到0——大连“7·22”疫情背后的故事

时间:2019-09-30

作为大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科科长接听电话的一瞬间杨世宏的第一感觉是↓↓↓能不能是假阳性?难道经过了111天大连真的出现了新增新冠肺炎本地确诊

提示:本文共有 5752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2 分钟。

7月22日凌晨4时许

一声突兀的手机铃声刺破了黎明前的静谧

将正在睡梦中的杨世宏惊醒

立即到中心医院,出现一名阳性病例。

作为大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科科长

接听电话的一瞬间

杨世宏的第一感觉是

↓↓↓

能不能是“假阳性”?难道经过了111天大连真的出现了新增新冠肺炎本地确诊病例?

来不及细想,杨世宏穿上衣服在最短的时间内冲出了家门。“习惯了,我们都是24小时值守,一旦发生疫情我们随时行动。”她说。这种不论何时都必须接听紧急电话并立即做出工作反应的状态,对杨世宏和她的家人来说几乎是习以为常。经历了“非典”“甲流”“H1N1”……大连“流调人”深知使命:与时间赛跑,与疫情作战,对病毒感染者或可能的感染者进行“围追堵截”,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对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接触人员的排查,找到人群中的可能携带病毒“潜伏者”,尽可能把传染源全部找到、控制住,通过流调、溯源,提高对疫情的控制力。

7月22日

大暑,大连时隔111天新增新冠肺炎本地确诊病例。

8月6日

第16天,首次无新增本地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

十五天

我市累计发现118例新冠肺炎感染者,传播链基本查清。7月22日后,无一例患者从大连输出。累计追踪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2753人,而在确诊病例中,通过密接排查到的占72%。

十五天

流调人员夜以继日地摸排着,如同福尔摩斯,在茫茫人海中追踪那些携带病毒的“潜伏者”。

谈起118例感染者的追踪,杨世宏了如指掌:“118例感染者中,凯洋员工有56例。其余病例主要是早期主动就医人员、凯洋员工的密切接触者、病例聚集社区人群筛查人员,但均与凯洋员工有直接或间接传播链。所以,这一切,我们要从第一例说起……”

快、准、狠的“猎手”

7月22日不到5时,杨世宏穿着防护服第一个进入大连市中心医院发热病房,等着她的是内心十分紧张、沮丧的 “首例”确诊患者石某。

“别紧张,我们是来帮你的,需要把事情调查清楚。”打消患者的思想顾虑是杨世宏首先要做的。杨世宏回忆,石某当时症状不算太重,仅有些发热、咳嗽症状,思路清晰也很配合。

杨世宏首先要确定患者的“发病时间”,因为只有以此为时间基点才能划出“发病前14天”和“发病前3天”这两个重要的时间段: 往前推14天,查找感染源—“谁感染了我”;往前推3天到被隔离时,查找密切接触者—“我感染了谁”。

“要回忆起14天里都干了什么,一般人是很困难的。但是往往一些特殊的事情,人们很容易记得,就比如什么时候生病的。因为人生病了,就不爱动弹了,活动就少了。”杨世宏这个专业的“猎手”就从“发病时间”开始帮助石某重拾记忆链条。

但确定了“发病时间”并非最终目的,而是要调查清楚发病前14天以来的详细行动轨迹。“这里面是有技巧的,可以从小事慢慢引导患者回忆,比如早上吃了什么饭、大致几点出门、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前往什么目的地、遇到了哪些人、做了什么事……

总之就是从早到晚一点一点地梳理;可以抓住特殊时间,比如周末、遇到与平日里不同的事情等,以特殊时间为基点可以向前、向后回忆;还有就是可以通过患者手机通话记录、微信记录、消费记录,回忆当天的经历……根据这些,我们再启发他、帮他查找时间上的漏点,建立完整的行动轨迹。”杨世宏说。

就这样,经过1个多小时面对面询问,从市中心医院发热病房出来的杨世宏和她的队友,基本摸清了石某的大致行动轨迹。

冷冻海鲜加工企业员工、发病前14天未离开大连、没有任何感染接触史……这些信息,让杨世宏迅速意识到,石某的发病与北京新发地疫情很相似:

我一直关注进口冷冻货物与新冠肺炎疫情之间关系。不久之前,大连曾出现进口厄瓜多尔白虾外包装核酸检测阳性的情况,加之北京新发地、武汉华南市场的疫情,所以当时,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环境暴露导致病毒感染’。

从发热病房出来后,杨世宏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联系甘井子区疾控中心,让当地疾控人员迅速向凯洋公司了解情况;要求西岗区疾控中心,根据从石某处获取的相关信息寻找密切接触者……

在对石某进行流调的同时,甘井子区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就进入凯洋公司展开调查,并从凯洋公司调取全部员工的名单及联络方式。7时许,回到单位的杨世宏,与同事一起挨个打电话。7月22日中午,凯洋公司首批与石某密切接触的75名员工进行了核酸检测采样,当日19时,12人检测为阳性。

与此同时,西岗区疾控中心也已行动起来。7月22日5时许,负责流调工作的栾玲就接到“西岗有个阳性病例”的通知。没有迟疑,栾玲迅速赶到单位集合,准备好审卡和传染病报告。“第一时间做好密接人员隔离管理是防止疫情扩散的最有效的措施。”栾玲说,于是西岗区立即启动了对首例确诊病例石某活动轨迹上的理发店、浴室、麻将室、小超市、轻轨站等辖区有关地点的排查……

从7月22日5时,杨世宏走进首例确诊病例发热病房,到当日21时许大连“大观新闻”“大连发布”等主流媒体平台发布《今日大连新增1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行程轨迹公布》的消息,仅仅16个小时,一份详细的确诊病例发病前后行动轨迹向社会公布,让广大市民吃了“定心丸”,也提醒那些可能与石某有轨迹交叉的市民迅速及时就医,有效地排除了隐患。

值得表扬的“首例”

7月22日下午,杨世宏接到市中心医院方面的反馈:一下子来了不少“棋牌室的顾客”到医院检查。原来,杨世宏问询后,石某深感不安,主动给经常光顾的棋牌室老板打电话,提醒近期光顾的客人赶快去中心医院进行检查。

“不得不说,这位首例患者真的很配合,也很有防控的意识。” 杨世宏说,经过后期调查证实,石某所回忆的14天来行动轨迹基本吻合,“这就为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寻找到密切接触者并采取有效隔离措施,节省了时间。调查密切接触者的时间越长,密切接触者的密切接触者可能就会越多,我们隔离管理的圈子就会越来越大,不仅浪费公共资源,也存在病毒扩散的隐患。”

7月21日17时许,当石某感到身体不适时,乘出租车到大连市中心医院发热门诊就诊,他就想到了“万一自己得病了,一定要记住车号”,于是他主动向出租车司机索要了发票,让流调人员很快就联系上这名出租车司机。 就这样,截至7月23日,首例确诊病例的433名密切接触者全部找到。

7月22日当天,市县两级疾控中心立即组织流调专业队伍,增派人员,查找密切接触者,找到一人就转运隔离一人。不接电话就接着打,我们可以不睡觉,可是半夜把人叫醒还是觉得很抱歉。但是没有办法,我们必须这么做!

杨世宏说, 没想到大部分市民都很配合支持,有的还说“你们太辛苦了,这么晚还忙呢”,有的得知此事后立即给亲戚朋友打电话“别出门,等着疾控人找你们”。“听了这些话,我们心里很暖,再累也不觉得是个事儿。” 杨世宏说。

凯洋公司的“334+9”人

7月22日4时30分,正在贵州实地考察指导我市东西扶贫工作的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市统筹推进疫情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指挥部总指挥谭作钧接到疫情报告,当即做出部署:立即查明来源!坚决果断阻断疫情。

7月22日5时许,市统筹推进疫情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指挥部坚决果断地将出现确诊病例的大连凯洋世界海鲜股份有限公司员工和家属就地隔离,全面封闭企业。

7月23日,凯洋公司334名员工全部进行了核酸检测采样。最终118例感染者中,凯洋公司员工就有56例。果断指挥,迅速处置,为我市此次疫情防控赢得了时间和主动。

关于凯洋公司个别离职员工离开大连后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一度在社会上产生“凯洋公司早已得知员工患病因此开除”的谣言。

杨世宏说,7月22日,凯洋公司第一时间便提供了一份343人的员工名单,这份名单包括全部在职人员和9名近期自己主动离职的员工。这9名离职员工是从首例确诊病例“发病日期”为基点,向前推15天以来离职的人。拿到名单后,市疾控中心当天便将相关人员信息“横转”给有关地区。

因此,“7.22”疫情发生后,我市无一例患者从大连输出,省内外关联疫情均为我市推送的7月22日以前离连人员及其密切接触者陆续病发。

“关键作用”的前三天

7月22日以来的3天,大连打了 一场对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的“围猎战”,其结果直接影响了大连疫情的应对过程与应对措施。

7月22至24日共发现阳性感染者55例, 占全部病例的46.6%,有效控制了病毒传播的范围。

大连本次疫情发病高峰期是7月23日、24日,此后病例数在逐渐减少,还是在我们管控范围之内,也说明风险越来越小。

这次大连新冠肺炎患者发现的早,这与大连及早筛查出核酸阳性患者有关。患者很快就分门别类地进入定点救治医院进行救治,减少了社区传播机会,所以此次救治起来相对就容易了很多。

8月5日,辽宁省新冠肺炎防控高级别专家组成员、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姚文清,辽宁省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王玮接受记者采访时分别表示。

疫情发生后,我市坚持“全、快、准、严”标准,通过科学专业的个案流调、大数据比对和基因测序,确定本次疫情为同一个传播链,排除了与近期国内其他地区局部聚集性疫情的关联性。这个结论进一步支持了我市以凯洋公司及其所在地为重心的疫情防控策略,以密切接触者管理为重点划大“包围圈”。

“抓住点”

以凯洋公司等为圆心,延伸流调链条,着力寻找新线索,持续扩大流调范围;

“连上线”

将全市所有核酸检测阳性人员之间的关系链、传播链理清接通,确保无遗漏、无盲区;

“找出人”

利用大数据进行轨迹追踪和溯源分析,排查出密接者;

“接上轨”

努力摸清病毒传播的渠道和轨迹,为防疫工作提供技术上的支持。

流调队员们还“脑洞大开”,把从人感染人的调查,扩大到对人与暴露环境的搜索,使流调溯源取得突破。

7月22日以来,大连通过流调工作共“围猎”到2753名密切接触者,其中检测发现87例核酸阳性者,占疫情全部感染者的74%。全市118名患者的关系链和传播链全部查清,物的溯源取得阶段性进展。

同时,我市也创造 “三公叠加四结合”的工作方法——即公共卫生系统与公安、公共服务系统信息叠加,传统流调方法结合视频、大数据、公安信息、轨迹等现代科技手段找到流调线索——这是大连为全国疫情防控流调溯源工作贡献的新突破。

时刻准备着的“流调人”

7月24日凌晨1时左右,两天没回家的杨世宏回家洗了个澡、换了身衣服,早上6时许又回到单位。此后,她几乎都是后半夜两三点到家,但不管多晚,都是早上5:30起床上班。

杨世宏说↓↓↓

白天采样,晚上出结果,所以不管多晚,我们都要第一时间赶去调查。到现场、穿上防护服进医院对接患者、搜集信息、等资料、分析数据、判定疫点和密切接触者……最后完成报告,这样一忙就又是一个24小时。

“见了那么多感染者,又几次进入高风险地区实地调查,你们不害怕吗?”记者很好奇杨世宏进入高风险地区进行流调时,是不是全副武装、高度戒备,就像一些电影里演得那样。

但她却告诉记者“和大家一样,流调人员就带个口罩,曾在大连湾进行过两个整天的实地调查”。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流调工作者,多年来,杨世宏已经能够熟练而专业地开展这项与确诊患者直接面对面的“危险”而繁琐调查。

杨世宏说↓↓↓

干我们这项工作如果不能确保自己的安全,怎么能保护市民安全?经历过非典、甲流……我们都是直接面对患者,作为一名专业流调工作者,我们已经不会紧张了。

杨世宏,虽然名字有些“中性”,但实际却是一位温柔、恬静的女性,说话声音不大不小,不急不缓,常常面带微笑,一双水汪汪的眼睛即使疲惫也熠熠生辉,带给人平和、从容,没有压迫感。半个月来,杨世宏瘦了8斤。“疫情控制住了,接下来可以好好休息了吧。”“我们还在做分析总结,另外就是抢时间睡觉。我们要好好补觉,为随时可能发生的疫情做好行动准备。”杨世宏微笑着说。

“流调人员是侦察员,也是情报员!”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孟军说,流调是流行病学调查的简称,在传染病防控工作中十分重要,是新冠肺炎病例早发现的核心环节。流调人员要寻找病例和病例之间、证据和证据之间的关联性,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就像公安人员破案一样,流调人员面对的不是罪犯,而是奔跑中的病毒。

有效防控,把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精准防控,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对经济社会秩序的影响。所以,流调在整个聚集性疫情判定当中是非常重要的。孟军说,通过对确诊病例的流调,我们找出疫情发病时间、空间、人群中的分布,预测发病高峰,预判疫情走势,对疫情整体情况进行研判,为政府采取有力措施提出科学建议。其次,通过深入流调,找出具体问题并有针对性进行解决,例如本轮疫情中,我们通过进入大连湾一些疫情高发的社区、村屯,发现了环境暴露传播病毒的线索。很快,我市就科学划定风险等级和管控区域,明确不同风险等级地区的防控策略,做到精准防控、有效防控。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只有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健全预警响应机制,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织密防护网、筑牢筑实隔离墙,才能切实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大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我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努力加大改革力度,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市卫健委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公共卫生体系改革的重要部署要求,立足本地实际,从体制机制上强化责任,健全公共卫生体系。

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疫点消毒等3项工作是疾控主战场的“三驾马车”,是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的核心工作。因此,市卫健委对我市流调队伍、消杀队伍、检验队伍等进行扩充及培训演练,确保三项工作抓实、抓细、抓落地。

“7.22”疫情发生后,全市“疾控人”迅速进入“战时状态”,多部门联动响应,及时科学处置疫情。8月29日12时30分,大连最后一例新冠肺炎感染者走出了市六院隔离病区。经过39天的时间,我市 118名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全部治愈出院,住院人数彻底清零,实现了无死亡、无插管、无医护人员感染的目标,也标志着“7·22·大连战“疫”取得全面胜利!

“此次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可是我们流调人员的工作还没有结束。”孟军说,境外病例或病毒感染物品输入引起的可能性有多高、冷冻食加工企业该如何防控等等,还需要继续研究并给出科学建议。

文字: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张丽霞、智曼卿

图片、视频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徐琳

美编:张强

校对:王涛

责编:李元臣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从1到118再到0——大连“7·22”疫情背后的故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记者手记:还原大连4小时集结500将士奔赴武汉背后的故事……

记者手记:还原大连4小时集结500将士奔赴武汉背后的故事……

大连,武汉,医院,同志,物资,护士,疫情,雨靴,卫健,大连人,机场,雨衣,商务局,姜艳,南航,人员,记者,女儿,时候,医护人员,医生,医疗队,口罩,架飞机,照片,工作,大医,大连分公司,第一时间,乘务长

2020-05-31 #短篇故事

驻大连受阅部队士兵背后的感人故事图

驻大连受阅部队士兵背后的感人故事图

凌然,方队,训练,镜子,继父,阅兵,老王,训练场,考核,指挥员,王辉,军姿,声音,小张,母亲,车长,队长,阅兵村,任务,口令,官兵,基地,孩子,小时,记者,海军,眼神,组织,纱布,肝癌

2020-09-28 #短篇故事

大连这根“异形高杆”背后有段温暖的故事

大连这根“异形高杆”背后有段温暖的故事

东方白鹳,湿地,张家村,盐田,旅顺口区,马洪,双岛,老朋友,远道而来,迁徙,人工鸟巢,热情好客,双岛湾,张亮,丽的,保护协会,左图,中转站,入海口,凤尾鱼,动向,右图,大连人,叶子,名片,堤岸,大樱桃,大连市,天都,小胖

2013-07-26 #故事大全

那年那月的大连:讲述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那年那月的大连:讲述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王大,大连,士伦,王秀,薛家,郝华,高维,这张照片,电视,照片,秋菜,曹新文,那时候,人们,地方,老照片,时代,相机,选题,张凯,中山广场,历史,十一大,单位,吃水,年代,大连日报,孩子,感觉,朋友

2019-03-06 #经典故事

细数大连老建筑背后的故事 处处留有名人的印迹

细数大连老建筑背后的故事 处处留有名人的印迹

大连,婉容,建筑,旧居,圆明园,中山广场,陈其美,枫林街,城市,文化街,日本,高尔基路,孙传芳,西岗市场,南山,东楼,中山区,党组织,办公楼,官邸,大龙街,小楼,徐海,材料,溥仪,组织,西岗,见证,发展,生活

2010-12-30 #长篇故事

细数大连老建筑背后的故事 处处留有名人的印迹

细数大连老建筑背后的故事 处处留有名人的印迹

大连,圆明园,中山广场,陈其美,建筑,枫林街,城市,孙传芳,中山区,办公楼,官邸,材料,张作霖,欧阳钦,光辉巷,胜利桥,南山,元老,军阀,同盟会,巴洛克,废墟,故居,日本,格局,河本大作,这里有,孔家,子疑,张所

2015-10-26 #故事阅读

大连那些正宗的川渝火锅店 每一间背后都有一个传奇故事

大连那些正宗的川渝火锅店 每一间背后都有一个传奇故事

火锅,大连,味道,大侠,小龙坎,牛肉,菜品,火锅店,口味,大龙,时候,服务员,锅底,表演,下锅,江湖,牛油,川渝火锅,刘一手,人均消费,推荐指数,环境服务,川渝,全国,毛肚,感觉,豆腐,造型,霸王,服务

2016-08-31 #故事阅读

乳山牡蛎源自大连?不能算生蚝?当地人讲述美味海蛎子背后的故事

乳山牡蛎源自大连?不能算生蚝?当地人讲述美味海蛎子背后的故事

牡蛎,乳山,雷哥,价格,大连,海鲜,朋友,威海,说法,海蛎子,肉质,牡蛎养殖,这篇文章,不一样,产量,口感,差别,山海,成活率,收获期,春收,时候,养殖,4月份,了一下,都知道,念念不忘,区的,技术人员,上都

2016-04-12 #故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