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诚信的名义:他四次拒绝会签朝廷诏令 最后说服皇帝收回成命

时间:2019-10-23

大臣向君主进谏言,无非是提出批评行意见,敢不敢、愿不愿说是一回事,说出来君主能否采纳又是一回事

提示:本文共有 2190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唐朝大臣魏征敢于犯颜进谏的事迹,为人熟知。大臣向君主进谏言,无非是提出批评行意见,敢不敢、愿不愿说是一回事,说出来君主能否采纳又是一回事。一旦事情涉及到君主诏令的发布和施行,这就比发表一般言论还要敏感许多。历史上,魏征曾以诚信的名义,多次向唐太宗李世民进谏,并得到了采纳。

□形成的诏令,他拒绝会签

唐高祖李渊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发生了著名的“玄武门之变”,太子李建成被杀,李渊为形势所迫,随即将在这场兄弟残杀中胜出的次子李世民,立为太子,八月又传位于太子,自称太上皇。

这年的年底,李世民下令对全国应服兵役的男丁进行征点,并准备从朝中派出官员,对州县开展的情况进行督查。

唐初,参照隋朝的做法,将男子依据年龄划分“黄、小、中、丁、老”几个档次,出生为“黄”、“四岁为小”、“十六为中”、“二十一为丁”、“六十为老”。这次征点,将年龄界定为十八岁及以上的男丁。

唐太宗李世民(影视剧照)

时任尚书右仆射封德彝提出了一个建议,他认为:“中男虽未到十八岁,但对其中身体魁梧壮实的,这次也可一并征点。”此议得到李世民采纳。

当这道诏令进入到会审的程序时,却一波三折。参与审核的大臣魏征反对封德彝的这个提议,不肯对诏令进行会签(当时称之为“署敕”)。他的态度很坚决,连续四次作了否决。诏令颁行因此被搁置。

难道皇帝定下的事情,大臣还可以推翻吗?是的,按照当时设定的制度,确实存在这样的可能性。

唐初中央官制也沿袭隋制,实行三省制,即: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分掌出令立法、封驳审查、执行行政。这种将中央权力一分为三的做法, 形成了互相牵制和监督,三省的主官都成为宰相,过去“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权,被明显地削弱。在这一体制下,中书省为君王草拟的政令,需经门下省审查,赞同的称为“封”,反对的称为“驳”。获“封”的,即交付尚书省实施;遭“驳”的,则无法进入实施阶段。还有,尚书省在实施之前,也有权发表自己的意见。

魏征(影视剧照)

自己拍板的事情被大臣卡住,李世民很恼火,他将魏征召来,责问道:“中男里面大凡体型壮大的,都是那些奸民使用欺诈手段来逃避征役,征点将此类人也包含其中,并无害处,你为何要如此固执呢!”

魏征回答说:“治军在于训练有素,而不在于人数多。陛下按成丁年龄来征点,只要训练得好,也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再用细弱的人来凑数呢?陛下平时总是说,要以诚信治理天下,让百姓都无欺诈。可是你即位时间很短,就已经多次失信!”

李世民听着愣住了。他将魏征叫来,原本是要责备几句,然后让其赶快会签诏令,没想到还被反扑了一口,赶紧追问:“我哪里失信了啊?”

魏征又回答:“陛下即位时下诏:‘拖欠的官家财物,全都予以豁免。’他们有人却说,欠秦王府库的,并不属于官物,于是便继续督促征收。陛下已由秦王升为天子,秦王府库之物,不属官物是什么呢!又说:‘关中免二年租调,关外给复一年。’可是稍后又下诏,称:‘已服役和已缴纳的,从来年开始。’若是在遣散和退还之后再来征发,百姓或许还不以为怪。如今是已缴纳了财物,又要服兵役,所谓从来年开始,从何说起呢!还有,陛下治理天下,依靠的是州县官员,所有的政务都是交付他们办理;轮到征点兵员这件事时,却怀疑他们欺诈,这难道是将诚信作为治国之道吗?”

魏征雕像

听了魏征这一席陈述,李世民转怒为喜,高兴地说:“以前我认为你这个人比较固执,怀疑你对政务并不通达,今日听你谈论国家大政,都切中了要害。是的,朝廷的诏令如果不讲信用,那百姓就无可适从了,天下又何以得到治理呢?看来我的过失很大呢!”当即同意这次征点不包括中男,并且赏赐魏征一只金瓮。

□发出的诏书,他要求收回

上面那件事毕竟还处在拟议阶段,下面这件事更加麻头,因为不仅诏书已经发出去,而且还事关唐太宗李世民的私生活。

贞观二年(628), 原隋朝通事舍人郑仁基的女儿,被李世民聘为充华,聘书已经发出,只等着人择日进宫。此女年方十七岁, 容色绝姝,是长孙皇后经过查访获知并推荐的。

可是,魏征却了解到了另外一个情况,就是此女已经跟人家订有婚约。于是他赶紧将这一情况提出来,并明确表态反对将此女征召入宫。

人选是由皇后亲自物色的,诏书已经发出,可以说生米已经煮成了熟饭,所以李世民对此颇为踌躇。当时有不少大臣支持他的意见,认为诏书既然已经发出,那就属于覆水难收。

唐太宗和长孙皇后(影视剧照)

僵持之际,魏征又向李世民讲起了大道理:“陛下自己有宫殿,也希望百姓有房舍;吃着美食,也希望百姓能填饱肚子;眷顾嫔妃,也希望百姓有家室。如今郑氏女早有婚约, 陛下若仍坚持让她入宫,这可不是为人父母该做的事情啊!”

经过慎重思考, 李世民最终还是决定接受魏征的意见,于是又重新下达了一道诏书: “今闻郑氏之女, 先已受人聘礼,前出文书之日, 事不详审, 此乃朕之不是,亦为有司之过,授充华宜停。”

魏征一贯重视诚信,贞观十二年,他在一封上疏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臣闻为国基于德礼,保于诚信。诚信立,则下无二情;德礼形,则远者来格。 故德礼诚信,国之大纲,不可斯须废也。传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又曰:“同言而信,信在言前;同令而行,诚在令外。”然则言而不行,言不信也;令而不从,令无诚也。不信之言,不诚之令,君子弗为也。”

这段话集中展示这位唐代名臣的诚信思想。

【说明:本文系作者系列文章「读通鉴讲故事」“诚信篇”的一篇】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诚信的名义:他四次拒绝会签朝廷诏令 最后说服皇帝收回成命”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

刘秀,刘玄,皇帝,光武帝,官吏,将领,奴婢,王莽,军队,天下,更始皇帝,公孙述,董宣,诏令,长安,问题,隗嚣,冯异,马援,一带,公元,将军,洛阳,窦融,土地,河北,尚书,昆阳,朝廷,权力

2020-09-06 #短篇故事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

刘秀,刘玄,皇帝,光武帝,官吏,将领,奴婢,王莽,军队,天下,更始皇帝,公孙述,董宣,诏令,长安,问题,隗嚣,冯异,马援,一带,公元,将军,洛阳,窦融,土地,河北,尚书,昆阳,朝廷,权力

2020-09-07 #故事大全

关于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故事

关于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故事

刘秀,刘玄,皇帝,光武帝,官吏,将领,奴婢,王莽,军队,天下,更始皇帝,公孙述,长安,问题,隗嚣,董宣,马援,一带,公元,将军,洛阳,诏令,冯异,窦融,土地,河北,尚书,昆阳,朝廷,权力

2020-09-04 #长篇故事

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

皇帝,元军,朝廷,张士诚,朱元璋,顺帝,农民,纷争,万大,大宋,尔虞我诈,互相残杀,全由,傀儡,低潮,决策,大德,大事,宫廷,权臣,时间,时机,诏令,红巾军,经济,组织,结果,贵族,举行起义,广大人民

2020-05-26 #故事会

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

皇帝,元军,朝廷,张士诚,朱元璋,顺帝,农民,纷争,万大,大宋,尔虞我诈,互相残杀,全由,傀儡,低潮,决策,大德,大事,宫廷,权臣,时间,时机,诏令,红巾军,经济,组织,结果,贵族,举行起义,广大人民

2020-05-28 #短篇故事

武则天到底是不是女皇帝?为何死后是以皇后的名义下葬

武则天到底是不是女皇帝?为何死后是以皇后的名义下葬

武则天,女皇,中国,女性,时候,人们,史料,影视作品,统治者,古代历史,中国历史上,才得,李治,世界,原因,半个世纪,冲突点,历史,史书,和文,名义,态度,慈禧,时刻,整体,朝政,时期,权力,男性,皇后

2019-02-01 #长篇故事

《人民的名义》让高育良书记深深着迷的万历十五年 是讲什么的?

《人民的名义》让高育良书记深深着迷的万历十五年 是讲什么的?

中国,这本书,李贽,万历十五年,万历皇帝,六个人,人民,名义,困境,官僚,官员,申时行,海瑞,皇帝,知识分子,自由派,领域,张居正,戚继光,朱翊钧,黄仁宇,首辅,都会,作者,代表性,传统,全书,保守派,历史,危机

2012-01-13 #故事阅读

元曲中的故事: 卢挚的人生七十年

元曲中的故事: 卢挚的人生七十年

卢挚,翰林学士,廉访使,蒙古,官员,官位,诏令,朝廷,汉语,寄情,山水之间,事务,地位,官职,时候,文人墨客,皇帝,秘书,翰林,蒙古人,蒙古语,监督,最重要,不得志,元世祖忽必烈,任翰林,代天子,元好问,关汉卿,应是

2007-02-27 #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