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中华陶圣 黄帝之师 宁姓远祖——修武宁封子探源

时间:2019-10-26

黄帝时代是中国文明的源头,黄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酋邦性质的国家机构,巩固发展了统一和谐的社会

提示:本文共有 5045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1 分钟。

中华陶圣、黄帝之师、宁姓远祖

——修武宁封子探源

嵇山行

宁封子——黄帝时期宁邑(修武)人,是中华陶瓷业的祖师爷,被黄帝封为“陶正”,是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上公祭的“陶瓷三圣”之首,是受历代窑业供奉的“陶王”;他还是黄帝之师、杰出军事家,被黄帝封为司空,总管兵马,平定天下,位列上古神仙第二,排名在黄帝、老子之前,佩“三庭印”,总司五岳,地位在五岳神之上,受广大道教徒的信奉;他又是宁(甯、寍、寜)姓的人文远祖,受海内外华人世界的敬奉。

黄帝时代是中国文明的源头,黄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酋邦性质的国家机构,巩固发展了统一和谐的社会。原始文明经历了长期的积累,进入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创造发明的黄金时代。黄帝时代创造了弓、矢、杵、臼、耒耜、铫、耨、规矩、准绳、衣裳、冕衣、扉履、独木车、称杆等60多项重要发明,同时还创造发明了划时代的重大物品——陶器,在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之间产生了一个陶器时代。用陶器烹饪,保存水和食物,人的患病率、死亡率大大地降低了,陶器对于人类贡献巨大,体现了人类文明的综合指数。关于陶器的发明者,有神农、燧人氏、虞、舜、昆吾等多种传说,但记载最详细完整的当属宁封子。

《路史·疏仡纪·黄帝》载:“命宁封为陶正,赤将为木正,以利器用;命挥作盖弓,夷牟造矢,以备四方”。我国最早且较有系统的叙述神仙事迹的著作《列仙传》载:“宁封子者,黄帝时人也,世传为黄帝陶正。有人过之,为其掌火,能出五色烟,久则以教封子。封子积火自烧,而随烟气上下,视其灰烬,犹有其骨。时人共葬于宁北山中。故谓之宁封子焉。奇矣封子,妙禀自然。铄质洪炉,畅气五烟。遗骨灰烬,寄坟宁山。人睹其迹,恶识其玄。”这也与《修武县志》记载相同。陶正是黄帝时代掌管制陶业的官方职务,宁北山是修武县云台山的旧称,因在宁邑之北而得名,是陶正宁封子的归骨飞升之地,云台山茱萸峰闻涛亭对面尚有宁封子墓。宋熙宁六年七月十五日修武知县高世袭撰写碑文“中华陶瓷始祖黄帝亲封陶正宁封子之墓,宁封子者,古宁邑即今修武县人也。古籍记载:民间相传,其为黄帝时人,陶瓷一业由基肇兴,实乃陶瓷鼻祖。黄帝闻是技工,亲至宁地观艺,封其为陶正,命天下推广陶艺,功莫大焉!其逝后葬于宁北山即今云台山,千年以来,祭祀不绝,惜古碑已断,特为重修立碑石,以表崇敬耳”。

宁邑,上古至殷商之前修武地名,《韩诗外传》言:“武王伐纣,勒兵于宁,更名宁曰修武矣”。宁邑在今天的焦作至新乡一带,包括历史上的南修武(获嘉县宣阳驿、齐州故城)、北修武(修武县浊鹿城、李固遗址)、西修武(山阳城、修武县城)等,范围广大,北山南川。县北有宁北山(云台山),中有吴泽陂,南临黄河,水、煤炭、高岭土等资源丰富,具备制陶的一切要素。郦道元曾对发源于云台山区的清水、长泉及吴泽陂进行了实地考察,《水经注卷九》记:“清水出河内修武县之北黑山,黑山在县北白鹿山东,清水所出也,上承诸陂散泉,积以成川。大陆即吴泽矣。《魏土地记》曰:修武城西北二十里有吴泽水。陂南北二十许里,东西三十里。”晋代束皙在奏折中记述吴泽陂:“又如汲郡之吴泽(晋代修武县属汲郡《晋书》地理志),良田数千顷,泞水停洿,人不垦植”。指出在修武宁邑吴泽陂这个地方还有泞水,泞水可能因宁邑而得名。宁邑境内有山门河、大沙河、新河、普济河、群英河等多条河流,东流进入海河河系,史称“万水汇集之地”。宁邑五里源马坊泉是中原四大名泉之一,南北长390 余米,东西宽130 余米,水量充沛,虽旱不涸。马坊泉与附近的圣井泉、海子泉、龙母泉、吴公泉合称五泉,修武县五里源也由五泉而得名。传说中的宁封子在水边烤鱼,包鱼泥壳烧成陶的故事,发生在这样一个河渠纵横,泉眼密布,水草丰美、鱼虾成群、陶土遍地的宁邑也就顺理成章了。制陶业在宁邑扎根绵延,到宋金时期,宁邑当阳峪村成为中国北方大规模的民间窑场和磁州窑类型窑系中成就最显著者。当阳峪村有北宋崇宁四年(1105年)《德应侯百灵翁之庙记碑》,是我国现存三大窑神碑之一,记载了当年当阳峪窑绞胎瓷业之繁荣,“世利兹器,埏埴者百余家,资养者万余口”,由此可见当阳峪窑场繁盛之状况。2006年5月,当阳峪窑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阳峪是中国绞胎瓷之都,绞胎瓷还被评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

从当代作家李延军《黄帝生平年表》可看出,宁封子一生与黄帝多有交集:公元前2862年,黄帝6年。得宁先生制陶,封为陶正,辩乎西方。《管子·五行》载:“昔者黄帝得蚩尤而明于天道,得大常而察于地利,得奢龙而辩于东方,得祝融而辩于南方,得大封而辩于西方,得后土而辩于北方。宁封、大封古籍记载均为黄帝臣子,相传为黄帝之师,辩乎西方,应为同一人不同名字,还称封巨、封钜、大封、封鸿。《史记集解》应劭曰:“封钜,黄帝师。”曾与风后、岐伯令黄帝封东泰山,禅凡山。宁封子不仅是执掌制陶的官员,还是一位杰出军事家,辅佐黄帝东征西讨,战胜蚩尤,平定天下。

宁邑北部李固村南有浊鹿城遗址,现存城垣仅南北长约300米,东西长度为100米,最高处7米。《太平寰宇记》说其“周回一十五里”,在该村还发现有龙山和商文化遗存。在古汉语里,“浊”通“涿”,此城最初即是九黎部族首领蚩尤所都的涿鹿城。此城又名清阳城,“清”即“青”,因此也可能是黄帝的长子青阳氏玄嚣的封地。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认为,涿鹿或称浊鹿,“盖即今河南修武县之浊鹿也。《郡县志》:‘浊鹿城在修武东北二十三里,山阳公所居’。修武位置河南西北部,正为黄河流域,绳以炎族东西分布之势,蚩尤在此,正当其地”。蚩尤曾在宁邑浊鹿城居住战斗过,宁封子助黄帝大胜蚩尤,浊鹿城是有力的佐证。

前2848年,黄帝20年。黄帝西迁隆德以云纪官,以土德王,一方面派宁封子继续西进,于静宁、会宁、宁远与发源于青海湟河、洮河流域夏部落结盟,一方面派人回书西陵氏白(鼠)部落,表达和亲意愿。前2846年,黄帝22年。封后土留守北方,带宁封子,经望子关到武都,顺白龙江而下至白水江,经白水、昭化到广元,与北上迎亲的西陵氏女嫘祖结为连理。

前2785年,黄帝83年。各部落代表及臣僚搬入黄城。黄城在原洛书城(黄)的基础上扩建为“5城(宫)12楼”,列布于以中宫(桥山)为中心方方70华里的范围内。中宫为黄帝居处,东宫居苍龙,南宫居祝融,北宫居后土,西宫居大封(宁封),12楼为12氏代表所居,其他大臣与中小部落均按其天下方位与所属分布于中宫四周,宛如“天上的星星朝北斗”。风后“河图城”(黄城)扩建筑好后,黄帝分赐功臣居住,专门把西宫赐予了功臣宁封子居住。

前2784年,黄帝84年。宁封被黄帝封为掌管天下兵马的司徒。《管子五行》记:“黄帝得六相而天下治,神明至。量尤明乎天道,故使为当时(管天时);大常察乎地利,故使为康者(管仓储);奢龙辨乎东方,故使为土师(即司空管手工业);视融辨乎南方,故使为司徒(管农业);大封辨乎西方,故使为司马(管兵马);后土辨乎北方,故使为李(狱官)”。

宁封子不仅被黄帝封为陶正、司空,还是黄帝之师,与黄帝亦师亦友亦臣,修行有道,被后世道人尊为炼丹派的鼻祖,最终成为上古第二神仙。“有人过之,为其掌火,能出五色烟,久则以教封子”。这个传授宁封子掌火道术的人应为上古第一神仙赤松子。《列仙传》载:“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服水玉以教神农,能入火自烧”。赤松子是神农时主管雨的官,他服食水晶,教给神农,能够在烈火中任火烧烤而毫发无损,与传授宁封子掌火道术的异人特征相符。上古神仙中排名中第一位是炎帝之师——赤松子,第二位是火道真仙——宁封子,第五位:众神之王——黄帝,第九位道门至圣——老子。也就是说宁封子排名在大家熟知的黄帝、老子之前。

前2839年,黄帝29年。是年,宁封子于青城山著《龙履之经》,黄帝专程前往拜读,并筑坛于山,封宁先生为“五岳丈人”。问先生真一之道,宁封指引峨嵋山天真皇人,轩辕遂前往峨嵋请问“真一之经”。南宋诗人范成大说:“三十里至青城,山门曰宝仙九室洞天。夜宿丈人观,观在丈人峰下。五峰峻峙如屏,观之台殿上至岩腹,丈人自唐以来号五岳丈人。《储福定命真君传记》略云:姓宁,名封,与黄帝同时。帝从之问龙蹻飞行之道。”元赵道一亦谓:“宁封先生栖于蜀之青城山北岩,黄帝师焉。”《汉元封元年西王母授孝武皇帝五岳图序》称:“昔黄帝征师诸侯,与蚩尤战於涿鹿之野,遂禽之诸侯……帝乃自造山,躬写形像,连五岳之后。又命青城为丈人署,庐山为使者形,皆以次初续此,适始於黄帝耳。”“青城丈人,黄帝所命也,主地仙人,是五岳之上司,以总群臣也。丈人领仙官万人。道士入其岳,丈人服朱光之袍,戴盖天之冠,佩三庭之印,乘科车从众灵,而来迎子。”我国道教奉其为“龙蹻真人”,又被黄帝封为“五岳丈人”,是中华五岳之神的顶头上司,还赐于宁封子“三庭”之印,掌管天上人间的“天庭、地庭、朝廷”之事,其位置在神仙序列中,十分显赫。

宁封子的成仙方式有两种说法,属于道教所说“尸解仙”征。葛洪《抱朴子》中说,先死后蜕,谓之尸解仙。尸解仙不一定要抛弃肉身,而是类似于蛇蝉蜕皮,方法非常多,分为水解、火解、兵解、剑解等十多种,但共同点是死一回,假死也可。《太平广记》卷五十八《魏夫人》中对尸解的描述则更为详细:所谓尸解者,假形而示死,非真死也。“封子积火自烧,而随烟气上下,视其灰烬,犹有其骨。时人共葬于宁北山中”,宁封子在窑火中焚化而成“火解仙”。东晋王嘉《拾遗记》又云:“洹流如沙尘,足践则陷,其深难测。大风吹沙如雾,中多神农鱼鳖,皆能飞翔。有石蕖青色,坚而甚轻,从风靡靡,复其波上,一茎百叶,千年一花。其地一名沙澜,言沙涌起而成波澜也。仙人宁封食飞鱼而死,二百年更生。故宁先生游沙海七言颂云:‘青蕖灼烁千载舒,百龄暂死饵飞鱼。’则此花此鱼也。”宁邑吴泽陂的当时是一片大沼泽,多鱼鳖,多花草,符合宁封子食飞鱼假死,蛇蜕蝉飞成仙的情境。因这两种传说,宁封子也成为“道教尸解仙鼻祖、炉鼎炼丹术先师、世界骨舍利第一人”。

宁封子既是“中华陶祖”,又是“上古第二神仙”,还是“宁姓远祖”。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世界上天地之物都有根源,寻根是人类的一种天性。中国学术界泰斗、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教授所说:“寻根,人的第三天性(食、色、寻根)。姓氏对于中国人来说不仅仅是一种符号,更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文化徽章。无论你身处何地,只要见到同姓之人,即刻就会产生一种天然的亲切感,姓氏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联系着同一姓氏的人们。姓氏是祖宗所赐,尊重姓氏便是尊重祖宗和自己,姓氏就是凝聚一个族人的最重要力量。甲骨文中出现的宁字有“在宁”、“于宁”、“狩宁”、“焚宁”、“至于宁”、“在宁田”,“在濘田”,“于濘次”,商王在宁地有田猎、驻次、祭祀、敛贡、用兵等活动,可见宁在甲骨文中是地名,是宁氏之居住地。《左传·定元》述魏献子‘而田于大陆,焚焉,还卒于宁’,杜注云‘疑此田在汲郡吴泽’,‘宁,今修武县,近吴泽’。《路史·国名纪六》云:“宁,汲郡修武,今卫之获嘉有宁城,古修武也”。宁封子葬于宁邑北部宁北山(云台山)中,而在宁邑南部则有世界宁氏公认的得姓始祖“宁家古冢”——宁氏老坟“季亹( wěi)冢”,该冢位于宁邑(南修武),现获嘉县齐州故城遗址2.5公里。《元和姓篡》四十六径:“宁,卫康叔之后季亹,食采予宁。”公元前770年,春秋卫国十世君武公,将幼子季亹封于寧(甯)邑,厥后子孙以邑为氏,此乃甯姓起源。世界宁商大会秘书长宁仁礼考证:黄帝时期,宁邑就是甯氏家族的活动中心。周初文王封他的儿子康叔于卫,建立卫国。其后裔有卫武公,卫武公将小儿子季亹封在宁邑,季亹的孙子以封地名作为姓氏,称甯氏。“甯,卫康叔之后,至武公生季亹,食采于甯,弟顷叔生跪,跪生速生武子俞,俞生殖,殖生悼子喜,九世卿族。”季亹被分封至宁邑具有标志性意义,故后人公认季亹为得姓始祖,而甯氏家族的文化史由甯氏的人文始祖宁封子,将修武文明历史推至5000年前。

宁封子的文化历史引起修武县城关镇党委书记李新峰的极大兴趣,认为应当大力研究宁封子的制陶文化、道家养生文化、军事文化、姓氏根祖文化,发展宁封子文化旅游,吸引世界各地的宁氏华人、海内外的道教信徒、黄帝文化研究爱好者来我县游学体验、养生休闲,布局绞胎瓷产业项目,打造“中国陶都”,丰富本土陶瓷特色美学工艺品,成立修武绞胎瓷行业协会,拓展绞胎瓷市场高端营销,形成绞胎瓷全产业链全域文化旅游格局。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中华陶圣 黄帝之师 宁姓远祖——修武宁封子探源”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黄帝时期 发明不断 宁封子的制陶工艺堪称一绝

黄帝时期 发明不断 宁封子的制陶工艺堪称一绝

黄帝,天下,人们,力牧,风后,土包,时代,陶器,制陶,百姓,器皿,火势,人的名字,这两个人,传授给,公著,大泽,宁封子,广泽,山下,微微,才德,发现了,和平,事物,东西,三天三夜,光明,人类,力大无比

2012-09-06 #故事大全

改变世界的发明:中国陶器的始祖宁封子

改变世界的发明:中国陶器的始祖宁封子

宁封子,陶器,皇帝,人们,黄帝,五岳,技术,陶正,传说,仙术,成仙,故事,时期,火堆,真人,部落,食物,青城山,于是就,回来后,潜心修炼,用双手,当当,成仙之,陶神,高深,口渴了,好的,家的地方,河边上

2012-02-04 #故事会在线阅读

五色烟尘的传说 中国陶器的发明者 宁封子

五色烟尘的传说 中国陶器的发明者 宁封子

陶器,宁封子,丈人,人们,黄帝,五岳,泥土,传说,土窑,真人,火势,化成仙,宁北,宁君,山下,宁峰,宝仙,当当,徐徐,朱紫,范成大,陶正,部落联盟,三天三夜,中国,个人,仙人,五峰,八极,办法

2014-08-02 #故事阅读

宁封子本不姓宁 那这个宁字从何而来 他还有什么故事呢

宁封子本不姓宁 那这个宁字从何而来 他还有什么故事呢

宁封子,五岳,译文,丈人,黄帝,封子,真人,有关,君临天下,人们,故事,神人,骨头,青城,如果您,一笑,萧忆情,老鬼,宁北,宝仙,朱紫,范成大,有记,东沟,人物,五峰,仙人,传说,传闻,升仙

2013-05-17 #故事会

宁封子发明陶器 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后 最终羽化登仙而去

宁封子发明陶器 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后 最终羽化登仙而去

宁封子,黄帝,陶器,人们,饮水,我国,时候,羽化登仙,五岳,传说,制陶,时期,汇报,老弱病残,天之,当当,柴木,陶正,口渴了,城山,鱼都,古国,享有盛名,事故,事情,一大,东西,中华民族,中央,云烟

2016-07-21 #经典故事

陶的由来:中华陶圣“宁封”传说故事之一

陶的由来:中华陶圣“宁封”传说故事之一

人们,老人,部落,云台山,景德镇,器具,山洞,掬水,火堆,野果,食物,饮水,黄帝,炎帝,伙伴们,联盟部落,三圣,来源,日报,下河,人群,办法,周边,孙子,小孩,年轻人,情况,鱼虾,就不能,部落首领

2020-09-16 #短篇故事

陶的由来:中华陶圣“宁封”传说故事之一

陶的由来:中华陶圣“宁封”传说故事之一

人们,老人,部落,云台山,景德镇,器具,山洞,掬水,火堆,野果,食物,饮水,黄帝,炎帝,伙伴们,联盟部落,三圣,来源,日报,下河,人群,办法,周边,孙子,小孩,年轻人,情况,鱼虾,就不能,部落首领

2020-09-16 #故事阅读

烟台蓬莱小皂村有不少宁姓人 祖先明代从山西洪洞迁来

烟台蓬莱小皂村有不少宁姓人 祖先明代从山西洪洞迁来

村庄,蓬莱,烧盐,大宁,年间,宁家,胶东半岛,先祖,大槐树,年号,序言,文化,族谱,渊源,登州,迁徙,其根,宁氏,支宁,方都,荣成,蒲东,里东,小宁家,蓬莱市第二实验小学,福山,数量,历史渊源,东路,儿女

2008-06-10 #长篇故事